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斑石鲷早期发育的异速生长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规律及重要器官的异速生长模式,作者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测定了斑石鲷仔稚幼鱼(0~70日龄)全长和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全长、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均符合Cubic函数,随日龄的生长曲线表现为S型。斑石鲷全长和体质量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斑石鲷的头长、眼径、吻长、口裂、体高、尾鳍长等重要外部形态学指标均存在异速生长规律,其生长拐点依次为35日龄(全长20.32 mm)、22日龄(全长13.17 mm)、29日龄(全长16.63 mm)、30日龄(全长15.50 mm)、32日龄(全长19.79 mm)、32日龄(全长19.79 mm)。相对于全长,头长、吻长、口裂在拐点前后由正异速生长变为等速生长;眼径、尾鳍由正异速生长转为负异速生长;而体高在0~70日龄为正异速生长,但拐点之后已明显变缓。研究表明斑石鲷通过异速生长,确保与其基本生存能力相关的功能器官优先发育,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并相应地提高了仔稚鱼的存活率,对鱼苗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0~90日龄仔、稚、幼鱼的全长、体重进行生物学测定,对其体重、头长、头高、吻长、眼径、体高、肛前长、鳍棘长和鳍条长与全长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各指标的异速生长方式、生长拐点出现的时间和早期生长发育特征,结合仔、稚鱼的生态习性,探讨早期生长发育模式和生态学意义。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全长和体重随着日龄的增加其生长规律均符合三次函数关系,全长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0~16日龄、17~46日龄、47~90日龄)、体重的生长可分为2个阶段(0~46日龄、47~90日龄),各阶段生长速率有显著差异(P0.05);许氏平鲉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各量度指标异速生长的拐点均出现在仔鱼向稚鱼(14~24日龄)、稚鱼向幼鱼(46~60日龄)变态的节点之前或附近。研究发现,仔、稚鱼各器官表观形态的改变与变态节点同步。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进行了鮸鱼仔稚鱼发育生长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鮸鱼的形态学变化和器官分化主要发生在仔鱼期。仔鱼期头部和尾部快于躯干部的生长。仔鱼头部(拐点:9.80mm体长)、眼径(8.87mm)和口径(23.40mm)的正异速生长为仔鱼的呼吸和摄食提供了有利条件;尾长(16.40mm)正异速生长为减少仔鱼运动能耗和成功逃避捕食者准备了条件;虽然躯干部生长比较缓慢,但是体高呈现正异速生长(11.20mm),这可能与仔鱼消化系统为满足其迅速发育的营养需要而快速生长及鳔的发育有关。结果表明,鮸鱼在早期发育阶段优先发育对生长生存起关键作用的器官,即运动、视觉和摄食器官。但在稚鱼阶段,其主要长度量度相对于体长指标均呈现负异速成长。  相似文献   

4.
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骨骼发育与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骼发育对于养殖鱼类苗种培育至关重要,骨骼畸形会影响仔稚幼鱼的外部形态及功能需求。作者利用骨骼染色技术和显微测量的方法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仔稚幼鱼的骨骼发育及生长特性进行连续观察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初孵仔鱼不存在骨与软骨结构,鞍带石斑鱼在变态前期和变态早期(长棘期)仔鱼的全长、颅骨长度、脊柱长度及尾鳍复合物的长度增加缓慢,骨骼发育过程中与摄食、呼吸及游泳功能相关的骨骼优先发育,如颅骨(颌骨、鳃)和鳍元件,且骨化顺序与发育顺序基本一致。进入变态晚期(收棘期),营养摄取及利用的器官发育趋于完善,稚鱼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此外,在仔稚鱼发育早期,颅骨、脊柱以及尾鳍复合物中存在异速生长特性,呈现为在变态前期和变态早期(长棘期)颅骨和尾鳍复合物为正异速生长,而脊柱为负异速生长;在变态晚期(收棘期)和变态后期,颅骨为负异速生长,而脊柱和尾鳍复合物为近等速生长。因此,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颅骨、脊柱及尾鳍复合物骨骼发育的异速生长现象与摄食、呼吸及游泳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鲤科经济鱼类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特点,采用人工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孵化及培育条件下观察了马口鱼胚胎发育及仔稚鱼的形态变化与生长特性。马口鱼成熟卵及受精卵均呈圆形、沉性,卵径分别为1.00—1.20mm及1.4—1.6mm。在26—28oC水温下,胚胎发育历时37h,历经了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发生期、心跳期和孵出期等阶段,所需积温为968.95oC·h。初孵仔鱼全长3.74±0.04mm。在26—28oC水温下,仔鱼孵后12h,胸鳍原基形成;孵后48h,肠道形成;孵后84h,一鳔室形成;孵后96h,多数开始平游;孵后108h,卵黄囊消失,早期仔鱼发育至后期仔鱼,营外源性营养;孵后14d,两鳔室形成;孵后17d,全长12.46±0.76mm,各鳍发育完整,鳞片开始出现,进入稚鱼期;孵后23d,全长达17.09±1.08mm,外部形态特征与成鱼相近。马口鱼仔稚鱼生长方程显示异速生长特性。本研究积累了马口鱼早期生活史资料,为马口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云纹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摄食变化状况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生长期间,分别以牡蛎幼体、轮虫、卤虫为饵料,幼鱼摄食配合饲料。形态学数据测量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全长、体重和日龄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2....  相似文献   

7.
