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早元古代老岭群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分别形成了三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形迹组合。Ⅰ世代为层理榴皱组合,由斜卧诏皱、轴面片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组成;Ⅱ和Ⅲ世代为片理相皱组合,分别由各种位态的片理诏皱和轴面招劈理、膝折面理组合。Ⅰ、Ⅱ世代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均为近南北向,为近共轴叠加,但固Ⅲ世代构造的改造,现今多变位为北东东向。Ⅰ世代构造形迹组合的特征显示老岭群的早期构造环境具有构造层次较深、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为主导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吉南早元古代集安群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国巍 《吉林地质》1994,13(3):39-45
早元古代集安群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分别形成了三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形迹组合。Ⅰ世代为层理褶皱组合,由平卧褶皱、轴面片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组成;Ⅱ和Ⅲ世代为片理褶皱组合,分别由各种位态的片理褶皱和轴面褶劈理、膝折面理组成;Ⅰ、Ⅱ世代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均为近南北向,为近共轴叠加,但因Ⅲ世代构造的强烈改造,现今多变位为东西向。Ⅰ世代构造形迹组合的特征显示集安群的早期构造环境具有构造层次较深、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为主导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白瑾 《地球学报》1987,9(2):201-213
分布在五台山区的早前寒武纪五台群和滹沱群,遭受了多期变形和变质,小型构造发育。层理配置反映变形性质和程度;片理(劈理)为早世代挤压-剪切褶皱的轴面片理,又成为晚世代弯滑褶皱的滑动面;线理(压扁拉长的砾石、杏仁体和矿物集合体)垂直于早世代褶皱枢纽,为a线理;这一运动学特征在显微组构中亦有反映。本区发现了“折射变位”、“非共面反射变位”和“共面反射变位”等褶皱枢纽变位轨迹。上述构造形迹可为运动学分析提供依据,可对造山带的重要性质获得广泛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北京西山水平分层剪切流变构造初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比国内外关于变质岩区构造变形序列的实例,可知第一世代的构造变形几乎都以发育不同尺度的强烈扁平化平卧褶皱和有关的轴面流劈理或片理,以及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等构造组合为特征。北京西山的情况也不例外。这可能代表变质岩区早期构造变形的一种普遍模式,可能是地壳较深构造层次发生大规模透入性水平剪切流变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查干通格地区中浅构造相韧性剪切变形地质体中构造形迹保存较好的有柳树沟岩组绢云石英片岩、石英岩,祖宗毛道基性岩墙和哈拉霍疙特组三段灰岩.变形岩石片理、矿物拉伸线理均非常发育,在不同构造部位和不同岩性中,矿物的变形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出现不同的构造样式.白云鄂博群哈拉霍疙特组三段灰岩中发育大量同斜倒转褶皱,且矿物拉伸线理与褶皱枢纽平行;绢云石英片岩中发育大量杆状构造、鞘褶皱.矿物拉伸线理、杆状构造均属a型线理,其延伸平行剪切运动方向.横向上中间变形强,向两侧逐渐变弱.宏观及微观的“S-C”组构、“云母鱼”等指示的运动方式为北东东向的斜下落剪切运动,变质程度为低绿片岩相.  相似文献   

6.
湖北银洞沟银金矿床控矿构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洞沟银金矿床主要受印支期前武当顺层滑脱构造及印支期武当群逆冲推覆构造的控制,矿区内剪切带和褶皱紧密伴生,两者的接合部位蚀变和矿化强烈。主要容矿构造为剪切带和褶皱,其类型有轴面劈理型、片理型和滑税面型,矿体组合样式有斜列式、“S”形和“乡”字形、“H”型及网络形等。  相似文献   

7.
徐兴旺  张学勤 《地质科学》1998,33(2):147-157
新疆觉罗塔格韧性挤压带发育于吐哈地块和中天山地块之间石炭系东西向火山-沉积建造中,由一组走向东西、产状陡立的透入性片理组成。眼球状结构、平行带状结构和菱形网状结构是韧性挤压带不同构造区亚带的排布格式,它们相对变形带主界面而言具有很好的对称性。片理构造、拉伸线理构造、同生褶皱构造、布丁构造、压力影构造、碎斑构造、粒内面理构造、位错构造和矿物光轴优选定向等韧性构造形迹发育,这些不同尺度的韧性变形构造形迹的组构都具以片理面为对称面而呈现出对称的特征。韧性挤压带横分为3个亚带,3个亚带岩石形变相变和应力应变等方面都呈横向对称状分布。“奶油饼”结构是韧性挤压带的应变结构。该韧性挤压带成因于南北两侧吐哈地块和中天山地块的南北向水平共轴挤压作用,形成于255Ma至280Ma(早二叠世),压扁机制是该韧性变形带的变形机制,它的力学性质表明该韧性变形带不应属于南北两大板块之间的俯冲-剪切带,其成因可能与板块孤后盆地的对称开合有关。  相似文献   

