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中东部沿凉城—土贵乌拉一线分布着大量强过铝质石榴石花岗岩及少量淡色花岗岩。石榴石花岗岩SiO2含量、A12O3/TiO2比值(小于100),Rb/Sr比值和Rb/Ba比值低,但CaO/Na2O比值高(大于0.3)。铕均为负异常,呈重稀土元素平坦、轻稀土元素中等富集的配分模式。淡色花岗岩SiO2含量高,A12O3/TiO2比值,Rb/Sr比值和Rb/Ba比值以及CaO/Na2O比值变化大。稀土元素复杂,正Eu异常、Eu异常不明显均发育。两类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总体相似,均显示出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i,P)亏损。两类花岗岩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了其源区成分及构造背景的差异。石榴石花岗岩的源区成分应为杂砂岩,熔融温度较高,来源较深;而淡色花岗岩的源区成分复杂,熔融压力较高。  相似文献   

2.
贵州老万场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元根  刘世荣 《矿物学报》2003,23(4):364-370
硅酸盐成分研究表明老万场红土化过程经历了粘土化、铝土矿化、铁化三种化学风化作用;风化中化学蚀变较强,K2O、Na2O、CaO相对于Al2O3的淋失量很高。在红土剖面上成矿元素的含量变化很大。相关性分析表明,红土化过程中,Au、As的富集与脱硅富铝化程度关系不大,而与铁的富集有明显的关系;Au、As的富集与相对还原的环境有关,而Sb则在相对氧化的环境中易于聚集。可能反映了红土剖面中潜水面下部附近相对还原的环境Au、As易于富集。大厂层样品和老万场红土剖面样品在成矿元素(Au、As、Sb)含量、稀土元素含量、轻重稀土比值、配分曲线上以及微量元素特征包括大离子亲石元素、不相容元素上的较大差异,显示了红土层的发育与大厂层岩石有较大的差别,暗示它们物质来源上的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皖北新元古代刘老碑组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安徽北部新元古代刘老碑组页(泥)岩中采集了11个样品。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研究区南部的淮南和凤阳页岩样品SiO2、TiO2、Al2O3、K2O、TFeO和CaO含量分别为55.28%、0.87%、15.60%、2.99%、4.01%和5.83%,接近页岩平均值,只是CaO含量稍高。北部宿县地区页岩样品SiO2、TiO2、Al2O3、K2O、TFeO和CaO含量分别为57.01%、1.82%、20.97%、4.85%、3.31%和0.57%,与南部地区相比,TiO2和K2O含量显著偏高,是其2.1倍和1.6倍。刘老碑组页岩REE总量平均为219×10-6,LREE富集,La/Yb为14.2(9.8~18.6),Eu负异常,Eu/Eu*为0.60(0.54~0.63),但是北部页岩有更高的REE总量(295.8×10-6)和La/Yb比值(17.8)。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北部页岩中Sc、V、Zr、Nb和Th较高,南部Co和Pb较高。但是南部和北部却有比较一致的La/Sc(2.29±0.15)、Th/Sc(0.69±0.06)和La/Th(3.29±0.20)比值。La-Th-Sc和Th-Sc-Zr/10判别图清楚地表明,刘老碑组页岩形成于大陆岛弧构造环境,岛弧可能位于研究区的南部边缘。北部页岩明显偏高的TiO2和Al2O3含量以及化学风化指数(CIW)表明北部沉积物的源区经历了更强烈的风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席伟  夏小洪  吴艳爽  叶甜  李诺 《地学前缘》2018,25(5):135-150
Taldybulak Levoberezhny(又称左岸)矿床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北天山东段,是区内第三大金矿(金储量130 t,平均品位6.9 g/t)。长期以来,该矿床矿物学研究薄弱,成因类型存在争议,已有观点包括斑岩型、造山型、多阶段叠加成矿等。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岩相学鉴定发现:金矿化同时受韧性剪切带和岩体控制,局部显示一定的顺层特征;常见矿石类型包括浸染细脉浸染型、石英电气石硫化物型、块状硫化物型、稀疏浸染型、方解石硫化物脉型等;相关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电气石化、碳酸盐化最为强烈,可见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泥化等。