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据悉:现在,全世界正兴起中国大运河热,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闻风而来。面对此况,笔者曾自问,作为家居运河之滨的运河人,对京杭大运河知多少?很惭愧,知之很少。虽然,在位时共同写过一篇大运河的文章,也是非常肤浅的。夫妻俩退休后,在运河热的启迪下,近年来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研究,扩大了视野,增加了知识。现将学习的收获,编写成世界名河“京杭大运河”见闻系列拙文,借《中国地名》“名山名水”专栏,与读者们交流,让我们共识母亲河──京杭大运河过去与现在的境况,共赏大运河壮丽画…  相似文献   

2.
许多北京人虽熟知先民们开凿京杭大运河的壮举,但他们也许淡忘了一条由元代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筑的运河:这条运河里南北向穿过北京城今天的闹市区,什刹海就是它的起点。正在进行地下施工的北京平安大街工地近日传来消息:大运河在北京城区的一个重要遗址──东不压桥已经发现。中国科学院院士、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记者说,东不压桥的发现,不但证实了大运河的一条关键河道,而且还将唤起人们重新认识北京古城的价值。“为什么说东不压桥对于北京城具有重大价值?就是因为它见证了一个伟大的工程。”侯仁之说:“元大都是以现在的…  相似文献   

3.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其部分段落始建于春秋时期,至隋炀帝时全线开凿贯通,经唐宋时期的发展,最终在元代形成现在的规模,明清两代又有不同规模的改造和整修。对于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动机,自古及今,见仁见智,多有争论,成为不解之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4.
王心源 《地理研究》2012,31(2):388-388
运河,顾名思义,就是人工开凿用以运输的河流。由于我国地形西高东低,使得主要河流大多是由西向东流向。为沟通这些水系,形成一个水路交通网,就必须开凿运河,以弥补东西向河流的不足。中国运河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的地方性运河的开凿,到秦、汉时期全国规模水运交通网的初步形成,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淮、河、海之间的运河网的形成,及至隋、唐、宋时期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最后到元、明、清时期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卓越精神。历史的积淀,于是乎形成了运河的文化———一种别样的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的无锡市土地利用与过境水质响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水质监测数据和2003年7月SPOT-5正射影像为数据源,分析土地利用面积比例与过境水质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以监测断面为中心缓冲区距离的空间变化与水质监测指标之间有明显的响应关系。运河水质污染主要受离河岸较近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耕地上产生的农业污水,商业和工业中的废水以及大面积裸地上居民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产生的污水是导致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理论和现实背景出发, 提出对京杭大运河价值的初步认识: 京杭大运河具有四大基本价值: (1) 作为文化 遗产的价值, 起到彰显民族身份和促进文化认同的作用; (2) 作为区域城乡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保障, 具有输水、航运 和灌溉等现实功能的价值; (3) 作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价值, 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性格局; (4) 运河还具有 作为潜在的休闲通道的价值, 是国民身心再生和教育的战略性资源。强调只有用完全的价值观充分认识运河廊道, 并处理好现实的功能需要与这些价值间的相互关系, 才能保护和利用好运河遗产及其相关资源, 使之在当代发挥 应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建设遗产廊道的方式、结合南水北调和东部生态安全格局及中国南北生态休闲廊 道的建设, 将保护与利用京杭大运河作为国家战略。当务之急是: (1) 应用“反规划”理念进行运河的整体保护规划; (2) 展开资源摸底, 全面掌握大运河遗产廊道资源情况; (3) 制定整体性的管理和发展战略; (4) 以申报世界遗产南 水北调工程为契机, 建立大运河区域间协作机制。任何单一的价值观(如从单一的输水功能考虑) 和单一的工程措 施, 都将给中国大地上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与之相联系的历史文化、生态及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不可挽回的遗憾。  相似文献   

7.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古代伟大工程,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后经元朝取直疏浚,全长1794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相似文献   

8.
这首诗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所著,是他在杭州任职时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与感叹.说起西湖必然会联想到杭州这座迷人的城市. 杭州市,简称"杭",地处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的省会、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过其中.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06,(8):43-44
在我国第一个“化遗产日”前夕,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也引发了人们对保护京杭大运河这样的大型线性化遗产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邹统钎  韩全  秦静 《地理研究》2022,41(3):713-730
“千年运河”品牌基因是“千年运河”国家文化旅游品牌塑造和发展的灵魂。本文以中国大运河沿线3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共词分析法,从与大运河相关的网络游记中识别和提取“千年运河”品牌基因谱系。并运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地理分区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千年运河”品牌基因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 ① 构建了由2个基因类别、4个基因维度和14个基因子维度组成的“千年运河”品牌基因识别框架。② 运河核心基因和运河衍生基因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沿线,隋唐大运河尤其是卫河河段沿线城市的边缘关联基因分布较多。③ 根据“千年运河”品牌基因的分布特征,可将运河沿线城市划分为6类地理区域,每类地理分区中的主导基因、功能定位不同。研究结果为“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塑造与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大运河文化遗产完整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刘璐 《中国地名》2012,(9):57-58
京杭大运河,又称京杭运河,简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2.
以京杭大运河长三角地区扬州至杭州段为研究区域,在归纳沿线7个城市运河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配套设施和线路策划等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运河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古运河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1)保护古运河遗产;(2)改善水质,控制货运船只;(3)整合城市文脉;(4)丰富古运河旅游内容.通过比较古运河遗产廊道保护模式与古运河旅游点轴开发模式发现:两种模式在实施流程和操作对象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由两种模式形成的古运河保护与开发的空间格局拟合很好,共同构成了古运河旅游开发的基本空间模式.构建了景区、城市和区域3个尺度的运河旅游节点与发展轴线,并指出影响古运河旅游空间范围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枣庄地处孔孟之乡——鲁南大地,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和传播地。境内的北辛文化距今已有7300多年的历史,滕国故城、薛国故城等分布在境内。枣庄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譬如春秋时期的墨家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崇为“科圣”的墨子,其“兼相爱、交相  相似文献   

