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太行山南段平顺铁矿矿区构造特征及岩浆岩的动力学分析研究,认为第一岩浆岩带属于被动侵位机制,岩体内部成矿潜力较大;第二岩浆岩带为主动侵位机制,背斜核部及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为有利成矿区。同时根据岩石、矿石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Pb同位素特征及矿体与岩体的关系,认为晚期闪长岩是主要的成矿母岩,但早期基性—超基性岩间接为铁矿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矿体的形态明显受到接触面及周边构造形态的控制,呈不规则板状、透镜状、分枝状、羽状分布。最后运用矿体成矿规律、磁异常、电法异常等找矿预测方法,在研究区内圈出了龙降沟岩体南缘、双井、东郊3个找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2.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具有找矿潜力巨大、矿种类型丰富以及矿化特征典型等特征。以大量前人研究资料为基础,从成矿岩浆岩活动与成矿、构造背景与成矿及矿产分布规律等方面较系统地阐述了近些年该地区在喜马拉雅晚期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研究的相关进展。随着测年技术精度及方法的提升,成矿岩浆岩的时代划分也更加准确。晚喜马拉雅阶段主要矿化类型为斑岩-矽卡岩型,成矿物质可能为同一来源,并受到构造活动及岩浆多期次作用影响,矿产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巴音铜矿床位于新疆西南天山东段,尤路都斯山问盆地北缘.矿化体赋存于上志留统中基性火山岩及沉积岩中,矿化富集受地层、构造、侵入岩的多重控制.文章阐述了巴音铜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体)地质特征.研究了矿区内地层、岩石、岩浆岩中微量元素与铜成矿的密切关系,探讨了成矿流体性质、矿床成因、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4.
透辉石,透闪石矿床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正钰 《湖南地质》1990,9(2):46-53
在国内透辉石、透闪石矿床地质调研基础上,提出我国该类矿床的四种成因类型:区域变质型、接触热变质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和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型。并探讨了除岩浆岩型矿床以外的各类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
何军  吴健宏 《矿产与地质》2008,22(3):251-254
田蓬铜锡多金属矿区位于桂北台隆(九万大山褶断带)西南缘,为锡多金属矿的重要成矿区。文章通过对构造作用、岩浆岩分布特征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的研究,指出了构造、岩浆活动在成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中分析的岩浆岩与构造作用,对扩大矿区的找矿规模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本区的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特征,分析了地层与成矿的关系、控矿构造与容矿构造、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通过化探分析确定了元素组合、富集系数和变差系数,为在该区找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邦卓玛金矿是藏南冈底斯-喜马拉雅金锑多金属成矿带最具找矿潜力的矿床之一,分析和研究邦卓玛地区金矿床成因、成矿模式对于确定该区成矿类型及进一步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收集邦卓玛地区金矿床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方面的资料,对该区的地层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含矿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邦卓玛金矿床以上三叠统涅如组为容矿地层和初始矿源,早白垩世中基性侵入岩和古近纪、新近纪的酸性侵入岩体提供热能、动能和部分成矿物质。其次,从地层、岩浆岩、构造、氢氧硫铅同位素等方面对控矿因素和矿床成因进行分析,初步圈定了5个金矿体,揭示了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属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在上述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8.
骑田岭芙蓉锡矿田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芙蓉矿田锡矿体产于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中,受NE向断裂构造的控制。锡矿类型主要有云英岩型、矽卡岩型、蚀变岩体型、构造蚀变带型及构造蚀变带-矽卡岩复合型等。在阐述区域锡矿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划分了成矿期次,探讨了矿床成因机理及找矿模型,认为区内锡矿成矿与岩浆岩多期多阶段演化分异和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北东向深大断裂成矿前生成,控制岩浆岩侵入及成矿带展布,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提供成矿物质及其活化热源。矿床具典型的水平垂向分布规律。应用构造地球化学方法找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西准噶尔西缘巴尔鲁克山西南部存在近东西向的也节拜蛇绿混杂岩带,带内基性-超基性岩发育,基性-超基性岩与南北围岩接触带内构造发育并具强烈蛇纹石化,在其中及附近围岩中发现多处金异常和多条金矿化体。现有工作及找矿实践表明,也节拜蛇绿混杂岩带西段发育的金矿化体与带内基性-超基性岩在空间上密切相伴,成因上密切相关。该特点与世界上典型的基性-超基性岩型金矿相似,可以应用基性-超基性岩型金矿的成矿理论指导本区找矿。根据区内矿化体特征、成矿条件,结合区域物化探特征和成矿规律,应用基性-超基性岩型金矿的成矿理论综合分析认为:也节拜矿区内基性-超基性岩与南北围岩接触带具强烈蛇纹石化地段、基性-超基性岩中构造发育且蛇纹石化强烈部位、蛇绿混杂岩中的韧性剪切带及附近构造部位均为有利的找矿区域;也节拜蛇绿混杂岩带东部和苏云河蛇绿混杂岩带具有基性超基性岩金矿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1.
