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广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7~2018年广西及邻区2.0≤M_L≤5.0地震事件,计算得到594个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得到应力降值,分析研究应力降与震级的关系、应力降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应力降随震级的增大而出现不同尺度的变化,lgΔσ的分布大致分为2种情况:①M_L≤4.0级地震,随着震级增大,lgΔσ呈增大的趋势;②M_L4.0级地震,lgΔσ不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稳定在一范围内。本区M_L2.0~2.9级地震应力降平均值为0.84 MPa,M_L3.0~3.9级地震应力降平均值为3.99 MPa,M_L4.0~4.9级地震应力降平均值为8.62 MPa。凌云凤山震群和平果震群的应力降较低,2016年7月31日苍梧5.4级地震前2年,广西多次发生高应力降地震。应力降平面等值线分布图显示北部湾及粤桂交界地区是广西及邻区应力降背景最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短周期垂直向的直达 P 波数字资料,通过频谱分析的方法,测定了3个5级左右的中强地震及其随后小地震的应力降和介质 Q 值。初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中强地震在这方面的差异。并指出,中强地震的应力降低,与随后发生的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比值也小时,有可能在震中附近还会发生更大的地震。相反,中强地震的应力降高,与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的比值大时,随后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小。同时还指出,中强地震发生前,往往介质 Q 值部较低。这在中强地震发生后,对及时估计地震趋势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云南和四川中小地震应力降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消除S波观测谱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噪声等的影响,得到中小地震的震源谱。根据Brune震源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计算了云南地区2121次ML2.0~5.3地震和四川地区323次ML3.0~5.1地震的应力降参数Δσ,分析了云南地区和四川地区中小地震应力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地震应力降范围为0.03~47.55MPa,其中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占4.8%,Δσ的年均值在2.30~5.05MPa之间;四川地区应力降范围为0.19~47.47MPa,其中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占21.7%,Δσ的年均值在5.11~8.72MPa之间。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主要分布在滇西北至滇东北及川滇交界一带,尤其是在龙门山断裂带有较明显分布。龙门山断裂带Δσ≥10.0MPa的地震占35.8%,Δσ的年均值在5.20~12.09MPa之间,2004~2007年高应力降地震事件明显增多,反映了汶川8.0级大震前的高应力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震的震源参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云南地震用波谱求得的震源参数:地震矩(M_o)、震源尺度(r)、应力降(Δσ)和震级(M_s)之间的相关关系,证明了只有地震矩和震级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而震源尺度及应力降与震源的性状关系较大,与震级之间基本不存在线性关系。考察应力降变化与发生大震的时空相关性,发现大震发生的地区大震前中小地震的应力降值普遍较低,用此指标提出剑川—大理地震带上的评源一带有可能发生7级左右大震。  相似文献   

5.
美国南加州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场和地震危险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8,20(2):128-136
根据我们提出的断裂力学破裂模式,推导出了几个计算构造环境应力值0的公式(见文中公式(1)、(2)、(3)、(5)).根据这些公式,计算了中国大陆地区中小地震及美国南加州的中小地震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0值的大小和分布与大震发生的地点有密切的关系,即剪应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将容易发生大地震,而剪应力水平较低的地区通常只发生小地震.震级大小与lg(0)统计上呈线性相关.依据0的空间分布,可以一定程度上确定地震危险区或潜在震源区;依据0值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粗略地估计大震发生的时间.根据0值在南加州的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有3个地区应力值较高.其中,Goldfield地区是现今的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邢台5.8级强余震前后发生的小地震(1980年10月至1981年12月.M0.6至2.8级)用时间域法估计了它们的应力降值。结果表明,该强余震发生前后小地震的应力降无明显变化。同时对时间域法测定的震源参数结果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8年、2011年和2014年盈江地震序列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盈江地区3组6次中强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序列分布的优势方向主要为北东向和近南北向。采用Brune模型理论,计算盈江地震各序列震源参数。分析了各地震序列应力降与震级的关系,研究表明应力降随震级增大有着某种增大的趋势,4.0级以下地震应力降与震级关系不显著,4.0级以上地震的应力降与震级有一定的线性趋势相关性,随震级增大而增大是显著的。分析了各地震序列应力降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2008年8月、2011年3月和2014年5月地震的前震序列累积应力降值约为20 MPa左右,大致相当的前震序列应力降值是盈江3个地震序列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定义了“P轴分布集中度”用以研究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变化。利用祁连山中东段地区布设的中法微震数字监测台网多年的监测资料和甘肃数字监测台网的资料,使用P波和S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反演方法反演了两次中等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发震应力场;利用“P轴分布集中度”这一参数分析研究了这两次中等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和发震应力场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震前1~2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P轴开始集中,在震前集中到大约与主震震源机制的发震应力场一致。  相似文献   

