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本文介绍我国自行研制的一套三分向检流计记录地震仪。仪器系统是按世界标准地震仪台网(WWSSN)长周期地震仪特性设计,并在北京、牡丹江、乌鲁木齐、佘山、泰安等地震台运转了一定时期,获得了许多过去的仪器记录不到的宝贵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用本台1986年1月至1991年12月期间DK—1地震仪测定的各分向面波震级与《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的震级进行统计分析,得到长春台DK—1地震仪高倍档两水平向震级平均偏低0.08,其标准误差±0.21;垂直向平均偏低0.24,其标准误差±0.27;低倍档两水平向震级平均偏高0.07,其标准误差±0.21。同时,分别给出了DK—1地震仪高、低倍档及垂直向测定Ms震级的台站校正值,还对统计的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测震技术的发展,目前使用的CBY—型磁带记录爆破器是单一的垂直向记录,不能满足地球物理学研究的需要。为了扩大地震观测的信息量,最近研制了三分向遥测地震仪磁带记录调制器。该仪器全部采用了国产集成电路快,耗电小、体积小,使用方便。可以与CBY—型解调器、多道选频测震仪解调器和PTY-8地震遥测设备解调器配套使用。主要用途: 1.人工爆破地壳测深; 2.三分向深井观测; 3.口径20O公里的小型地震台网; (可以与PTY-8地震遥测设备配套使用) 4.流动地震台网的观测; 5.单台地震信号的传输;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基准地震台上,目前主要使用三种类型地霞仪。它们是,直接放大地震仪(包括513型中强震仪,维谢尔特地震仪(SW)和大森式地震仪),电流计放大光记录地震仪(包括62型、64型、哈林(SH)、维开克(VGK)等短周期地震仪,基式(SK)和加维(GW)中长周期地震仪,763型长周期地震仪)和电子放大笔绘记录地震仪(包括 DD—1型微震仪和 DK—1中长周期地震仪)。这些仪器在过去的观测中积累了大量地震资料。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必须对这些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程度做出正确估计,为此,必须确知这些仪器的动力学特性。作者的工作是,根据上述十二种仪器分段标定结果,给出了它们的传递函数,并由传递函数分别导出了它们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和时间特性的解析表达式,最后给出了计算结果和幅频特性曲线、相频特性曲线和时间特性曲线。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行研制的763型三分向光记录长周期地震仪系统已于1980年6月底在牡丹江市通过鉴定。这套仪器是为使我国地震观测台网走向类似于世界标准地震台网(WWSSN)仪器标准化而设计的。是我国地震台网长期空缺的一种重要观测手段。长周期拾震器分竖直向和水平向两种,竖直向为拉柯斯悬挂结构,采用恒弹性合金绕制成零始长度弹簧,摆的零位可以遥调,仪器被密封在抗压密封罩内,成功地消除了气压的浮力效应;水平向拾震器仍采用伽登-盖特旋转  相似文献   

6.
DD—1型地震仪是目前我国各地震台站通用的仪器,其超低频放大部分采用了两对场效应管,但场效应管要求条件高且易损坏,给维修带来很大困难.为使地震仪正常工作,便于维修,我们将该仪器的放大器改为集成电路,这不仅提高了输入阻抗,减小了零点漂移,而且降低了成本(每台约可节约1千元)、提高了合格率.  相似文献   

7.
地震仪对地震波的影响是由仪器的频率特性决定的。由于不同频率特性的仪器,对地震波的响应是不同的。测定震级所使用的频率范围依赖于所使用的仪器。短周期DD-1地震仪整机频在0.1—1.0秒这段频带范围内,动态放大曲线几乎是平坦的,超过1秒,曲线急剧下降,因此DD-1只适应一秒以内地震波的震级计算。中长周期SK地震仪的通频带基本上落在0.1—10秒范围,在其通频带范围内,动态放大倍数基本稳定。长周期763地震仪,它的频率  相似文献   

8.
改进DD-1型地震仪标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2年9月17日正值我台DD—1地震仪标定期间,国家局地震所九室的夏恩山同志为了修改规范,提高地震观测质量,来我台主持DD—1的标定工作.标定过程中,使用了国家局分析预报中心最新研制的DZB—1型自动标定仪,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为探讨进一步完善地震仪的标定工作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一、DZB—1型自动标定仪DZB—1型自动标定仪是国家局82年上半年研制成功并通过鉴定的新仪器.该仪器的用途是对地震仪放大器—记录笔系统的幅频特性作分段标定和对地震仪系统进行脉冲标定.该仪器具有以下特  相似文献   

