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农户的适应行为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而适应行为的效能感知关系到农户能否准确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从而提高适应能力,降低生计风险。基于陕西省白鹿原地区9个村落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路径分析法辨识樱桃种植户适应行为效能感知的影响因素,继而利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樱桃种植户属性、气候变化感知及樱桃不同生长阶段的气象灾害感知对较弱适应行为效能感知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樱桃种植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适应行为效能的感知程度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较弱的适应行为效能感知主要受到樱桃种植户年龄、家庭农业收入、近30年本地气候变暖感知以及本地霜冻感知的显著正向影响。最后,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农户个体微观视角,研究农业的活动主体--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行为。选择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农户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运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该地区农户适应行为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对气候变化趋势感知比较一致,认为近5 年夏季和冬季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但与实际观测存在一定偏差。农户应对气候变化采取适应行为的比重并不高,只有57.8% 的农户表示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农户适应行为受气候变化感知的影响,此外,家庭社会经济属性对农户采取适应行为的概率影响显著,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人口属性因素与农户采取适应行为的概率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山地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地理单元村落的农户为调查对象,进行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的感知及适应策略等调查,采用感知强度公式及专家打分法分析农户气候变化感知以及所采用的适应策略,结果显示:1961—2013年湟水中游气候变化整体趋于暖干化,有84%的农户认为气候变暖,并对其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地理单元,农户对气象灾害的感知有明显差异,川水地区农户对沙尘的感知最强,浅山地区农户对虫害的感知最强,而脑山地区农户对连阴雨的感知最强;不同海拔高度的农户对适应策略的选择不同,川水地区农户主要采取“生产性+生活性+保障性”组合适应策略;浅山地区农户主要采取“生产性+生活性”组合适应策略;而脑山地区的农户则主要采取单一的“生产性”适应策略来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针对位于“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北疆地区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适应行为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当地居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情况。结果表明: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感知较为清晰,女性对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的关注和相对感知强度更高。在适应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缺水方面,“修水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认可度最高,除此之外,男性更倾向于“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等技术性的方法,而女性却更倾向于“减少生活用水”。经历极端灾害性天气后,男性倾向于“调整生活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而女性却更倾向于“学习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防御气象灾害方面,当地政府应当重视建立灾害防御救济基金、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书架     
《气象》2016,(1)
正《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报告2015》史军戈华清主编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气候变化应对与适应的理论基础、国际谈判风险与对策、不国国家的应用对策、具体的法律制度,还特别针对我国气候变化问题,分别从亚非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与政策、地方环境立法对可气候变化的适应与调整、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建议、人工影响天气的法律问题及对策、农村气象灾害整体性防御体系的构建、基于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跨区域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跨区域性气象灾害应急调配优化等开展特别有实践  相似文献   

6.
基于英国国际发展署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农村贫困群体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五个方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对农村贫困群体生计资本的影响。建议通过助推贫困群体生计多样化,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农村社保体系,建立降低综合灾害风险的应对体系,建立气候变化与贫困减贫的监测评估体系,统筹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整合渠道,推进气象可持续减贫精准发力。  相似文献   

7.
对青少年开展气候变化教育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举措之一。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青少年的气候变化减缓意愿及行为则是开展有效气候变化教育的前提。文中基于影响青少年气候变化行为因素的理论框架,针对厦门、深圳、宁波9所中学1539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12~14岁青少年整体上对气候变化关注程度和气候变化减缓行动表现一般,且其气候变化科学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他们减缓行为意愿的主要因素是过去参与过的气候变化减缓行为、自我效能和气候变化卷入度,而影响他们减缓行为的主要因素为气候变化卷入度和自我效能;气候变化主观认知较高和高责任心型人格的青少年表现出较高的减缓行为。最后提出建议:我国青少年气候变化教育应该重点关注提高青少年气候变化卷入度、增加气候科学认知水平和增进自我效能,以期提高青少年的气候变化减缓行为意愿和减缓行为。  相似文献   