8.
辽西中元古界魏家沟岩群是四堡构造运动的构造产物,区域上经历了2期变形.第一期变形机制为中浅部构造层次的水平剪切流变,同时伴生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该期构造变形直接导致魏家沟岩群碎屑岩由层状体转化为片理化、条带状构造的似层状体,主要构造形迹有透入性片理、糜棱叶理、矿物线理.第二期变形以先期片理、糜棱叶理为变形面,形成一系列的褶皱构造和褶劈理构造,发生于浅部构造层次,其地质意义在于为铜多金属矿的富集提供了空间及动力.  相似文献   

9.
按照韧性剪切带的发育程度,将区内划分为迁西群分布区的弱变形域和遵化群分布区的强变形带。根据各种形变特征,认为迁西群及遵化群分别存在三次及两次叠加褶皱,其中迁西期形成的为轴面南倾的东西向线状同斜褶皱;遵化期第一幕为北东向摆动的紧密线形倒转褶皱。由于边界条件的限制,叠加在迁西群上的褶皱,轴向转为近南北向。迁西期褶皱因属同斜而具简单层状体特征,故每个单体的叠加背向形并非三斜对称,主要部分也并非穹盆构造,而为w形蛇形弯曲,不存在原生的穹隆或卵形群构造;遵化期第二幕表现为舒缓的东西向叠加褶皱。区内的主要构造样式为包括迁西群在内的由叠加褶皱及两组共轭韧性剪切带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迂西-曹在卵形隆起区;遵化群的弧形褶皱群被密云-喜峰口-王厂左行平移韧性断裂带带动形成的宽城-遵化帚状构造亚区以及由遵化群形成的青龙王厂-迁安重熔片麻岩穹隆亚区。  相似文献   

10.
安徽青阳地区早古生代地层的韧性变形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青阳地区早古生代地层普遍发生了较强烈的韧性变形,主要变形形迹有:滑脱断层、顺层劈理、小型韧性剪切带、流变褶皱、石香肠等,显微构造分析也显示岩石的韧性变形、强烈的构造置换作用.岩石的构造变形达中-下部构造层次上部,其形成机制为重力滑覆成因.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造地层和构造解析的研究,确定哈尔克山西段上奥陶-下泥盆统中浅变质岩系经历了推覆剪切→推覆强变形→近南北挤压收缩三期变形。前两期以推覆平卧褶皱组合为特点,形成韧性变形带,第三期变形最终形成轴面直立的开阔褶皱。本区构造形态以推覆岩片大量叠置、平卧与尖棱倒转褶皱复合为特征,属板块聚合带成分。变形研究表明,塔里木西北缘构造运动早期以由南向北的韧性推覆为主。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金城洞绿岩带构造变形序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金城洞绿岩带自晚太古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变形:D_1变形幕,形成片理、片麻理及无根褶曲,是深部构造层次的产物;D_2变形幕,形成轴面片理及一系列轴向NW或NWW向的紧闭同斜或平卧褶皱,并伴有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侵入,是中深部构造层次的产物;D_3变形幕,形成大型开阔褶皱,晚期形成韧性剪切带,是中浅部构造层次的产物。这三幕变形奠定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格架。D_4变形幕在中浅构造部位形成NE向开活褶皱。古生代以来,本区主要发生脆性变形。  相似文献   

13.
武功山北缘剥离断层、近水平韧性剪切带与伸展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兆松 《现代地质》1990,4(1):101-106
武功山北缘的伸展构造结构完整,系由以脆性变形的上拆离盘及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为代表的变质核杂岩体所组成。上拆离盘组成于一系列的北倾犁式正断层系及拉张断陷盆地;变质核杂岩体的岩石以舌状—饼状褶皱、片理化、拉伸线理及条带状糜棱岩等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变形为其特征。根据由伸展构造所控制的拉伸断陷盆地的沉积物时代来推测,武功山北缘的伸展构造可能发生于印支运动晚期。  相似文献   

14.
刘正宏  潘博文  李鹏川  朱凯  董晓杰 《地球科学》2017,42(12):2105-2116
大青山高级变质岩不仅记录华北克拉通早期大陆形成演化历史,也保留了中下部地壳岩石流变信息,它们经历了下部地壳构造层次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条件变质变形、深熔作用改造,形成了复杂构造样式和构造要素组合.韧性剪切带是高级变质岩中主要构造形迹,控制着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岩主体构造格架.依据野外地质产状、变形特征与构造要素叠加改造关系,韧性剪切带划分为早期近水平顺层伸展型和晚期陡倾韧性剪切带.近水平顺层伸展韧性剪切带呈残留状保留在后期变形改造较弱部位上,主要沿着不同地质单元或者岩性层界面上发育,是在伸展变形体制下形成的.晚期陡倾韧性剪切带呈近东西方向展布,规模较大,叠加和改造早期构造形迹,形成于晚期造山挤压构造环境中,以左行滑移为主.这两种韧性剪切带都形成于地壳中深部构造层次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条件下,变形机制主要为熔体增强颗粒边界扩散和颗粒流动,使岩石发生大规模的塑性流动.在宏观上形成了不对称流动组构、条纹条带构造、熔融线理、层内流动褶皱等构造形迹,在微观上矿物晶体没有发生明显塑性变形,均匀消光,晶体为三边平衡结构,与静态变质结构相似,形成了地壳深部构造层次上变质构造岩-构造片麻岩.   相似文献   

