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炜  焦念志 《海洋与湖沼》1999,30(6):635-639
以3种常见的海洋浮游藻类──扁藻、杜氏藻和牟氏角刺藻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正交方法设计实验条件,研究盐度、温度和光强的变化对藻类细胞内二甲基硫丙酸(DMS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藻类细胞DMP含量相差很大。扁藻DMSP含量最高,其次为杜氏藻,牟氏角刺藻含量最低。种间差别的影响明显高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藻细胞DMSP含量的影响。3种环境因子对藻细胞DMSP含量的影响效果不同,盐度变化引起藻细胞DMP含量的变化最为显著,其次为温度和光强。随着盐度的增加,扁藻、杜氏藻和牟氏角刺藻细胞内DMSP含量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实验研究海藻体中二甲基硫基丙酸酯(Dimethylsulfoniumpropionate,DMSP)的简单测定方法。改进顶空进样方法灵敏度低的缺点,采用碱解和萃取吸收同时进行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法测定不同种类的底栖藻中所含的DMSP。并以此测定不同季节胶州湾部分地区近岸表层水体浮游藻所含的DMSP,同时还测定水体中的磷酸盐浓度。结果表明在底栖藻中DMSP含量随季节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不同藻体内DMSP含量相差可达两个数量级,而单位水体微藻中的DM-SP亦随季节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长棘海星[the Crown-of-Thorns Seastar (CoTS);Acanthasterspp.]的暴发严重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物种多样性, 其幼虫的存活率是决定成体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了解长棘海星浮浪幼虫阶段的摄食及营养需求对于长棘海星灾害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选用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eü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4种微藻喂养长棘海星幼虫,通过测定不同喂养条件下长棘海星幼虫的存活率、体长、体宽和胃面积等参数,结合4种微藻的营养含量,综合分析了不同微藻对长棘海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藻类投喂对长棘海星幼虫存活和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差异。幼虫生长到第16天时,牟氏角毛藻喂养的幼虫存活率为(7.20±0.01)%,所喂养幼虫的体长(678.83 μm)、体宽(391.04 μm)和胃面积(14 628.14 μm2)均显著高于杜氏盐藻、亚心形扁藻和小球藻喂养的幼虫。藻类生理指标和营养成分分析表明,牟氏角毛藻的蛋白质含量、能量、以及C20系列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均高于杜氏盐藻和小球藻,而且其大小可能比较适宜幼虫的捕食。本研究表明特定种类的饵料藻类是决定幼虫发育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硫磷对扁藻和杜氏藻膜脂的过氧化与脱酯化伤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94-1995年,运用急性急性实验及生化方法对扁藻和杜氏藻的对硫磷毒性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硫磷对扁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杜氏藻,在对硫磷的胁迫下,两种微藻细胞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相对含量上升,膜透性增大,微粒体膜脂过氧化水平提高。同时,扁藻微粒体膜的磷脂减少,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2,2',3,4,4',5'-六氯联苯(PCB_(138))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生长的影响,以及PCB_(138)对两种微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影响,研究多氯联苯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并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两种微藻对PCB_(138)的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PCB_(138)对牟氏角毛藻和亚心形扁藻均有明显的毒性效应作用,对2种藻类的96 h半抑制质量浓度(96hEC_(50))分别为0.057 mg/和0.354 mg/L,与亚心形扁藻相比,牟氏角毛藻对PCB_(138)更敏感,耐受性更差;低浓度的PCB_(138)对两种微藻SOD酶活性有诱导作用,但当PCB_(138)浓度过高时,SOD酶活性下降;两种微藻对PCB_(138)均有明显的富集作用,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牟氏角毛藻中富集的PCB_(138)含量呈上升趋势,而亚心形扁藻中PCB_(138)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几种环境因子对墨氏胸刺水蚤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藻类、藻细胞密度、温度、盐度、容器容积、昼夜变化等环境因子对浮游桡足类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mcmurrichi)的摄食关系。结果表明:1)藻种类、藻细胞密度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清滤率和滤食率都有显著影响;2)墨氏胸刺水蚤对4种藻的摄食顺序为球等鞭金藻(摄食率I=12.418μgC/ind穐)>角毛藻(I=9.824μgC/ind穐)>异胶藻(I=6.683μgC/ind穐)>小球藻(I=5.229μgC/ind穐);3)温度在6~20℃范围内变化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清滤率和滤食率无显著影响,但以10~15℃为佳。盐度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清滤率和滤食率有显著影响,最适摄食盐度为20~27;4)容器容积和昼夜变化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摄食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在久效磷的毒性胁迫下,扁藻和三角褐指藻细胞的生长严重地受到了抑制(其72h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46mg/L和9.74mg/L),藻细胞内自由基产生与清除间的平衡被打破。在自由基过量产生的同时,伴随有核酸和蛋白质含量的降低;与藻细胞清除自由基有关的二种关键性酶-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也出现下降趋势,因此,作者认为自由基参加了久效磷对藻细胞的伤害。POD和SOD活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螺旋藻多糖对CD3AK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螺旋藻多糖(PS)对CD3McAb激活的杀伤细胞(CD3McAb Activated Killer Cells,CD3AK Cells)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S浓度为2.5μg·ml^-1培养体系条件下,对CD3AK细胞具有明显的刺激细胞增殖作用(P〈0.02);对培养长达23d的CD3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K562细胞)的活性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46.5% ̄50%)。提示PS对辐射  相似文献   

9.
