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通湖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淡水养殖湖泊,冬季作为捕鱼的旺季并且水位较低,水体和表面沉积物中氮、磷容易受到渔业生产的影响。本文从地统计学出发,通过研究冬季大通湖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质(OM)、氮(N)和磷(P)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耦合关系,探讨大通湖富营养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可持续水产养殖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冬季大通湖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浓度较高,平均值分别达到了3.78mg/L和0.29mg/L,为劣Ⅴ类。水体中NH_4~+含量相对较低,平均为0.17mg/L,属于地表水Ⅱ类。与2011年数据比较,沉积物中TP浓度较高,平均升高到了1469mg/kg;而沉积物TN基本持平,平均为1224mg/kg;沉积物TP和水NO_3~-的"块金值/基台值"分别为43.4%和34.5%,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spatial dependence),其他N、P指标的"块金值/基台值"均低于25%,表现为强烈空间相关性。冬季大通湖沉积物OM、TN和TP在空间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而水体N、P大体上呈现出"品"字形的斑块分布;水体中的氮磷比平均为13.03,比较适合浮游植物生长;沉积物OM只与沉积物TN和T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积物中TN和TP与水体中的TN和TP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大通湖水体修复在控制外源输入的情况下,还应考虑综合的生态系统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明湖湿地公园湖区内表层底泥中氮、磷营养盐和有机碳污染水平及分布现状,对明湖湿地5个区域26个采样点的表层(0~10 cm)底泥中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质(TOM)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底泥TN含量介于285~4500 mg/kg间,均值为1779.6 mg/kg,分布趋势为西南(MS)区东南(ME)区东北湖响水河口(HK)湖中心(MC)区西北(MN)区;TOM含量介于17.13~189.30 g/kg间,均值为55.99 g/kg,空间分布与TN相似的格局;TP含量介于261~709 mg/kg间,均值为639 mg/kg,分布与TN、TOM有差异,最大值出现在HK区。TN与TOM二者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1~*,p0.01),TP与TOM之间关联性不明显(r=0.627)。结合有机指数(OI)和综合污染指数(FF)评价结果知,研究区内表层底泥营养盐已达中度污染水平,其中TN超标率较高,是明湖湿地表层底泥富营养化的主控因子。且湿地南部底泥中氮、磷营养盐及有机质污染属严重级别,污染程度超过最低生态毒性效应级别,存在较高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3.
以崮山水库为监测点,对2013—2014年期间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T、pH、DO、COD、TN、TP、Chl-a指标在水体中不同时间和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本研究结果表明,T、pH、COD、TP和Chl-a含量在夏秋季比较高,2014年DO含量相对于2013年含量有所提高,相同的是2个年份都表现出DO含量在夏秋季节偏低,这也说明崮山水库夏秋季的生物活动量较频繁。其中总氮含量年际变化较大,硝酸盐与总氮含量呈正相关。水库氮磷比为77∶1,属于磷限制型水库。除总氮含量超出地表水Ⅴ类标准,其它指标都符合中国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标准。同时选取Chl-a、TP、TN、COD、SD为研究指标,用综合评价法对水库富营养化状态进行了评价,2013、2014年崮山水库富营养指数分别为:52和49.4,研究表明崮山水库水质由2013年的富营养化状态转变为2014年的中营养化状态,说明崮山水库采取的生态养鱼方式对水库水质富营养化防治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红树林水环境质量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测定了福田红树林保护区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的水体水质,并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平台的应用空间插值法对其进行空间可视化表征,综合分析了红树林区水环境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水体溶解氧(DO)为0.88~5.52 mg·L~(–1),且在核心区(春夏季节)、缓冲区(秋季)以及实验区(冬季)存在点状分布的低氧区;氧化还原电位(ORP)为-205.59~162.00 mV,低于天然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值(0.74 V);水体的pH、浊度及盐度分别为6.5~7.8、20.71~57.66 NTU和3.71~22.89‰。