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藏高原中生代时期新特提斯洋演化及其相应的岩浆作用一直是高原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系统研究对新特提斯洋及拉萨地块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桑日县地区出露的叶巴组、桑日群比马组、桑日群麻木下组、旦师庭组火山-沉积岩系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及前人研究基础上,选择麻木下组安山岩和旦师庭组火山凝灰岩样品进行锆石U-Pb测年,对叶巴组和桑日群比马组火山岩进行地球化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桑日群上部比马组火山岩(189.0±3.0~195.0±3.0Ma)与叶巴组火山岩(174.2±3.6~192.7±1.3Ma)均形成于早侏罗世,且两者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为钙碱性岛弧火山岩,表明二者可能形成于相同的构造背景。因此,将比马组从原桑日群中解体出来与叶巴组合并为同一套火山岩地层,而桑日群下部麻木下组(99.9±0.7~136.5±1.7Ma)的形成时间明显晚于比马组,属早白垩世火山岩地层,且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应单独建组;旦师庭组形成于93.7±1.2Ma,属晚白垩世地层,也单独成为一组。  相似文献   

2.
康志强  付文春  田光昊 《地质通报》2015,34(203):318-327
青藏高原中生代时期新特提斯洋演化及其相应的岩浆作用一直是高原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系统研究对新特提斯洋及拉萨地块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桑日县地区出露的叶巴组、桑日群比马组、桑日群麻木下组、旦师庭组火山-沉积岩系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及前人研究基础上,选择麻木下组安山岩和旦师庭组火山凝灰岩样品进行锆石U-Pb测年,对叶巴组和桑日群比马组火山岩进行地球化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桑日群上部比马组火山岩(189.0±3.0~195.0±3.0Ma)与叶巴组火山岩(174.2±3.6~192.7±1.3Ma)均形成于早侏罗世,且两者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为钙碱性岛弧火山岩,表明二者可能形成于相同的构造背景。因此,将比马组从原桑日群中解体出来与叶巴组合并为同一套火山岩地层,而桑日群下部麻木下组(99.9±0.7~136.5±1.7Ma)的形成时间明显晚于比马组,属早白垩世火山岩地层,且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应单独建组;旦师庭组形成于93.7±1.2Ma,属晚白垩世地层,也单独成为一组。  相似文献   

3.
西藏桑日地区桑日群火山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桑日地区的桑日群火山-沉积岩系,是冈底期火山岩浆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该火山岩系的地质特征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的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为晚朱罗-早白垩世。前人划分的桑日群上部旦师庭组与新厘定的桑日群比马组之间为区域性不整合接触关系,旦师庭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早第三纪。  相似文献   