9.
采用Brune的圆盘震源模型,反演计算得到2009年1月—2015年1月河北地区M_L≥2.0级88次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并研究震源参数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近震震级M_L与地震矩M_0和矩震级M_w之间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拐角频率明显呈现出随着震级的增大而显著减小的特征。河北地区中小地震应力降的优势主要分布在0.1~5MPa之间,并体现出在小震区域应力降分布较为集中,随着震级的增大,分布较为的离散现象。  相似文献   

10.
选取广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07~2013年广西主要断裂带2.0≤ML≤5.0地震事件,在已求得本地区非弹性衰减系数和台站场地响应的基础上,计算得到90个位于主要断裂带及附近的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并分析研究其相互间的标度关系和应力降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广西主要断裂带上的中小地震的地震矩在1.10×1012~1.20×1015N·m之间,应力降在0.032~15.44MPa之间,震源半径在87~510 m之间;地震矩、应力降均与近震震级存在正相关,地震矩与震源半径存在正相关,拐角频率与地震矩存在负相关;应力降值主要分布在1~10 MPa之间,占58%,主要分布百色—合浦断裂中段以及与桂林—南宁断裂交汇区域。Δσ1.0 MPa(低应力降)的地震占37%,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地区。Δσ≥10 MPa(高应力降)地震主要分布在桂东南且历史上曾经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的原震区及附近,反映了原震区及其附近仍具有高应力背景。  相似文献   

11.
中强地震前地震频次-震级关系式拟合优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著名的Gutenberg-Richter(以下简写成G-R)地震频次-震级统计关系式研究了我国东部地区(108°E以东)部分Ms≥5.0中强地震前一定时空尺度内中小地震频次与震级线性拟合优度(线性相关系数r)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利用中强地震前震中区一定范围内的中小地震进行G-R关系式拟合时,其线性拟合优度在地震前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现象。其变化特点是:在中强地震发生前期,震源区及其附近中小地震的发生在能级上分配均匀,线性拟合优度接近1;随着中强地震的临近,该区中小地震在能级上的分配存在着较显著的不均匀现象,表现为线性拟合优度明显下降。这种拟合优度的异常变化具有中期异常性质,有可能为中强地震的中期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波谱的方法估算了云南省及其邻区部分中强地震的应力降,初步讨论了应力降的分布特征。并指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其应力降也有所不同。震群地区的地震一般应力降较低,主震型的大地震往往发生在应力降高的地区,单个地震发生以后,其应力降的高低与后续地震的大小有关,这对估计地震发生的趋势有一定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河北唐山地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谱分析的方法,利用首都圈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计算了唐山地区2002年ML2.0以上的58个中小地震的波谱,进而估算了地震矩、拐角频率、应力降、震源破裂半径,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拐角频率和应力降的时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地震矩与震级、拐角频率与震级的关系密切,证实结果可信、稳定。  相似文献   