水体总氮(TN,0.42~3.78 mg·L~(-1))和总磷(TP,0.32~1.79 mg·L~(-1))分别为劣IV类和劣Ⅴ类;二者在缓冲区和核心区水域总体为高值。水体的COD(25.13~71.76 mg·L~(-1))和BOD(7.01~20.07 mg·L~(-1))在实验区的基围鱼塘水域分别劣于地表水Ⅲ类和Ⅳ类。红树林区水体中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为3.26~4.30,且在春秋季节达到较高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福田红树林水体环境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亟需加强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汐湿地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广饶潮汐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在不同的植被覆盖和水文条件下潮汐湿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垂直分布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在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覆盖下的GRA2区域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明显高于碱蓬(Suaeda salsa)覆盖下的GRA1区域。GRA1柱样TOC含量均值为1.798 mg/g,而GRA2柱样则为3.109 mg/g。GRA1柱样的TN含量范围在0.108~0.213 mg/g,均值为0.165 mg/g,而GRA2柱样TN含量范围则为0.307~0.473 mg/g,均值为0.353 mg/g。总体上,总磷(TP)含量的变化水平相对于TOC和TN来说较大,其垂直变异系数较高。而与TOC和TN相反的是,GRA2柱样中TP含量均值为0.298 mg/g,低于GRA1的0.388 mg/g,这可能跟GRA2区域芦苇的生长比碱蓬需要吸收更多的P元素有一定关系。研究区域沉积物C、N、P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比值普遍较低。相对较高的C/N值,较低的C/P值和N/P则显示黄河三角洲潮汐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能更多地受营养元素N和P等的限制,而前者可能是主要限制因素。本研究可为滨海湿地对全球碳和氮的储存提供基础数据,为滨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强化组合人工湿地对微污染水体的修复,构建了两级复合潜流-潮汐流组合人工湿地(IVCW-TFCW1)和一个单独运行的潮汐流人工湿地(TFCW2)。连续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中,COD、NH3-N、TN、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6.69、9.36、14.36和1.03 mg·L-1的条件下,IVCW-TFCW1能够有效地净化微污染河水,其对COD、NH3-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79%、98.62%、77.24%、18.16%。其中,IVCW对COD、NH3-N的去除率达到87.38%和97.29%,二级TFCW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净化,使其出水浓度降至6.60和0.13 mg·L-1,达到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标准。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发现不同湿地单元对COD、NH3-N、TN的净化效果均表现为:IVCW-TFCW1>IVCW>TFCW2;对于TP的净化效果:TFCW1>IVCW>IVCW...  相似文献   

7.
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关键调蓄湖,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调水水质安全。考虑到冬季是调水的主要季节,课题组特于2011年12月份采集了东平湖33个点的水样,测定了营养盐的浓度以及主要水化学指标,以了解东平湖水体营养盐的污染特征和水质状况。研究表明,东平湖TN、TP平均含量分别为0~3.7mg/L、0.009~0.269mg/L,无机氮的含量大小依次为NO_3~--NNH_4~+-NNO_2~--N;东平湖湖泊的矿化度等水化学指标浓度存在一定差异,主要离子是Mg~(2+)-Ca~(2+)-Na~+-SO_4~(2+)-Cl~--HCO_3~-,水型为硫酸盐类-镁组-II型水;根据单因子法水质评价结果,东平湖水质情况已不容乐观,33处样点中有10个水质属于劣V类,7个样点的水质属于V类,主要是因为TN、TP含量超标,因此为了确保调水水质安全,需进一步加大区域及东平湖水质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8.
澳门路凼湿地的水质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3年11月至2004年的9月对澳门路凼填海区湿地中的咸水湖和十字门水道的水质状况进行了6次调查。依照《海水水质标准》,除非离子氨和化学需氧量(COD)含量两水体都属IV类水质外,咸水湖的无机氮,磷酸盐均属于Ⅰ类水质,而十字门水道的无机氮属于IV类水质,磷酸盐属于Ⅲ类水质。以富营养化指数来评价,咸水湖与十字门水道两水体都处于富营养化范围,但十字门水道水体富营养化指数显著高于咸水湖。  相似文献   

9.
