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我国南北地震带(以下简称南北带)有仪器记录以来发生的大震后,发现存在约10年主体大震活动区,并自北而南有4次转移图像;同时对汶川8级大震前后的震情活动进行分析,认为未来10年南北带北段及以西地区将进入活跃期,很有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但也可能南移;未来几年四川地区可能再次发生大震,甘肃东南部地区有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2.
对南北地震带15个地区1966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地震熵值分析。在重点研究中段和南段发生的9次M_L≥7.0级大震前后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各区未来发生7级以上大震危险性提出了趋势意见。9次大震无一例外地在震前1—4年出现地震活动由无序到有序的熵值降低过程。南北带强震前这种地震活动时、空、强丛集异常持续时间较华北地区,如辽宁海城地震、唐山地震前的1—2年为长。经研究,南北地震带的宁夏宁武地区(38—40°,105—107°),中段的鲜水河—理塘地区(尤其是鲜水河断裂东端),南段洱海—怒江地区是今后1—4年内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东亚南北地震带大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中国南北地震带与青藏-印尼“歹”字型构造带在成因上的联系,提出东亚南北地震带的观点,认为该地震带包含蒙古、中国西部、缅甸和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研究了该带大地震活动的同步性、主体活动区的有序转移、大地震之间的多次相关迁移与重复等特征,并划分出了该带的5个大震活跃幕:1887-1912年、1913-1937年、1938-1957年、1958-1976年、1977-2005年。苏门答腊2004年12月26日8.7级和2005年3月29日8.5级巨震标志着该地震带最近一次以主体活动区南移到苏门答腊为特征的活跃时段即将结束。尽管未来一、两年内地震带的中部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有利时段,但结合强震图像异常指标反映的孕震状况分析,未来7级地震危险区尚不明朗。  相似文献   

4.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艳  刘杰  梅世蓉  宋治平 《地震学报》2009,31(6):606-619
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前38a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形成5级地震背景空区,震前6.5a形成ML4.0地震孕震空区,震前1a孕震空区内部及其两端相继发生多次ML4.0—5.0地震,空区缩小;②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2001年以来处于大震活跃时段,而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水平非常低,出现非常显著的7级、6级和5级地震平静;③南北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在时间上具有准周期特征,空间上存在由南向北迁移的特点,汶川地震的发生符合这一规律;④1998年以来南北地震带中段为7级地震空段,汶川地震就发生该空段内;⑤2003年云南大姚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且在中、南段形成4.6级以上地震环形分布,四川及其附近表现为异常平静,同时震群活动显著,且在4.6级地震平静区内形成震群空区,汶川地震就发生震群空区的边缘,震前8个月,震群频度出现高值异常;⑥汶川地震前7个月,青藏块体大范围ML≥4.0地震平静103d,2008年1月13日以后平静区逐渐解体,至汶川地震前4级地震平静区缩小到巴颜喀拉地块,汶川地震就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的东边界带上,汶川地震前3 个多月,孕震空区内部出现NW走向的3级地震条带,与龙门山断裂带斜交.   相似文献   

5.
根据史料记载,南北地震带7级以上大震发生频度高.其构造分布特点是,主要沿东边界带密集成带分布.中北段,大震沿银川-天水-武都呈近南北向展布;中南段,大震沿康定-西昌-嵩明-通海也呈近南北向展布.中段的龙门山带错位,大震构造分布不连续.这与川青地块向南东运动,由于川中盆地的阻挡,形成兼右旋活动的动力学机制有关.这一现象在1900年以前的大震分布中可清楚见到.而1900年后的大震沿东边界带的成带分布不明显,更多分布在南北地震带中西部地区的几个主要构造带上,即北西向祁连山构造带的中段、库玛构造带、鲜水河构造带、川滇地块西侧几个构造带上.虽然地震在约10度范围内总体呈南北向分布,但不象1900年前在东侧边界带大震的集中性和成带性显著,整体散布在中西部地区的主要构造带上.尤其是1988年云南澜沧耿玛7.6级地震开始的本活跃期以来,南北地震带的6级以上强震相对集中在3个主体地区:滇西地块、雅江地块和滇中地块西侧地区、祁连和巴颜喀拉地块.根据各地震活跃期强震分布区的分析,在各地震活跃期强震主体地区会持续至该活跃期结束.为此认为未来南北地震带的7级地震仍然会发生在这3个相对6级地震集中区.进而可以在这3个地区寻找大震破裂的空段,或未破裂段,即是下次大震可能发生的潜在场所.  相似文献   

