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十年代以来,造山带研究领域内不断发现新的构造类型,造山带的成因机制复杂多样,很难用一种模式,一种机制予以阐明,造山带的深部结构在时间上,空间上具有动态性质,随着造山过程的进行而不断演化,当前正处于新一代地质理论诞生的前夜,我国地质工作者应立足于中国独特的地质构造,从系统的角度,演化的角度,以多学科联合的方式,探索并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理论。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代以来.造山带研究领域内不断发现新的构造类型,造山带的成因机制复杂多样.很难用一种模式、一种机制予以阐明。造山带的深部结构在时间上、空间上具有动态性质,随着造山过程的进行而不断演化.当前正处于新一代地质理论诞生的前夜.我国地质工作者应立足于中国独特的地质构造,从系统的角度、演化的角度,以多学科联合的方式,探索并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理论.  相似文献   

3.
王宗起  汤耀庆 《地学前缘》1996,3(3):131-137
流体活动研究已从俯冲带转移到造山过程。主要研究如下几个问题:(1)造山过程中流体的运移方式和分布规律,即造山带古流体场的重建;(2)流体在造山过程中对各种地质作用的参与;(3)造山带演化特征与流体活动幕次的关系;(4)盆山成矿与流体活动的关系等。选择研究程度高、具明显的流体活动特征,同造山成矿发育的年轻造山带或其中一段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将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造山过程中的各种地质作用和盆山转化规律及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造山带构造研究中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厚  吴正文 《地质论评》2002,48(4):337-344
简要分析和评述了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造山带,造山带类型、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造山带构造格局、造山作用模式。指出不宜将造山带定义直接与板块边缘构造位置和板块间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造山作用和造山带不仅出现在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而且可以出现在远离板边界的地方--即所谓板内造山带。强调了板内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确定板内造山的主要依据,指出在造山带分类、造山带构造山带。强调了板内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确定内造山带的主要依据,指出在造山带分类、造山带构造格局和造山作用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内造山带的客观存在,以及板内造山带成因动力机制研究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造山带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我国造山带1/25万填图要以活动论和探索大陆动力学为学术指导思想,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地质填图调查方法,以构造为纲,研究总结出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各阶段中主要构造单元名岩类区(沉积岩区,岩浆岩区,变质岩区,混杂岩区)岩石建造组合及序列。旨在重点表现造山带的结构,形成,演化及其大地构造基本特点,尤其侧重其造山过程和现今造山带的三维结构。通过填图实践和造山带填图方法研究,提出针对造山带不同岩类区特点采用不同的地质填图调查方法,并分别总结了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造山带沉积盆地,造山带蛇绿岩,造山带中酸性侵入岩,造山带变质岩,造山带三维结构与大地构造演化模式等造山带区典型岩类区和造山带结构地质填图的若干理论与方法,其目的是为我国正在大规模开展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一套可供借鉴的系统的造山带区地质填图新理论,新方法,提高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造山带区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6.
造山带与造山作用及其研究的新起点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当代地理科学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向地学发生了新的严峻挑战,地球科学理论自身也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社会与地学的发展及需求。作为地质科学研究最基本主要领域的造山带研究,应如何思考?本文据此在新世纪开始之际,根据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回顾和讨论了造山带、造山作用及其研究内容、发展变化和新的研究起点和任务。  相似文献   

7.
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造山带纪录了板块汇聚的历史和碰撞造山的过程,因此,造山带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经久不衰的重要领域。研究表明,世界上许多造山带是长期活动(300Ma)的复合造山带,活动域的宽度可超过1000km,并具有造山前的热结构,是大陆生长的最好见证。近10年来,全球造山带的研究已摆脱传统地质学和经典板块观念的束缚,面临一个新的起点,即由单一造山带向复合造山带研究转轨,由造山类型、造山作用向造山动力学研究聚焦。复合造山带长期活动的原因、大陆增生机制、造山带的流变学结构和造山热对造山作用的控制等已成为当前大陆复合造山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复合造山动力学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中央造山带位于北中国板块与南中国板块之间,是中国大陆上一条十分醒目而又极其重要的巨型(长5000km)构造带。中央造山带是经历了大致600Ma的活动历史,泥盆纪和三叠纪的两次碰撞造山以及白垩纪以来的陆内造山过程而构筑成的典型"复合造山带"。在全球复合造山带中,中国中央巨型造山带具有结构复杂性、活动长期性和非原地型,造山过程多期性以及造山带拼贴与大陆增生方式特殊性的特点,特别是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央超高压变质带及其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发现,揭示了中央造山带的形成还经历了板块汇聚边界洋壳/陆壳深俯冲至100km以上的地幔深处的两次壮观地质事件,使中央造山带成为全球造山带中最为精彩和不可多得的典型,与青藏高原一样,被国内外地学家们誉为当今中国地学研究的"瑰宝"。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可以作为研究复合造山过程与复合造山动力学的重大地学问题的范例,重要的核心科学问题是: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的早古生代和三叠纪陆块汇聚、碰撞造山过程以及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与周缘盆地互馈;两期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时空关系、形成条件和洋壳/陆壳的俯冲-深俯冲与折返动力学机制;揭示和探讨中国中央复合造山带的长期活动性,造山作用的多期性和叠置性,造山热结构以及复合造山过程;洋壳/陆壳深俯冲、复合造山与大陆增生理论的创新。此外,中央复合造山带的研究对于金属矿产资源的开拓、周缘中新生代盆地含油气资源的战略前景以及现今南北中国的气候、环境、人文、地理、生态和灾害的制约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与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8.
造山作用概念和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造山作用的特征标志出发讨论了Sengor造山带定义的缺陷, 总结了造山作用的六条特征标志,并给出了造山作用新的定义。该定义包括了造山作用的起因、特征标志和大地构造背景。评述了造山带陆内、陆缘、陆间三分法方案的不足之处和剪压造山带的单独设类问题,提出了造山带板内、俯冲、碰撞三分方案。针对碰撞造山带,笔者在总结探讨现有分类方案的优点的基础上, 提出碰撞造山带陆陆碰撞、碰撞增生、弧陆碰撞和无大陆型碰撞造山带四分法方案,其中无大陆型碰撞造山带是描述陆壳物质形成初期计体拼合聚合过程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9.
秦岭造山带晋宁期强烈地质事件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秦岭是一个规模巨大、长期多阶段发展的复杂大陆碰撞造山带,地质作用十分复杂。本文报道该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年表研究结果和发生在晋宁期的强烈地质事件,讨论了秦岭造山带晋宁期强烈地质作用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0.
造山带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造山期和成山期。造山期地质调查一直是我国区调工作的重点,调查的内容以区内基础地质特征研究为主。而成山期地质调查过去一直被忽视,这也正是当前“扩大区调服务领域”所要探讨的问题。造山带成山期区域地质调查重点是:①造山带隆升的过程与特点;②山脉隆升的环境效应;③造山带现代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笔者结合东昆仑造山带1∶25万冬给措纳湖幅和兴海县幅区调,对成山运动和环境变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