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洋中部的大洋岩石圈由于与板块边界地形有关的压应力十分集中以及印度与亚洲的持续碰撞等原因已经发生了系统的变形。变形主要有两种空间形式 :①大洋岩石圈和上覆沉积物的长波长(100~300km)褶皱作用 ,②5~20km宽的断块的逆断裂作用。ODP116航次站位测出了变形导致的一个大的构造不整合的年代 ,表明印度洋中部岩石圈的主要变形时期开始于8.0~7.5Ma(116航次船上科学工作组 ,1987 ;Cochran,1990)。该变形的位置处在板块动力环境 ,过去认为的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被分为印度板块、澳大…  相似文献   

2.
《海洋学报》1986,8(6):714-723
大洋板块的俯冲消减形成了各种弧状构造,而这些构造之所以成为弧形的原田,长期以来存在着多种解释.本文从地球球面和俯冲板块之间的几何关系(主要是俯冲角的大小和海沟形态的变化)出发,提出几个解析模式,并将解析结果同实际资料对比,初步揭示了地球球面和俯冲板块之间的几何关系是这些弧形构造形态的主要控制因素,并据此对俯冲带几何性质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这对板块学说无疑是一种佐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3.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是刚性的并且只在其边界变形。然而 ,赤道印度洋却有板块内变形的足够证据。变形例外地起因于由印度与欧亚板块正在进行的碰撞而引起的大洋岩石圈的高应力。这样的板块内变形通常是在大陆上观测到的而不是在大洋中 ,那里的变形一般局限在狭窄的板块边界处而不是散布于宽广地区。印度洋从而提供了一个研究大洋岩石圈板内变形的少有机会。印度洋内的变形是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MinsterJB等 ,1978) ,以便利用单一的刚性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来解决拟合全球板块运动中的难点。这个板块现在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4.
新第三纪墨西哥外海中美洲海沟大沉降事件——来自海底观察的证据B.MercierdeLepinay等中美洲海沟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位于加勒比板块边界,该区域几乎不会发生消减加积;第二部分位于北美板块边界,在该边界的Acapulco外海有一个30—4...  相似文献   

5.
大洋锰结核中矿物对过渡金属分布的控制GuobinLei等关于大洋锰结核、结壳中Co、Ni和Cu在10A锰酸盐、水羟锰矿及铁的氧氢氧化物(简称为铁相)之间分布的讨论主要是在全样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通过分层取样,对锰结核不同的微层同时进行了化学及...  相似文献   

6.
致力于俯冲带研究的首次大洋钻探探险(ODP185航次)将在马里亚纳海沟和伊豆-博宁岛弧完成。大洋板块的俯冲可以引起地震、海啸等灾害事件,也可以带来许多有益的产物,如矿床沉积。俯冲带是一种动力过程,即俯冲的海底和上覆地幔的原始物质进行再循环,并在最上部...  相似文献   

7.
Costa Rica地震学项目(CRISP)是为了了解板块消减带上大地震发生和岩层破裂过程而设立的。CRISP选择的科学钻探井位处在板块会聚边缘的侵蚀末端附近,这里沿走向起伏的消减板块,具有低沉积物供给、快速的会聚速率、地震多发、消减侵蚀显著的特征,对于认识地震成因和传播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世界大陆深钻/超深钻和深海钻探(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实施的简况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向地壳深部和深海大洋底的探索成为现实。中国第一口大陆科学深钻即将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地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上开钻,以期揭示变质岩石的形成和折返机理,再造大陆板块会聚边界的深部物质组成与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东为许多重要沉积盆地的地层资料,介绍东南亚第三纪构造与地层演化的一个新模式,这一模式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第Ⅰ阶段(50-43.5Ma);在这个阶段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开始并延续,同时在欧亚板块的南缘发生洋壳俯冲。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使印度洋大洋扩张速度放慢,从而使沿着巽它孤俯冲带的会聚速度降低,且使毗连的弧前和弧后处于拉伸期。弧前和东爪哇地区孤立裂谷盆地下面充填了海浸沉积物,上覆为开  相似文献   

10.
从全球大洋的许多站位采集了深水样品。以Sargasso海的深层水为参考,测定了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冰岛海域的浓度最高(48±0.3μMC),至北大西洋的48°N和32°N分别降至41.5±0.4和43.6±0.3μM。环极海流(61°S)和罗期...  相似文献   

11.
史学建  彭红 《海洋科学》1998,22(5):65-68
自60年代中期,板块构造学说诞生以来,关于板块运动的力学机制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大洋中脊是公认的重要板块分界线,也是全球连续性最好最长的板块分界线,对大洋中脊应力性质的认识将有利于探讨全球板块的运动机制。海底扩张学说为认识板块运动方向提供了许多令人信服的事实,但是,其运动力学机制并非符合后来发现的一些新的事实。本文试图进一步阐明海底是主动扩张还是被动拉张。1 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回顾海底扩张一词源于本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Hess(1962)和Dietz(1961)在地幔对流的基础上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中脊顶部是地幔物…  相似文献   

