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碧泉  马秀芳 《地震学报》1983,5(3):257-267
用模式识别方法研究了大地震的发生时间与中等地震活动性、太阳活动水平、地球自转之间的关系.由模式识别所得的性质提出,大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达到一定水平是大地震可能发生的重要性质.而太阳活动极值前后及自转加速度变化较大时段可能触发大地震.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地球自转和全球地震活动之间存在较强的非线性关系。文中以太阳黑子数、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数据和全球7级以上地震总应变释放量作为预测因子,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建模预测中国大陆年度地震强度,预测效果较好,表明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是一种较好的预测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强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统计分析与综合分析方法,研究了全球变暖、构造活动、地球(以及月球和行星)轨道效应、太阳活动等对降水的影响。认为构造活动、地震、气候变暖与降水或洪涝灾害有一定关系;地球的轨道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从而与旱涝相关;月球行星轨道效应和太阳活动均与旱涝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气候变冷和构造活动弱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则加速了沙漠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彭美煊 《内陆地震》1992,6(3):246-251
综述了极大熵谱分析的原理及Burg递推算法,选取应变能∑E_1~(1/2)地震活动度∑A_1为采样序列,对三个时段的资料进行了极大熵谱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序列所得结果较为一致。山西地震带中强震活动和华北中强震活动同步变化,且主要受321年和347年显著周期控制。其35年和66年短周期活动与太阳活动和地球自转31年和60年长周期较接近,表明地震活动在总体上受太阳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控制,短周期成份反映了发生地震地区应力场能量积累和释放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对地球的全球地震活动性特征(每年发生灾难性地震的数目及其总能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的11年活动周期可能影响地球的地震活动性。赛金斯基(北极和南极科学研究所,列宁格勒)研究了强烈地震的发生时间与对形成行星际介质扰动起极重要作用的太阳活动区和日冕空穴位置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震通常都发生在太阳的活动区通过中心(相对于地球)的太阳子午线之后的第3天。与高速的太阳等离子流有关的日冕空穴的  相似文献   

6.
研究地震时,除物理方面问题外,对地震现象进行长期预报亦有重要意义。笔者对地球地震活动性与太阳活动性关系所作的研究结果证明:通过全球性特征∑E(一年内释放的地震能量总和)和 N(一年内灾难性地震的总数)所反映的地球总的地震活动性与太阳11年周期活动幕有关。同时还对1894~1976年太平洋东、西两岸海啸次数在太阳11年活动周期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所得的分布与(?)和(?)的分布是同一形态,这便从另一方面证明地球  相似文献   

7.
天文因素与地震关系的研究符合当代科学发展潮流。本文介绍了用太阳活动、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与地震的各种关系进行中、长期地震预报的17个实例。分析了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对天文因素影响地震活动的机制问题作了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8.
太阳活动影响地震现象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文版的《全球地震活动性与太阳活动及大气过程的关系》一书所叙述的各种结果互相验证和补充,并综合证实了全球地震活动性与太阳活动以及行星际介质中和大气圈中的一些现象有关。应当指出,奠定全球地震活动性与太阳活动、行星际介质状态和大气过程之关系的那些成果,皆据观测资料而得,也就是说确实找到了地震活动性与某些自然现象的实际上前所未有的经验关系。即使所获得的地震活动性与太阳活动和大气过程依赖关系的物理解释,从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现代概念来看不是十分明显的,然而所研究的全部资料毕竟为在  相似文献   

9.
据塔斯社莫斯科1979年8月23日电,强烈的地震可以根据太阳预报。据来自列宁格勒的苏联科学家塞京斯基(Alexander Sytinsky)的假设,这样的地下风暴发生的时间取决于太阳的活动过程,而地球的总的地震活动性则取决于太阳活动十一年周期的阶段。塞京斯基肯定地说,太阳通过地球的大气层来影响它的地震活动性。他以1960年5月的智利地震为例证明了这一点。地震发生的那  相似文献   

10.
天文因素与地震灾害关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震活动与众多天文因素的变化有程度不等的联系,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文因素与地震灾害关系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归纳和描述了引起地震活动性变化的主要天文因素,文中详细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太阳活动、日月引潮力变化对地震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对可能影响地震灾害的其他一些天文因子,如地磁变化、极移等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地震》1994,(2)
已有的研究表明,太阳活动强弱与地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不过,两者的相关性往往随地区而有所不同。比如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就不一样。因此,在作地震预测时必须给予注意。目前正处在太阳活动第22周(偶数周)的峰年之后。按黑子相对数的年平均值来看,1989年(峰年)为157.6,以后逐年减少,1992年约为94,1993年活动更弱,有时出现连续几天无黑子的状况。由此估计,1994年太阳活动将进一步降低,但不会是太阳活动的谷年。  相似文献   