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获得的海量地球化学数据在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研究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化探工作组将全国陆地国土划分为5个地球化学域(古亚洲地球化学域、秦祁昆地球化学域、特提斯地球化学域、扬子地球化学域和滨太平洋地球化学域)和25个地球化学省。在全国地球化学图中位于云南西部地区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具有显著富K2O、Th、U、La、Y、Zr而贫Co、Ni、V、Cr、Ti、Fe2O3的特征。基于云南西部地区区域化探数据利用因子分析确定了高场强元素组合(F2)和相容元素组合(F1)两个公因子:F2=0.87Th+0.86Y+0.77U+0.77Zr+0.67La+0.61K2O+0.58Al2O3+0.53Be,F1=0.95Fe2O3+0.93V+0.93Ti+0.92Co+0.81Cr+0.80Ni。利用二者因子得分比值(F2/F1)构建了推断花岗岩类侵入体的区域地球化学综合指标和推断模型。以F2/F1为例介绍了制作地球化学图和地球化学异常图的方法技术。在F2/F1地球化学图中的高值区或在其地球化学异常图中的异常区与云南西部地区花岗岩类侵入体的地表出露范围十分吻合,从而验证了地球化学推断花岗岩类侵入体模型的可行性。基于构建的推断模型在全国近7百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进行推演并绘制F2/F1的地球化学图和地球化学异常图。选择华南中部地区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发现模型指标异常区与实测花岗岩类侵入体在空间形态和规模上十分吻合,尤其在韶关至桂林、贺州一带花岗岩类侵入体边界与F2/F1异常区边界几乎一致。这一结果不仅证实了针对花岗岩类侵入体所建立的区域地球化学推断模型的可行性,而且该模型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青海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是南祁连山一条重要岩带,其内产出若干基性-超基性岩体。通过对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的基本地质特征及化隆群结晶基底的综合研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及其相关其他地质信息,发现该基性-超基性岩带中的岩体都不同程度侵位于化隆群中,并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加之带内几处典型的铜镍成矿表现,可见青海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具有较好的铜镍成矿条件与找矿潜力。现有的野外工作及找矿实践亦表明了在巨厚红层覆盖下所发育的基性-超基性岩体表现了重要的铜镍矿化显示,同时提示在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还有发现新的同类型岩体和铜镍矿床的潜在条件,其资源潜力较好。  相似文献   

13.
选择3个典型岩体,即位于西南天山东段的拜城县英买来岩体和位于西段阔克萨岭区的川乌鲁岩体、巴雷公岩体(为了对比,也选择了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麻扎山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体具有不同的特点。英买来岩体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含量,弱过铝,高的Sr同位素初始值(约0.710)和负的εNd(t)值(-4~-6),属于S—A型之间的过渡类型。麻扎山岩体由正长岩组成,属于碱性岩,微量元素标准化图解和其他岩体明显不同的是没有明显的Nb和Ta的负异常。川乌鲁岩体是一个由3个不同期次岩石组成的杂岩体,主体为正长岩-二长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是由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不同程度混合形成的。位于同一构造区的巴雷公岩体则与川乌鲁岩体中的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综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南天山东段的英买来岩体是地壳熔融的结果,没有任何地幔物质加入的地球化学信息,西段的阔克萨岭地区酸性岩浆的形成则可能是来自于幔源底侵的基性岩浆导致薄的地壳发生熔融的结果。麻扎山岩体则完全是不同构造背景的产物,有可能与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二叠纪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有关。因此,二叠纪岩浆活动的性质主要受地壳成分和结构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冀北围场县锥子山一带各个期次侵入岩体的地质、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论述了各期次岩体的酸碱度、成因类型以及微量元素的富集分异性。从成矿专属性、物质来源、酸碱度对成矿流体的影响以及元素的富集分异趋势等方面,分析该区侵入体的成矿有利因素,认为侵入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侵入体与构造结合部位是寻找Au、Ag、Pb、Zn、Cu和Mo等金属矿床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5.