8.
2009年,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在农业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农作物模拟模式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特别是在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方面,分别针对我同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北方农业干旱、北方农业低温冷害、华南寒害和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等)建立了灾害的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9.
公众订阅气象服务短信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移动电话在中国的普及,气象服务短信已经成为气象信息传播的三大主要手段之一。基于课题组2009年的调查数据,运用非参数检验、Logistic回归、判定数模型对公众订阅气象服务短信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居住地、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收入的公众在订阅气象服务短信行为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公众对天气预报能否节省费用的认可度、收入、居住地、预报准确性和性别等因素显著影响短信订阅行为,其中公众对天气预报能否节省费用的认可度与公众收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公众认为天气预报能节省费用则其订阅气象服务的概率会提高59.1%,同时公众收入越高,其订阅气象服务的概率越高,月收入每增加一个层次(问卷所设计的层次),订阅气象服务短信的概率可提高23.1%。本研究对于提高气象服务短信订阅率,进而进一步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效益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甘肃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根据气象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气象灾害特征及其对甘肃社会经济的影响,揭示了近50 a年甘肃气候变化的客观事实,探讨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甘肃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针对甘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气象与生态问题,提出了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气象灾害及其影响越来越突出,呈现和传统气象灾害不一样的特征和演变规律。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城市气象灾害的研究,强调气候变化的驱动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是一种趋势。中国城市气象灾害有暴雨、低温冰冻、高温热浪等多种类型,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很多学者十分关注城市气象灾害及其城市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随着新型城市气象灾害潜在风险增加,城市气象灾害引致城市环境的脆弱性和人文社会学科引入城市气象灾害研究,将是城市气象灾害研究中的新兴领域,中国未来城市气象灾害研究也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2.
广西气候变化事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1-201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广西气温、降水及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等进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得到广西气候变化的事实为:气温明显升高,城市升温更显著;高温热浪明显增多,低温冷害减少,但极端冷害影响严重;降水两极分化,极端强降水频率增加,旱涝灾害加剧;热带气旋影响个数减少,但强台风的影响严重;极端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大。  相似文献   

13.
综述生态气象灾害定义、类型和特点,分析广西4种主要生态气象灾害的气候成因,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态气象灾害现状与危害。气象因子是生态气象灾害产生、发展的重要自然因素,强降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变化是导致广西生态气象灾害的主要气象因素。近年来,广西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气象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入侵仍在持续。  相似文献   

14.
采用龙川县国家气象站及乡镇区域自动站2010-2019年逐日降水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分析等方法,对龙川县暴雨灾害风险进行了区划和评估,并对灾害易发地区人群的避灾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岩镇与黎咀交界处为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中北部4镇交界面积最大,暴雨灾害风险等级总体趋势由西北到东南依次递减;(2)社会支持、信息接收和防御知识对民众暴雨灾害的避灾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9月11至12日,以"区域气象灾害监测与共同防御"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在南宁召开,重点围绕区域气象灾害特点,分享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经验与成果,研讨如何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气象灾害联合监测与防御的机制。自治区主席陈武参观指导中国—东盟博览会气象装备和服务展。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综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高温热浪、低温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的变化趋势与规律,从农业生产潜力变化、作物种植制度变化和作物品质变化等方面阐明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事实,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和中国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农业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出了当前中国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为确保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及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内有关研究,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的观测事实,分析了气候变化中农业气象灾害时间变化趋势,评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可能影响和适应策略.得出:(1)中国大陆(西南地区除外)光温生产潜力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中北方增幅大干南方,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作物的生产潜力影响不同.(2)气温...  相似文献   

18.
双季稻主要气象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害、洪涝、干旱和冷害是影响我国双季稻安全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气候变化背景下,双季稻遭受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应对气象灾害的任务更加紧迫。我国双季稻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同:热害、洪涝和干旱发生频率整体呈增加趋势,西部南部较高;冷害弱减轻,北高南低,不同生育期存在差异。文中对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监测预警技术(站点监测、遥感监测、指标预警、数理统计和动态机理模型)以及防御气象灾害的减灾保产技术进行了阐述。针对当前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关于双季稻气象灾害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双季稻气象灾害在未来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即双季稻气象灾变过程及其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气候变暖背景下双季稻气象灾害遥感监测技术及其气象灾损动态评估技术、星-地耦合的双季稻气象灾变过程数值模式研发、双季稻种植制度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及其抗灾减灾新技术与示范研究,为双季稻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和稳产高产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广西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西常规气象资料和主要气象灾害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近50a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广西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广西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冻害和强对流天气(冰雹、大风、雷暴、龙卷风、飑线等),广西气象灾害具有灾种多,灾害频繁、灾情严重的特点;近50a来广西气候存在明显变暖趋势,升温速率为0.145℃/10a,在这种气候变化背景下,广西气象灾害的变化表现为降水呈现两极化发展态势,干旱和洪涝频率同时增加,高温事件增加,低温事件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增加,气象灾害严重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水旱灾害公报(2014)》《中国气象灾害年鉴》《中国气象年鉴》等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和综合分析法,对1995—2014年(近20 a)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暴雨洪涝和干旱造成的农业受灾面积波动较大,重大以上洪涝灾害5 a一遇,重大以上旱灾10 a一遇,风雹灾害和冷冻灾害总体变化不大;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我国农业暴雨洪涝和干旱灾害变化的主要气象原因;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不断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作用,科学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既是保证我国农业不断适应气候变化、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也是近20 a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