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大藻藻粉对刺参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分别用以海带粉、石莼粉和龙须菜粉3种原料制成的饲料对平均体重为8g的刺参进行60d的饲喂试验,并测定其生长指标和消化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投喂石莼粉饲料的试验组刺参生长效果最好,与其它两组差异显著(P0.05);石莼和龙须菜两种藻粉能显著增加刺参体壁粗蛋白含量(P0.05)。消化酶活性方面,石莼组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最高,与其它两组差异显著(P0.05),淀粉酶活性在石莼组和龙须菜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二者均显著高于海带粉组(P0.05)。脂肪酶活性龙须菜组刺参最高(P0.05),海带组略低于石莼组,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石莼粉作为刺参配合饲料的主成分原料能更好地满足刺参生长的营养需求,龙须菜粉可作为辅助性成分原料,为刺参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更广泛的原料资源。  相似文献   

2.
刺参的体腔细胞大量存在于体腔液与水管系统内,广泛参与机体的营养输送、代谢以及免疫等多种功能。刺参吐脏时,体腔中体腔细胞近乎排尽,而后迅速恢复。波里氏囊是刺参吐脏后仅存的内脏器官,囊腔内体腔细胞在吐脏后也快速增加,表现出积极的响应。为研究探讨刺参吐脏后再生早期体腔细胞快速增加的作用与意义,本文分别对刺参吐脏后6 h与吐脏前波里氏囊腔和体腔中体腔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了波里氏囊腔与体腔中体腔细胞在吐脏胁迫下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显示,波里氏囊腔内体腔细胞在吐脏前后有267个基因显著差异表达,差异基因大量富集至GO功能注释的酶催化活性亚类以及甘氨酸、丝氨酸与苏氨酸代谢等KEGG通路。体腔中体腔细胞在吐脏前后有922个基因显著差异表达,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到GO功能注释的细胞黏附、生物黏附等亚类以及细胞外基质受体互作、转化生长因子-β与FoxO等KEGG通路。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刺参体腔细胞的功能及揭示刺参吐脏后的再生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刺参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刺参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鱼粉,调节饲料中蛋白水平,测定不同蛋白水平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刺参对不同食物组分的吸收效率。实验分6个饲料处理组,鱼粉添加量分别为0(A组)、2%(B组)、5%(C组)、10%(D组)、15%(E组)和20%(F组)。实验过程中,分别于初始时间、第一周、第二周、第四周、第八周和第十二周采集刺参样品,测定刺参的特定生长率、稳定同位素13 C/12 C、15 N/14 N值和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D组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最高,且与C组无显著差异(P0.05),F组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D组鱼粉对刺参的食物贡献率最高,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消化酶活性方面,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为C组最高,且在饲养过程中,蛋白酶活性一直呈上升趋势,而淀粉酶活性则是先下降后上升。从刺参生长、鱼粉食物贡献率和消化酶活性综合考虑,鱼粉添加量在5%~10%最利于刺参生长。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首次从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中克隆得到核糖体蛋白L30(ribosomal protein L30,RPL30)的c DNA全长序列(Gen Bank:JQ770165),该序列包括56 bp的5′-UTR,162 bp的3′-UTR和339b 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112个氨基酸;Blast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的核苷酸序列以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均在75%以上;RPL30基因在仿刺参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肠、体腔细胞、纵肌、体壁中表达量分别为呼吸树的7.24倍(P0.01)、4.47倍(P0.01)、3.12倍(P0.05)、1.35倍(P0.05);仿刺参体壁再生不同阶段核糖体蛋白基因RPL30和RPL17的表达存在差异,体壁再生第7 d时RPL30基因的表达出现峰值,为对照组的2.13倍(P0.05),其余天数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其中第1、5、6d的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RPL17基因在再生第2、5d分别出现峰值,分别为对照组的7.47倍和5.60倍(P0.05),其余各天的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核糖体蛋白基因除构成核糖体参与蛋白质合成外,还有着各自的核糖体外功能。