14.
1982年卢龙地震前后的小震震源参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蔚文 《地震学报》1990,12(1):1-11
1982年10月19日,在唐山余震区的东北端卢龙,发生了一次ML=6.2(按北京电信传输台网的目录)的地震(3957'N,11904'E).为了监视卢龙地震前后小震震源参数的变化,本文考察了唐山-卢龙地区自1980年1月至1984年6月的情况.利用P波初动半周期,测定了160次ML=2.7——4.3的地震的震源参数.在所研究的震级范围内,初动半周期和震源半径不随ML而增大,应力降则随ML而增大.应力降的数值在0.1——50MPa的范围内变化,且主要集中在1MPa和5MPa之间.因此本文认为,对此地区,5MPa以上为高应力降,1MPa.以下为低应力降.该地区地震的空间分布表明,高应力降事件与随后发生的ML5的地震有明显的关系.在卢龙地震前一年多里,整个地区内的高应力降事件减少,低应力降事件增多;但在卢龙地震的震中附近发生了两次高应力降事件.   相似文献   

15.
中强地震前地震频次—震次关系式拟合优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志雄  张国民 《中国地震》1996,12(3):229-236
根据著名的Gutenberg-Richter(以下简写成G-R)地震频次-振级统计关系式研究了我国东部地区(108°E以东)部分Ms≥5.0中强地震前一定时空尺内中小地震频次与震级线性拟合优度(线性相关系数r)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利用中强地震前震中区一定范围内的中小地震进行G-R关系式拟合时,其线性拟合优度在地震前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现象,其变化特点是:在中强地震发生前期,震源区及其附近中小  相似文献   

16.
刘富安  盛琰 《高原地震》2010,22(3):33-37
利用单台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开展地震波谱分析。首先选择研究区中2001年以来信噪比较高的68个地震(4.0≥Ms≥3.0),测定地震波谱特征量和应力降,然后讨论这些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强震的对应关系,以此作为监视研究区内应力状态变化的测震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武定6.5级地震序列的地震应力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rune提出的中小地震圆盘形破裂位错模式为理论基础,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参数(r.d)和(r.v)对地震应力降△σ的依赖性,并考虑地球介质Q值对峰值参数的影响,利用武定M6.5级地震序列的近场数字记录地震资料,由此导出了用峰值位移d和峰值程度v求地震应力降△σ的关系式:lg(g.d/e^-qr)=-10.56 2/3lgM0 1/3lg△σ;lg(r,v/e^-qr)=-2.566 1/3lgM0 2/3lg△σ.用上述公式测定了武定地震序列的地震应力降△σ,结果给出地震序列的应力降△σ构大多数在5.0-50MPa的范围内,是典型的高应力降序列。通过分析应力降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应力参数与余震活动的频度及强度相关,也与地震构造背景相关。研究结果还表明用地面运动峰值参数估算地震应力降是一种新的实用性较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选取广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07年至2013年广西主要断裂带ML≥2.5地震事件,采用Atkinson方法反演得到介质品质因子Q值,采用Moya方法得到各台站场地响应,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90个位于主要断裂带及附近的中小地震应力降,并对其应力降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应力降值主要分布在1~10 MPa之间,占58%,主要分布在百色—合浦断裂中段以及与桂林—南宁断裂交汇区域;小于1.0 MPa(低应力降)的地震占37%,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地区;10 MPa及其以上的(高应力降)地震主要分布在桂东南,且历史上曾经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的原震区及附近,反映了原震区及其附近仍具有高应力背景。  相似文献   

19.
采用河北测震台网资料,分析了张家口—渤海地震带2008—2018年1220条ML≥2.0地震的应力降.结果表明,应力降可能与应力有关,并且随震级的增加而出现不同尺度的变化,该区域应力降优势分布为0.70—3.00 MPa.  相似文献   

20.
丽江地震前后震区环境应力场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构造应力场是一个应力强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动态场,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它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时空调整变化。本文利用地震记录资料,在时间域里测算中小地震剪应力值,追踪分析丽江地震前后震区环境应力场强度时空动态变化图象,探讨其与强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关系,并对震区环境应力场时空变化与某些地震前兆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