4.
拉萨地块广泛分布中生代岩浆岩,研究它们对于认识特提斯洋的演化和理解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次对拉萨地块南缘日喀则地区的比马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全岩主元素、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日喀则地区的比马组火山岩主要为中基性岩(玄武岩)及酸性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精确的SHRIMP U-Pb定年获得了(177.9±2.5)Ma的年龄值,略晚于东部桑日县地区比马组火山岩。比马组火山岩整体属于低钾拉斑系列岩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右倾型,Eu显示弱的正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U、Sr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岩石具有相对低的Sr同位素组成和高的eNd(t)值,(~(87)Sr/~(86)Sr)i值为0.703767~0.704886,eNd(t)值为5.28~6.37,显示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认为日喀则比马组火山岩应为中生代时期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导致亏损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并受到了地壳的混染,形成时代上具有东早西晚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拉萨地块广泛分布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研究其对于认识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和理解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对拉萨地块东部尼木—加查地区比马组火山岩进行了年代学与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比马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5.2~57.6 Ma,明显晚于已发表的比马组火山岩年龄177~195 Ma,而与林子宗群火山岩年龄(30.4~70.0 Ma)相符。因此,该地区原来认为的比马组火山岩可能需要重新厘定为林子宗群年波组火山岩。研究区火山岩主体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和英安岩,属中、高钾钙碱性系列。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火山岩整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等,Nb、Ta、Zr、Ti等高场强元素则表现明显的负异常,具有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主要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右倾型,Eu表现出无异常到中等的负异常。此外,研究区年波组火山岩年龄晚于拉萨地块中西部年波组形成时代,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能指示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具有西早东晚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惠民超大型铁矿床处在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中南段的昌宁-孟连结合带东侧,具有火山-沉积岩容矿、磁铁矿-菱铁矿矿化组合及普遍伴生热液蚀变的突出特点。目前,因其赋矿地层时代存在分歧,致使其矿床成因认识不清。野外地质调查表明,矿区内原划分为澜沧岩群惠民岩组的岩石组合可分为两个构造地层单元,即:下部为中—晚奥陶世弧火山岩组合,受到古特提斯洋俯冲增生作用的改造,显示一定的构造混杂特点,局部见铁铜矿化;其上被一套火山-沉积岩组合不整合覆盖。上覆火山-沉积岩由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及硅质岩组成,属于弧前环境沉积组合,是已知铁矿体的主要赋矿层位,至少可分为3个完整的火山沉积旋回,其间多为整合接触。铁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多层次产于火山岩、硅质岩中,显示同生沉积成矿特点,普遍伴生陡倾斜(细)脉状铁矿化。容矿火山岩上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中岩浆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结晶年龄位于235~214 Ma之间,峰期年龄为230~225 Ma,指示铁矿床成矿时代属晚三叠世。由此提出,惠民超大型铁矿床是一个早中生代火山沉积型矿床,其成矿严格受到晚三叠世(可早至晚二叠世)古特提斯洋向东俯冲消减(现今地理方位)有关弧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7.
冈底斯带晚中生代构造演化模式一直存在争议。此次研究了中冈底斯带扎布耶茶卡北部区域则弄群火山岩的野外特 征和锆石U-Pb年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扎布耶茶卡北部则弄群火山岩主要喷发于154.2~142.1 Ma。研究首次获得 晚侏罗世的则弄群火山岩年龄为154 Ma,比前人提出的则弄群火山岩浆活动起始时间(130 Ma) 提前了24 Ma,据此将则 弄群的时代定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根据研究获得的最新年代学数据,结合冈底斯带火山岩的前人研究资料,显示冈底 斯带中生代弧火山岩具有从南向北逐渐年轻的趋势。因此,最早期南冈底斯弧中生代火山岩可能与新特提斯洋板片北向俯 冲有关,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中冈底斯带弧火山岩受到了新特提斯洋板片北向俯冲和班公湖-怒江洋板片南向俯冲的双 重影响,早白垩世中期的北冈底斯带弧火山岩则与班公湖-怒江洋板片的南向俯冲密切相关。研究成果为冈底斯带晚中生 代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了火山岩方面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区中、新生代火山喷发作用频繁,火山岩分布广泛,火山、沉积地层命名不一,层位及其与主要含煤地层的关系存在争议。通过对区内义县组、吐呼噜组、冮台山组、榆树沟组、大兴庄组和大凌河组等火山岩的野外调查研究和采样,用SHRIMP法进行了U-Pb同位素年龄测定,得出仅1块样品年代属古近纪,其他10块样品的U-Pb同位素年龄都在115.5~132Ma,且大多数集中在125~127Ma,时代应属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岩系按岩性、岩相和层序自下而上可分为4个喷发-沉积旋回:义县组-金刚山组旋回、吐呼噜组-九佛堂组旋回、榆树沟组(冮台山组)旋回和沙海组-阜新组旋回。义县组总体为裂隙式喷发的玄武安山岩、粗安岩和粗面岩夹湖相沉积岩,吐呼噜组为中心式喷发的英安岩,冮台山组为裂隙式玄武安山质潜火山岩,金刚山组和九佛堂组是火山喷发间歇期的湖相沉积,沙海组、阜新组是火山活动期后的含煤沉积。研究区东部彰武—黑山一带广泛分布的大兴庄组火山岩与阜新盆地南部义县县城附近义县组火山岩的年龄相当,都比主要含煤地层八道壕组(沙海组)的时代要老,而所谓覆盖在含煤地层之上的晚白垩世大凌河组火山岩实际是早白垩世火山岩,时代比含煤地层更老,据此否定了火山岩覆盖之下寻找早白垩世煤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拉萨地块北部广泛分布着白垩纪火山岩。本文及已有年代学研究表明,这些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140~110Ma)和晚白垩世早期(100~80Ma)两个阶段。早白垩世中期火山岩主要为则弄群和多尼组地层中的火山岩夹层,岩性组合包括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主体为高钾钙碱和钾玄质系列,具有初始87Sr/86Sr比值(0.7068~0.7102)较高、εNd(t)(-9.3~-1.5)较低和δ18OV-SMOW(7.2‰~9.8‰)较高等同位素组成特征,源区为受消减沉积物和/或蚀变玄武质洋壳的含水流体/熔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楔。晚白垩世早期火山岩零星分布在拉萨地块北部和羌塘地块南部,岩石类型以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为主,有少量的酸性火山岩(英安岩),主体为典型的钙碱性系列组合(低钾拉斑+中钾钙碱),具有较高的Mg(Mg#可高达59)和相容元素Cr(162×10-6)、V(216×10-6)和Ni(80×10-6)含量以及更为原始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t=0.7041~0.7048,εNd(t)=0.9~2.2,指示源区可能为受到上涌软流圈地幔熔体二次交代的交代富集岩石圈地幔,本文将其命名为尼玛火山岩。综合以上白垩纪火山岩和拉萨地块南部叶巴组、桑日群和林子宗群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中生代至早第三纪冈底斯岛弧的演化发生了两次大的空间迁移:中生代早侏罗世以来由南向北变新,从最南部的叶巴组(早侏罗世,193~174Ma)和桑日群火山岩(J3—K1),到北部的则弄群和多尼组火山岩(早白垩世中期,140~110Ma),最后到最北部的尼玛火山岩(晚白垩世早期,100~80Ma);早第三纪由北向南跃迁回南部,从北部的尼玛火山岩迁移到南部的林子宗群火山岩(70~40Ma)。冈底斯岛弧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分演化规律,揭示了新特提斯洋板块的俯冲历史,即早期新特提斯洋壳由南向北低角度俯冲,然后再高角度反向旋转,直至最后发生拆沉。  相似文献   