12.
李语强  胡辉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6):1980-1984
系统地分析了青海玉树地震发生时的天体位置、太阳活动与地球自转等天文因素的影响.从大的长期天文背景来看,玉树地震发生于中国大震频发的月亮白赤交角由极大变到极小时期,并且是太阳活动的偶数周;从短临看,玉树地震正好发生在地球自转与太阳黑子数发生突跳的时期,且此时震中所受的天体引潮力加速度又处于其变化速率最大的极值附近.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天文因素对玉树地震的孕育与发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研究太阳活动与地震的关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问题仍很复杂。本文试图利用更长时间的资料,对太阳活动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再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利用调和分析以及小波分解与重构等信息挖掘方法,对1749年来的太阳黑子月统计数据,1920年来全球地震目录MS6.0以上地震年统计数据,1950年来华北地区ML4.7级以上地震目录,地球自转速率1832—1997年的年统计数据及1962年来的月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在太阳活动处于强烈期时,地球大震处于高发期且略滞后2~5年,而此时地球自转速率处于减速期,其时间跨度约22年。(2)对于太阳黑子数11年的周期变化,在正常变化下如果处于低值期,期间地球地震活动也将增加,但地震发震时间滞后1~2年。考虑太阳黑子与日冕活动有继承性及延迟性的特点,我们认为引起11年左右的地震群活动可能不是直接受太阳黑子的影响,而是受太阳日冕活动影响。因为日冕抛射物在太阳黑子磁场弱化1年左右时爆发,使得太阳外层扁率增加并经常抛射一次性质量高达1013 kg的物质,从而导致地球自转速率因摄动效应而发生同步性减慢,以及地球地震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15.
对1—20太阳活动周我国地震统计检验的结果表明: 1.≥5级深源地震(不包括余震)震级与lgR月线性相关。 2.全国≥6级浅、中源地震一般在太阳活动11年周期极大年后第2、3、4年活动明显增强,其中第3年尤为显著,≥7级浅、中源地震活动在极大年后第3年加剧;大陆地区≥6级浅、中源地震活动一般也在这三年明显增强,台湾地区≥6级、≥7级地震都在M+3年活动最剧烈。 本文还对太阳活动影响我国地震的物理过程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别对华北北部地区1970~2006年和云南省及周边地区1965~2006年的地震活动与太阳黑子、耀斑活动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两处的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均不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的结论不同,本文同时对产生不同结论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全球性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桂清 《地震学报》1998,20(4):427-431
分析研究了太阳活动,包括太阳黑子相对数、太阳10.7 cm射电流量、以及太阳质子事件与M6的地震之间的关系.发现:① 在太阳活动的极小年附近,地震活动频繁;而多数在太阳黑子极大的后一年,也就是说在太阳极区磁极性反转时期,地震活动相对少些;② 在太阳活动极小年,地震发生频数与上个太阳黑子相对数极大年均值、10.7 cm射电流量极大年均值和整个活动周的太阳质子事件数有非常好的正相关关系,与太阳质子事件的关系尤为密切;③ 按上述相关性,曾预测1995~1997年是地震活动非常频繁的时段.文中还对上述几点作了简要的物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天体运动与地震关系的若干统计事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震活动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地球物理现象,它与地球整体状态的变动有密切联系。地球的状态及其运动则与太阳系等宇宙背景的变化有一定联系。因而在特定条件下,天文因子对地震活动是否有某种触发或调制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我们研究得到,地震活动与天文因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及未来两年的大震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全面分析了1900年至1996年发生于中国的7.0级以上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世纪106次7.0级以上大地震71%发生于月亮轨道(白道)与赤道交角变小阶段,62%以上发生于月亮升交点黄经位于350°~210°期间.这说明月亮轨道运行至此将会是中国地震活跃期.太阳活动及地球自转均与中国大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太阳活动谷年普遍都有大地震发生;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大地震多,本世纪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段发生的大震占72%.文中最后还对未来两年大震趋势提出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20.
地壳“轧展”效应对地震成因的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贯一 《地震》1998,18(1):89-96
目前多数地球科学家认为,地球的演化(包括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是地球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地球外部因素是次要的,作认为,地球虽是庞大并具有确定边界的星体,从银河系看来,地球不能作为单独的星体存在,它必须依附太阳系才能生存下去,在太阳系的演化中,太阳是太阳系演化的核心和主导,太阳自身的演化控制着行星的演化是必然的。因此,研究太阳活动,太阳能量向地球的输送及太阳与地球间能量(包括动量和质量)相耦合的物理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