电子探针分析发现,左岸金矿同时发育可见金和不可见金。前者包括银金矿(w(Au)=67.90%~80.86%,w(Ag)=14.24%~30.76%)、含银自然金(w(Au)=88.95%,w(Ag)=8.09%)等,以包体金、裂隙金或粒间金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后者可赋存于黄铁矿和黄铜矿中(w(Au)=0.16%~0.33%)。不同类型矿石中黄铁矿的形态、结构、成分存在一定差异,显示了叠加成矿的可能性。浸染状细脉浸染型矿石中黄铁矿以中粗粒(30~1 300 μm,多数>200 μm)、半自形自形立方体为主,基本无碎裂或碎裂不明显,可含有自然金、银金矿或硅酸盐包体;成分上具有中等的As(0.03%~1.72%,平均0.66%)、Co(0.06%~0.19%,平均0.13%)、Te(0.03%~0.06%,平均0.04%)含量和As/S、Fe/S、Co/As比值,基本不含Cu、Pb、Zn、Ag。石英电气石硫化物型矿石中黄铁矿多呈中粗粒(30~2 000 μm)、半自形它形粒状,往往发生碎裂,并被黄铜矿、方铅矿等矿物交代;部分颗粒可含有银金矿或硅酸盐包体;总体具有较高的As(0.05%~2.05%,平均0.97%)、Co(0.05%~0.34%,平均0.15%)含量和As/S、Fe/S比值,Co/As比值较低。块状硫化物型矿石中黄铁矿多呈半自形它形粒状产出,但粒度变化较大(250~3 000 μm或者30~300 μm);化学成分上以较高的As(0.05%~2.20%,平均1.21%)、Te(0.04%~0.09%,平均0.06%)含量,高的As/S、Fe/S比值和低的Co/As比值为特征。稀疏浸染型矿石中黄铁矿呈中粒(集中于50~200 μm)、半自形它形粒状产出,内部可含有硫化物、硅酸盐、银金矿、自然金等包体;可发生碎裂并被黄铜矿等沿裂隙充填交代;化学成分变化较大,总体具有较高的Co(0.08%~1.04%,平均0.35%)含量和Co/As比值,几乎不含Te、Cu、Zn。方解石硫化物脉型矿石中黄铁矿呈中粗粒(40~480 μm)、半自形它形粒状产出,内部往往含硅酸盐等包体;黄铁矿以显著低的As(0.04%~0.08%,平均0.06%)、Co含量(0.04%~0.20%,平均0.10%)以及As/S、Fe/S比值为特征,Co/As比值较高,且不含Zn。从上述左岸金矿的控矿构造、矿化类型、围岩蚀变以及不同类型矿石中黄铁矿形态、结构、成分的差异等4方面特征显示,左岸金矿可能存在多期次矿化、叠加成矿。  相似文献   

5.
镇雄县安家坝一带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地层出露较好,沉积连续。以此剖面为基础,连续采集碳酸盐岩样品42个,根据其显微特征、元素相关性、元素组份含量及相关元素的比值特征,探讨了研究区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意义。研究表明(1)样品中CaO与SiO_2、MgO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且后两者在岩石中的含量很低,说明样品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受陆源物质影响或改造的程度较小。(2)通过对元素含量以及相关元素比值的垂向分布特征分析,如Sr/Ba、MgO/CaO和V/V+Ni等,对不同沉积阶段进行了古水深和古氧相等方面的研究,数据表明茅口组沉积环境相比栖霞组具有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陈衍景  李诺 《岩石学报》2009,25(10):2477-2508
本文总结了中国大陆内部不同构造单元60个浆控高温热液型矿床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这些矿床包括了常称的斑岩型、矽卡岩型、爆破角砾岩型、脉型和IOCG型,它们形成并分布于碰撞造山带、断裂一岩浆岩带和活化陆内造山带或克拉通边缘等3类构造环境,围岩蚀变普遍以钾长石化、绿帘石化、萤石化、碳酸盐化等相对贫水蚀变为主,而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黑云母化等富水蚀变较弱;成矿流体以高盐度、富CO_2区别于岩浆弧区同类矿床的贫CO_2的NaCl-H_2O型流体,并且富F、富K.分析表明,陆内与岩浆弧背景浆控高温热液矿床围岩蚀变及成矿流体性质的差异缘于其源区物质成分的差别,大陆壳具有较高的K/Na、F/Cl、CO_2/H_2O等比值,而大洋壳则具有极低的K/Na、F/Cl、CO_2/H_2O等比值.  相似文献   

7.