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仿刺参蛋白质合成、再生及多种生理活动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温度变化对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置为:对照组(CT,14℃)、慢速升温组(ST,14~20℃)和快速升温组(LT,14~26℃),取样时间为0、3、6、9、12、15、20d,分别取刺参体腔液、体壁和呼吸树测定免疫防御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刺参免疫防御和抗氧化指标影响显著(P0.05)。各处理组总体腔细胞数量、吞噬率以及体腔液溶菌活力在3~12d内呈峰值变化,于第9d时达到最大值,至12d分别恢复至或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而ST和LT抗菌活力、凝集活性分别在15、12d后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体腔液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15d内显著下降,而后维持稳定;各处理组体壁T-AOC活力、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谷胱甘肽/氧化性谷胱甘肽(GSH/GSSG)在15d内逐渐上升,而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呼吸树T-AOC能力、SOD活性、GSH含量和GSH/GSSG逐渐上升,并于15d后维持稳定。由此可见,温度变化会在一定时间内引起刺参免疫应激反应,而随着温度的升高刺参免疫防御功能受到明显抑制,并且刺参不同组织应对温度变化的抗氧化响应机制不同,抗氧化水平为呼吸树体壁体腔液,随着温度的升高刺参整体抗氧化水平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6.
褐藻寡糖对刺参体腔液和体壁免疫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刺参基础饲料中添加0.1%的褐藻寡糖对刺参体腔液和体壁中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酸性磷酸酶(Phosphatase, 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和溶菌酶(Lysozyme, LSZ)活性的影响.实验周期为40 d,每隔10 d取样1次,检测刺参体腔液和体壁中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褐藻寡糖组刺参体腔液中POD、AKP和ACP活性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POD在第10 d时极显著提高(P<0.01),比对照组提高306%,AKP实验期间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活性最高时比对照组提高298%,ACP和LSZ分别在第20和40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66%和26%;褐藻寡糖组刺参体壁中POD、AKP、ACP和LSZ活性与体腔液相比提高幅度较小,POD、AKP和ACP活性分别在第20,20和30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4%、20%和35%,LSZ活性略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褐藻寡糖均能提高刺参体腔液和体壁中POD、ACP、AKP和LSZ活性,显著增强了刺参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将其应用为刺参免疫增强剂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1株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C-02)不同使用方式(活菌、灭活菌和芽孢)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分低、中、高3个添加梯度,其芽孢杆菌的添加量分别为107、109和1011cfu·kg-1(以活菌量计),以投喂基础饲料组作为对照,实验时间为58d。结果表明:添加中浓度和高浓度的活菌和芽孢粉,不仅能促进刺参生长,还能显著的提高刺参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刺参体腔液中的AKP、ACP、T-SOD以及LSZ活性也显著提高(P0.05),而添加灭活后的芽孢杆菌,对刺参的促生长作用不大,在刺参消化酶和体腔液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方面的作用也不及活菌和芽孢粉状态显著,因此综合比较表明,芽孢杆菌BC-02对刺参的适宜使用方式为活菌和芽孢,适宜浓度为(109-1011)cfu·kg-1,可以有效提高刺参的生长、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免疫力。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建立中国刺参(♂)与日本红刺参(♀)杂交组合,通过对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详细描述其胚胎及幼体各个阶段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并比较在幼参培育期间杂交苗与中国刺参自交苗的生长和成活.结果表明,在20~22℃时,杂交子代发育至初耳幼体的时间为受精后24 h 38 min,发育至中耳幼体的时间为72 h 8 min,然后经过167h 8 min(约7d)发育至大耳幼体,到受精后第9天发育至樽形幼体.樽形幼体后期,纤毛环逐渐退化,浮游能力减弱,幼虫由浮游转至底栖生活.在幼参培育期间,受精后第38~51天,平均水温为25.2℃,杂交幼参的体重特定生长率(SGR)为2.58%,而自交幼参的SGR略高,为3.03%;从受精后第51~80天,平均水温达到27.17℃,杂交幼参的生长速度减慢,SGR减小至0.66%,但平均体质量明显增加,到第80天达到(0.34±0.035)g,而自交幼参活动能力减弱,摄食量明显减少,SGR减小至0.08%,生长近于停滞,到第80天平均体质量为(0.19±0.034)g.