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银川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与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银川盆地北部重点井CK1孔(深300.39m)沉积物进行的系统的孢粉分析,探讨了银川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区域孢粉组合特征清楚地反映了银川盆地900ka B.P.以来古植被经历了11个发展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原→针阔混交林-灌木草原→疏林灌木草原→针阔混交林-草原→疏林灌木草原→针叶林-草原→暗针叶林为主的针叶林-草原→灌木草原→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原→荒漠草原,与古植被发展演替阶段相应的气候环境经过了温湿→凉湿→温和→冷湿→温干→凉较湿→冷湿→温干→凉润→温较干→温干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孢粉组合分析, 结合河湖相地层岩性特征和古地磁及电子自旋共振(ESR)法年龄测定结果, 探讨了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气候变迁与札达古湖泊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 札达盆地古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湖泊形成期)、中(稳定发展期)、晚(湖泊消亡期)三期.早期(距今5.41~4.40 Ma), 札达盆地为温凉而干旱的疏林草原植被气候, 随后转变为温暖稍湿的森林草原植被气候, 最后转变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气候, 这一时期古湖开始形成; 中期(距今4.40~2.57 Ma), 古气候进入寒温期, 古植被表现为先由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向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带过渡, 再由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交替出现的过程, 古湖泊进入发育期; 晚期(距今2.57~1.36 Ma), 湖区古气候环境进入寒冷期, 古植被为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山地暗针叶林向低矮灌木→干冷草原的变化, 古湖泊进入消亡阶段.古湖泊演化与古植被、古气候演变有很好的相关性, 高原隆升控制了古气候环境的变化, 进而影响湖泊水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苏北盆地雀安断陷上白垩统盐系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根据孢粉型及被子植物演化特征命名为希指蕨孢属-克拉梭粉属孢粉化石带。自下而上,又细分为三个化石亚带:克拉梭粉属-希指蕨孢属-泉头粉属亚带、克拉梭粉属-希指蕨孢属-拟千屈菜粉属亚带和希指蕨孢属-克拉梭粉属-美丽粉属亚带。其时代分别为:森诺曼晚期、土仑早-中期和土仑晚期-森努力早、中期。当时古气侯为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侯,十分有利于盐类矿床的沉积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鸡东盆地是受古、新近纪敦密断裂带作用而形成的断陷含煤盆地。依据该盆地91-205钻孔永庆组的岩性变化特点和盆地构造演化阶段,识别和阐述了中中新世湖盆发育的3个阶段,即早期湖泊形成发展阶段、中期湖泊扩张最大阶段和晚期湖泊收缩衰退阶段,并揭示湖泊阶段性发展的旋回性特征。根据孢粉资料,恢复湖盆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古植被面貌,重建当时的古气候。结果表明植被经历了北亚热带含常绿阔叶成分的落叶阔叶林、暖温带—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以及含亚高山针叶树种的暖温带—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阶段,鸡东盆地中中新世湖泊的演变和植被更替存在着潜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南祁连盆地石炭—侏罗纪地层区划及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南祁连盆地石炭-侏罗系地质剖面的研究,依据古构造格架,基底特征,构造变形,岩浆活动,沉积建造特征,古生物群特征以及地层发育程度和接触关系等,把该盆地石炭-侏罗系划分为3个地层区,并在地层区划的基础上讨论了南祁盆地石炭-侏罗纪原盆地环境格局及石油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根据孢粉组合中各类别成分的分析,推断盆地从始新世至渐新世的古植被、古气候有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依据化石生物群中不同类别的特征和含量分析、以及孢粉与藻类的比值,推测早第三纪盆地属大陆滨海区陆相湖泊。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孢粉组合与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取自沱沱河盆地、通天河盆地、那曲盆地、东温泉盆地、乌郁盆地的新近纪湖相沉积与取自巴斯错、错鄂、纳木错的晚第四纪湖相沉积,进行孢粉分析;结合西宁—民和盆地、伦坡拉盆地、南木林盆地、渭河盆地的孢粉资料,分析青藏及邻区新生代晚期古植被和古环境的演化过程。发现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青藏与周边邻区的古环境发生了显著分异,导致青藏地区热带亚热带植物濒临消亡,与全球温暖气候条件和青藏地区古纬度环境不符,是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标志。中新世早期—第四纪晚期,青藏高原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呈现总体减少趋势和准周期性波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呈良好对应关系。第四纪晚期草本植物含量逐步增高,出现蒿—松—桦为主,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草本植物混生的植被景观。  相似文献   

