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数据时代——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变革,它作为人类社会信息发展的产物,以"信息风暴"为预测变革手段的发展模式,正在改变并决定着人类的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大数据所具有的各项功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未来的格局.然而,人们尚需要深刻地认识到它在科技创新中的潜在响应.基于当今报刊业广泛发表的科研、信息、管理等领域的相关论述,通过分析认为必须统一在一个有机的平台上进行深刻理解:1)大数据的定义与属性和对大数据的发展的理解;2)当代大数据隐含在科学与技术中的新内涵;3)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大数据响应;4)大数据催促地球科学的创新再生;5)大数据转化与现代农业和大生物学;6)大数据在科技发展进程中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地震》2019,(3)
正201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会议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实验场集野外观测、数值模拟、科学验证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一体,在川滇地区开展"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链条研究和大陆型强震系统研究。实验场将秉承开放合作,突出机制创新,吸引国内外专家,利用大数据、超算模拟等新技术新方法,发展地震科学理论与基础模型,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  相似文献   

3.
板块构造的启动时间及其在地球历史时期的演化过程,是地球科学的两大基本挑战.通过一个整体研究方法来分析地球历史时期的构造范式,可以解释自太古宙以来两种范式的板块构造.在这些解释中,早期的热俯冲与晚期的冷俯冲之间存在不同的变形和变质特征.汇聚板块边缘不同特征的区域变质作用记录了这两种不同范式的板块构造,这与太古宙和显生宙地幔温度的差异有关.以蓝片岩相变质作用出现为特征的现代范式板块构造出现在新元古代.这与表明古代范式的板块构造在太古宙早期已经启动的地质证据相吻合.地幔在地球演化史上的不断冷却可解释幔源熔体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演化规律,而这个过程可能让无数小的板片数量逐渐减少并演变成更大的板片,改变洋壳、增生-碰撞造山带中岩石圈的厚度和保留程度,从而导致地球表面氧化作用,为孕育生命提供合适环境.  相似文献   

4.
徐行 《华南地震》2021,41(2):1-12
海洋地球物理场是一个四维的动态复杂变化系统,涉及多物理场、多界面和多尺度问题,受内外因素的共同制约.基于海洋地球物理场特征,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是揭示地球内部构造与性质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回顾国内外海洋科学研究历史以及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现今的技术发展受科技进步驱动,反映国家与时代发展的需求.探讨了技术发展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依据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及其探测平台的特点,提出了以下技术展望:优化传统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加速并完善多样式探测平台的建设和科学载荷的研究;构建"空-天-海-潜"海洋地球物理立体探测体系;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7,(7)
<正>WGDC被誉为"中国空间信息产业的创新风向标盛会"。6月13日,由泰伯网主办、主题为"空间大数据的崛起"的WGDC2017,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开幕。泰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刘玉璋表示,空间大数据是大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的融合体。大数据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几乎所有大数据,都需要而且可以与地理信息数据紧密融合。由此,空间大数据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给政府用户、企业用户与个人用户提供  相似文献   

6.
在党的十大路线鼓舞下,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通过贯彻落实去年十二月晋中地区地震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地震测报科研组由于学校党支部和革委的正确领导,地、县科办和太原基准台的大力支持,经过全组师生努力,一年来,我们以路线斗争为纲,巩固发展了组织,坚持了多方向土地电观测,开始了点图分析和对应预报,改进与充实了测报手段,并就土地电与气象诸因素的相关性、土地电原理和土地电抗干扰问题,进行了初步科学探讨,从而在地震科研的道路上,迈开了新的步伐,为进一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为学校教育同科研相结合,培育全面发展的革命接班人,做出了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7.
早在2011年8月,国土部出台了《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其中确立了"国土资源科技进步是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的重要地位,明确要求建立和发展一批重点实验室、野外科研基地、工程技术中心,攻克一批重要地学理论,国土资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另外,目前实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需  相似文献   

8.
对目前主要的大数据技术进行探讨,并对大数据计算方法在测震数据中应用进行分析,设计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测震数据存储模型以及基于海量数据运行率管理的计算模型,编写了分别基于单机多线程和大数据环境的程序,并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分布式管理和计算架构,可以较好地解决海量测震数据的管理困难、共享服务和科研计算方面的性能瓶颈。  相似文献   

9.
方俊杰  吴斌  司文才  周阳 《地球》2019,(7):103-103
空间信息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辅助科学决策等研究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手段和信息服务。本文对以自然资源的水资源、林业、矿产领域为例,研究提出了遥感解译、激光雷达、大数据空间分析在其中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
北祁连河西地区流动重力监测预报工作介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监测的基本任务是为地震科研预报提供连续、及时、准确、可靠的观测资料,其观测成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地震科研预报水平的提高和以地震监测预报为基础的防震减灾事业的生存与发展。科研预报是建立在可靠的观测资料基础上的,人们常说,地震科学是观测科学,没有可靠的观测资料,规律是难以揭示的。流动重力监测的是区域重力场非潮汐变化信息。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变迁和构造变形,必然在地表发生相应的重力变化。我国用重力测量方法研究地震预报的工作在边监测边研究边预报的道路上已经走了30年的历程,重力测量所取…  相似文献   