赣西南地区早寒武世发育巨厚的砂泥质复理石沉积,砂岩杂基含量普遍大于15%,以杂砂岩为主。赣州市、井冈山市和萍乡市3个地区杂砂岩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和组合特征表明,赣西南下寒武统杂砂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高的Al2O3/(CaO+Na2O)和K2O/Na2O比值,较低的Al2O3/SiO2、Fe2O3/MgO比值和CaO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接近中国东部上地壳值,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具有LREE富集、Eu亏损明显的特征。综合分析推测,物源剥蚀区为华夏陆块,其北缘显示为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特征,赣西南地区海水较深,且自南向北略微加深。  相似文献   

8.
在加拿大、美国、苏联、澳大利亚、法国和比利时等地,对跨越弗拉斯阶—法门阶(简称F-F)界线的14条削面进行了采样,测定了主要元素的氧化物(如SiO_2,Al_2O_3、CaO、MgO、Na_2O、K_2O、CO_2,Fe_2O_3、MnO、TiO_2)、微量元素(如Cu、Pb、ZQ,Co、Ni、As和Sb)及稳定同位素(C,O和S)的含量。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还对采自F-F界线附近的亲铁元素含量高的样品作了铱、铂,锇、金含量分析,而对有些样品作了  相似文献   

9.
《地学前缘》2016,(1):264-275
冲巴淡色花岗岩位于大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的东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高的SiO2(73.87%~74.95%)、Al2O3(14.20%~14.74%)和K2O(4.44%~4.89%),高的K2O/Na2O比值(1.19~1.42)和A/CNK比值(1.18~1.22),富集Rb、Th和U,亏损Ba、Nb、Sr和Zr,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δEu=0.27~0.37),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冲巴淡色花岗岩具有较高的Rb/Sr比值(2.6~8.6),低的CaO/Na2O比值(0.18~0.20),指示源区可能为泥质岩区,(87 Sr/86 Sr)i和εNd(t)值分别为0.763 199~0.778 799和-16.7~-16.3,与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GHC)中变泥质岩一致,表明其来自GHC变泥质岩的部分熔融。淡色花岗岩具有高的(87Sr/86Sr)i而低的Sr含量,且随着Ba含量增加,Rb/Sr比值降低。这些特征表明,冲巴淡色花岗岩是无水条件下变泥质岩发生白云母脱水熔融的产物,部分熔融可能与STDS伸展拆离导致的构造减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黔南坳陷上震旦统灯影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南坳陷上震旦统灯影组发育局限-开阔台地相白云岩。在麻江羊跳寨剖面灯影组碳酸盐岩样品测试分析基础上,利用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关性、组分含量及特征元素比值特征,探讨了研究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沉积环境意义。结果表明:(1)CaO和MgO成明显正相关,SiO2与CaO、MgO呈负相关;Sr与MgO呈明显负相关,与Al2O3、K2O、Na2O、TiO2,P2O5,TFe存在正相关性;V,Al2O3,K2O,TiO2,TFe,P2O5之间呈正相关;Mn与TFe存在弱正相关性。