15.
鹦歌岭白垩纪红盆中的韧性剪切带由糜棱岩系列岩石组成,发育线理、面理和褶皱构造,具有拆离活动的运动学特征。变形差应力变化在27.2~66.2 MPa之间,变形温度高于500℃.近垂直的挤压和近水平的伸展显示剪切带的形成与深部岩浆上侵作用有关,对进一步认识海南岛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以及岩浆侵位机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6.
鞍山地区太古宙地壳的构造演化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鞍山地区的太古宙变质岩,主要由花岗质岩石(约占90%)和表壳岩(含铁岩系)组成。其中花岗岩包括铁架山花岗岩和弓长岭花岗岩,表壳岩由磁铁石英岩和绢云绿泥石石英片岩组成。表壳岩沉积年龄大于3000Ma,铁架山花岗岩侵位于2900Ma,稍后即发生第一幕韧性变形,在铁架山花岗岩中发育了NE走向片麻理,在表壳岩中形成同斜褶皱及轴面片理S_1。2600Ma左右弓长岭花岗岩侵位,稍后又发生第二幕韧性变形,产生了NNW逆向剪切带和NEE走滑剪切带,这时含铁岩系中形成平行韧性剪切带的片理S_2。2000Ma发生第三幕韧性变形,其中NEE和NNW向剪切性质与第二幕恰好相反。以上三幕韧性剪切序次,相对应的形成了片麻岩、糜棱岩和构造片岩。  相似文献   

17.
太行山南段自立庄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祥信 《地质与勘探》2021,57(1):166-174
太行山南段临城自立庄地区古元古界甘陶河群中低级变质岩中发育一条左行逆冲型韧性剪切带。自立庄韧性剪切带出露长约10 km,宽约1 km,走向NNE,往西缓倾,在EW方向上由若干条强变形带与其间的弱变形域或岩块组成,平面上呈现平行式的组合特征。该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糜棱岩、拉伸线理和皱纹线理、不对称褶皱、石香肠构造和构造透镜体、S-C面理和旋转碎斑等宏观和微观构造。S-C面理、旋转碎斑、不对称褶皱等宏微观变形特征一致表明自立庄韧性剪切带上盘由西往东逆冲的运动学性质。在对韧性剪切带宏观、微观构造特征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资料,认为自立庄韧性剪切带的形成与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末期西部陆块与东部陆块的EW向碰撞拼合有关,是18.5 Ga吕梁运动的产物。自立庄韧性剪切带的厘定为太行山南段古元古代构造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藏东巴青县北部酉西岩组构造片理形成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藏巴青县以北酉西岩组主要由石英构造片岩、钠长石英构造片岩、白云母石英构造片岩组成,构造片理为近水平韧性剪切作用产物。宏观上构造片理构成了宽缓的背形、向形褶皱构造,构造片理上广布一期透入性拉伸线理,将构造片理展平,分布在透入性片理上的线理具明显优选方位,方向为280~100°。根据微观构造分析,韧性剪切指向为自西向东运动,构造片岩内发育多硅白云母。多硅白云母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认为其形成环境为低温高压蓝片岩相,变质温度确定为320~500℃、压力0·6~1·1GPa。多硅白云母40Ar/39Ar测年结果为(230±1)Ma,为中三叠世末期。酉西岩组构造片理(韧性剪切作用)与查吾拉—吉塘印支期构造岩浆带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小秦岭西段“太华群”多期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宏观和显微构造特征为依据,论述了太华群自形成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初步建立了太华群的构造演化序列,揭示了太华群内部的面理置换、褶皱叠加、断裂复合等规律,探讨了各变形幕的构造式样以及构造变形环境。在其构造层次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将太华群的构造演化历史,划分为4个主要构造变形阶段:Ⅰ.粘-塑性构造变形阶段;Ⅱ.塑性构造变形阶段;Ⅲ.脆-韧性构造变形阶段;Ⅳ.脆性构造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20.
凤凰关地区出露的大别杂岩的混合岩中,至少有30种构造和侵入活动事件,使其构造面貌显得特别复杂。褶皱形式从等斜的片内褶皱、与韧性剪切带紧密伴生的构造到脆性剪切带、尖棱褶皱、开阔褶皱和平缓的弯曲,且大多褶皱都伴有矿物生长以及平行或近平行其轴面或一个翼的淡色脉体的贯入。有些褶皱发育很好的平行枢纽的粗线理,有些褶皱伴生劈理构造。很多长英质新成脉体是谐和的或大体上谐和的,而在韧性剪切带内的淡色脉体则与某些褶皱的轴面平行。根据构造叠加基本原理,可以利用构造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变形序列。文中依次描述了各种构造要素,阐述了用于揭示前寒武纪结晶杂岩地质历史的基本野外方法。此外,推测大别杂岩内相继形成的构造是所研究的该部份地壳在一个右行剪切带内遭受连续剪切应变形成的,这个剪切带似乎代表了一个与地体或板块边界平行的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