自交苗和杂交苗的成活率相差不显著,分别为82.2%和73.9%.这表明,在高温条件下杂交苗种比自交苗种生长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麻醉剂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及免疫的影响,选用两种麻醉剂(薄荷醇浓度为0.5%、1%,硫酸镁浓度为0.25mol/L、0.5mol/L)对刺参(体质量15.82±0.79g)麻醉后的特定生长率(SGR)和免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显示:0.5mol/L硫酸镁麻醉组刺参复苏时间长,复苏后棘刺不舒展,附着力弱,活力较差,且生长缓慢;其它麻醉组刺参复苏快棘刺舒展自然,管足附着力强,活力好。1%薄荷醇麻醉组刺参SGR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0.5%薄荷醇和0.25mol/L硫酸镁麻醉组刺参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0.5mol/L硫酸镁麻醉组刺参麻醉后免疫酶指标随复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外,其它麻醉组刺参免疫酶指标随复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复苏至96h时各项免疫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麻醉剂(0.5%、1%薄荷醇和0.25mol/L硫酸镁)不会对刺参生长及免疫机能造成损伤,并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刺参各项免疫指标在96h内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刺参稚参对蛋白质和脂肪需求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实验设计了粗蛋白水平分别为12%,18%,26%,32%,37%,44%,粗脂肪水平分别为3%,5%,8%,以藻粉、白鱼粉和酪蛋白等为主要原料的刺参实验饲料,用以饲喂平均体质量为0.90g的刺参(Stiehopus japonicus)。经过66d的饲养实验,测定了试验刺参的质量增长率.脏壁比和体成分等指标。结果显示,饲料中粗蛋白、粗脂肪水平对刺参的生长和脏壁比有明显影响。实验刺参在粗蛋白水平为18.21%~24.18%、粗脂肪为5%时获得最大生长,同时获得最低的脏壁比。体成分等指标没有受到饲料中粗蛋白和粗脂肪水平的明显影响。因此可以认为,刺参的最佳蛋白质和脂肪需要量分别为18.21%~24.18%和5%。  相似文献   

11.
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是一种具有促进宿主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益生菌。本研究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以仿刺参源肠道分离菌株乳酸乳球菌XP 15为候选益生菌,开展菌株XP 15对仿刺参生长、免疫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研究。以乳酸乳球菌XP 15投喂组为实验组(XP 15组),基础饲料投喂组为对照组(CK组),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第1—8周,XP 15组的仿刺参肠道内的乳球菌属(Lactococcus spp.)呈现逐渐增加趋势,至第8周时占比为54.00%,明显高于CK组的7.33%,表明菌株XP 15可较好地在仿刺参肠道内定殖;于第6周取肠道进行免疫酶活力测定,结果显示,XP 15组仿刺参肠道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等免疫指标显著高于CK组。于第6周采用体腔注射法进行相对免疫保护率实验,计算结果表明,投喂菌株XP 15后仿刺参在塔式弧菌(Vibrio tubiashii)感染中的成活率为73.33%,高于对照组的33.33%。于第8周测定各组仿刺参体重计算增重率,结果显示,初始体重为(43.63±2.15) g的XP 15组仿刺参的增重率为122.19%,显著高于初始体重为(42.10±1.93) g的CK组(增重率为109.46%),表明菌株XP 15对仿刺参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可为乳酸乳球菌作为候选益生菌种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设定了22、18、14 3个低盐度和10℃、20℃2个温度组,以自然海水盐度为对照,以仿刺参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SGR)为参数,分析了不同温度下低盐度对仿刺参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实验进行30d,结果显示:温度为10℃和20℃时,盐度18、22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仿刺参的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14时,10℃实验组仿刺参全部死亡,20℃实验组的仿刺参存活率显著高于10℃实验组(P0.05)。随着盐度的增加,仿刺参的SGR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温度为10℃时,盐度22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仿刺参为正增长,SGR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14和18的实验组仿刺参为负增长,SGR差异显著(P0.05)。根据回归曲线算出,温度为10℃时,仿刺参最适生长盐度为29;温度为20℃时,不同盐度实验组的仿刺参均为负增长,根据回归曲线算出,盐度为27时,负增长最少。  相似文献   

13.