(2)Sr含量和1 000×(Sr/Ca)值随沉积水体的加深而增大,可作为判断古水深和层序界面的标志。(3)根据Sr/Ba、镁铝比值(m=100×(MgO/Al2O3))、MgO/CaO及V/(V+Ni)比值特征分析了灯影组沉积期的古盐度、古气候和古氧化还原环境。灯影组总体上形成于炎热干燥气候下的陆表海还原沉积环境,有陆源碎屑物质供应。其中灯影组二段沉积末古水深达到最大,灯影组五段古盐度最高。灯影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的沉积环境与岩性特征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表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可作为沉积相分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其岩石化学特征,广东吴川—四会断裂带燕山期强过铝质花岗岩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SiO2含量较低,Al2O3/TiO2比值低(<100)、CaO/Na2O比值高(>0.3),具中等程度的66轻稀土富集。第二类SiO2含量较高,Al2O3/TiO2比值高(>100)、CaO/Na2O比值(<0.3),不具明显的轻稀土富集。这种特征暗示,第一类强过铝质花岗岩其源区成分为镁铁质正变质岩,熔融温度较高,来源相对较深。第二类强过铝质花岗岩其源区为泥岩质成分,熔融温度较低,来源相对较浅。该地区强过铝质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东缘俯冲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带靠近内陆的一侧。吴川—四会断裂带燕山期岩浆活动(包括这些强过铝质花岗岩)的深部热源是由活动海岭俯冲所导致的高温地幔楔所生成的底侵岩浆。吴川—四会断裂带燕山期的深部热机制类似于欧洲海西造山带,属于“热”造山带。  相似文献   

12.
陕西南郑马元铅锌矿区灯影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灯影组白云岩是南郑县马元铅锌矿的赋矿围岩。本文通过野外调研和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的分析研究,探讨了赋矿围岩白云岩的沉积环境。白云岩主量元素CaO为23.15%~30.54%,MgO为16.53%~22.05%,SiO2为0.43%~26.06%,钙镁含量及比值都接近纯白云岩(CaO为30.4%,MgO为21.8%,CaO/MgO=1.39)的值,表明灯影组地层主要为白云岩。Al2O3、K2O、Fe2O3、TiO2含量极低,表明灯影组白云岩基本不受陆源组分的影响。因此,利用微量、稀土元素判别沉积环境是可靠的。白云岩微量元素V/Cr、Ni/Co、V/(V+Ni)比值分别小于2、5、0.6,U/Th比值介于1.89~230.00,均值75.24,后太古代页岩标准化后稀土元素具有中稀土富集、轻稀土与重稀土相当、正Eu异常及正Ce异常的特征。V/Cr、Ni/Co、V/(V+Ni)比值及正Ce异常表明灯影组白云岩沉积时水体处于氧化环境,异常高的U/Th比值及正Eu异常暗示灯影组白云岩沉积时水体受海底喷流热卤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碳酸岩样品中由于CaO的辐射背景深而影响了许多元素的测定。本法针对碳酸岩样品的组份,在缓冲剂中加入大量的SiO_2(石英粉)稀释样品,从而消除了CaO对测定Ag、Sn、B等的影响。 实验部分 一、CaO对谱线强度的影响 据资料介绍,样品中CaO的含量或CaO/SiO-2的比值和谱线强度的减弱有线性关系。在本体系中,CaO的影响如图所示。当样品与缓冲剂的混合物中CaO含量低于10%时,Ag、Sn和B的谱线强度无明显减弱,而当混合物中CaO含量超过10%时,Ag、Sn的谱线强度急剧减弱,且光谱背景逐  相似文献   

14.
