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974年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L.Müiller教授曾以《工程地质学的今天》为题论述过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工程地质学与土力学和岩石力学间的关系等问题。著者现在又以《工程地质的今天》为题阐述了:(1)工程地质学研究领域应该扩大,它不仅应该为具体的工程建设服务,而且要扩大到包括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开挖、堆积作用在内引起的地质灾害预报和防治,它已成为与资源、能源探查相并提的地质学两大实践课题之一——防灾;(2)今天的工程地质学研究必须从第一环境研究出发进行第二环境预测,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已经是不可分的;(3)工程地质学今天的任务不仅要研究工程地质条件,而且应包括与地质体工程活动有关的设计、施工及地质体改造等整个领域,即地质工程领域。著者认为今天的工程地质应该向地质工程方向发展,确切些说可称为环境地质工程;(4)本文明确地提出了《地质构造控制论》是工程地质学或环境地质工程研究的基础理论;(5)文中还论述了岩体改造的原理、方案和技术。最后还概括地论述了2000年时中国工程地质学家面临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2.
挑战与机遇:从三峡库区移民安置论工程地质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对工程地质提出了挑战。在十多年时间内,在复杂地质环境和大规模工程活动、水位上升100多米条件下,要进行120万人口迁建,迫使工程地质学在理论、概念、方法、技术等方面进行新探索。在改造的基础上对不良地质体进行“开发利用”是三峡工程地质研究的主题。它要求:工程地质应该由传统的场址调查、勘察与评价的狭义范围拓展到工程地质体,特别是复杂地质体的改造、控制和开发利用的宽广领域。  相似文献   

3.
工程地质学的任务是研究工程建设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研究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工程结构和地质结构的依存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工程地质评价,为工程的规划、选址、方案布署、设计、施工和正常运营提供科学的依据。 我国工程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4.
世纪国情科技发展与工程地质学走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 2 1世纪初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 ,基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工程建设的环境安全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取向 ,以及学科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 ,作者认为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是 :以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互馈过程研究为核心 ,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嵌套发展 ;加强工程地质学理论 -地质技术 -工程建设的紧密结合 ,进一步实现工程地质学为工程建设服务的价值。文章还论述了工程地质与环境领域服务于三个层次生产力布局、整体发展趋势、关键环节以及科学方法与技术的基本框架 ,并就当前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胡瑞林 《地质论评》2023,69(4):1448-1448
由胡瑞林教授主编、祁生文教授和尚彦军教授为副主编,历时3年多时间倾情编撰而成的我国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专业的首部研究生工程地质教程–––《高等工程地质学》已于近日由地质出版社隆重推出!本教材是以“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为核心思想,在本科阶段工程地质学习基础上,深入认识相关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形成机制,牢固掌握当代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进而达到显著提升在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北京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深层化发展,关于北京市第三纪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相对于第四纪工程地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在系统分析大量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沉积学一般原理,首次从地质构造角度对北京平原区第三纪沉积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结论,并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大量的钻孔地层资料和物理力学试验资料对中心地区(336km2面积,100m深度范围),进行了工程地质统一分层的探讨,为今后中心地区深部地下空间规划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同时也为进一步的第三纪地质条件、尤其是工程地质条件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工程地质新拓展──地质工程论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地质已进入预测和改造阶段。地质工程是对山体稳定性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改造与控制的技术。它的工程对象是复杂地质体。这种地质体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岩体结构控制论、工程地质体控制论和工程地质过程改造与控制论是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地质工程要求地质勘察、设计与施工融为一体,而设计是沟通勘察与施工的桥梁。作者认为,必须尽快开发一套适用性强的地质工程设计支持系统,以弥补在地质工程中,知识偏窄和设计周期过长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工程地质学发展趋势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新阶段,它囊括并发展了工程地质学的所有问题。作为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环境工程地质学,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为工程环境灾害学──一方面,由于各种自然环境恶化和灾害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环境恶化链、灾害链),研究似宜不限于地质环境和灾害(当然后者仍是重点),而适当扩大至土地环境、水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一门应用地质学的环境工程地质学及其母学科工程环境灾害学将具有力学、地理、经济三大支柱,首先力求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各种人类活动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活动链),所研究的人类活动似宜不限于工程建设和运行,而适当扩大至采矿和水事活动,包括开采地下水和排污。后者引起的环境恶化和灾害尤为严重,正酿成危机。其根本出路不仅在于科技进步,而且在于文化调节,力求科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孕育,形成,综合和分化的演变过程。本文即在简单介绍了工程地质学的孕育,形成之后,着重讨论了工程地质学与其它有关学科相交叉所形成的环境工地质学,大城市工程地质学,改造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和计算工程地质学等新的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10.