实验研究限定食物资源下密度对刺参生长的影响。实验共设6个处理,密度梯度为2、4、8、12、16、20头/40L,分别记为D2、D4、D8、D12、D16和D20,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刺参个体生长变异随之增大,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同时,刺参的摄食率、食物转化率、摄食能用于生长的比例(G/C)、体壁中的粗蛋白含量和能量含量均随密度增大呈下降趋势。40d后,D8组大个体刺参的生物量最大,以此为基准继续养殖,D12,D16、D20、D4组达到基准生物量的时间依次延长,分别为45、54、58、61d。实验结束时,D8组大个体刺参的生物量最大,D16和D20组大个体刺参的生物量低于初始生物量。因此,在食物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放养密度过高会降低刺参的平均生长率,增大个体生长差异,使刺参达到商品规格的时间延长,甚至会降低单位面积产量;放养密度过低可有效促进刺参生长,降低个体生长差异,但其单位面积产量(生物量)较低。  相似文献   

14.
以大、中、小3种不同规格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对象,在pH为7.3、7.5、8.2、8.7、8.9不同环境中养殖30d,观测刺参行为、生长及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显示:当pH为7.5、8.7时, 3种不同规格刺参均能正常活动、摄食、生长,未表现出异常状况;若超出此范围,刺参出现粪便细短、残饵增多、摄食量减少等现象,尤其在pH 8.9时,中规格刺参有明显棘刺收缩的现象,小规格刺参不同程度地出现身体收缩、棘刺平滑状态,而大规格刺参无明显表观不适现象。不同pH对3种规格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有显著影响,随着pH升高或者降低,刺参SGR均逐渐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规格越小刺参受到抑制作用越大;刺参LZM、SOD、CAT活性随pH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第10天时达到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至30 d胁迫结束时,在pH 7.3、8.9条件下,刺参免疫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pH为7.5、8.7时,刺参免疫酶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pH胁迫对不同规格刺参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在相同胁迫条件下,酶活性依次为大规格中规格小规格,当pH7.3、8.9时,小中大规格分别在胁迫20 d、25 d、25 d后免疫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 pH胁迫会对刺参生长及免疫产生明显的影响,在刺参养殖过程中, pH属关键的理化因子之一,应密切关注其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以初始体质量为(2.74±0.17)g 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 在室内养殖池进行60 d饲喂实验, 研究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制剂和乳酸菌代谢产物对刺参肠道菌群、部分免疫指标及生长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乳酸菌制剂和乳酸菌代谢产物各2 mL/m3(按饲养水体折算), 配制2 种实验饲料。实验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比, 饲料中添加乳酸菌与乳酸菌代谢产物均显著降低了刺参肠道弧菌数及大肠杆菌数(P<0.05); 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能使刺参肠道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显著升高, 溶菌酶活性有所提升, 其中乳酸菌制剂实验组与代谢产物实验组免疫酶活力差异不显著;两实验组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 乳酸菌制剂与乳酸菌代谢产物对刺参的肠道菌群平衡、免疫力及生长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稀土元素镧对刺参生长、免疫反应及抗病力的影响,本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镧,制备了5种实验饲料,饲料中镧的浓度分别为0、10、25、50和75mg/kg。以初始体重(6.72±0.01)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为研究对象,用制备的饲料在室内进行8周的养殖实验。养殖实验结束后对刺参进行称重,计算特定生长率,随机选取4头解剖取样,测定刺参体腔液的相关免疫酶活性,剩余刺参通过腹腔注射刺参腐皮综合症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进行14d的攻毒实验。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50mg/kg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提高了36.92%;当饲料中稀土元素镧添加量为50mg/kg时,刺参体腔细胞吞噬活性、呼吸爆发活力、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当饲料中镧添加量为10~50mg/kg时,刺参体腔细胞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性有升高的趋势,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攻毒实验显示,50mg/kg处理组的刺参累计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50mg/kg的稀土元素镧可以促进刺参生长,同时可以提高