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10-2020年地面防雹作业信息资料,统计分析了黑龙江省地面防雹作业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地面防雹作业从4月下旬开始持续到10月下旬,旬作业次数变化呈单峰型,6月中旬为峰值。作业次数日变化也呈单峰型,15时达峰值,10-21时为主要作业时段。每次作业时长介于1-10 min的占比79%。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7-04-23清镇市冰雹天气过程,利用TWR—01型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人工防雹进行作业效果分析,总结作业经验,用于防雹作业指挥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毕节市2009-06-19成功进行人工增雨过程的分析总结,积累了高原地区夏季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重要经验:对于大规模多点作业,只有在领导高度重视、预报会商分析准确、人影作业准备充分、卫星雷达有效监控、作业时间申请及时以及各级业务人员积极配合的条件下,人影作业才能有效及时开展,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炮、火箭人影催化作业云层高度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碘化银的成核机理、高炮火箭撒播特点以及对不同类型云的特征分析,确定了使用高炮、火箭进行人影作业时云顶温度和人工增雨炮弹炸点及火箭播撒催化起点的温度:作业催化云层的云顶温度应处于-10~-24℃,最适宜为-15~-20℃;对层状云进行播撒催化,人工增雨炮弹炸点的高度应在-10~-15℃温度层,用火箭进行播撒作业时,起始播撒点的高度应确定在-10℃温度层;对积状云进行催化作业,人工增雨炮弹炸点的高度应选在-4~-10℃温度层,火箭起始播撒点的高度应确定在-4℃温度层.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10-2018年黑龙江省降雹资料和人工防雹作业数据,统计分析了冰雹发生的变化和人工防雹作业的特征;同时人工防雹作业与冰雹发生的站次数在月际变化上呈正相关,人工防雹作业时段合理。  相似文献   

6.
分析博山区和沂源县1959-1998年的降雹特征及主要天气系统,根据烟草产区的雹云移动路径,制定了相应的作业方案与作业流程。通过两年的作业效果检验,证明“加强联网协作,加大防御纵深,提前进行作业,增雨和防雹相结合”的作业方法对淄博南部山区烟草防雹作业是切实可行的,作业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7.
该文利用多普勒雷达回波和天气形势等资料,对2006-06-28人工增雨作业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6次增雨作业效果明显,在中、低纬度地区,低空有弱切变,高空温度≤-3℃时进行人工催化能有效增加降雨量。  相似文献   

8.
多普勒雷达数值产品在火箭增雨效果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基本数据和二次产品对2004-2005年大连地区实施火箭增雨作业的31个作业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利用雷达实时指挥作业其雷达回波几个主要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对不同类型云作业后云体回波强度、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均随时间增大,且最大值均出现在作业后20-30 min左右;回波顶高却产生了不同的变化特征,即积层混合云作业后顶高随时间增高,层状云顶高则出现先下降再增高的变化。该分析结果对采用雷达进行效果分析,科学选择再作业时机,充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次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英  吴爱萍 《贵州气象》2009,33(2):35-37
2005—05—31-06-01,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具备降雨条件而又非重点降雨区(据省气象台分析预测)的猫跳河流域及时组织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试验。该文以此次试验为个例,对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为今后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和作业时机的掌握、作业组织实施积累经验,同时也为今后对猫跳河流域梯级发电开展增雨服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肖卉  白卡娃  王可法  沈瑱 《气象科学》2008,28(4):440-443
本文以南京、徐州地区为代表,收集1998-2005历年作业数据,利用数字化天气雷达资料以及对应时次的探空、天气形势等资料,分析每次作业时所处天气系统的位置、天气系统的演变趋势,火箭发射仰角的高低,统计作业效果,就省内不同季节目标云的选择、作业时机、火箭发射角、催化剂量等多项作业指标进行研究,总结出适宜江苏省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鹏 《贵州气象》2009,(Z1):82-83
采用效果统计检验评估方法,针对2009-05-05在水城盐井和米萝同时实施的人工增雨作业情况,估算增雨量、增雨效率和经济效益,并结合实际降雨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人工增雨作业是成功的,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燕  叶建元  王斌  张霞 《湖北气象》2003,22(3):30-31
指出了湖北省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的流程和功能,说明了人工增雨作业资料的处理方法,着重介绍了作业等级计算方法及划分标准。同时,利用2001年7-8月飞机及地面人工增雨作业试验资料,对其作业等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3.
新型AgI末端燃烧器在北京飞机增雨作业中的使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就2004年4~9月,北京飞机人工增雨探测作业试验中,新型AgI末端燃烧器在“夏延-ⅢA”飞机上的使用和数据记录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如何利用夏延飞机搭载的仪器和辅助记录手段进行作业状况记录,对机上观测人员在记录催化作业时的常见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就数码相机在作业状况记录中的使用做了介绍。总结了一套可行的作业数据记录方案。  相似文献   