10.
海拉尔盆地位于大兴安岭西侧,盆内存在多套火山-沉积岩组合.通过对海拉尔盆地Chu8井等4处火山岩样品进行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探讨了海拉尔盆地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为盆内和邻区地层对比以及大兴安岭地区构造演化提供了依据.研究区4个火山岩样品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晶,显示出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结合其高的Th/U比值(0.22~1.50),说明其属于岩浆成因.测年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布达特群确实存在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14.4±4.3 Ma)的火山岩,结合前人研究,可将盆内火山作用划分为4期:分别为中-晚石炭世基底岩浆岩(320~290 Ma);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期布特达特群火山碎屑岩组(224~197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塔木兰沟组(152~138 Ma);早白垩世晚期铜钵庙组(128~117 Ma).大兴安岭地区各期岩浆作用的地球化学特征、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盆地地震剖面特征表明,中-晚石炭世基底岩浆岩(320~290 Ma)是额尔古纳-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碰撞造山后的伸展背景下形成的;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期火山岩(224~197 Ma)是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背景下形成的,该期火山岩的发现说明古亚洲洋构造域对大兴安岭地区的影响至少延续到早侏罗世早期(197 Ma),而该区域蒙古-鄂霍茨克洋的俯冲碰撞最早可能开始于早侏罗世以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52~138 Ma)和早白垩世晚期(128~117 Ma)火山岩的形成均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碰撞闭合后的伸展作用有关.盆内部分火山岩样品中存在古元古代-新元古代捕获的锆石,这表明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很可能存在着元古代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11.
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是班-怒结合带南部的重要矿集区.矿集区内发育大面积火山岩, 利用锆石U-Pb年代学方法, 首次精确测定了研究区内不同地层中火山岩年龄, 并结合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其形成构造背景.研究表明, 区内朗久组火山角砾岩成岩年龄为141.7.0±0.47 Ma(MSWD=0.43), 多爱组流纹岩年龄为136.80±0.48 Ma(MSWD=0.79), 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初期, 属于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的岩浆作用响应; 原定多爱组火山角砾岩(GE火山角砾岩)年龄为85.20±0.53 Ma(MSWD=3.40), 形成时代为晚白垩世, 不属于早白垩世多爱组产物, 属于洋盆消亡后羌塘陆块与冈底斯陆块汇聚阶段的火山作用产物, 晚于尕尔穷铜金矿的成矿年龄(86.87±0.50 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区内火山岩均具有相对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而亏损Ta、Nb、Yb、Ti等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征, 显示出弧火山岩特性.结合区域已有火山岩研究资料表明, 在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过程中, 从早白垩世初至中晚期均有比较连续的火山作用, 持续时间约为30 Ma(140~110 Ma); 在班公湖-怒江洋盆消亡后的羌塘陆块与冈底斯陆块汇聚晚阶段, 又伴随有晚白垩世火山作用的发生, 该期火山作用与区内成矿岩体年龄相当, 可能为同一岩浆系统的产物. 关键字: 火山岩;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 俯冲; 碰撞; 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 地球化学.   相似文献   