9.
严旭东 《华南地震》1996,16(1):66-70
广州台DK-1型地震仪的技术改造包括对拾震器摆的检查与校正;对摆的不同固有周期常数的测定及试记。利用763型仪器的垂直向拾震器代替DK-1仪器垂直向拾震器等。一年来的试验表明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改制后DD-1型地震仪放大器,稳频器,稳压器的工作原理,简述了其主要技术指标,并给出了仪器标定和试验结果,DD-1型短周期地震仪改制,是为了使仪器更好地适应地震预报与基础研究的观测需要而进行的,将改制后的仪器经室内测试标定和实际观测,并与沈阳地震基准台记录进行对比分析,证明改制后的DD-1型短周期地震仪主要技术指标与工作性能已达到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放大器、电源、传输线及漏电几方面叙述了三分向地震仪邻道干扰的来源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南京基准地震台现用的大型水平向维歇尔地震仪,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世界上仅存的三台该型号仪器之一,该台仪器已有60多年的历史,由于战乱及几经搬迁,仪器工作原理之类的原始资料丧失殆尽。本文试图填实这一空缺,并勘正此型仪器为倒立摆的现存说法。  相似文献   

13.
李玉华  刘怀 《华北地震科学》1997,15(1):75-77,80
利用钟控线路对三分向地震仪进行实时标定,本文介绍了LED标定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宋太成  李新武 《内陆地震》2000,14(4):374-376
引言标定地震仪放大倍数可以使用不同的地震仪自动标定仪器,如DZB-1型、CZ-1型等地震仪。计算地震仪动态放大倍数通常使用简化公式,这个简化公式是根据地震仪自动标定仪器的电压输出模式以及基本理论公式推导得出。从过去几年新疆地震局测震资料中可以看出,部分台站标定者对输入信号是否符合微分条件是模糊的,选择计算动态放大倍数的公式也不恰当,从而造成地震仪标定计算结果不够准确。文中根据地震仪标定的基本原理,结合不同的地震仪标定仪器,就如何推导计算地震仪动态放大倍数的简化公式进行了讨论。1 地震仪放大器的测定在标定地震仪…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山西数字测震台网EDAS-24IP+BBVS型数字地震仪传递函数的特征和测定方法,对地震仪阶跃标定及正弦标定计算分析,得出台站工作状态、地震计周期、阻尼、主零极点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对数字地震仪的频带范围、通频带的平坦程度、三分向幅频响应的一致性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台网的系统特性是稳定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763长周期地震仪的标定计算,大多根据《763长周期地震仪仪器标定法》V_(max)-σ~2经验对照表,按照选定的 V_(max)查出相应的σ~2,然后计算动态放大倍数。由于多套仪器的 l_0,J_1、j_2不尽相同,所以尽管保证 D_1=D_2=1、T_1=15。~s0、T_2=100。~s0,还是可以发现实际计算出的 V_(max)与根据经验对照表选定的 V_(max)并不一致。就是说,这种办法不能准确控制 V_(max)为选定值。至于有的注重保证三个分向的静态放大率 V_0的一致性,根据:  相似文献   

17.
国家地震局分析中心研制成功DZB-I型地震仪自动标定器,可对地震仪进行脉冲标定和对放大器—记录笔系统的幅频特性作分段标定。 该仪器自动化程度高,在地震仪正常运转过程中,只要输入一个指令或启动按钮即可完成脉冲标定和从4秒—0.02秒25种不同周期的分段标定。该机设有  相似文献   

18.
地震仪记录到P波初动方向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单台测定震中的结果。当地震仪的某一个或两个分向(三分向同时错误不产生影响)的极性反向时,将导致单台订出错误的震中位置。不仅如此,还影响使用P波初动确定节面解。不真实的P波初动符号不但会使P波初动解的矛盾符号比增大,还可能增大节线的可变  相似文献   

19.
地震仪器中应用的网络通讯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通讯是决定地震勘探仪器系统性能和规模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按照所采用的数据传输方式,数字地震仪目前可分为有线遥测地震仪、无线遥测地震仪和无缆存储式地震仪.本文分别举例介绍了三类地震勘探仪器中应用的经典地震网络通讯技术,并对其设计理念、网络通讯原理、通信构架、通信协议进行了分析和对比,针对有线地震仪器的电缆管理难、无线地震仪器的数据传输稳定性差和无缆存储式地震仪缺少质量监控手段的问题,讨论了无线监控与本地存储相结合的地震网络通讯技术方案,提出了基于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无缆无线混合型地震仪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ARA地震仪放大器是一种集成化的可以自动换档的地震仪放大器。ARA的性能比分立元件组成的各类现用地震仪放大器性能有较大的提高。本文是ARA地震仪放大器在各种现用地震仪记录器上具体应用的系列文章之一。阐述了ARA在DD—1记录器上应用所要解决的各种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