6.
1 预测回顾(1)利用360年的历史资料分析认为:大陆西部地震具有22年准活动周期,二十世纪起算的第5个地震活动期结束时间在2005年;(2)由各活动期地震能量释放指标(必要条件)判断本活动期①~④:①1997~2005年大陆西部还将有8 4级地震的累积能量释放;②2000~2005年大陆西部还将有8 2级地震的累积能量释放;(3)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的8级大震显著地受西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影响,仅当该段有8级地震活动时,大陆西部及邻区才可能有响应(充分条件),由此判断[1,2]:①1997、1998年预测意见:因最近(1991年)8级大震活动在太平洋东岸,故推断近期在中国…  相似文献   

7.
根据1900年以来发生在南北地震带上的大震资料。分析了研究强震的时空分布认为:(1)南北地震带地震主体活动地区每幕往南平均滑移约300公里。(2)从1988年开幕的南北地震带第Ⅳ个地震活动跃幕在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后可能已接近闭幕。该带的地震活动性可能会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众所周知中国西部及毗邻地区,从1897年印度阿萨姆8.6级地震到1957年蒙古阿尔泰大震,这六十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形成了中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高潮期,以后便进入了相对平静,甘肃河西地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1927年古浪8级大震,1932年昌马7.5级大震,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和同年民勤7级大震。此后地震活动很快平静下来,近三十年来5级和5级以上地震都很少发生,既使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国华北、西南大震频  相似文献   

9.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趋势分析意见的回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杰  郭铁栓  杨立明  苏有锦  李刚 《地震》2009,29(1):40-52
该文在系统整理自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到汶川8.0级地震前年度地震趋势预测中提出的地震活动异常和分析意见的基础上, 研究汶川地震未能做出中长期预测的原因。 结果表明: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后, 判定中国大陆处于强震连发阶段, 仍有发生8级大震危险, 但此后的2002—2007年中国大陆周边接连发生大震, 而内部连续6年的7级地震平静, 以及中国大陆5、 6级地震相继出现的显著平静, 是导致2006年以后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预测明显偏低的原因。 南北地震带中段一直是作为近几年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地区, 但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后, 对西南地区强震危险的紧迫性估计不足。 而汶川地震所在的龙门山地震带历史上没有7级以上地震记录, 也是该地震带未作为近几年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哈雷彗星接近地球与大地震发生的可能关系,特别列表说明了从14世纪以来哈雷彗星与8级大震的对应关系;作者并据此指出1986年哈雷彗星将再次接近地球,因此有必要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要注意对中国西部强震的监视。第四篇介绍和分析了“美国1900—1979年重要地震图”,此图所示的1277次重要地震中,死亡人数≥10人或经济损失约1百万美元的共有682次,主要分布在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文中指出欧亚地震带分布面积广、震源浅而且大震级地震比例较环太平洋地震带要多,其地震活动水平虽较环太平洋地震带要低得多,但地震造成的危害却要严重得多。  相似文献   

11.
王盛泽 《内陆地震》1991,5(2):175-178
1990年,全球地震活动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部;亚欧地震带地震活动较强。中国强震活动集中于西部;新疆周过地震活动及全区内强震的活跃引人注目。 1 全球及中国的地震活动 据我国台网测定,1990年1—12月,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大震23次,其中最大地震M_s 8,发生在菲律宾吕宋岛,是近几年来地震活动较高的一年。美洲的巨大地震(M_s≥7.7)与亚欧地震带上的强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前者发生一段时间后,亚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将会增强,也发生大地震。1986年美洲地震活动开始增强,1988年进入全面活动阶段。平静了数年的亚欧地震带西区从1988年开始也发生了强地震活动。到1990年,亚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已具有相当水平,而且地震活动有向带东区(65°E以东)迁移的迹象。同年6月14日苏联斋桑7.3级地震就是一例。1990年全球大地震活动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部和亚欧地震带上,而美  相似文献   