九龙江河口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在九龙江河口水域进行的生态安全示范区综合外业调查资料,研究了九龙江河口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九龙江河口水体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为0.77~15.89mg/m。,平均含量为3.11mg/m。;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为19.05~332.91mr,/(m。·d),平均值为103.51mg/(m。·d).叶绿素a含量均值以夏季的为最高(4.01mg/m。),其季节变化呈夏季〉春季〉秋季;初级生产力均值以春季的为最高[112.16mg/(m。·d)],季节变化呈春季〉夏季〉秋季的趋势.与本研究区上世纪90年代的调查结果比较,本次调查的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均值(3.11mg/m’)为1990年均值(2.24mg/m。)的1.3—1.6倍,而初级生产力均值[103.5mg/(m。·d)]则比1990年的[151.6mg/(m。·d)]降低了约32%.叶绿素a含量与初级生产力、可溶性硅酸盐含量、水温在这3个季节均显著正相关,与浮游植物密度的分布并不一致,二者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在高无机氮和高可溶性硅酸盐含量状态下,水温与活性磷酸盐含量对九龙江河口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起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獐子岛养殖海域颗粒有机碳、颗粒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8月、10月、12月和2012年4月对大连獐子岛养殖海域共14个站位进行了大面调查。对其中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獐子岛养殖海域水体中POC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是: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夏季POC质量浓度最高,表、底层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159~1.672 mg/L和0.045~0.834 mg/L,平均值分别为(0.867±0.451)mg/L和(0.319±0.204)mg/L。冬季表、底层POC质量浓度最低,表、底层POC质量浓度分别为0.020~0.530 mg/L和0.061~0.458 mg/L。平均值分别为(0.240±0.125)mg/L和(0.221±0.129)mg/L。四个季节的POC质量浓度平面分布较为均匀。PN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是: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夏季PN的质量浓度最高,表、底层P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26~0.439 mg/L和0.020~0.393 mg/L,平均值分别为(0.193±0.067)mg/L和(0.172±0.060)mg/L。春季表、底层PN质量浓度最低,表、底层PN质量浓度分别为0.059~0.178 mg/L和0.024~0.212 mg/L,平均值分别为(0.120±0.047)mg/L和(0.100±0.050)mg/L。PN与POC的分布特征相似,空间分布均匀。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POC、PN和Chl-a的垂直分布规律相似,春季底层质量浓度高于表层,夏秋两季表层质量浓度高于底层,冬季表、底层质量浓度基本一致。根据C/N以及POC/Chl-a的比值对POC的来源进行初步分析,表明该海域的POC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并且受陆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2015年4月(春季)在东昌湖沿岸均匀采集21个水样,分析了水样中氮(N)、磷(P)、总砷(As)的质量浓度,并应用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东昌湖通过饮用水途径引起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水体中总氮(TN)和总磷(TP)的浓度均值分别为2.70mg/L和0.15mg/L,均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值,且超标率均为100%。总砷的含量为0.13-0.82μg/L,平均值为0.60μg/L。化学致癌物As通过饮水途径产生的健康风险平均值为3.99×10-6/a,在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1.0×10-6/a~1.0×10-4/a可接受区间内。由非致癌物氨氮(NH+4)和硝态氮(NO-3)产生的健康风险等级为10-11~10-10/a。东昌湖化学致癌物As健康风险值远大于非致癌物质,因此在关注湖水富营养化的同时也须对As做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12.