重庆石柱二叠纪栖霞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对重庆市石柱县二叠纪栖霞组地层野外露头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薄片观察,根据碳酸盐岩样品的元素含量、比值及相关性,探讨了栖霞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意义.用于古环境分析的10件栖霞组样品SiO2、MgO含量低,且两者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Sr含量高,平均为1 751×10-6,Mn/Sr<0.1,Fe/Sr<1,δ18OPDB>-10‰,表明成岩过程中样品几乎不受硅化及白云岩化作用的影响,未发生化学性质上的改变,可作为古环境分析的可靠对象.栖霞组碳酸盐岩CaO含量高,平均为53.81%,接近纯灰岩的理论化学组成,陆源元素Al2O3、TiO2含量很低,平均值分别为0.17%与0.012%,表明其形成于陆源碎屑影响微弱的稳定古海洋环境.古气候指标MgO/CaO比值极低,平均为0.026,古盐度指标100×(MgO/Al2O3)比值高,平均为1 241,古水深判别指标Sr/Ba、1000×(Sr/Ca)比值高,平均值分别为286和4.54,指示了栖霞组碳酸盐岩为潮湿气候下的陆表海(远岸)沉积.古氧相地球化学指标U/Al、V/Al、Mo/Al、Cr/Al、Co/Al、V/(V+Ni)和U/Th特征一致表明栖霞组碳酸盐岩沉积于贫氧—缺氧环境.垂向上,陆源元素∑(Al2O3+TiO2)含量逐渐降低,古水深指标Sr/Ba、1000×(Sr/Ca)比值逐渐增大,表明栖霞组沉积过程中离岸渐远、陆源供给逐步减少、水体持续加深.  相似文献   

15.
玄武岩作为地幔岩浆的产物,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在反映地幔组分和深部动力学作用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东太平洋CC区西部和魏源海山两个潜次(Dive64和Dive66)的9个玄武岩样品进行了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Dive64与Dive66玄武岩样品39Ar/40Ar年龄分别为83.1±0.3 Ma、74.7±0.3 Ma,属于晚白垩世,主体分别为N-MORB和OIB。Dive64为亚碱性玄武岩,REE总体相对平坦,轻重稀土分馏较弱,无明显Eu负异常;Dive66玄武岩为碱性玄武岩,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无明显Eu、 Ce异常,MgO含量与CaO/Al2O3比值呈反比,与Cr含量、 Sr含量呈略微正相关。Sr-Nd-Pb同位素表明两者的形成可能不止单一源区的贡献,Dive64玄武岩Sr-Nd-Pb同位素比值更靠近DM(亏损地幔)、HIMU(高U/Pb比值地幔)端元,Dive66玄武岩Sr-Nd-Pb同位素比值较接近EMⅠ(Ⅰ型富集地幔)、HIMU端元。...  相似文献   

16.
赤峰地区金矿床流体包裹体与深部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文淮  伍刚 《矿物学报》1991,11(4):334-340
对赤峰地区石英脉型及蚀变岩型(含石英脉蚀变岩)金矿床的研究表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成分、温度和特征元素比值等可以作为金矿化找矿评价和深部预测的标志。(1) 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是成矿溶液的代表,反映了金矿形成的条件和环境。可以将均一温度作为一种深部预测的变量指标。(2) 石英红外光谱CO_2和H2_的光密度,实际上反映的是石英中流体包裹体CO_2和H_2O的含量特征。D_2和D_2/D_1的特征值可以作为金矿床深部预测的变量参数。从上到下,D_2/D_1值的增大,可以预示金矿化向下逐渐增强。(3) 容矿围岩为石墨片岩(或含有机质的岩层)的金矿床,包裹体的气体成分,特别是CH_4和N_2的含量与金的富集有关,可以判别“无矿”和“含金”石英。  相似文献   

17.
赣南大余地区农田土壤As、Cd元素化学形态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赣南大余地区农田土壤As、Cd元素化学形态含量,研究土壤中As、Cd元素形态含量特征和垂向变化、全量与形态含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赣南大余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残渣态As、离子交换态Cd含量分别为22.14mg/kg和0.437mg/kg,分别占其总量的76.88%和54.97%;异常区表层土壤As、Cd元素的活动态百分比含量分别为4.03%和70.29%,分别高出对照区1.55倍和0.61倍;受污灌或洪水漫淹的农田土壤中As、Cd元素活动态含量具有垂直分布特征,其在0~20cm的表层土壤中富集显著,而20cm之下的土层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随表层土壤As、Cd元素总量增加,残渣态As和离子交换态Cd的百分比含量增加,而其它形态的百分含量下降或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8.