为丰富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对云纹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对各时期的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进行了描述,并详细记录了各时期全长、口裂、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的变化.根据卵黄囊和油球的消失、鳍膜的消退、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的伸缩、鳞片的生长及色素的变化把云纹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包括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稚鱼期和幼鱼期.在水温26.71±1.26℃的培育条件下,仔鱼4日龄开口摄食;至6日龄,卵黄囊和油球消失,进入晚期仔鱼期;至29日龄,鳍膜消失,进入稚鱼期;至41日龄,鳞片开始长出,至59日龄,稚鱼全身覆盖鳞片,完成变态,进入早期幼鱼期.并发现在生态幅范围内提高培育水温,可以提高生长效率,加快育苗速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及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半滑舌鳎初孵仔鱼在23℃水温条件下,2—3日龄开口摄食,开口后投喂轮虫。孵化后12日龄,全长达到8—9mm左右,可摄食卤虫无节幼体。随着仔稚鱼的发育及摄食强度的增强,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摄食节律。6日龄仔鱼在24h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摄食,相对来说9:00、12:00、15:00、18:00为其摄食率的高峰。16日龄稚鱼的摄食节律已出现较明显趋势,9:00、15:00为其摄食率的高峰。26日龄营底栖生活后稚鱼,由浮游生活方式变为底栖生活方式,摄食率的高峰出现在18:00、24:00。半滑舌鳎的捕食能力随其生长逐渐增强,6日龄仔鱼的平均摄食强度在摄食率高峰之后的2—3h内达到最高,出现在12:00、18:00;16日龄稚鱼在10:00—17:00期间平均摄食强度相对较大。26日龄稚鱼,捕食能力明显增强,伴随着摄食率高峰的出现,平均摄食强度也分别在18:00和24:00达到高峰。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半滑舌鳎摄食节律有着明显的变化:早期的浮游生活阶段,以白天摄食为主,摄食高峰出现在白天;营底栖生活阶段半滑舌鳎转为夜间摄食,摄食高峰出现在夜间。半滑舌鳎不同发育阶段的日平均摄食率分别为:6日龄仔鱼65%,16日龄稚鱼39.7%,26日龄稚鱼11%。随着仔稚鱼的发育,个体生长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黑鲪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成活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池养条件下,根据2批黑鲪实验鱼苗外部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的变化,将其早期发育阶段划分为A~P共16个阶段。黑鲪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系统要发生胃的分化、肠管的折叠、肝脏的形变和幽门垂的形态和数量变化等显著变化,其中稚鱼期的J~O阶段是消化系统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2批鱼苗的生长速度均表现为逐渐加快,且全长生长均可拟合为3段直线,出现2个生长转折点:第一批苗第一个生长转折点在15~17d(多数为G阶段仔鱼,全长(8.07±0.63)~(8.44±0.66)mm);第二个生长转折点在49~51d(多数为O阶段稚鱼,全长(20.27±2.15)~(2l.13±2.17)mm)。第二批苗的2个生长转折点分别发生于14~16d(多数为G阶段仔鱼,全长(8.19±0.73)~(8.80±1.01)mm)和38~40d(多数为O阶段稚鱼,全长(21.18±2.49)~(22.77±2.83)mm)。对仔、稚、幼鱼成活率变化研究表明,黑鲪早期发育阶段存在4个临界期("危险期"):A~B阶段、D~F阶段、L~M阶段和N~O阶段,以L~M阶段鱼苗死亡率最高,而且临界期和鱼苗的形态变化、器官分化密切相关。黑鲪早期发育的阶段划分、生长转折点和临界期的确立,丰富了其早期生物学的内容,对苗种培育措施的实施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花鲈仔、稚、幼鱼摄食习性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分析了花鲈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5.5~16.5℃时,花妒仔鱼孵出约140h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小型臂尾轮虫.全长10mm左右的仔鱼可摄食卤虫幼体,全长11mm左右的个体可摄食枝角类.对431尾仔、稚、幼鱼观察结果,在实验条件下其摄食率高达99.1%,胃饱满系数波动于2.38%~16.48%之间,日摄食指数在45%~60%.其摄食强度具明显的昼夜节律,以16:00~20:00胃饱满度最高.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部分幼鱼个体少量摄食.仔、稚、幼鱼个体间生长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体重与摄食量的关系符合直线方程y=0.1018+8.3261×10-2x;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可用ω=1.6473×10-3L3.4743表示,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t=5.5242e1.9681×10-2D;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ω=0.5836e6.9208×10-2D.