采取捕食者-猎物间捕食效应研究方法,研究了黑暗条件下缢蛏对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的滤食效应。结果表明,缢蛏滤食牟氏角毛藻和青岛大扁藻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拟合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a=0.981×N0/1 0.00039×N0和Na=0.7949×N0/1 0.00636×N0;缢蛏自身密度对滤食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功能反应影响的数学模型分别为E=0.985P-1.0256和E=0.778P-1.1819;缢蛏自身密度与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藻浓度间的联合反应方程分别为Na=0.9663XP-0.1819×N0/1 0.00039×N0和Na=0.6182×P-0.1819×N0/1 0.00636XN0分析了缢蛏的滤藻速率、滤藻功能反应类型及滤藻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为实验材料,研究在不同盐度(5,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130)下处理不同时间后(12、24和48h),该藻的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盐生杜氏藻生长和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适盐度为100,适宜盐度范围为20~110。在盐度过低(20)和过高(110)的胁迫条件下,盐生杜氏藻PSII的荧光指标(Fv/Fm、ΦPSII、Fv/Fo和rETR)显著降低。该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均在盐度100时达到最大值。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盐生杜氏藻的荧光指标(Fv/Fm、ΦPSII、Fv/Fo和rETR)与细胞密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可通过PSII荧光指标的变化来反映该藻对盐胁迫的耐受性。本文还对盐胁迫下盐生杜氏藻的响应机制和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筛选耐盐微藻品种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紫外辐射诱发三角褐指藻自由基伤害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了UV-B对海洋微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紫外辐射(UV-B,280-320nm)能抑制三角褶指藻的生长,藻细胞经紫外辐射处理后,自由基含量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下降,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变化不明显。作者认为,紫外辐射诱发自由基对藻细胞形成伤害是紫外线抑制藻细胞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摄食率和滤清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大、中、小3种规格的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藻(Isochrysis galbana)3种浮游植物在同等密度、同等生物量条件下的摄食率和滤清率,探讨了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的摄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28℃水温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个体滤清率和单位体质量滤清率分别为1.40~8.94 L/(ind·h)和0.86~3.17 L/(g·h),等密度和等生物量浮游植物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均表现出单位个体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规格、中规格、小规格;不同规格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相近。相同藻类密度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亚心形扁藻、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相同生物量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牟氏角毛藻。香港巨牡蛎对不同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的滤清率、摄食率差异主要是受饵料的大小、营养质量和密度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珊瑚藻类钙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坤山 《海洋与湖沼》1999,30(3):290-294
于1991年4-6月,在日本海若峡湾采集珊瑚藻类样品,采用钙镁离子定量的方法。对小珊瑚藻,异边孢藻和大边孢藻的Ga,Mg及其碳酸盐的含量,无机和有机态碳元素的量比以及前两种藻类的钙化与光合作用固碳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珊瑚藻类的碳酸盐占藻体干重的77%-80%,其中CaCO3占66%-70%,MgCO3占10%-11%。小珊瑚藻中Ga的含量比两种边孢藻高,而Mg的含量则比后两者低。  相似文献   

14.
用包埋脱水法冰冻保存牟氏角刺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包埋脱水法研究了牟氏角刺藻(Chaetaceros muelleri)的超低温保存,探讨了影响存活率的内、外因素:藻细胞年龄、蔗糖浓度、脱水速率、胶球含水量等。结果 表明,将处于静止初期的藻细胞包埋在含有0.5mol/L蔗糖的3%褐藻酸钙胶球中,以平均速率0.9%含水量/h脱水至胶球含水量为40%的条件下冰冻存活率较高,可达到30%左右。与常规的两步法冰冻保存相比。包埋脱水法可大大简化操作程序,是保存牟氏角刺藻的一种有潜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青岛沿岸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分离出4株光合细菌,经鉴定属于荚膜红假单胞菌(Phodopseudomonascapsulata)(菌株HD3、RS、MD2)和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spheroides)(菌株PS2-2)。光照厌氧培养生长实验表明HD3的最适盐度为S=15~25,PS2-2为一淡水菌株。菌株HD3的最适PH范围为6.35~8.3。HD3、RS均不能利用硫化物且其生长受较高浓度的硫化物抑制。  相似文献   

16.
