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罗颖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4):103-107,126
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规划是一项综合而又技术性很强的工程。随着河南世界文化遗产数目的增多,遗产地的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为游客进行深度的文化解读提供了帮助。采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安阳殷墟文化遗产景区解说系统现状,并结合旅游解说系统规划的基本模型所关注的六大要素,提出未来安阳殷墟景区应进行科学系统的理念规划和形象设计、解说系统空间布局规划和分级解说服务系统规划,并注重对游客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山岳型风景区解说标牌系统管理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解说标牌系统是景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不仅服务于游客,还起到管理景区的目的。目前我国大多数山地旅游解说标牌系统的建设问题突出,影响了景区的形象与持续发展。针对山岳型风景区旅游解说的要求,探讨解说标牌系统管理的要素:搜集相关的基础数据、确定解说标牌的设置地段、确定解说标牌的内容及选择标牌的展示方式,并提出加强对自然景观的解说、树立科学的解说观、实现旅游解说标牌系统的规范化与特色化、加强游客安全管理解说标牌等,以提高山岳型风景区旅游解说标牌系统建设的科学性、知识性、可视性和景区化。  相似文献   

3.
环境恶化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云南普者黑旅游景区也未幸免,通过数理统计与定性分析,发现景区水质恶化、大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动植物生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护景区生态迫在眉睫。旅游者是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视的群体,其承担生态责任有利于景区生态安全;可以有效提高社区其他公众的生态意识;有利于政府部门更好地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因此,通过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完善景区旅游解说系统,加快生态社区建设可以有效培育旅游者的生态责任,从而实现普者黑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数量快速增长的旅游者给旅游地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负面环境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环境的影响及旅游行为的管理已成为当前业界关注的焦点。基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图书馆丰富的文献数据库资源,包括EBSCO,Pro Quest,Emerald,SAGE,Cambridge Journals Online,TaylorFrancis Online等,从我国当前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出发,对国外文献中关于旅游者管理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提出旅游者管理研究的框架思路,试图为景区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和指导。国外旅游者管理已基本形成一套包括旅游承载力、游憩机会谱、可接受改变极限、游客影响管理、旅游者活动过程管理等理论框架。国外旅游者管理研究多开展于旅游发达国家,主要集中于国家级景区。相应旅游者管理研究主要从景区角度与旅游者角度出发,分别采用被动强制式管理与主动引导式管理。从景区角度出发的被动强制式管理措施包括空间管理策略、入口管理策略、交通管制等,强调旅游者对实施相关管理措施的态度与意见反馈;从旅游者角度出发的主动引导式管理重视旅游者感知、行为,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解说服务的完善升级、休闲娱乐经验预先告之、旅游者环保教育的灵活开展等。  相似文献   