14.
2009年7月以来,贵州省旱情逐渐蔓延,严重干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9.52亿元。因此,抓住2010-03-22—23的天气过程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此次作业对于省内部分地区旱情的缓解非常有利、对春耕生产有帮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靳瑞军  王婉  宋薇  王兆宇 《气象》2011,37(1):92-98
利用天津市1986-2008年13个测站日降水资料,总结天津市降水特征并分析人影作业影响因子在其中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天津市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东西方向差异小,南北方向差异较大,雨量由北向南呈现递减趋势,且北部等值线密集,南部稀疏,雨量递减的速率由北向南减慢.降水季节性差异较大,降雨量和降雨日数都集中分布在夏季,春秋两季降雨次之,冬季降雨最少;人影作业未改变天津区域雨量相关系数,对空间分布影响较小,这与天津的作业特点有关;人影作业会对雨型概率分布产生影响,对1986-2001年和2002-2008年两个时期的各个雨型降雨日概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影作业后的小雨降雨日概率相对较小,中雨以上的降雨日概率相对较高,但这些差别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年来在渭南市境内,依靠“711”雷达实施指挥,运用地面人工增雨防雹所使用的新一代WR-1B型火箭系统,开展防雹作业的实践,通过认真分析,归纳总结出WR-1B型火箭系统防雹要实现科学、有效、安全的5项技术要点,简要给出了针对不同雹云实施火箭作业的时机、部位和剂量。2004-07-10火箭防雹作业9min后,雷达回波强度减弱10.6dBz,回波顶高降低2.0km,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廖晓娟  韦昭义 《贵州气象》2006,30(Z1):50-51
通过对2003-2004年乡镇雨量点降水资料统计,将设有作业点的乡镇作业后降水量与相邻未设置作业点乡镇同一时段降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显著假设检验其增雨效果显著性。结果表明:每次作业平均用弹20发,作业后平均增雨4.1mm,增雨效益比1:7,增雨显著可信度达99%。  相似文献   

18.
2014年4月15日河北省中南部出现一次回流西风槽天气过程,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对该天气过程作了飞机云物理探测和增雨作业,并专设飞行航线以研究作业前后云的宏观、微观物理响应。利用机载PMS观测资料,结合雷达、卫星观测资料分析,发现该次降水过程云系特点是上层"槽前云"较弱,下层"回流云"较强,无高云;作业探测过程中云中下沉的降水粒子在"回流云"中增长,该层出现大量直径在3 mm以上的降水粒子;作业层内小云粒子浓度普遍在20 cm~(-3)以上,最大值为300 cm~(-3),大云粒子浓度低于0.02 cm~(-3)。作业后宏微观物理响应包括:作业区FY-2E卫星云图亮温在1 h后由-25℃降到-30℃左右,中云发展,其云顶抬高;雷达反射率因子催化作业后升高,最强达45 d BZ,35 d BZ以上的雷达回波区面积增加;从雷达剖面图上看,强雷达回波区下沉了500~1000 m。机载PM S观测资料显示,作业后云中小云粒子、大云粒子浓度都有增加,降水粒子浓度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持续时间约25 min。粒子谱呈双峰分布,第二峰在10.5μm;粒子浓度在直径在10.5~150μm区间内呈指数递减,直径在150~1000μm区间内粒子浓度变化不大而粒子直径迅速增长,大于1000μm粒子浓度急降与粒子沉降有关;作业后有效粒子直径向大值方向偏移,平均直径、平方根直径和立方根直径分布频谱变宽,粒子分布更离散。作业后影响区地面雨量增加,影响时间在作业后3 h之内。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利用机载激光云降水粒子探测数据、FY-2G静止卫星资料及其反演的云参量、上机宏观记录资料和当日08时探空资料,详细分析了2020年5月28日在贵州省西北部开展的一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过程中和作业后的云的宏微观物理参数。结果表明:①作业前拟作业区域有云系覆盖,云体亮度在-5~-14 ℃之间,云顶高度为3~4 km,云顶温度在0~-10 ℃之间。作业后3 h内云体亮温值明显下降,云顶温度降低至-30 ℃左右,云顶高度明显抬高,作业区5 km的范围有所扩大,表明作业后云体发展;②云降水粒子测量过程中发现,云粒子主要出现在5~6.3 km之间,降水粒子则主要存在于4~4.5 km之间,相同时刻所测量到的降水粒子比云粒子数浓度少1个量级。不同温度层级的粒子形态也不一致,0~-4.7 ℃主要是柱状冰雪晶,-6.5~-7.2 ℃主要是宽枝状、针状聚合体冰雪晶。  相似文献   

20.
新郑机场是河南省人工增雨作业飞机的起降机场.分析1998-2002年新郑机场的雷暴记录资料发现,雷暴发生的平均时段是在4月28日到9月4日,集中出现在7-8月,夏季雷暴日占全年的80%以上;雷暴日发生规律也较明显,08-10时发生较少,17-20时较多,集中发生在傍晚前后.从安全方面考虑,在河南夏季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存在比较大的风险,春秋季节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