12.
位于拉萨地块南缘的桑日群火山岩通常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沿拉萨地块南缘向北俯冲消减的产物,但其喷发持续时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约束。在桑日群火山岩系中识别出一套稍晚于桑日群火山岩的侵入岩脉, 脉岩中的锆石用U-Pb LA-ICPMS 法测得年龄为(93.4±1.1) Ma。据此认为桑日群火山岩的喷发时间应不晚于93.4 Ma。前人的研究表明桑日群的活动时限可以追溯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因此其所代表的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至少从晚侏罗世延续到了93.4 Ma 左右。另一方面, 这些侵入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俯冲成因的桑日群弧火山岩, 如埃达克岩(麻木下组)和钙碱性的火山岩(比马组), 而与东部朗县和里龙一带 的侵入岩非常相似, 它们很可能是板片俯冲导致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这种差异暗示在新特提斯洋 俯冲消减过程中其深部动力学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郎山组地层是西藏冈底斯带中最具代表性的白垩纪地层,其时代与形成环境对于认识藏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近在西藏改则县洞错地区郎山组中新发现的火山岩夹层,对该火山岩(英安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年龄值为(88.7±1.1)Ma,指示该区的郎山组地层应属于上白垩统,而非之前认为的下白垩统.进一步通过岩石化学分析发现,该火山岩具有与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LREE富集且有轻微的负Eu异常特征,表明冈底斯带北部地区在晚白垩世早期因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作用曾发生显著的岩浆活动,导致增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郎山组地层中的火山岩夹层.对郎山组地层时代的重新认定结果以及其中火山岩夹层所反映的深部构造特征,为研究该区晚白垩世岩浆作用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也表明需要重新认识藏南地区郎山组地层的区域地质与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四川地质学报》2022,(Z2):12-20
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的喀拉托别-乌宗布拉克地区广泛分布以火山岩为主的陆相火山-沉积地层,对于其形成时期及岩石地层单位归属久存争议。在进行详细野外调查和岩石学、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综合研究,并开展区域对比的基础上,认为该区火山岩应划分为上下两个层位并归属不同的岩石地层单位。下部层位为本区火山岩的主体,岩性以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及其火山碎屑岩为主,局部夹层理层纹明显的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砾岩等火山-沉积岩;岩石为钙碱性,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岩浆来源于地幔-下地壳,形成于"大陆边缘弧"构造环境;在其安山岩中获得锆石U-Pb年龄为326.9±8.8Ma,表明火山岩形成于早石炭世晚期;各项特征均与卡拉麦里地区等准噶尔东北部典型的石炭纪火山岩相同或相似,将其岩石地层单位厘定为巴塔玛依内山组。上部火山岩零星覆盖于下部火山-沉积岩地层之上,岩性为流纹岩、英安斑岩及霏细岩,局部见气泡状、球粒状构造。前人曾在流纹岩中获得Rb-Sr等时线年龄278±2Ma,属中二叠世早期,结合区域对比研究,将上部层位火山岩划属卡拉岗组。该区火山岩的解体及地层单位的厘定,为研究准噶尔地块及周边区域的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和证据。  相似文献   

15.
雅鲁藏布特提斯洋的演化对研究青藏高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广泛分布于拉萨地块南部叶巴组和桑日群火山-沉积岩系是该特提斯洋早期的俯冲岩浆产物。本研究选取了拉萨附近达孜地区叶巴组中的2个中基性火成岩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分析,结果显示其年龄分别为188±2Ma和175±2Ma,与已发表的叶巴组中酸性火成岩的形成时代(174~193Ma)一致,已发表的桑日群火山岩的年龄也在相同范围内,因此叶巴组和桑日群火山岩喷发时间主要为早侏罗世。叶巴组和桑日群基性及中酸性岩浆均类似岛弧型火山岩,但前者具有相对高的Nb、Zr含量,Th/Y比值及相对较低的La/Nb比值,呈现出大陆地壳组分增加的趋势,叶巴组火山岩表现为典型的大陆边缘弧特征而桑日群类似于洋内弧火山岩,桑日群火山岩分布于叶巴组南侧,并呈碎片似展布于拉萨地块南部,同时显示了与叶巴组不同的岩性组合,暗示同时代的叶巴组和桑日群火山-沉积岩可能分别代表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的形成的陆缘弧和洋内弧。  相似文献   

