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沿海社区环境可持续技术的一种策略吴克勤(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21世纪议程”等文件以来,全球海洋意识空前增强。海洋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占地球表面积10%的全球沿海地区支持着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海洋环境与人类生...  相似文献   

2.
Green  EP 沈乃宏 《海洋信息》1996,(11):23-36,10
世界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的约占60%,人口对沿海资源所造成的压力与日俱增。在热带发展中国家,海岸带管理作为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一种手段,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感觉到综合管理手段的必要性。人们普遍认为,资源评价是沿海地区信息通畅管理的基本先决条件。遥感技术由于其对地球大范围观测的能力,因而是资源评价的重要工具,但遥感技术的观测能  相似文献   

3.
美国沿海地区的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人口占全国的50%以上,到2010年,沿海地区人口将占全国的60%,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国的30%以上。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美国环境保护局称:美国约1/3的河口及沿岸水域由于不安全而已不宜于渔业或游泳。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列举了美国沿海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典型环境事件:  相似文献   

4.
占地球表面积70.8%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据统计,世界人口约有70%生活在由海岸向内陆330公里的范围内。就世界范围来说,沿海地区的经济、科学和政治文化都比较发达。 我国海域辽阔,港湾众多,具有良好的海上交通运输条件,宽阔大陆架的地质构造和沉积条件适宜于生成石油和天然气。沿岸浅水区海洋生物资源极其丰富。  相似文献   

5.
董伟 《海洋信息》2007,(1):26-29
本文运用美国人口普查局、美国经济调查局提供的有关人口统计方面的重要数据,重点分析研究1980—2008年美国沿海地区的人口变化情况,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历史性人口趋势和短期人口变化情况,揭示了美国沿海地区人口变化的特征及其居住沿海地区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初谈海底淡水资源的形成条件与开发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维系民生的一大难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淡水危机。人口从内陆向沿海地区迁移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不可阻挡的潮流。据联合国预测,未来的30a世界人口的75%(即约63×108人)将居住在沿海地区。这样,沿海地区的淡水资源问题将更为突出。人类要顺利地实现向海洋要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战略目标,就必须首先解决沿海及其邻近岛屿地区的淡水问题。我国科技人员在长江河口已首先钻遇海底淡水[1],这给沿海地区淡水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大量的海洋地…  相似文献   

7.
刘敬圃 《海洋科学》1994,18(5):23-24
近30年来,人类的地球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以全球变化研究为对象的地球系统科学,并成为综合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等的更高层次的学科。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研究主要包括3个计划:1.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2.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3.全球环境变化的人为影响(HDP/GC)。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已决定开展统观念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为影响(HDP/GC)”与已经起步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沿海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沿海地区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为基础,选取人口、海洋产业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管制4个影响因素,以沿海经济区为基本研究单位,利用变系数固定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人文因素对沿海地区生态安全时空差异影响。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所选取的4个人文因素对沿海经济区生态安全时空影响都比较显著,其中人口增长对沿海地区生态安全具有负向影响,环境管制对各经济区生态演变具有促进作用,而海洋产业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对不同经济区生态安全演变的影响比较复杂。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节能减排措施,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政府管制水平,特别是提高外商进入的环境标准是未来实现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海洋与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与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二)刘容子,张海峰四、海岸带地区成为现代社会人口聚居的密集地带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越高,人口向沿海地区移动的趋势越强,这是一条规律。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估计,距海岸100千米的沿海地区,目前居住着60%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型叠加方法的登陆台风强度预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冯利华  骆高远 《海洋学报》2001,23(1):127-132
登陆台风危害极大,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统计表明,地球上台风平均每年造成60亿~7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2万多人的死亡.从全球每年发生的台风次数来看,西北太平洋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33%,因而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沿海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台风灾害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地阻碍了灾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研究登陆台风的长期变化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东沿渤海地区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人口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测山东沿渤海地区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人口,可为政府制订对策保护影响人口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模型方法预测 2030年、2050年和 2100年百年一遇高潮位高度值。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识别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区、预测影响人口。研 究结果如下:如果不对百年一遇高潮位采取防范措施、不考虑百年一遇高潮位持续时间和不考虑人口自然增长,山东沿渤海 地区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人口,2000年、2030年、2050年和 2100年年分别为 86. 79伊10 4 、93. 33伊10 4 、97. 43伊10 4 和 115. 40伊10 4 人。 研究结果表明:(1 ) 影响人口占沿海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大,2000年、2030年、2050年和 2100年年分别为 10. 34% 、11. 13% 、 11. 61% 和 13. 75% ;( 2 ) 影响人口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寿光、东营、昌邑、广饶、垦利、河口和寒亭地区,占 85% ~90% ; ( 3 ) 由于影响区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人口逐年增多,增加的影响人口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东营、沾化、寿光、广饶、无 棣、河口和垦利,占 93. 48% ~94. 63% ; (4 ) 影响区抢险、自救和逃生困难不断增大,从 2000年到 2100年,影响区内岸线附 近的水深将增加 0. 47~1. 19 m;(5 ) 人口密度大、地形坡度小的河口、垦利、东营、广饶和寿光是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人口 多、随平均海平面上升影响人口增加快的地区,应给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永恒的主题 ,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海岸带是一个特殊的地带 ,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我国 ,海岸带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沿海地区以13%的土地面积 ,养活了42%的人口并提供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1]。但是近几年来 ,由于人口不断向海岸带地区集聚 ,海岸带地区的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使得海岸带地区的资源开发过度 ,环境遭到破坏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沿海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 ,研究海岸带资源和环境的…  相似文献   