5.
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在旅游者感知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汪侠  顾朝林  梅虎 《地理科学》2007,27(1):121-126
旅游者感知是旅游者通过感官获得的对旅游地的旅游对象、旅游环境条件等信息的心理过程。旅游者感知评价涉及的因素很多,评价信息的不完备性和不确切性,决定了感知评价的灰色性,针对这一特点,将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理论相结合进行旅游者感知的综合评价。首先分析了影响旅游者感知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旅游者感知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依据评价模型以大桂林旅游圈的五个主要旅游地为例,对旅游者感知进行了综合评价。实证研究表明,旅游者感知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所得结果客观、可信,能够为旅游地的规划、管理和营销提供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山风景区是集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地质公园"三冠"于一体的海内外知名旅游风景区。然而,受山岳型气候条件的影响,黄山风景区旅游气象灾害频发,由此引起的地质灾害等,给旅游资源景观和旅游设施造成破坏,影响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直接威胁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为此,在分析旅游气象灾害对旅游业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黄山风景区旅游气象灾害的特点,构建了景区旅游气象灾害防御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旅游气象灾害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防御系统三大体系组成。选取雷电监测预警系统为例,对其构建思路、预警流程、技术体系进行详细介绍,从而为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探讨--以重庆缙云山为例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文章提出了旅游风景区解说系统的概念,并对旅游活动的解说特征、设计要素进行了分析,认为风景区解说系统应包括交通导引解说系统、接待基础设施解说系统、景区解说系统、游客中心。最后,对重庆国家级重点风景区———缙云山的景区特征与资源赋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缙云山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罗光华 《热带地理》2004,24(2):201-204
通过对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区规划中整合运用的方法研究,提出了旅游景区开发中的文化利用不能局限于该景区,应置于整个地域文化来考虑,并且要通过确定开发主题、文化外显的选择和转化、文化传播这样一个系统化的完整过程才能够实现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区中的融合.以重庆龙水湖景区规划设计为例,进行了整合运用的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9.
旅游意象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对旅游意象与旅游形象的概念理解仍含混不清,有碍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在对旅游意象与旅游形象的概念开展了追根溯源式的探究的基础上,从心理过程、审美层次以及影响旅游者行为方式3个方面分析了二者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城市旅游意象的认知遵循从"意"到"象"的解构和从"象"到"意"的重构的规律。其中,"意"指城市文化,"象"则是体现城市文化的各种符号,即意象点。选取文化主线,筛选意象点,科学引导旅游者在意象点之间流动,利用解说系统帮助旅游者理解意象点,通过感官刺激帮助旅游者想象,最终完成城市旅游意象的创造。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本分析法,使用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6个5A级沙漠型旅游景区的在线评论内容。结果表明:(1)沙漠旅游正在向大众旅游发展,可以分为观光型旅游景区、过渡性旅游景区、综合性旅游景区3个阶段;(2)核心吸引物是自然资源,以“沙+水”模式为主,游客感知差异明显;(3)出游方式倾向于亲子游和自助游,孩子的旅游体验是亲子游中的关键,线上攻略是自助游游客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行程规划倾向于目的地景区组合,景区效率、收费、服务态度、游客数量与基础设施是影响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针对沙漠旅游提出了合理开发沙漠资源、重视景区间协调发展、综合发展景区功能、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世界遗产丝绸之路沿线遗址点遗产诠释与重游意愿的影响关系,研究将遗产诠释分为现场遗产解说与非现场遗产传播两部分,并以旅游体验为中介变量,游客特征为调节变量,构建“遗产诠释-旅游体验-重游意愿”的结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1)非现场遗产传播正向影响现场遗产解说;(2)遗产诠释需要通过深刻的旅游体验才能更好地影响重游意愿;(3)遗产诠释与重游意愿的影响关系部分受游客性别和文化程度的调节,其中非现场遗产传播更能在高文化程度的游客中发挥其对重游意愿的影响作用,同时更能在男性游客中发挥其对旅游体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了解不同类型游客对解说媒体的需求,对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从大学生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对解说媒体的需求与偏好,经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了大学生人口统计学特征、出游特征与解说媒体需求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大学生对解说员、网络和电子解说媒体有较高的需求;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出游特征对解说媒体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景区安全标识系统作为传播信息和规范观赏行为的有效方式,已成为影响游客旅游体验和衡量景区服务水准的重要因素。借助实地考察与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以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景区为例,综合利用文献分析和数理统计验证,拟定11项安全标识测量指标以调查游客对景区安全标识系统的认同感,研究结果表明:游客普遍认同遗产景区安全标识系统的重要性,但多是从利己角度的直观考虑;游客对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景区安全标识系统认同度低,安全标识系统各构成要素急需改进,尤其是安全标识的设计和功能;游客对文化遗产景区安全标识系统的认同度并不完全受人口统计特征影响;游客对文化遗产景区安全标识系统的认同度受游客出游频率和旅游形式影响。建议文化遗产景区从完善安全标识布局和基本功能、强调景观感设计、规范安全标识系统文字和色彩、改进标识的视觉尺寸和开展定期检查维护方面实施优化。  相似文献   