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培养条件下,观察了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Lacepede)仔稚鱼期的鳍、消化管、鳃耙等器官的发育过程。测量仔稚鱼标本198尾,将全长等11个形态指标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处理,找出各形态指标与全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于2013年5~7月对人工培育的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仔、稚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水温为(26.7±1.3)℃的培育条件下,云纹石斑鱼仔、稚鱼摄食能力强;仔鱼4日龄开口,摄食率为40.00%;仔、稚鱼平均摄食率为97.63%,且13日龄之后的平均饱食个体比例为92.25%,摄食量(y)与体重(W)的关系可用二项式方程y=0.000 1W2+0.055 9W-0.629 8表达;云纹石斑鱼仔鱼、稚鱼在白天均出现两个摄食高峰,夜间基本不摄食,为白天摄食类型,并可以初步确定以鱼体重的10%~20%和8%~10%分别作为云纹石斑鱼仔鱼和稚鱼的日投喂量.全长(Lt)与日龄(D)的回归方程为Lt=0.008 8D2+0.162 2D+1.114 5,体重(Wt)与日龄(D)的回归方程为Wt=0.366 0D2-11.361D+59.022 3,全长(Lt)与体重(Wt)的回归方程为Wt=0.011 7Lt3.017 8,b=3.017 8约等于3,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为均匀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13.
褐菖鲉仔、稚鱼生长特性及其关键变态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1991~1994年间褐菖YouSebastiscus marmoratus人工苗种培育中仔、稚鱼生物学测定资料及其关键变态期出现时间、特征等资料,研究了日龄与褐菖You仔、稚鱼生长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褐菖You仔、稚鱼阶段的关键变态期的出现规律及其生长参数间的关系,探讨了褐褐菖You仔、稚鱼关键变态期的发生机理及其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人工繁育的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苗种培育技术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7±1℃、盐度30、pH8.0、溶解氧7.0mg/L的条件下,花鲈受精卵经过72h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在胚后发育阶段,根据卵黄囊体积、鳍条发育情况,将花鲈前期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又可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本文对培育过程中死亡率较高的仔鱼期进行了详细观察,发现在水温16~17℃,盐度30的海水中培育,初孵仔鱼至5日龄(day post hatching,dph)仔鱼是前期仔鱼,6~35dph为后期仔鱼。花鲈个体之间发育速度差异较大、仔鱼之间的残食现象是整个培育过程中比较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冬季水温较低造成的越冬困难一起限制了花鲈苗种的全人工繁育技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以及背鳍长棘和腹鳍长棘的变化,将斜带石斑鱼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3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1.68mm(1.60~1.78mm).在培育水温为21.0~28.5℃,盐度为24.8~28.3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5日龄为前期仔鱼,3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6日龄至31日龄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日龄至68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69日龄进入幼鱼期.背鳍第二鳍棘和腹鳍鳍棘的长出与收缩是斜带石斑鱼前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此外,本文探讨了斜带石斑鱼与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仔、稚、幼鱼期发育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Mian状黄姑鱼的早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吴鼎勋  洪万树 《台湾海峡》1998,17(2):149-155
本文对Mian状黄姑鱼的胚胎和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Mian状黄姑鱼的爱精卵的为圆球形浮性卵,无色透明。在水温20 ̄23℃,盐度26 ̄30的条件下,经24h35min陆续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分为26期。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仔鱼前期;孵化后5 ̄22日龄为仔鱼后期;孵化后23 ̄32日龄为雅鱼期;孵化后33日龄进入幼鱼早期。仔、稚鱼培育水温18 ̄28℃,盐度20 ̄30。仔鱼2日龄稍开  相似文献   

17.
