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资源丰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程晓丽  史杜芳 《地理科学》2017,37(5):766-772
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视角,通过构建区域文化资源丰度评价指标体系,对示范区各地市文化资源丰度进行测度,得出如下结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中黄山、安庆、宣城、池州4市的文化资源赋存丰度为优级;马鞍山、芜湖市为良好;铜陵市为差级,优级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西部,南北差异明显。从文化资源组合状况来看,黄山市文化资源组合状况最好,品牌资源众多,开发潜力巨大;其次是宣城、安庆和池州3市,资源类型齐全,组合状态较好;马鞍山、铜陵和芜湖3市较差,类型相对单一,开发难度较大。建议政府部门及旅游业界据此结果,科学评估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开发方向,探索旅游开发的有效模式,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示范区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董瑞杰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4,34(3):911-918
跨区域沙漠旅游已成为沙漠旅游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以宁夏、内蒙古、陕西、甘肃跨区域沙漠旅游合作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剖析了4省(区)毗邻地区沙漠旅游资源总体特征、沙漠旅游开发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跨区域合作开发的可行性分析。认为跨区域合作开发可行性的理论依据是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区域经济联系理论,现实分析是良好的合作基础、区位和交通优势突出、旅游资源互补性较强、沙漠旅游资源集聚程度很高。最后提出4省(区)跨区域沙漠旅游合作开发措施及旅游线路设计,并指出跨区域沙漠旅游合作开发实施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旅游区位对区域旅游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区位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分析旅游各区位要素对区域旅游市场的影响,如:旅游资源空间组合替代关系和空间组合互补关系对区域旅游市场的影响,旅游客源区位对区域旅游市场的影响,以及旅游交通区位对区域旅游市场开发和市场结构的影响.笔者认为区域旅游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必须是旅游资源区位、旅游客源区位和旅游交通区位三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运用重力模型、二维矩阵等方法,分析安徽省16个地市旅游业绩与影响因素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从宏观上看,旅游资源、经济水平、可达区位、人口丰度与旅游业绩重心呈现空间错位态势,相对于几何中心,人口丰度指数、可达区位指数重心略偏西北,经济指数、旅游业绩指数重心略偏东南,旅游资源指数重心明显偏南;从组合矩阵看,全省16个地市表现为同步与错位并存态势,同步型组合主要集中在皖中,偏离错位型组合主要集中在皖北、皖西和皖南;同步性较好、偏离错位较弱的是旅游业绩与旅游资源、区位可达的组合,同步性较弱、偏离错位较强的是旅游业绩与经济水平、人口丰度的组合;同步型组合较好的地市为合肥、蚌埠和滁州,偏离错位较强的地市为六安、阜阳。  相似文献   

5.
旅游区位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分析旅游各区位要素对区域旅游市场的影响,如旅游资源空间组合替代关系和空间组合互补关系对区域旅游市场的影响,旅游客源区位对区域旅游市场的影响,以及旅游交通区位对区域旅游市场开发和市场结构的影响.笔者认为区域旅游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必须是旅游资源区位、旅游客源区位和旅游交通区位三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基于2015年广东省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及交通相关数据,运用重力模型、二维矩阵等方法,选取旅游收入指数、A级景区指数、旅游区位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广东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错位关系,并通过Arc GIS软件将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研究发现:广东省21个地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丰度、旅游区位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错位,旅游经济重心、旅游资源重心和旅游区位重心分别位于(113.55?E,23.00?N)、(113.69?E,23.21?N)和(113.74?E,22.86?N);从二维组合矩阵来看,旅游收入–资源丰度组合中呈现同步发展的地市为10个,旅游收入–旅游区位的组合中呈现同步发展的地市为7个,广州、深圳2市在两组组合中均处于同步–双高区,佛山、清远、阳江、中山、揭阳5市在两组组合中均处于偏离–负错位区,省内绝大多数地市的旅游发展仍呈现错位趋势。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各地市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宁夏沙漠旅游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资源禀赋、区域气候、旅游地可进入性和旅游地空间竞争4个方面共13个指标对宁夏沙漠旅游开发进行适宜度分析。结果表明:宁夏沙漠拥有丰富的形态及良好的相对稳定性,观赏性强;适宜开展沙漠旅游活动的季节为夏季和秋初,适宜期要长于新疆、甘肃等省(区),但夏季正午时段旅游适宜度低;影响毛乌素沙地及宁北沙地旅游开发的制约性因素为沙尘暴和大风;宁夏沙漠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比较明显,空间竞争问题较为突出;适宜度综合得分为4.524,属很适宜等级。应融入文化、生态内涵,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加强区域协作。  相似文献   

8.