以PSR评价模型为基础,选取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开发、政策法规和管理决策等指标,诊断和评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湿地开发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健康现状,将健康等级分为优、良好、一般、较差和极差等5级.结果表明,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一般,由于过度的围垦开发,自然湿地面积在1988~2007年间减少了11 072 hm2,其中,碱蓬湿地减少了75%(2 440 hm2),而水产养殖场增加了182%(9 359 hm2).流域及沿岸的工农业排污致使评价区域内水体污染较严重,COD、TIN、活性磷酸盐和Pb的含量分别达到3.06 mg/dm3、795.45、44.01和6.46μg/dm3,普遍为四类或劣四类水质.环境的恶化,导致碱蓬、芦苇湿地面积萎缩,鸟类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底栖生物多样性降低.并据此提出了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管理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江苏盐城大丰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变化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盐城大丰表层沉积物Hg、Cd、As、Cu、Pb、Cr和Zn的均值分别为0.05、0.25、7.21、25.5、20.3、67.79和68.09mg/kg,滩涂湿地均值高于人工湿地,滩涂湿地大丰港一期码头附近的JST-02的各项重金属含量最高,呈明显的点源污染的特征。重金属区域分布与粒度正相关,黏土含量对重金属的富集和分布起到一定控制作用。单因子污染指数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7种重金属元素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CdCrCuZnPbAsHg,其中Cd的均值最大为1.57,为研究区主要污染元素;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变化范围为15.7~184.91,均值为27.41,滩涂湿地潜在生态风险高于人工湿地;潜在生态风险参数由大到小顺序为HgCdAsCuPbCrZn。Hg和Cd为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整个区域具有较低的潜在生态风险,尚未达到环境污染程度,但局部区域单个污染物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辽河口湿地碳、氮、磷空间分布及季节动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8年10月和2009年5月2次对辽河口湿地野外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了辽河口湿地生源要素碳、氮和磷的时空分布特征、湿地植被对营养元素的累积及对土壤营养元素氮、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口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5月和10月含量分别在0.62~13.17 mg/g和11.06~40.74 mg/g之间,10月盐化草甸土和滨海沼泽盐土有机碳含量较高,5月4种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明显差异;全氮5月和10月含量分别在0.80~3.43 mg/g和0.77~2.90mg/g之间,盐化草甸土和滨海沼泽盐土表层土壤氮含量相对较高,滨海潮滩盐土最低;无机氮(NH4+-N和NO3--N)含量较低,且以铵态氮为主,5月略高于10月含量;全磷含量均在0.36~0.66 mg/g之间,无显著季节差异.碳、氮和磷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表明,土壤表层有机碳、全氮、无机氮和全磷含量明显高于各底层,以芦苇为主要植被的盐化草甸土各剖面的营养元素含量高于以翅碱蓬为主的滨海潮滩盐土含量.5月芦苇对氮磷的积累量高于10月,且氮磷含量在芦苇地上器官的分布趋势为叶>茎>穗.植被的生长对湿地土壤中生源要素碳、氮和磷含量的季节变化有重要影响,其对营养元素氮、磷的累积降低了表层土壤中氮、磷的储量.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2011年5月和8月两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东山湾营养盐含量、分布、结构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并探讨了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限制情况。结果表明,除活性硅酸盐,夏季活性磷酸盐、总磷、无机氮和总氮含量均高于春季;春、夏活性硅酸盐、活性磷酸盐、总磷、无机氮和总氮分布整体呈现为漳江入海口和八尺门海域含量较高,其含量、分布主要受漳江陆源径流的影响,其次为浮游植物的消长;春季东山湾海域水体中N/P、Si/N、Si/P和TN/TP平均比值分别为64.3、9.1、583.1和13.4,夏季平均比值有所降低,分别为28.3、4.9、155.3和13.3;春季N/P、Si/N、Si/P、TN/TP高值区均位于湾口位置,而夏季N/P、Si/N、Si/P、TN/TP整体呈现以八尺门邻近海域为中心、自西向东扩散;2011年春、夏季均存在磷限制现象,春季尤为严重,磷限制的站位比例为83.3%。  相似文献   

16.
南黄海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剧,作为我国绿潮孕育和暴发的主要场所,其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演变机制仍未完全清楚。为解析该区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磷(P)的释放特征和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贡献,采用改进的连续浸取法(SEDEX)分析了表层沉积中磷的含量水平和赋存形态,探讨了其生物有效性和对水体富营养化态势的影响。研究表明:总磷(TP)平均值为514 mg/kg,处于轻度污染,以无机磷(IP)为主要赋存形态(76.39%),有机磷(OP)次之,IP又以Ca-P为主(30.17%)。各形态磷平均贡献依次为OP>Ca-P>De-P>Fe-P>Ex-P。Ca-P和De-P属于生物不可利用磷,在沉积物中稳定性较强,在较粗粒径沉积物中含量较高。Ex-P和Fe-P易吸附于细颗粒沉积物表面,pH、温度、水体动力和氧化还原条件等是影响其吸附-释放的主要因素,南黄海海水酸化将促进Ex-P和Fe-P向海水释放,加剧海水富营养化程度。OP变化趋势显示,近岸以陆源输入为主,远岸生物过程具有重要贡献。南黄海生物有效磷(BAP:Ex-P+Fe-P+OP)平均值为240.1 mg/kg,占TP的46.4%,表明...  相似文献   

17.