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以刺参幼参为试验对象,在其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2、1和5g/kg的微生态制剂作为免疫增强剂,进行28天的养殖实验,研究其对育苗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态氮浓度及刺参生长、消化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8d时,微生态制剂对于刺参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态氮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P0.05);对刺参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1g/kg组幼参特定生长率最高,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组的消化酶(淀粉酶、蛋白酶)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免疫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的提高(P0.05)。该免疫增强剂添加量为5g/kg时,对降低育苗水体氨氮浓度和亚硝浓度及增强刺参幼参消化和免疫活力的效果最佳。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微生态制剂在刺参育苗与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饲料粗蛋白含量对刺参消化酶及消化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鱼粉、酪蛋白以及藻粉等为主要原料配制了粗蛋白质量分数为12%、16%、20%、24%、28%、32%的6种半精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研究饲料中粗蛋白含量对刺参生长、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以及肠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刺参饲料中粗蛋白含量对刺参的生长、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以及消化道中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都有明显影响,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对饲料粗蛋白含量有适应性,随饲养时间也有适应性变化。饲料中粗蛋白含量对刺参肠道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斌  胡炜  李成林  韩莎 《海洋与湖沼》2018,49(3):700-706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紫刺参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6个温度条件下(14oC,18oC,22oC,26oC,30oC,34oC)和5个盐度条件下(23,27,31,35,39)紫刺参稚参和对照组普通刺参稚参的存活、生长及体色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水温22oC实验组紫刺参在不同水温实验中的成活率最高,为87.0%,水温18oC和34oC时的紫刺参成活率高于普通刺参;水温高于22oC实验组的紫刺参体长增长显著高于普通刺参,以水温为14oC实验组的紫刺参SGR最低,为4.63%/d。盐度31实验组紫刺参在不同盐度实验中的成活率最高,为86.3%;紫刺参与普通刺参SGR随盐度的升高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盐度39实验组中,紫刺参SGR为5.47%/d,显著高于普通刺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刺参开始着色到变色完成的时间为7—23d,当水温为22oC、盐度为31时,紫刺参在32—48日龄完成变色,随着盐度或水温的改变,变色时间逐渐从16d延长至22d。紫刺参相比普通刺参有更广的适温范围和耐高盐能力。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在糊化山药粉全部替代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粉的饲料中添加不同方法处理及不同种类包膜氨基酸的饲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幼参生长、消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1,在水温13.0~18.0℃下,将平均体质量为2.27g的刺参饲养在18个50L(50cm×40cm×30cm)的塑料水槽中(15头/槽),投喂添加淀粉包膜的缬氨酸、苏氨酸、亮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的饲料。40d的饲养表明,幼参的特殊增重率(RSG)和对饲料蛋白及脂肪的消化率随饲料中添加包膜氨基酸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其中添加包膜氨基酸水平最高组的幼参显著高于未添加包膜氨基酸的对照组(P0.05)。试验2,在水温10.0~19.0℃下,给平均体质量1.55g的刺参投喂在山药粉完全替代鼠尾藻粉的对照饲料(S0)中分别添加0.37%明胶包膜赖氨酸(S1)、0.37%包膜赖氨酸加0.38%包膜蛋氨基酸(S2)和0.37%包膜赖氨酸、0.38%包膜蛋氨酸加0.39%包膜苏基酸(S3)的饲料。60d的饲养表明,幼参的RSG随饲料中添加氨基酸种类的增加而显著增高,S3、S2和S1组刺参的RSG分别比S0组高154.6%、82.1%和57.2%。S3组刺参体腔液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及对饲料蛋白的消化率(87.26%)均显著高于S0组,说明山药粉替代鼠尾藻,添加明胶包膜赖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可以显著提高刺参生长速度及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