11.
地震前兆现象的分析研究是开展地震预测的重要途径.在地震预测尚处于经验性预报的现阶段,积累可靠的前兆数据尤为重要.虽然我国的前兆台网观测技术已基本进入数字化发展阶段,但大量的模拟观测仍在运行,几十年来积累的模拟观测数据仍是十分宝贵的科研资料.如何对已有的模拟数据进行科学管理、使未来采集的模拟数据与已有数据进行科学的衔接、为分析预报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服务、使前兆模拟数据的产出和使用真正实现网络数据库的管理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并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时代的地学知识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以来,地球科学研究正进入一个以建立新知识体系为核心和大数据驱动为手段的重大转折时期,从传统的百科全书式的学科知识体系到计算机可理解与可操作的知识图谱是地学知识研究的一次革命性跃迁.地学知识图谱在采纳一般知识表达的图模式基础上,拓展地学知识所特有的时空特征,融合图、文、数等地学要素,从而建立全域地学知识表达模型;发展联邦式群智协同地学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协同全球地球科学家,实现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图谱构建;发展基于深度解析的多模态地学数据动态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从海量的地学文献资料中提取地学知识,实现最新、最全的动态地学知识图谱构建.全面而系统的地学知识图谱不仅可以深化现有的地学大数据分析,而且可以推进大数据驱动的高精度地质时间轴构建、规则与数据驱动的智能地图编制、地学知识演化与推理分析等研究,将进一步拓展数据与知识双重驱动的地学研究新方向,开辟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数据科学交叉的新领域,实现地学研究的源头创新和时空大数据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3.
地球科学是一门观测科学,相关科学研究及公益服务,如气象、地震等,都依赖于野外台站的观测。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台站观测和后续分析应用严重脱节。本文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思想,将台站工作和目前后续研究中心的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一套新的工作思路,即将数据计算分析和区域监测预报的工作由台站来完成,然后由一个综合的数据中心负责存储和管理台站提供的"大数据"信息,并根据台站需要和反馈情况研发相关软件,为台站的分析计算提供云计算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简介:《世界地震译丛》是国内唯一介绍国际地球科学的重要刊物,宗旨是跟踪国际地学科研前沿命题,由有关专家着重精选国际重要地学刊物上发表的地球科学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最新论文,全文译载。本刊设有"综述"、"论文"、"讲座"、"消息"等栏目,主要报道地震、地  相似文献   

15.
汶川8.0级地震的一些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肇诚  张炜 《地震》2009,29(1):193-202
文章分析了地震能否预报争议的历史、 背景及其影响, 主张地震预报要知难而进, 要坚持监测、 预报和科研这一中心工作。 地震预报探索就是一部不断在反思和总结中前进的历史。 文中讨论了1975年海城7.3级、 1976年唐山7.8级、 1995年孟连西7.3级和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等地震的启示、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的意义及科学继承与发展问题。 作者提出了地震大形势的判断、 地震前兆、 观测资料分析与评价等在汶川地震科学总结中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建议做好汶川地震的科学总结、 制定新一代地震预报发展规划、 部署新一代观测台网、 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制等, 进而开创我国地震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地震科学进展》2019,(4):48-48
201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会议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实验场集野外观测、数值模拟、科学验证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一体,在川滇地区开展“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链条研究和大陆型强震系统研究。实验场将秉承开放合作,突出机制创新,吸引国内外专家,利用大数据、超算模拟等新技术新方法,发展地震科学理论与基础模型,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SeisComP大型地震台阵的数据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明恕  刘治  陈九辉 《地震地质》2009,31(2):341-348
随着中国科学探测台阵观测系统的建成,大规模流动地震台阵观测项目不断开展。其中,川滇地区安装的由约300台宽频带地震仪组成的地震台阵支持下的"活动地块边界带动力过程与强震预测"探测项目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首都圈地区进行的约250台地震仪台阵实验探测项目最具代表性,这对流动数字地震台阵数据的有效管理和自动处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迫切要求。文中介绍了可用于流动地震数据管理和自动预处理的SeisComP软件及其数据的归档结构,针对台阵仪器众多、参数配置繁琐和数据处理环节复杂的特点,给出了基于SeisComP软件包台阵数据的一种高效管理方案,整合了数据格式转换和参数修正等环节,实现了台阵数据的自动归档和地震信息的自动提取,可以提高数据的管理效率,对台阵地震信息的及时发布和波形数据共享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先生曾讲过:"科学传播已经不仅仅是科研的副产品,而正成为一个时代的战场,关系到未来人类的生存",而要推动科学传播,科普读物所发挥的作用尤为关键。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十四五"开篇之时,我们选取了冯锐先生连续发表在《地震科学进展》(原《国际地震动态》)上的系列文章,重新整合、分类,分为上下两册集结成26篇出版,并沿用《趣味地震学》这一主题名称作为书名(图1),以期让新老读者共享这场科普盛宴。  相似文献   

19.
<正>简介:《世界地震译丛》是国内唯一介绍国际地球科学的重要刊物,宗旨是跟踪国际地学科研前沿命题,由有关专家着重精选国际重要地学刊物上发表的地球科学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最新论文,全文译载。本刊设有"综述"、"论文"、"讲座"、"消息"等栏目,主要报道地震、地  相似文献   

20.
<正>简介:《世界地震译丛》是国内唯一介绍国际地球科学的重要刊物,宗旨是跟踪国际地学科研前沿命题,由有关专家着重精选国际重要地学刊物上发表的地球科学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最新论文,全文译载。本刊设有"综述"、"论文"、"讲座"、"消息"等栏目,主要报道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震工程、工程抗震和地震预报、地震前兆、震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