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2月25—26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7年度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局有关省、市、  相似文献   

2.
2009年2月12-13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8年度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气候变化与气候变异、生态-环境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科学研讨会”于2005年8月22-23日在新疆乌鲁木齐隆重召开。这次研讨会是由中国气象学会、国家气候中心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共同主办的一次大型学术会议。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担任这  相似文献   

4.
<正>2010年2月3—4日,由国家气候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主办的2009年度学术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为"气候与气候预测信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会议得到了各有关部门及同行的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5.
2011年8月18—20日,由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黑龙江省气象局联合举办的"区域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中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创刊于2005年,是由中国气象局主管、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于气候变化主题的特殊性,本刊特色体现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与交叉,所发表的论文涉及气象、水文、农业、林业、生态、环境、能源、人体健康、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外交谈判等诸多领域。  相似文献   

7.
2013年9月26日,河南省气象局在北京召开《气象与环境科学》第三届编委会2013年度会议。来自中国气象局、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山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及部分省气象局的编委和顾问近4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还邀请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张玉华研究员和中国气象局大气科学类期刊的部分编辑部主任。  相似文献   

8.
2009年10月9—12日,由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和山西省气象局联合举办的“区域气候变化检测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近30个单位80余位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2011年6月23日上午,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组织召开了有关"中国的减排目标以及国际谈判战略"的小型研讨会。会议邀请美国东西方中心资深研究员张中祥博士作主题报告。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任国玉研究员主持了研讨会。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罗云峰博士介绍了会议背景以及主题报告人的主要学术背景。会议还  相似文献   

10.
1 基本情况 2006年11月28~29日,由意大利欧洲一地中海气候研究中心(国家火山-地球物理研究所(CMCC—INGV)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NCC/BCC)联合举办的“中-意气候变化与气候变率学术研讨会”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市举行。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研究员、预测减灾司前司长章国材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任国玉研究员等一行9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及专业研究所2008年度学术年会”2009年2月12-13日在广东省清远市隆重举行。来自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局8个专业研究所、各省市气象局、大专院校等24个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150多名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973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获准立项实施,院长张人禾研究员受聘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项目研究期限为2004年10月至2009年 10月。参加单位中除了中国科学院和高校的有关单位外,还包括中国气象局所属的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武汉暴雨研究所、上海台风研究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等单位。项目意义:正确的暴雨预报是各级政府指挥抗洪救灾的主要科学依据之一,要深入了解暴雨的机理、提高暴雨预报能力,必须深入研究空间尺度为几十公里至上百公里(中β尺度)的强对流系统(即暴雨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月18日由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及中国气象局专业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及局专业研究所2005年度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气象局宇如聪副局长、局科技发展司赵大铜副司长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讲话。宇如聪副局长在讲话中肯定了“一院八所”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在推进科研与气象业务结合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国内外影响逐步扩大。宇如聪副局长在讲话中还指出,  相似文献   

14.
2007年7月16-27日,由中国气象局主办,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START)协办,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和培训中心联合承办的“第四届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ISCS)”在中国气象局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15.
魏文寿,研究员,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生于1954年9月,甘肃武威人,中共党员。1978年8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和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自然地理专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工作。1992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积雪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天山积雪研究站副站长、站长;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环境研究室副主任等。2002年任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所长,2005年任新疆气象局副局长兼沙漠气象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16.
新书架     
《气象》2016,(10)
正《东亚季风年鉴(2015年)》国家气候中心编该书是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核心业务产品之一,全书分为3章,描述了2014/2015年东亚冬季气候及冬季风环流系统的特点;介绍了2015年东亚夏季气候和夏季风环流系统的特征;介绍了2015年中国雨季进程的概况,此外,年鉴中也回顾了2014/2015年冬季中日韩冬季风会商以及2015年夏季亚洲区域气候监测、预测和评估论坛气候预测的结果。本年鉴可提供从事气象、农业、水文和地质等多个行业  相似文献   

17.
正《应用气象学报》是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联合主办的大气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应用气象学报》将向您提供有关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内研究和应用成果的最新论文、资料、方法等大量信息,内容包括气象预报、卫星气象、农业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环境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气象、大气探测、遥感技术以及计算  相似文献   

18.
袁玉江,正研级高级工程师,1955年2月生,山东省菏泽县人。1982年毕业于新疆大学地理系。1982年至现在,在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前身新疆气象科研所)从事树木年轮气候、年轮水文及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现为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气候与绿洲冰雪研究室主任,中国气象局树木年轮理化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德干旱环境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客座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现任《干旱区地理》、《干旱区研究》、《沙漠与绿洲气象》编委,《科学通报》、《生态学报》、《地理学报》、《冰川冻土》、《第四纪研究》等稿件评审专家。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动态》是国家气候委员会和中国气象局主办的信息类刊物,2007年7月创刊,由国家气候中心编辑出版。2009年4月正式移交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暨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编辑出版。该刊为周刊,内部发行。  相似文献   

20.
《应用气象学报》是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联合主办的大气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应用气象学报》将向您提供有关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内研究和应用成果的最新论文、资料、方法等大量信息,内容包括气象预报、卫星气象、农业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