开展旅游资源丰度、旅游业绩效和表征旅游接待能力的旅游公共服务能力的量化研究,对三者空间分布特征与匹配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地区旅游发展的问题,为旅游发展量化研究提供测度方法。本研究以四川省178个典型区县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旅游业绩效指数和旅游公共服务配套指数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弥补传统旅游统计数据的不足,采用核密度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三类指标空间分布及匹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资源丰度、旅游业绩效和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在空间分布上呈较强集聚性;(2)旅游业绩效受资源丰度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影响,资源丰度指数越大,旅游绩效随公共服务能力增长的速率越快;(3)四川省71.91%的区县属于三者匹配不平衡状态,低丰度—高公共服务—低绩效、中丰度—中公共服务—低绩效是匹配不平衡的主要类型。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及研究结果,能够科学表征旅游资源丰度、旅游业绩效和旅游公共服务配套三者匹配关系,对准确定位旅游资源开发、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和推动旅游产业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韦跃龙 《热带地理》2021,41(5):1073-1095
基于景观资源特色、区域发展水平、区位条件、知名度和管理水平等,将中国近千处岩溶景观区分为四大类,即岩溶旅游胜地、岩溶旅游经典目的地、岩溶旅游新目的地、岩溶旅游新开发区。以时间为主线,运用归纳总结法和类比分析法,深入分析中国岩溶景观近70年以来的旅游开发方式。结果表明:1)1950年以来实施并分别取得不同实施效果的主要旅游开发方式有9类38种,它们分别有不同的条件要求,与不同类型岩溶景观的特征/特色相匹配。2)不同或同一岩溶景观资源共同体/景观区往往具有多种在重要程度、开发效益、发展趋势等方面差异较大的旅游开发方式;反之,同一旅游开发方式则可能在不同岩溶景观资源共同体/景观区的开发中具有不同的实施效果、开发效益和发展趋势。3)总结出特征-利益驱动型无主题分离式开发、特色-科学驱动型主题融合式开发两大开发模式,认为它们均是岩溶旅游在特定阶段的产物,其中前者对促进岩溶旅游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后者则融“资源共同体及其特色、科学研究、开发、保护、管理、反馈”等多位一体的新模式,是新形势下岩溶旅游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探索主题融合式开发的基本流程:资源共同体及其特色与科学研究分别是“内、外发动机”,以主题为灵魂“发动”衍生出开发、保护、管理、研究(后期)、反馈等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对乌蒙山区社会经济、扶贫现状、自然环境及区域地质背景和岩溶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系统探讨了其岩溶景观的类型、发育和分布特征,然后从资源潜力、开发适宜性、区位特性、开发条件、市场潜力等方面探讨和分析其岩溶景观旅游扶贫潜力的大小及其与岩溶特征间的关系,认为:1)乌蒙山区拥有118处不同级别优势(78处省级、32处国家级、8处世界级)的岩溶景观单体或景观区,是全球高原岩溶景观的典型集中发育区和杰出范例,形成并表现出明显的类型、区域优势和特色;2)总体上,随着岩溶景观分布密度的依次降低,以及可溶性特征的减弱和景观区级别的降低,贵州、云南、四川三大岩溶片区以及各县域岩溶区、各类岩溶景观单体或景观区资源的优势性、聚集性、规模性及知名性依次降低,旅游扶贫潜力依次下降;3)观光体验和休闲度假,是乌蒙山区各岩溶区最适宜,且最具优势和开发潜力的旅游产品;4)乌蒙山区的区位特性、开发条件和市场潜力等则明显逊色于其他相似的岩溶地区。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光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科学旅游、文化旅游、探险科考等5种乌蒙山区岩溶旅游扶贫模式,并从政府、基础设施、区域旅游发展、区域协作、发展理念等方面探讨了岩溶旅游扶贫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王新越  芦雪静 《地理科学》2020,40(7):1160-1170
利用2001—2018年中国省域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相关数据,综合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方法,研究中国31个省(区、市)旅游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中国旅游产业专业化集聚程度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多样化集聚程度则表现为东高西低;② 专业化集聚指数热点区集中于西部省份,冷点区以华东和华中省份为主;多样化集聚指数热点区位于中国沿海各省份,冷点区则主要包括新疆、西藏;③ SDM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产业多样化集聚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提高,专业化集聚产生抑制效应,不同区域影响效应具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以旅游产业多样化集聚带动旅游经济,中部地区多样化集聚的正向效应尚未显现,而西部地区专业化集聚对旅游经济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大陆31个省级区域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熵值法对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状况进行评价,进一步构建错位指数,对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错位(诅咒)"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旅游资源相对效率,对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表明总体上大陆旅游资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向错位现象,正向错位的地区主要位于东部地区,且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发生负向错位现象的地区主要位于广大中西部地区。不同区域效率的驱动模式各不相同,东部地区旅游资源总效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驱动,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总效率主要受规模效率驱动。效率排名与错位指数排名表现出很强的正相关性,结合两者的关系为未来省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30个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尺度揭示中国城市的网络团购市场供给规模与需求潜力的协调性特征。结果表明:团购市场供给规模较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城市的供给规模和需求潜力的协调发展程度整体较好,供需失调现象明显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团购市场供给规模及其与需求潜力的协调性均遵循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尺的等级式扩张路径。餐饮、娱乐和旅游酒店3类团购市场供给规模相对需求潜力表现出了较明显的过剩现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团购市场供需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团购市场供给规模和需求潜力水平是团购市场协调发展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百度指数的温泉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网络关注度是旅游者需求状况和行为习惯在网络上的直观表现。