宿晓静  戴立新 《世界地质》2010,29(1):60-167
根据玲珑金矿田东山矿床地表及浅部勘查工程与采矿资料, 确定了成矿成晕元素种类。对成晕元素侧向分带特征和垂向分带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 矿体上盘晕元素异常组合为Cu-As-Ag, 下盘晕元素异常组合为Cu-Te-As, 由此确定Au /As、Au /Pb、Au /Ag、Ag/Pb比值具有成矿判别意义, 即判别式Y1 = 0.000 5 Au /As + 0.037 6 Au /Ag + 0.085 7 Au /Pb - 0.045 4 Ag/Pb > 0.009 2时指示含矿, 否则不含矿; 同时建立了基于Sb /As比值和Au、Ag、As、Sb 含量特征的见矿深度估计模型(H1 = 1.104 9 + 79.63 k ( Sb /As) ×102 ) , 并对东山矿床主要矿体的可能成矿地段、见矿部位做出预测评价, 提出东山矿床9号、18号、47号、50号和52号支脉在175~ - 70 m标高范围内赋存金矿化或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19.
地球内部的碳储量远高于地球表层系统,基性岩浆作用使地球深部的含碳挥发分排放到地球表层系统中,导致大气圈中CO_2和CH_4等组分含量及地表温度升高。本文总结了不同构造环境基性岩浆作用形成岩石中含碳挥发分的含量及其意义,认为大洋和大陆环境的玄武岩及基性岩浆侵入体中含碳挥发分均以CO_2为主,CH_4等烃类气体的含量较低。大洋玄武岩CO_2含量从洋岛玄武岩(210mm~3·STP/g,STP-标准温度压力条件,下同)、洋中脊玄武岩(263)、弧后盆地玄武岩(1060)到岛弧玄武岩(1246)逐步升高。大陆玄武岩的CO_2含量变化较大,西伯利亚二叠纪大火成岩省苦橄岩中CO_2(276.98)低于准噶尔盆地二叠纪玄武岩(643.99)。西秦岭造山带玄武岩CO_2含量为237.27mm~3·STP/g,而腾冲新生代玄武岩CO_2含量只有11.97mm~3·STP/g;华北-华南克拉通新生代玄武岩CO_2含量较低(140~202.8mm~3·STP/g)。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体CO_2含量为105~384mm~3·STP/g,含碳挥发分的组成与氧化还原条件有关,大规模基性岩浆作用排放大量的CO_2到地球表层环境系统,诱发了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20.
白云凹陷第三系储层中发育大量的铁白云石,受研究区热流背景的影响,铁白云石主要见于高地温梯度地区埋深1000~3000m、地层温度60~130℃的浅—中部地层中及CO_2热流体活动区域。铁白云石的δ~(13)C值(-2.83‰~-1.83‰)具有无机成因的特征,与研究区气藏中幔源岩浆成因CO_2的δ~(13)C值较为一致,铁白云石的δ~(18)O值(-9.45‰~-5.37‰)和~(87)Sr/~(86)Sr值(0.7101~0.7161)也反映了其沉淀受到深部热流体活动的影响。以两口典型CO_2气井为例,储层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蒙脱石向伊利石的演化特征证明储层经历了热流体侵入;CO_2热流体活动区域不仅是铁白云石集中分布地带,并出现片钠铝石+铁白云石+菱铁矿等示踪CO_2运移、聚集的自生矿物组合。地层中铁白云石、高岭石含量与气藏中CO_2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绿泥石含量与CO_2、铁白云石含量呈反消长关系。高地温梯度地区丰富的CO_2热流体活动是该地区储层中铁白云石沉淀与含量高的重要原因,无机岩浆成因CO_2是铁白云石沉淀的主要碳源,CO_2热流体充注造成绿泥石等黏土矿物异常转化,为铁白云石沉淀提供了所需的Fe~(2+)、Mg~(2+)离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