16.
桑日群广泛分布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的中东段,是新特提斯洋俯冲作用的代表性记录。本文对冈底斯中段厅宫地区桑日群比马组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比马组所含的碎屑锆石具有85.7~143.5Ma、160.2~191.2Ma、334.4~364.1Ma和904Ma四个年龄段,其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85.7±1.9Ma,结合古生物资料,认为比马组形成于早—晚白垩世,其物源主要来自于拉萨地块,尤其是冈底斯岩基剥蚀源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比马组沉积主要来源于长英质岩石,是上地壳源区物质经风化剥蚀后搬运沉积形成。  相似文献   

17.
现龙江组与光华组作为大兴安岭北段龙江盆地中的主要地层单元,二者的时代与含义仍存有争议.通过对二者的建组剖面进行野外调查,采用最新的激光全熔40Ar/39Ar测年对剖面及周边的7件火山岩样品进行了精细的定年研究,结果显示,现龙江工组年龄为125.1Ma±1.5Ma~117.0Ma±9.0Ma;光华组为125.4Ma±1.8Ma~121.6Ma±1.4Ma;甘河组为123.1Ma±1.1Ma~82.0Ma±4.0Ma.本区晚白垩世火山岩信息揭示龙江盆地可能发育大兴安岭北段晚白垩世孤山镇期火山岩.野外地质调查结果表明,现龙江组和光华组具有基本相同的火山喷发旋回,结合2个岩组相同的年龄结果,建议合并现龙江组与光华组,恢复为原龙江组,而不再使用从原龙江组上部划分出的光华组.从火山-沉积地层出露特征分析,龙江盆地与其北部的大杨树盆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2个盆地具有相同的地质演化历史,表明龙江盆地可能是潜在的油气调查新区.  相似文献   

18.
安芳  朱永峰 《岩石学报》2008,24(12):2741-2748
吐拉苏盆地位于西北天山西段,盆地中大面积出露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地层,该地层的火山—沉积岩是区内阿希、京希—伊尔曼德金矿的主要赋矿围岩,由凝灰岩、流纹岩、安山岩和少量玄武岩组成。对火山岩剖面下部流纹岩中锆石开展的SHRIMP年代学研究表明,火山喷发开始的时间早于386Ma(中泥盆世晚期)。因此,下石炭统地层单位“大哈拉军山组”不再适合代表吐拉苏盆地中广泛出露的这套火山—沉积岩地层,本文建议创建中-上泥盆统“伊尔曼德组”。京希—伊尔曼德金矿区及其外围火山熔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Zr和Hf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典型大陆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吐拉苏盆地晚古生代火山岩代表北天山洋洋壳向伊犁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火山岛弧,该岛弧的演化至少持续到晚泥盆世晚期(~363Ma)。受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幔楔是吐拉苏岛弧火山岩(玄武岩和安山岩)的岩浆源区,大量流纹岩应该是大陆地壳物质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浙闽边界区晚中生代火山作用时序与过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浙闽边界区是东南沿海晚中生代火山岩带中研究较薄弱的地区.本文对该区代表性晚中生代火山岩地层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分析了它们的岩性岩相特征,在此基础上解剖了火山作用过程.该区火山活动起止时间为143~ 111Ma(高峰期143~ 126Ma),时代属早白垩世,其间存在较长的火山活动沉寂期(126~ 116Ma),火山作用过程可明显划分为5个阶段.上述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东南沿海早白垩世火山活动时空演化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通过西藏改则县1∶5万6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改则县日玛村一带的晚侏罗—早白垩世沙木罗组的上部层位中发现有中-基性火山岩夹层。对该火山岩夹层开展年代学研究,获得锆石LA-ICP-MS年龄数据(72.3±0.3)Ma,时代属晚白垩世,其代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闭合时间的上限。该火山岩夹层及锆石定年对研究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演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