12.
狄秀玲  王彩云 《内陆地震》1993,7(4):403-404
依据模糊聚类分析中的系统聚类分析法,利用南北地震带北段155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性资料,探讨了该方法在中长期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对未来地震活动的趋势分析。 对于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划分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主要根据《中国地震区带划分图》,以其断裂带作为分界线。该段大约处在东经102.5°~107.5°、北纬32.5°~41.5°之间。 1 以1550~1990年期间,南北地震带北段Ms≥6.0的地震为例(统计资料取Ms≥5.0)。 南北带上6级以上的地震有以下特征:就8级左右的大震来说,震前200年在震中200km范围内都曾发生有比7级小一些的地震;7~8级地震中,大多在震前100年距震中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及邻区是世界上大陆内发生8级大震最集中的地区,仅20世纪以来,我国就发生Ms≥8大震9次,活动间隔较短。1982年11月,在国家地震局的支持下,由兰州地震研究所和宁夏地震局联合在银川召开了“中国8级大震学术讨论会”,讨论了我国8级大震的初步研究结果,今后研究的学术思路和工作方向。此后的十几年来,我国在8级大震的研究方面有了可喜的进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加强对8级大震的研究,推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由中国地震学会发起,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省地震学会共同组织和举办“中国8级大震研究及防震减灾学…  相似文献   

14.
苏门答腊岛8.7级地震对我国南北地震带地震形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苏门答腊8.7级地震对我国南北地震带尤其是川滇地震活动和前兆观测的巨大影响,以及历史上从印度安达曼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区域的巨大地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尤其是南北地震带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这次苏门答腊8.7级地震对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和前兆观测的影响巨大;历史上安达曼—苏门答腊区域的巨大地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尤其是南北地震带强震存在较短时间尺度的呼应相关。  相似文献   

15.
石绍先  曹刻 《高原地震》2002,14(1):32-40
分析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巨震对欧亚地震带、中国大陆及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指出巨震后10-20年欧亚带可能处于巨震活跃时段,其间可能发生多次巨震;同期中国大陆相应处于地震活跃期,大陆西部有发生多次7.0级以上大震的可能;受欧亚带大震活动过程及巨震调整影响,未来1-3年云南省可能进入新的活跃期,6-7级强震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南北构造带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焦点,它是第四纪地壳构造变动十分强烈的地震活动带、地质灾害多发带;也是地壳厚度和重力异常的陡变带,它在东亚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地震活动性来看,该带有史以来曾发生过多次8级以上大震,是中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一个地震带。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780 BC至今、100°—110°E、22°—35°N(中国南北地震带)区域的中国大陆5.0级及以上天然地震的分布规律。通过GMT软件绘制了南北地震带上地震震中和断裂分布图像,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地震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性的规律。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大震与强震几乎全部发生在断裂带上,地震频次高、震中密集,呈现集群性等特征,地震活动性较高。该地震带中、南段相似,与北段存在显著差异。在南北地震带上,地震的活跃幕与平静幕持续时间,与活跃幕强度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认识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发震规律,地震的孕震发震和地震活动周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恒祖 《内陆地震》1991,5(3):267-271
中国西部及周邻地区大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一定关系,尤其是8级以上特大地震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加速期关系更为密切。中国西部及其邻区76%的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相对加速期。本文通过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关系,对帕米尔-杭爱山地区本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地震危险性作了趋势性估计。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及邻区是世界上大陆内发生 8级大震最集中的地区 ,仅 2 0世纪以来 ,我国就发生MS≥ 8级大震 9次 ,且活动间隔较短。 1982年 11月 ,在国家地震局的支持下 ,由兰州地震研究所和宁夏地震局联合在银川召开了“中国八级大震学术讨论会” ,讨论了我国 8级大震的初步研究结果、今后研究的学术思路和工作方向。此后的十几年来 ,我国在 8级大震的研究方面已有了可喜的进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加强 8级大震的研究 ,推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由中国地震学会发起 ,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省地震学会共同组织和举办…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2日T14:28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2008年5月13日T5:00江苏省发生滨海ML3.8地震。滨海地震是否是由汶川地震触发的、可指示滨海附近中短期内将发生中强地震的"诱发前震"?基于此,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①统计南北地震带及中国台湾7.3级以上、日本7.5级以上大地震;②统计①中大震发生后3天时间(72 h)内,华北中南部地区发生的M_L 3以上地震;③统计大震发生后1年内在M_L 3地震附近地区(距震中350 km以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④对上述3组地震是否存在链式关系进行统计研究,即研究特定条件下的A—F—B链式地震现象在华北中南部的预报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目前所拥有的统计资料,无法确定2008年5月13日滨海M_L 3.8地震是由汶川8级地震诱发的"前兆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