金钱鱼早期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是一种具有观赏和食用价值的重要海水经济鱼类。文章对金钱鱼受精卵的胚胎发育过程和胚后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其仔、稚鱼饵料摄食情况作了初步观测。结果显示,在海水温度27.0~28.5℃、盐度26‰、pH为8.10~8.25的条件下,金钱鱼受精卵历时21h 30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孵化出膜。刚破膜仔鱼全长1.60±0.04mm,4h后全长1.79±0.04mm;卵黄囊椭圆球形,长径0.63±0.03mm,短径0.38±0.02mm。在水温28.0~29.0℃、盐度22‰~26‰海水中,1日龄仔鱼全长2.23±0.05mm,体高0.47±0.02mm,卵黄囊明显吸收;5日龄仔鱼全长2.85±0.07mm,卵黄囊和油球吸收完毕,仔鱼口裂0.17~0.18mm,开始摄取粒径0.10~0.12mm的轮虫幼体;9日龄仔鱼全长3.25±0.04mm,腹鳍鳍棘原基形成,胃肠充满饵料食物,消化吸收能力增强,仔鱼群体完全进入异养生长阶段;15日龄仔鱼全长3.72±0.03mm,腹鳍伸展,出现一对雏形鳍棘,仔鱼活力极强,可轻易摄食0.12~0.18mm的轮虫和桡足类幼体;32日龄的稚鱼尾部细小黑色素粒密集,体侧出现4条褐色横纹,背鳍、臀鳍和腹鳍鳍棘及鳍条基本发育完整,颅骨后下方两侧长出一对三叶状特异形骨结节突起,口裂约0.50mm,主食桡足类和硅藻,并能够摄食少量软性配合饲料。本研究可为金钱鱼繁育生产和早期形态鉴别提供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菱鲆仔稚鱼期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针对海水鱼类仔稚鱼期高死亡率的现状,本实验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大菱鲆,分析测定了酸、碱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以及消化道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以期为提高大菱鲆仔稚鱼期的成活率和生长率以及优化饵料配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菱鲆初孵仔鱼体内就已具有碱性蛋白酶活性,而酸性蛋白酶活性在15日龄左右胃腺出现时才测得。蛋白酶活性的3个极低值分别出现于仔鱼开口期,卵黄囊完全消失期和仔鱼向稚鱼的转变期。早期仔鱼体内表现出较强的淀粉酶活性。5日龄时其活性急剧下降,并一直保持较低的比活力水平。脂肪酶活性在仔稚鱼期一直很弱,进入幼鱼期后比活力迅速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从初孵到50日龄左右始终保持较小幅度的上升,直到60日龄变态完成时才出现大幅度的升高。大菱鲆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道中各种酶活性变化显著,仔稚鱼变态完成后,蛋白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强,这标志着大菱鲆由稚鱼期向幼鱼期的转变及消化机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鮸状黄姑鱼的早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对状黄姑鱼的胚胎和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绝状黄姑鱼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无色透明。在水温20~23℃,盐度26~30的条件下,经24h35min陆续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分为26期。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仔鱼前期;孵化后5~22日龄为仔鱼后期;孵化后23~32日龄为雅鱼期;孵化后33日龄进入幼鱼早期。仔、稚鱼培育水温18~28C,盐度20~30。仔鱼2日龄稍开口,3~4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是仔鱼的主要危险期。  相似文献   

20.
漠斑牙鲆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华涛水产综合养殖场,对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73±0.211mm.在培育水温18.1~23.0℃和盐度为33~34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7日龄为前期仔鱼,6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8日龄至30日龄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1日龄至45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46日龄进入幼鱼期.冠状幼鳍的消长、右眼的移位以及体色的左右不对称是漠斑牙鲆早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外部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