14.
何凡能  杨朝  赵亮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1):1684-1691
“潭蓬运河”又名“天威径”“仙人垅”等,是晚唐咸通年间由静海军节度使高骈疏凿的,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以南的江山半岛附近海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地理位置问题,至今尚有诸多疑点。论文基于历史文献等资料,深入考析“天威径”疏凿的历史背景、具体经过及其地理位置,对进一步明晰“天威径”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历史地理背景的考察,重新论证了“天威径”开凿的历史背景、具体经过和地理位置,研究表明:① “潭蓬运河”的位置应当是位于江山半岛南端的白龙尾以外海域之中,所谓“潭蓬运河”的开凿过程就是对白龙尾以南海域中礁石的疏凿;② “潭蓬运河”疏凿的目的在于为驻安南唐军提供持续稳定的后勤补给,疏凿的时间是在懿宗咸通九年;③ 本着尊重史实的原则,高骈疏凿的礁石之处应当命名为“天威径”,而半岛上的潭蓬古运河处,则应改名为“天威径石刻遗迹”。  相似文献   

15.
正朋友来枣庄小聚,正值6月仲夏,天热感觉无处可游,想到微山湖靠近薛城10余里,正是微山湖湿地水草肥美,荷花盛开的季节,于是便和朋友相约,去微山岛一游。微山岛是京杭大运河流经微山时,因水面四周环绕,也就把当中的一片空地,围成了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一座小岛。从薛城开车,穿过陇海铁路,延104国道前行,大约12公里,就来到了微山岛码头;因为四面环水,所以岛上  相似文献   

16.
巢肥运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江淮间的水路通道有两条:一条是邗沟运河,另一条是巢肥运河。关于邗沟清运河,我们是耳熟能详的。这条运河,开辟于公元前五世纪,左傅哀公九年(前486年),“吴城邗,沟清通江淮。”之后,代有改修,称名屡易.它单独的存在着,或为各时代大运河的一段,直到现在,还有舟楫之利。至於巢肥运河,我们对它便比较生疏,乃至完全不知道了。实际上,在某一历史时期,巢肥运河的重要性会远过于邗沟。本文的旨趣,是想把巢肥运河的流贯通塞及盛衰情况作一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王海英  陶犁  李云涛  黄逸凡 《地理研究》2023,(10):2622-2643
当前,线性文化遗产的实践与研究中多聚焦于遗产单体和廊道线路等遗产要素,较少关注线性区域尺度下聚落体系整体及其与遗产本体之间的关联性,对沿线聚落与遗产本体相互联系并共同构成完整系统的内在规律有待深入挖掘。文章在理论层面探讨文化廊道体系的空间整体性构建机理,明确将关联聚落纳入到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开发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借鉴文化廊道的空间识别和关联模型,探讨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线性文化遗产空间整体性的构建。研究表明:(1)涵盖城乡聚落系统的文化廊道体系,有利于实现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完整性和主题文化延续性。(2)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对流经区域影响相对较广,聚落影响范围的区域占比为30.15%。运河与沿线聚落的整体关联值具有以遗产本体为中心向周围递减的趋势特征,并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且在相同文化传播力假设条件下乡村聚落关联值相对优于城镇。该研究关注到文化廊道由内部空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所决定的学术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线性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可为京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范围的界定、整体性保护和开发及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借鉴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标准差、基尼系数、变差系数、区位熵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3年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发展演化过程,运用马尔可夫法预测了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未来旅游经济差距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呈现逐年增大,相对差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各市发展差异明显。如果在原有条件下继续发展,未来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旅游经济的差距将继续增大。最后为缩小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间旅游经济差距,促进各城市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无锡,是一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名城。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无锡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中国四大米市:之一。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风景秀丽,历史悠长,素以山水秀美、人文景观众多而著称,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也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有“布码头”、“钱码头”、“小上海”之称。  相似文献   

20.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中国惟一南北走向的长河,它和长城一样是中国古代的两大工程奇迹。”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如是评价。单霁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鉴于大运河遗产的重要性和独特的文化价值,“中国将对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和工作方案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论证,并在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