基于百度指数,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相关系数等统计分析指标,研究我国温泉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温泉旅游在网络上的关注度较高,但总体呈现下降的态势;月变化曲线呈"U"型,周变化曲线呈倒"V"型;"黄金周"期间温泉旅游网络关注度先升后降,"五一"假期前2天达到高峰随后下降,"五一"高峰比"十一"提前1~2天,春节比"十一"推迟1天。温泉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省际差异明显,差异度呈上升趋势,关注度较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内部的关注度存在差异,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国内温泉旅游是一种非天然温泉依赖型旅游活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温泉旅游的发展程度,温泉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差异是区域温泉旅游发展程度、人民收入水平和获取旅游信息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李志龙 《地理研究》2019,38(3):643-654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的重要路径选择。通过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体系维度解构及动力机制分析,解析了二者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以湘西凤凰县作为研究案例地,分别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和乡村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根据2001—2017年面板数据,分别计算了其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度、协调发展度,依此将凤凰县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了三个阶段的特征。根据演化速度函数及反映了二者变化趋势的差异的剪刀差,解析了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耦合系统的演化过程。通过案例研究,解释了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作用机制与演化规律,旨在为乡村振兴之乡村旅游路径选择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省际旅游发展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张爱平  钟林生  徐勇  周彬 《地理科学》2015,35(3):283-292
从旅游发展质量内涵出发,建立包括5 个子系统共31 个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旅游"质"-"量"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基于旅游发展质量的测度,判定旅游发展"质"与"量"的协调发展度,并结合旅游发展速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 旅游发展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空间差异明显,东部 > 中部 > 西部,31 个省区划分为高质量、中高质量、中低质量、低质量4 种类型,旅游产品等子系统发展质量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② 旅游发展质量与旅游经济规模等指标的关联性特征表明,传统的旅游经济统计指标并不能反映旅游发展质量的高低;③按协调发展度各省旅游发展质量可划分为良好协调发展型、中度协调发展型、勉强协调发展型、中度失调发展型4 种类型,多数省区为中度协调发展型与勉强协调发展型;④ 基于局部加权回归(LOESS)的曲线拟合发现,随着协调发展度的提升,旅游发展速度总体上呈现出较显著的回落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部长城--苗疆长城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 《热带地理》2002,22(1):62-65
中国“南部长城———苗疆长城”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已成为湖南省西线旅游开发的一个热点。文中分析了“长城”沿线旅游资源赋存和旅游开发优势 ,认为要实现“苗疆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和谐一致 ,必须强化遗产保护意识 ,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加强遗产管理 ,依靠科技进步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用户贡献内容(UGC)已逐渐成为旅游行为与感知研究的重要数据源.区别于通常利用搜索引擎关键词数量描述网络关注度的方法,本文引入电子社区层次结构为权重因子,建立了基于社区UGC的旅游关注度模型,能够灵活调节模型表达的重点,优化计算结果.针对著名旅游电子社区Tripadvisor 的研究发现,国外社区用户对中国旅游的关注呈现3 个典型特征:①旅游关注集中在“长城、泰山、黄山、九寨沟、张家界”等少数旅游吸引物,和“北京、香港、上海、桂林”少量目的地城市;大量吸引物和目的地关注度较低,呈现“长尾现象”与极化特征.②吸引物与目的地城市的关注空间具有明显耦合性,关注度较高的吸引物多邻近或隶属于关注度较高的城市,如桂林阳朔、北京长城、成都都江堰和九寨沟、杭州西湖等.③旅游关注空间整体呈现出由高到低的“东—中—西”格局,与中国区域经济的“东—中—西”梯度格局基本耦合;北京、香港、广州、深圳、上海、成都等关注中心也与区域经济中心一致.旅游资源禀赋、电子口碑传播模式、地理区位、经济水平和关注者国家的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区位等是影响旅游者关注度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旅游关注度模型旨在解决互联网用户对区域旅游关注的定量计算问题,为基于互联网UGC的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性进行探析,并揭示其影响因素,为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入境游客人天数作为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采用均值比率对中国重点旅游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的差异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旅游产品、知名度、区位条件和对外经济等因素对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很大,区域集中性非常突出,入境旅游发展较好的城市大多位于东部地区;对外经济因素对城市入境旅游的发展影响最大,知名度次之,旅游产品和区位距离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20.
基于铁路廊道的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市场域分析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王铮  周嵬  李山  黄涛  蒋轶红  王铮 《地理学报》2001,56(2):206-213
通过建立风景名胜区市场域的概念,基本模型以及风景名胜区市场域识别划定标准,从而基于GIS,计算出我国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域及其各级阈值,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加速交通业的发展是促进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