8.
粤北层控铅—锌—硫矿床成矿机理及控矿地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元琰 《矿床地质》1994,13(2):112-125
粤北层控铅-锌-硫矿床产于晚古生代沉积盆地边缘的碳酸盐岩中,是沉积盆地自身发展演化中的产物,含矿热液主要是沉积盆地下部的泥质岩层在后生演化阶段发生压挤脱水作用形成的,金属硫化物是从盆地中心向上运移的含矿热液与碳酸盐岩中富含H2S气体的地下水混合而结晶沉淀的,成矿主要受沉积盆地建造,盆地边缘或古岛古隆起,构造,沉积相和白云岩化五个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9.
甘肃陇西盆地黄土的孢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是温带干旱气候条件下的风成沉积物, 它反映了一定的古气侯和古地理环境。我国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发育的典型黄土, 通过抱粉分析手段来研究黄土地层形成过程的气候演变, 已是当代地质学者重视的问题之一。1980年笔者对陇西盆地黄土部面进行了孢粉分析, 现就古植物、古气候和地层划分等问题进行如下讨论。  相似文献   

10.
源-汇系统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地球科学领域广为关注的重要课题.陆相盆地作为源-汇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相对于洋陆边缘源-汇系统,其源-汇系统要素多样、过程复杂、沉积体系多变,耦合模型预测难度大,且尚处于起步阶段.陆相盆地源-汇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驱动机制及地球动力学过程、深时古气候、沉积盆地古物源区演化恢复与古水系重建、源-汇系统要素分析及剥蚀-搬运-沉积过程单因素分析与耦合模式探讨.基于钻井、岩心、分析化验数据的多方法物源示踪分析与三维地震数据的地震地貌学或地震沉积学分析,为地下陆相盆地古源区恢复、古水系重建及沉积体系的沉积地貌和沉积过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关注不同母岩区源-汇系统差异,开展现代考察与古代源-汇相结合,并尝试定量化源-汇系统耦合-过程研究,最终形成工业化标准与规范是陆相盆地源-汇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程小久  翟裕生 《现代地质》1995,9(3):343-348
本文综述了同生断层控矿研究的进展,并结合在粤北地区的研究,论述了伸展及走滑盆地中同生断层的形成机制、特征和在盆地流体迁移和聚集中的作用以及与层控Pb-Zn(-Ba-Cu-Ag)等矿床的时空关系,认为沉积舅地中不同成因类型的层控矿床是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成矿时空分异受同生断层和盆地流体系统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组—黄流组海平面变化与层序年代地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杰  陈平富 《地质论评》1999,45(5):514-520
琼东南盆地晚第三纪莺歌海-黄注组为巨海相沉积,此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海平面升降。本文依据对岸崖A-2井有孔虫化石丰度和分异度的定量分析,崖A-1井表层浮游有孔虫壳体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地震剖面中上超点迁移分析及对盆地古水深的恢复来研究相对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地史模拟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加仁  张志才 《地球科学》1995,20(3):342-348
根据沉积压实原理,应用“反剥离模式”恢复盆地内各地层层系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斯的古厚度及古埋深,并得到陶系柄部风化剥蚀面的一系列时间-埋深平面图及单井埋藏史图,由此对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顶面的加里东期古风化剥蚀面的构造演化规律作出定量分析,结合盆地的生、排烃史研究成果,分析预测盆地内古古生界的油气聚集规律,为油气勘探与部署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4.
邹华耀  吴智勇 《沉积学报》1998,16(1):112-119
在总结前人关于镜质体反射率重建盆地古地温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各方法的理论基础、应用效果及其局限性。选择理论上与实际应用效果较好的EasyR0方法,重建了东部苏北盆地、辽河盆地和西部柴达木盆地、三塘湖盆地典型探井的古地温演化模式。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中、新代大陆架谷型盆地,具有比酉部中、新生代前陆型盆地更高的古地温梯度。中生代末至第三纪早期,东部盆地的古地温梯度大于4.0℃/100m,而西部盆地的在3.0~2.5℃/100m。我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古地温普遍具有从高到低的演化趋势,而柴达木盆地则相反,古地温梯度自早第三纪的2.5℃/100m升高到现今的3.0℃/100m。这几个盆地古地温的成功恢复,证实EasyR0方法对热演化各异的不同类型盆地古地温恢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且,准确性高。过去常用的TTI-R0方法过高地计算了有机质的成熟度,使重建的古地温偏低。  相似文献   