许强 《工程地质学报》2012,20(6):1087-1095
第9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于2012年10月在青岛召开。本文以本次会议所发表的论文和参会者所作的主要学术报告为基础,结合作者对近年来我国工程地质学科发展情况的认识,对工程地质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分析认为,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工程地质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促使工程地质学科发展呈现出如下新趋势、新特点:(1)研究领域从陆地向海洋进军,从山区向城市扩展。海洋工程地质和城市工程与环境地质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热门研究领域和方向。(2)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尺度从工程规模的中观尺度逐渐向整个地球系统的宏观尺度和向矿物颗粒、晶粒甚至是分子、原子结构的细观和微观尺度延伸和扩展。(3)工程地质学的探测试验仪器由主要从国外进口逐渐向自主研发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设备在本领域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最后,指出了工程地质学今后仍需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煤矿区的地质环境受自然地质作用控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扰动,其地质环境又具有一定的抗扰动能力。本文提出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并举例介绍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地质环境及其功能的控制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质环境是天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居住和赖以生存的浅部地质空间。地质环境具有如下特征:空间性,其上限为地表,其下限视研究目的而定;稳定性,其环境要素是相对。稳定的;可变性,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可能改变局部地质环境;系统性,地质环境是一个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环境系统,该系统本身具有恢复调节功能。地质环境的环境功能是指它对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影响。其影响有两种,一是使环境质量恶化的影响,是一种不良的功能;一是使环境质量得以保护和改善的影响,是一种良性功能。地质环境是环境工程的一种,是控制不良地质环境功能和开发良性地质环境功能的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工程是环境地质研究的一个新思路。地质环境工程包括有:地下水环境工程、控制不良地质环境的地质环境工程、净化废物的地质环境工程、贮存废物的地质环境工程、特殊地质环境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强调研究地质环境~工程设施系统的协调稳定性出发,建议在研究、分析地质环境对城市建设的适宜性和适应性基础上,以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作为其质量评价指标。而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可由研究、分析地壳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等综合进行评定。文中初步提出了地壳、地面及地基稳定性级别划分的原则和标准,也提出了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的简单判别式,并附一实例。该方法对地震区城市工程地质环境区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将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文在分析川藏公路的自然与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川藏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形或发育的规律。提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助于预防地质灾害。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等单位必须充分重视评估报告提出的防治建议.在公路基本建设各阶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治地质灾害。在新构造运动频繁.河流下切强烈,地震活动强度及频度很高的地质背景下,川藏公路地质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建立川藏公路统一的多功能信息处理与传递和灾害管理信息系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种趋势.只有达到信息快速传递,应急方案迅速启动,才能将地质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5.
大鹏湾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大鹏湾深圳海域开展了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综合调查研究。笔者根据调查所取得的海水化学、海底表层沉积物和海底工程地质条件(包括潜在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资料,结合实测的海底地形地貌背景,对大鹏湾海域的海洋地质环境进行了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价,认为大鹏湾的海洋地质环境总体呈良好状况,并对大鹏湾的海洋开发工程建设提出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及工程建设活动密切相关,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地质灾害类型相对较多,对工程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对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在对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进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综合预防与地质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长安区区内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多样,加之人类经济工程活动、降雨、地震等诱发影响,秦岭北坡及黄土台塬边缘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发育,是陕西省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县(区)之一。本文以长安区为研究区域,在对长安区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等资料充分收集的基础上,结合长安区滑坡崩塌灾害点的实际调查资料,详细分析了长安区的滑坡崩塌灾害发育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网络覆盖法,对长安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形分维计算。求得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分维值为0.876 6,反应出长安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性的复杂性。研究结果表明,分形分维理论能合理评价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对类似地区的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目的, 是使工程建设和运营最大限度地适应并保护环境 (天人整体论 )。因此其研究内容, 围绕工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个核心, 包括天然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工程的地质作用和环境效应即人为地质现象, 特别是人为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这些研究, 都应从区域到场地再到区域, 从深部到浅表再到深部 (区域深部控制观点和环境效应扩展观点 ), 从历史到现状到远近未来 (自然 -人为历史观点 ) ;环境效应应从单项到全部 (全面无遗 )再到单项 (突出重点 ) (时空态整体论 )。而其研究方法, 应是岩体, 土体结构力学、岩体、土体水力学与岩土水气物理化学的微观研究并举但突出结构力学, 地质科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系统科学的宏观研究并举但突出地质科学 (宏观微观整体论 ) ;建立地质模型、力学模型、数学模型和管理模型, 并与探测、测试、模拟实验、计算预测、监测、管理技术的开发应用相结合, 以求解和实现模型 (手段目的整体论 )。根据以上论述, 文中还对工程地质学的学科体系、学科地位、机构设置、人员培养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是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深空对地观测科技创新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创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针对我国自主对地观测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卫星业务应用产品类型相对单一,以及数据处理能力较为薄弱等问题,从对地观测数据体系构建、应用系统建设、自然资源与环境变化监测体系创新,以及新型对地观测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工作与部署,取得了一系列工作成果。这些成果提高了我国深空对地综合观测能力,提升了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环境监测的定量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地学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大型沉积盆地及相关领域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研究,总结了研究工作应遵循的3个步骤:地质规律总结、地学空间信息数字化和模型三维可视化.以微观NaCl晶胞为例,介绍了由地质结构模型到数学模型再到可视化模型的实际操作过程.通过宏观地质结构建模研究,对常见的模型单元进行了分类,认为地表信息模型单元集、地下信息模型单元集以及模型单元的集成是有效表征地质结构、矿产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直观和新颖的工具.该方法所具有的三维空间查询功能为深入的地质分析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