以2008年10月和2009年5月黄河口和辽河口芦苇湿地野外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中国北方典型河口芦苇湿地表层和剖面土壤有机碳库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土壤有机碳库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5和10月份,黄河口芦苇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变幅分别为2.15~10.13和10.98~28.82kg/m3,无显著性季节差异;辽河口芦苇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库变幅分别为0.8~31.38和18.95~68.7kg/m3,10月份显著高于5月份。两河口剖面土壤有机碳库分布特征相同,均表现为0~10cm土层含量明显高于各底层,0~20cm土层集中了整个剖面50%以上的有机碳。辽河口芦苇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库均高于黄河口湿地,且10月份其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相对于我国其它河口芦苇湿地,黄河口湿地有机碳含量严重偏低,具有很大的可提升潜力。辽河口湿地芦苇地上生物量的均值达到2.96kg/m2,是黄河口的5.82倍,而表观土壤呼吸通量显著低于黄河口湿地,有机碳的高输入和低输出是其土壤有机碳库高于黄河口湿地的根本原因;土壤盐渍化程度高、黏粒含量低和氮素匮乏是影响黄河口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库严重偏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开展黄河口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重建技术中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提高黏粒含量和全氮含量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2年5、10月春秋两季福建省罗源湾海水化学调查数据,对罗源湾内的4个海洋环境分级控制区的水质状况及水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该湾的营养盐含量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N/P比值结构进行了分析,对罗源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罗源湾主要污染物质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春秋季无机氮平均含量分别为0.363 mg/dm3和0.428mg/dm3,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分别为0.039 mg/dm3和0.062 mg/dm3,含量均显著高于该湾功能区划要求.两个季节罗源湾海水水质平面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湾口水质相对较好,向湾内水质呈逐渐恶化的趋势.罗源湾内的4个海洋环境分级控制区中,渔业环境保护利用区两个航次均未达到水质控制目标;生态廊道保护利用区5月份部分达标,而在10月份则全部未达标;北岸、南岸港口与工业开发监督区也是部分达标.虽然水质状况春季优于秋季,发生赤潮的可能性,春季却大于秋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罗源湾的水环境质量呈逐渐恶化的趋势,尤其是自21世纪以来,水质恶化趋势明显加剧.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5年5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调查资料, 探讨长江口春季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生源硅(BSi)4类生源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来源。结果表明: 2015年春季长江口表层沉积物TOC、TN、TP和BSi平均含量分别为0.315%、0.041%、0.066%和0.450%, 其中, 沉积物中TOC、TN受到陆源输入和海洋自生输入双重影响, 且海洋自生组分的贡献较大, 二者空间分布均呈现南部分布最高并沿西北方向递减趋势; TP分布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 并呈西北向东南递减趋势; BSi来源于生物沉积, 总体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趋势。与2007年相比,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氮含量降低, 东南外海区域替代浑浊区域成为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含量最高区域, 且陆源输入对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的贡献趋于减弱。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深圳海域2008年4月、9月的水体弧菌数量、种类组成及其分布,探讨了弧菌总数及各优势类群的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弧菌总数分布具有季节性,东部海域春季(4月)的弧菌数量高于秋季(9月)的,其均值分别为1.50×104,8.89×102CFU/cm3;在西部海域秋季的略高于春季的,其均值分别为5.09×102,2.66×102CFU/cm3;弧菌数量最高值出现在大亚湾(4.40×104CFU/cm3)。弧菌的优势类群具有季节性分布特征:春季特有的优势类群有Vibrio gigantis类似种和V.splendidus类似种,秋季特有的优势类群有V.natriegens类似种;V.alginolyticus类似种是两个季节共有的优势类群,其数量春季高于秋季的。弧菌种类、数量与海水温度、盐度及细菌总数、Chl-a等环境因子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盐度为弧菌种类及数量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