15.
在总结前人关于镜质体反射率重建盆地古地温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各方法的理论基础、应用效果及其局限性。选择理论上与实际应用效果较好的EasyR0方法,重建了东部苏北盆地、辽河盆地和西部柴达木盆地、三塘湖盆地典型探井的古地温演化模式。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中、新代大陆架谷型盆地,具有比酉部中、新生代前陆型盆地更高的古地温梯度。中生代末至第三纪早期,东部盆地的古地温梯度大于4.0℃/100m,而西部盆地的在3.0~2.5℃/100m。我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古地温普遍具有从高到低的演化趋势,而柴达木盆地则相反,古地温梯度自早第三纪的2.5℃/100m升高到现今的3.0℃/100m。这几个盆地古地温的成功恢复,证实EasyR0方法对热演化各异的不同类型盆地古地温恢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且,准确性高。过去常用的TTI-R0方法过高地计算了有机质的成熟度,使重建的古地温偏低。  相似文献   

16.
依据Gerta Keller和Gasperi,Kenneti有关中新世印度洋和太平洋浅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浮游有孔虫深度分层组合的划分模式,对南海琼东南盆地崖19-1-1井晚第三纪浮游有孔虫作了定量研究,并分析了陆架海区浮游有孔虫不同深度分层组合含量的变化与古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崖19-1-1井以浅层水、中层水组合为主,深层水组合不发育,反映本区温跃层不发育,不利深层水浮游有孔虫的生存。滨海区,浮  相似文献   

17.
李丹  庄义琳  吴秀芹 《地球学报》2021,42(3):435-443
岩溶断陷盆地作为我国西南部重要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价值不可估量.其独特的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探讨在未来全球变暖的必然趋势下断陷盆地植被变化趋势,能为进一步了解岩溶断陷盆地植被变化的气候驱动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2001—2016年间气象数据集和NDVI时间序列数据,利用TS非参数趋势分析法对未来2020—2050年两种RCPs(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未来气候情景下的NDVI值进行预测,开展了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断陷盆地未来植被的可能演变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基准期(2001—2016年),在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CP4.5和RCP8.5)情景下,断陷盆地气候整体呈持续增温增湿趋势,且植被NDVI也有一定的升高.综合分析两种情景下的NDVI变化共性趋势发现:青藏高原东南缘木里河谷地区温度和降水量升高缓慢,区域性干旱增强,植被出现退化,是未来断陷盆地植被修复的难点地区;而云贵两省边界地区温度和降水涨幅迅速,未来植被改善明显,是植被修复成果的重点保护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古近系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地层大规模逆冲和走滑,在青藏高原北部形成了众多内陆盆地。由于盆地位置的特殊性,盆地内部的古气候和古植被演化对厘清欧亚大陆古近系气候演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青藏高原中东部囊谦盆地古近系沉积地层剖面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总有机碳(TOC)含量重建了51.8~37.5 Ma囊谦盆地古气候和古植被演化历史。【结果与结论】囊谦盆地古近系气候指标演化历史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阶段Ⅰ(51.8~46.4 Ma),CPI值和TOC值均较低,Paq值偏高,ACL值和nC27/nC31在该时期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受到河流所带来的陆源沉积物混入影响,主峰碳大部分为nC22和nC23,植被类型以木本植物为主,气候条件相对较为潮湿;阶段Ⅱ(46.4~42.7 Ma),此阶段Paq值和nC27/nC31值逐渐降低,ACL值逐渐上升,主峰碳碳数逐渐由低碳数向中高碳数转变,植被类型逐渐由木本占优势转变为以草本植物为主,气候条件逐渐变干,...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的综合研究及勘探总结,初步提出了一套改造型残留盆地或叠合盆地评价及其油气系统研究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强调进行了油气地质“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的时空演化,生烃过程以及不同地质阶段中的生烃强度,资源量,结合古今油气藏的解剖,癖结油气成藏-破坏规律,结合古构造的分析,研究油气运聚指向,给合主要构造运动期对中国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系统的影响分析,进行分阶段的动态演化研究,认为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现实对象是次生油气系统及再生烃油气系统,现存的原生油系统很少,提出了中国南方新区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为石柱复向斜西侧高陡背斜带,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档-牌州-汊渗1井地区,江西南鄱阳盆地及楚雄盆地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相似文献   

20.
辽北—吉南地区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地质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俊建  沈保丰 《地球化学》1996,25(5):458-467
辽北-吉南地区是我国典型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出露区之一。根据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本区绿岩带可划分为清原型和夹皮沟型,其形成的古构造环境分别为与现代岛弧的大陆边缘活动带和弧后盆地或大陆边缘裂谷相类似的裂谷型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