镁铁-超镁铁层状侵入体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了镁铁 -超镁铁层状侵入体的一般特征及成因机制 ,并对世界上著名的斯开利戛德、布什维尔德、斯蒂尔沃特层状侵入体和我国攀西层状侵入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对比。  相似文献   

16.
以新疆东天山黄山—镜儿泉镍铜成矿带为例,采用奇异性填图技术识别复杂背景下隐蔽的可能矿致异常.结果表明:使用原始镍元素数据形成的地球化学图在吐哈盆地具有较高的浓度值,构造岩浆岩带大部分为中等规模或较弱;而使用奇异性填图技术计算的奇异值在吐哈盆地奇异性较弱,而构造岩浆岩带的奇异性显著.经地质分析认为:吐哈盆地高的元素值可能...  相似文献   

17.
红花铺岩体位于北秦岭造山带西段,侵位于奥陶纪草滩沟群之中,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细粒奥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岩体属弱过铝质钙碱性岩石系列,为I型花岗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轻稀土元素略为富集,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型式为右倾型,Eu异常不明显;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等相关的构造环境判别结果均显示其具典型的火山弧花岗岩特征,结合区域上与一套岛弧型火山岩(草滩沟群)共生的特点,分析红花铺岩体形成于俯冲带的岛弧环境.红花铺岩体已获得(450.5±1.8)Ma的单颗粒锆石U-Pb侵位年龄,属晚奥陶世,揭示北秦岭西段加里东期存在板块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金属矿找矿前景与找矿方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文津 《中国地质》2008,35(5):771-802
本文论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点,提出今后深部找矿的主要对象是:找隐伏含矿岩体及有关的各类矿体,找岩体中的大型斑岩型矿床,找受岩体和五通砂岩联合控制的层状矿;讨论了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应用中要注意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强调应发挥包括重力、磁法、激发极化法、电磁法、岩性探测仪及多种天然地震法和化探方法等综合方法的作用,并与地质矿床成矿规律研究密切结合;讨论了方法应用试验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文章最后一部分是从本区大地构造的演化探讨了区域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前景,认为这一地区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陆-陆碰撞挤压造山带及其前陆区,在岩石圈强烈挤压下形成地壳增厚和深部物质的挤出折返,使深部的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岩层推到地壳浅部;深部生成的柯石英等高压超高压矿物及地幔熔融岩浆同时上侵;生成大量钙碱性岩浆并存储在中地壳部位,通过长期与中下地壳金属物质进行交换,形成矿液的集中优势,通过后期出现的张性断裂构造而进入地壳表层,再经过与围岩发生物理化学成矿作用后沉淀成矿。归纳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陆-陆碰撞造山带一种新的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19.
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已广泛应用于矿产预测,但面对地质大数据的高维稀疏、不平衡小样本等特性仍缺乏有效处理和分析的方法,设计适合地质大数据特点的机器学习算法是智能矿产预测亟需解决的新问题。本文以内蒙古浩布高地区的铅锌多金属矿产预测为例,提出了一种面向地质大数据的半监督协同训练矿产预测模型。首先对研究区地质找矿信息和地球化学异常信息进行定量分析,提取断裂构造、二叠系地层、燕山期侵入岩、地层与岩体接触带、围岩蚀变及Pb、Zn、Sn、Cu地球化学异常共9种找矿因子。然后利用递归特征消除法优选找矿因子组合,不包括Sn异常在内的8个找矿因子组合被选为最优组合。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算法作为基分类器进行半监督协同训练矿产预测,绘制成矿概率分布图。ROC曲线和预测度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半监督协同训练模型的AUC值和预测效率都高于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研究结果也为大数据环境下的智能矿产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We consider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mafic magmatism manifested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a complex nappe-folded structure in Western Sangilen, resulted from the Cambrian-Ordovician collisional tectogenesis. There are abundant ultramafic-mafic and mafic associa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in this region: layered low-Ti low-alkali ultramafic-mafic intrusions, high-Ti medium-alkali gabbroids, gabbro-monzodiorite intrusions, and alkali basalts. Isotope-geochronological data showed that these complexes formed over a wide time interval, from 570 to 440 Ma. At this time, the geodynamic setting in Western Sangilen changed from an island-arc one via a collision one to an intercontinental rift setting. At the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Sangilen, the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mafites were typical of their geodynamic settings. The properties of mafites that formed synchronously with the collision ar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h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ollisional mafites of Western Sangilen changed with time. They became richer in alkalies, titanium, and incompatible elements. This fact indicates a change in the type of mantle source from suprasubductional in the Cambrian to enriched deeper-level one in the Ordovici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