12.
最丰富的元素进入被河水冲淡的海洋和洋中脊扩张中心处的高温热液流中,在碳酸钙沉积过程(大气—海洋分界面上的损耗)以及蒸发盐沉积过程中消减。根据对这些通量的全球最佳估计值,可以得出输入大于输出,就钠(Na)来说很可能大到4倍,就镁(Mg)和硫酸盐来说大到2~10倍,而对钾(K)来说大到20倍。相反,Ca显然以其输入率的2倍从大洋中消失。或是大洋远远没有失去平衡状态(由于所有主要元素Na+、Mg2+、K+和SO24聚集而Ca2+减少),或是一个或更多个有意义的地球化学通量未被识别或有很大的局限性。在…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判断,西太平洋板块除了沿日本海沟斜向向黑龙江板块大陆下俯冲外,别的地区大洋板块均近垂直向下回流,未向大陆斜向俯冲。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的地幔内所存在的大范围柔性低速岩石圈阻挡了大洋板块的斜向俯冲。中国东部岩石圈的剧变不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大陆岩石圈所引起的效应,它的构造动力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活动大陆边缘的板片窗构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俯冲的洋中脊的持续扩张作用将会使该洋中脊两侧的洋壳板片之间形成一个持续加宽的间隙,这个间隙称为板片窗。板片窗往往形成于小于10Ma左右具浮力的大洋岩石圈俯冲时期。板片窗形态依赖于3个主要因素:板块的相对运动、俯冲前的洋脊一转换断层组合样式、俯冲角度。影响板片窗形态的次要因素还有热侵蚀、相变等因素。在板片窗出现的活动大陆边缘,软流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发生独特的多圈层相互作用,是地球系统最为活跃的地带。由于该地带的洋底消减往往与生长轴呈一定角度相交,不仅引起盆地的不对称消减,而且使得板片窗之上的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岩浆、成矿和热效应明显不同于洋中脊平行于俯冲带的消减作用产生的构造、岩浆、成矿和热效应。  相似文献   

15.
马鞍形白云石中亚晶定向排列的模式A.Kostecka马鞍形白云石是指具有弯曲的晶面和晶棱,板状晶形,呈波状消光的白云石。它们常与硫化物矿物、含硫酸盐的碳酸盐及碳氢化合物共生。马鞍形白云石的晶体经常是由大量的板块状亚晶(相互间稍微错开)所构成,因而形成...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世界》2011,(1):7-7
12月8日,我国大洋考察主力船舶“大洋一号”从广州起航,奔赴三大洋执行我国大洋第22航次任务。 中国大洋第22航次任务计划时间376天,航程约4.5万海里,共9个航段,期间分别停靠南非(开普敦)、巴西(萨尔瓦多)、巴拿马和厄瓜多尔(瓜亚基尔),预计2011年12月18日返回青岛。本航次共有来自国内37家单位的431名科考队员参加,是我国大洋科考中参航单位、参航人员最多和航次时间最长的航次。  相似文献   

17.
读编往来     
<正>这期向大家科普一下海底火山的知识。所谓海底火山,就是形成于浅海和大洋底部的各种火山。包括死火山和活火山。地球上的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处,而海底火山大多分布于大洋中脊与大洋边缘的岛弧处。板块内部有时也有一些火山活动,但数量非常少。海底火山可分3类,即边缘火山、洋脊火山和洋盆火山,它们在地理分布、岩性和成因上都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琉球海沟构造地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琉球海沟位于西北太平洋,与琉球岛弧和冲绳海槽同属于一个沟弧盆体系。它紧贴琉球岛弧东侧,与琉球岛弧平行延伸,长约1350km,水深5000~6000m,最大水深7881m。其地貌明显地受构造因素控制。中新世以来,西北菲律宾海板块插入亚洲板块之下,琉球岛弧隆起,形成不对称的“V”型深海沟。海沟西坡(岛坡)陡,并受众多的横断裂切割,坡上有众多的北西—南东向的海底沟谷,还有北东—南西向的陡崖。坡间水深1500~4000m之间为宽阔的由玄武岩质火山岩构成的阶地面,其上有浊流沉积。岛坡经多个陡崖,急倾至海沟底。东坡(洋坡)缓,是西北菲律宾海板块向琉球岛弧下插的一边,与大洋盆地相连。海沟的轴部是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俯冲会聚边界。由于断裂的割切,致使海沟底地貌复杂化。只在琉球海沟的中段,海沟深度超过6000~7000m处深海沟构造地貌特征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9.
地中海是太平洋之外弧后盆地较为发育的海区。巴利阿里海盆和第勒尼安海盆是西地中海两个位置相邻、互有成因联系的弧后盆地。海盆莫霍面埋深分别为 1 2~ 1 5km和 1 0 km,热流密度分别为 1 0 0 m W/m2和 2 0 0 m W/m2 ,发育有大洋型磁条带异常 ,大洋钻探和拖网取样均采到了拉斑玄武岩。较之巴利阿里海盆 ,第勒尼安海盆更富年青性。两弧后盆地的成生演化是与欧洲板块与非洲 -阿普利亚板块的相互作用息息相关的。中新世 ,随着非洲 -阿普利亚板块向西、西北俯冲 ,科西嘉、撒丁裂离欧洲大陆 ,巴利阿里海盆被打开 ;上新世 ,阿普利亚微板块进一步俯冲 ,导致亚平宁与科西嘉、撒丁之间的裂离 ,形成第勒尼安海盆。  相似文献   

20.
深海钻探在研究大洋和边缘海深水凹陷的含油气性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岩心中曾发现了烃类的工业流和石油的痕迹。在太平洋中沿着整个大陆—大洋过渡区的周边发现了含油气性的标志 ,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中则见于大陆坡脚处。在这些地区它们与沉积盖层中的金属矿化相结合 ,说明了长期的热液活动性。石油和天然气出现在边缘海中 ,如加勒比海、爱琴海、黑海、第勒尼安海、白令海、日本海和墨西哥湾。实际上它们都位于欧亚板块和非洲—阿拉伯—印度板块的大陆之间碰撞区内。在大洋和边缘海底 ,沉积物的厚度一般不超过 1~ 2 km,这对于形成油气藏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