从微藻粒径大小、饵料密度以及营养价值角度,选取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分别作为硅藻、绿藻和金藻的代表,开展了不同规格的香港巨牡蛎对3种微藻在同等密度、同等生物量混合条件下的摄食选择性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巨牡蛎在两种不同混合藻条件下对3种不同微藻摄食选择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3种藻相同密度混合条件下,大、中、小3种规格香港巨牡蛎更倾向摄食粒径较大的亚心形扁藻,且贝类规格越大选择倾向性越低,摄食选择效率分别为0.32、0.35、0.48,对球等鞭金藻无明显选择性。3种藻等生物量混合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对亚心形扁藻和球等鞭金藻的摄食有选择性,且规格大小对选择效率影响显著(P<0.01),个体越小选择性越强,小规格香港巨牡蛎倾向滤食亚心形扁藻(P<0.01),大、中规格更倾向摄食粒径较小的球等鞭金藻。两种混合条件下,香港巨牡蛎都对牟氏角毛藻都有负的选择效率,而且牟氏角毛藻密度越高负值绝对值越大。微藻的细胞大小、形状、营养价值以及香港巨牡蛎的个体大小都对摄食选择性有着明显的影响,香港巨牡蛎的摄食选择性在现场海区中还明显受到生境及食物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方军  李磊  陈琛  曾国权 《台湾海峡》2011,30(1):86-91
2008~2009年,在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永兴基地研究了底质、饵料、温度和盐度对平均壳长为32.28±3.98mm的尖刀蛏(Cultelles scalprum)幼贝存活率和生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尖刀蛏幼贝以软泥底质最佳,实验条件下存活率达到76.7%,其次为沙底质,存活率为71.7%,最差为硬泥底质,存活率仅为60.0%;几种易于大规模培养的微藻中,最适宜的饵料为牟氏角毛藻,实验条件下存活率达到90.0%,生长率达到25.9%,其次为球等鞭金藻和亚心形扁藻;尖刀蛏幼贝存活的适宜温度为1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6~30℃;存活的适宜盐度为18~26,最适生长盐度为22.尖刀蛏与其他大多数沿岸贝类一样属于广温广盐性品种,其幼贝更适宜于在盐度较低的环境中生存.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顶空GC/FPD测定海水中二甲基硫(DMS)和浮游植物细胞中二甲基硫丙酸(DMSP)的方法,并研究盐度、温度、气液相比DMS诸因素对DMS顶空灵敏度的影响。该法对DMS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6%,平均回收率为106%,最低检出限为20ng/L。细胞DMSP先经碱作用转化为DMS,在50℃下作用时间不少于6h,峰高与浓度的双对数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对1994年冬、1995年夏采自胶州湾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盐度、饵料和光照条件培养下拟伍氏游仆虫(Euplotes parawoodruffi)的种群动力学响应,本实验采用酵母和杜氏盐藻2种不同类型的饵料喂食拟伍氏游仆虫,在一系列盐度梯度(5、10、15、20、25)及2种光照条件[光照(14 L∶10 D)、全黑暗]下,测定了拟伍氏游仆虫的种群动力学参数变化。使用种群动力学参数(环境容纳量K、种群内禀增长率r、及世代时间G)评价盐度胁迫和不同培养条件对拟伍氏游仆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度15处理组拟伍氏游仆虫的环境容纳量达到峰值,高盐度下(20~25)拟伍氏游仆虫的环境容纳量显著下降(P<0.05)。随盐度变化,杜氏盐藻组拟伍氏游仆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酵母组种群内禀增长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酵母组喂养的拟伍氏游仆虫环境容纳量高于杜氏盐藻喂养组,内禀增长率低于杜氏盐藻喂养组。光照条件下拟伍氏游仆虫的环境容纳量高于全黑暗条件,内禀增长率低于全黑暗条件。拟伍氏游仆虫对盐度胁迫的响应敏感,可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在盐度为15,光照条件(14 L∶10 D)下使用酵母投喂,可实现拟伍氏游仆虫高密度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水体扰动对多种赤潮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体扰动是海洋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扰动通过对藻细胞周围的营养盐边界层厚度的影响,进而影响藻细胞的生长.在其他环境因子统一的条件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扰动条件为主要影响因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扰动对中肋骨条藻、具齿原甲藻等10个藻种生长存在不同影响,实验数据显示,100r·min-1扰动对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针胞藻Fibrocapsa japonica、棕囊藻Phaeocystis spp.、定鞭金藻Prymnesium patelliferium有显著作用(P<0.05),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 Tsing-taoensis、塔胞藻Pyramimonas sp.、Pyramidomonas作用不明显(P>0.05).扰动促进了棕囊藻和定鞭金藻的生长,使之达到最大生物量,并延长了藻细胞的生长时间;同时100r·min-1扰动抑制了新月菱形藻,中肋骨条藻、具齿原甲藻、针胞藻的生长.这些不同的藻类对水体扰动有不同生长反应,结果表明水体扰动是藻类种间竞争的的选择推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