13.
广西沿海地区位于北部湾北部,有两市(北海和钦州)、两县(合浦和防城)和一港(防城港区)。沿海地区的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水利保灌面积很少,仅占耕地面积的1/3稍多,年发电量约1亿度,其中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各半;煤炭年生产能力约11万吨。由此可见地方能源结构单一,供求矛盾突出。从气候角度看,广西沿海属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显著。冬半年,沿海一带位于  相似文献   

14.
认识和分析沿海地区的人口分布规律,是制定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调整人口产业结构的基础研究。本文试图以环渤海地区为例,首次将沿海地区这一特定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沿海地区的人口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文中不仅从宏观提出了环渤海地区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而且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将环渤海地区划分为五种不同的人口类型区,并从微观分析的角度,针对各种不同人口类型区就人口特点和人口分布的微观规律作了详细分析。全文的结尾就人口分布规律的成因从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和历史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概要阐述。  相似文献   

15.
海岸带——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工业革命以来,地球系统中人为--自然变化过程加剧,产生了一系列当代急需解决、危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恶果。地球系统科学(ESS)因此在世界范围兴起,以国际地--生物圈计划(IGBP)为突出代表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相继展开,随IGBP研究的不 ,海岸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与优越性日益突出,以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LOICZ)核心项目的确立为标志,建立起了完整的海岸带研究体系,海岸带成为当代全球研究的关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沿海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沿海地区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为基础,选取人口、海洋产业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管制4个影响因素,以沿海经济区为基本研究单位,利用变系数固定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人文因素对沿海地区生态安全时空差异影响。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所选取的4个人文因素对沿海经济区生态安全时空影响都比较显著,其中人口增长对沿海地区生态安全具有负向影响,环境管制对各经济区生态演变具有促进作用,而海洋产业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对不同经济区生态安全演变的影响比较复杂。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节能减排措施,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政府管制水平,特别是提高外商进入的环境标准是未来实现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沿海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风险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亟需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着重回顾了近年来有关我国沿海地区陆域及海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征、机制以及风险的若干研究成果。分析表明,自196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沿海地区陆域及相邻海域的表面温度上升趋势十分显著,上升幅度和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值;生物与非生物的物候变化显著,温暖期(春、秋季)明显变长,并以东中国海(渤、黄、东海)最为显著;海洋物种地理分布变化、生物季节演替和群落结构与功能异常突显,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频繁,赤潮有年代际增加现象,热带海域珊瑚白化加剧。分析还表明,自1980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出现越来越多的高温热浪,沿海海平面持续上升并不断达到新高度,特别是破纪录的极端高海温事件、超强台风-风暴潮和极端高水位频发,这使得沿海地区社会-生态系统的气候暴露度不断增大;同时,沿岸海域富营养化、大规模围填海、破坏性以及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加剧了社会-生态系统的气候脆弱性,沿海地区的洪涝灾害严重,滨海湿地生境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中国东部尤其是东中国海很可能是全球升温和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海区之一。这表明未来我国沿海地区的灾害风险格局趋于复杂多变。为此,本研究指出了急需深入研究我国沿海地区全球变化综合风险的若干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的投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所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优越的气候环境和便捷的国际通道,为全世界也为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国沿海地区一直成为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沿海地区承载人口近5亿,创造全国GDP的58%,而其中海洋产业是沿海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当代国际海洋边界划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沿海地区那里有石油、有天然气,那里就会有划界问题出现,南海是如此,北海亦如此,波斯湾同样如此。波斯湾是一个封闭型浅海海域,有2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长约1000公里,宽50至250公里不等。这里的周边国家有伊拉克、科威特、伊朗、沙特阿拉伯、阿曼、阿联酋、巴林和卡塔尔计8个国家。波斯湾有着‘世界油库’之美称,石油总储量约为世界石油总储量的2/3,产量约占世界总产  相似文献   

20.
海洋沉积粘土矿物与古气候、古环境演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沉积物记录了海洋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历史的信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占沉积物组分一定比例的粘土矿物组合的变化与长期气候演变存在一定的关系 ,粘土周期性沉积响应与地球轨道驱动因子作用有关 ,陆源粘土通量既受大陆冰盖厚度和海平面变化以及环流强度的控制 ,同时又受源区物理、化学风化程度的影响。因此 ,粘土矿物组合的变化反映了源区气候冷、暖周期性旋回 ,记录了搬运、再沉积和环境演化的重要信息 ,为古环境再造、古季风变迁以及海陆对比提供了有力证据 ,同时也为洋盆及其边缘海形成、地球演化及重建中生代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