14.
左冰  周东营 《热带地理》2014,34(2):209-216
通过对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游客的问卷调查,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探讨了旅游解说对于游客形成国家认同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3种主流解说效果评价模式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研究表明:解说效果与吸引物的类型及其保护和利用目的密切相关;游客解说有助于游客形成国家认同,可增进游客对历史的认知,增强其爱国意识和情感。文化遗产类吸引物的解说遵循着效果结构模式,其对游客的影响依循着知识获得―情感(态度)转变―行为调整的顺序渐进。同时,解说也会对游客的行为产生即时的直接影响。在文化遗产类吸引物的解说中,认知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解说的效果,解说手册和多媒体讲解系统对于帮助游客获得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遗产旅游地除了配备相应的人员解说外,还应当重视非人员解说系统的建设和青少年游客的解说需求。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与文献史料,系统分析了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现状、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新疆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借助SPSS软件探析了非遗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归纳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结果表明:(1) 新疆非遗资源类型结构、数量分布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态势良好,且活化模式逐渐多元化。(2) 国家级非遗与自治区级非遗在省域空间层面以极核区、高度密集区、次级密集区和面状区域为主要分布特征,呈现出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3) 不同地区的非遗资源丰裕度对旅游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遗资源密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而非遗资源稀缺地区的旅游发展相对缓慢。依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机制,以旅游为载体对文化遗产进行活化,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6.
Place names that contain rich reg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are “living fossil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hey are of great tourist value. Taking the main urban area of Chengdu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s of place names, as well as their tourist values. This value is believed to mainly include stimulating tourists' interest in traveling, presenting local tourism features, enhancing the travel experience of the visitors and serving the tourism economy. The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place nam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uts forwar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engdu's place name culture. Such strategies could include establishing a tourism place name system of Chengdu scenic spot names, using place names in the rest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scenery, combining place names with food tourism resources and high-quality tourism commodities, develop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related to Chengdu place names, strengthening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Chengdu place name culture and conducting dissemination activities for Chengdu place name culture.  相似文献   

17.
Agri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world heritage.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this kind of heritage are that they are "living" or "real life" systems, in both the ecosystem and in the cultural sense. So, agricultural heritage needs to be conserved in a special way. In a well-reasoned approach to dynamic conserva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careful development of heritage sites can realize greater sustaina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by considering both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ough tourism.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Global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as designated by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and listed by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as agricultural heritages sites. Currently, the research in China focuses on tourism resources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duction design and marketing, tourism perception and the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o forth. There is less emphasis on research about benefit sharing of heritage tourism evolution mechanisms,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and study methods which should be analyzed in-depth, so as to illuminate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development in a living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8.
In developing tourist attractions, government planning authorities and entrepreneurs face a challenging task trying to cater to the interests of foreign visitors while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local communit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as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ourist–local divide" is negotiated and the welfare of both groups monitored. This argument is empirically developed with the aid of two case studies on heritage tourism in Singapore: the adaptive re–use of old shophouses after their conversion into boutique hotels, and the re–invention of street activities as tourist sites. The commoditisation thesis advanced by many tourism writers is critiqued. I argue that heritage development is geared towards Singaporeans as much as it is towards tourists, and the effects of commoditisation are not always negative for the host community. Rather than a static object, heritage is an ever–changing product influenc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urism and socio–cultural forces at the local scale. For this reason, the notion that commoditisation leads to "inauthenticity" is re–evaluated and a more optimistic prognosis on heritage tourism is offered.  相似文献   

19.
刘爱利  涂琼华  刘敏  刘福承 《地理研究》2015,34(9):1781-1794
遗产地旅游开发中的商业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成为遗产保护与旅游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宗教型遗产地,其旅游开发的商业化既影响了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对游客的旅游体验产生了消极影响。在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回顾的基础上,选取嵩山少林寺为典型案例,从商业化阶段、产业链形态、旅游景观变迁、旅游世俗化影响等方面,对商业化的演化过程进行刻画与解读;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商业化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的旅游商业化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的研究视角,对客观认知中国宗教型遗产地的商业化开发状态,指导宗教型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