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洪洞8级地震形变遗迹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山西临汾盆地霍山山前存在一系列地震形变遗迹,初步研究认为是公元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产物。 本文对所发现的形变遗迹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同时对1303年地震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临汾地区地质构造环境的分析,结合地表地震形变遗迹的研究,初步认为共轭活动构造对1303年洪洞8级地震和1695年临汾级地震的发生和震中分布位置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的成果,重点叙述了1695年临汾8级地震的形变遗迹,讨论了发震构造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据卫星影象判读试论1695年临汾8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卫星影象判读,论述临汾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沿北西向左幕-县底断裂密集分布的地震形变遗迹,结合地震史料,讨论1695年临汾8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阐述了东堡地震遗迹的论据,根据文物重新确定了东堡地震遗迹的时代。并讨论了1695年临汾八级地震震中在东堡的可能性。据此对该地震的烈度、震级和发震构造提出了见解。最后,文章对1695年后东堡震区地壳的垂直运动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1989年8月,我们对塔什库尔干县下坂地水库进行烈度复核时,在塔合曼盆地南东缘发现三期清楚的地震遗迹。 最新的一期是1895年7月5日地震遗迹。地震形变带长约40km余,形变遗迹有地震断层、滑坡、张裂缝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堑、断塞塘等地表现象。地震断层以正断层为主,局部亦有扭张裂隙展布,整体展布为左阶排列,走向由北北西转为北北东,向东凸起呈弧形;断  相似文献   

7.
四川西昌1850年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金卫  李坪 《地震地质》1993,15(2):97-106,T002
本文对则木河断裂带上各种地震地表破裂现象作了调查和时代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850年西昌地震在西昌北的李金堡至宁南的松新间形成了长达90km的地震形变带。地震位错的最大水平位移为7m,垂直位移一般为0.5~2m,对地震形变带中的各种变形遗迹和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研究表明,则木河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震中位于大箐梁子一带,震中烈度达Ⅹ~Ⅺ。地震破裂的力学性质为左旋扭张,与则木河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一致。地震破裂具有向南突出发展的不对称特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临汾盆地及其周缘的GPS和In SAR观测资料,通过计算最大主应变、最小主应变、面应变等水平形变特征量以及罗云山断裂(南段)上盘雷达视线向形变速率,综合研究汶川M 8.0地震前后临汾盆地及边界断裂现今地壳形变特征。结果显示:汶川M 8.0地震的发生引起临汾盆地及周缘形变场的动态调整,罗云山断裂南段至峨嵋台地北缘断裂应变率场由弱张性活动转为较强的压性活动状态,最大面应变率由1.5×10-8/a变为-3.1×10-8/a,SBAS-In SAR结果同时显示,罗云山断裂(南段)上盘于2009年起由下降转为隆起,在形变场动态调整过程中发生河津M 4.8地震,之后该区域应变率场恢复背景状态;汶川M 8.0地震有利于在山西断陷带南段北东东向断裂间形成压性应变积累,对河津地M 4.8地震的发生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区域垂直形变、水平形变资料分析了临汾盆地现代构造运动及其演化特征,指出了进一步划分潜在震源区、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基本烈度复核和地震中长期预报的形变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共和7.0级地震的发生及共和盆地内古地震遗迹的发现,说明共和盆地不属于低烈度区,其地震危险性是不容忽视的,在诸多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共和地震的构造背景,讨论了共和地震的孕震过程,发现该次地震的孕育经历了近20年,并且可以分为长、中、短、临4个阶段,反映了地壳介质由弹性形变、朔性形变、硬化直至破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王挺梅  李新元 《地震地质》1991,13(1):26-27,T001
长期以来,人们对1695年临汾地震做了大量工作,并绘制出等震线及地震遗迹分布图。然而,涉及这次大震地表破裂的研究,由于该地区大幅度的人工后期改造而进展甚少。最近,作者应临汾地震区划任务需要,在罗云山山前,临汾市周围及涝河、洰河一带进行了细致的野外调查,对临汾市西北角郭家庄新开挖的探槽群作了实测剖面,在市东南12公里的南乔村发现了新的北西西向断裂(图1),并初步确定它们共同构成一条  相似文献   

12.
对临汾中心地震台“十五”前兆观测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观测系统工作状态稳定、运转情况良好,产出数据的连续率、完整率等指标达到了规范中≥95%的要求;3套形变观测数据“内精度”达到了国家“Ⅰ”类形变台的标准,对于全球7级以上地震和全国6级左右地震,石英摆倾斜仪能清晰记录到50%以上地震的前驱波现象;在同一地震前垂直摆出现的异常变化与石英摆存在截然不同的异常图像形态,这可能与两仪器自身之间的摆系、工作周期、频率等指标的差异性有关;大地电场有较好的远场异常效应,在青海海西等地震前记录到了明显的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昭苏盆地地震地质概况和活动断裂的展布,规模及特征。对发现的一次大地震遗迹,包括长约70公里,左旋水平位移达8米的地震断层及沿地震断裂带两侧分布的巨大滑坡,崩塌等地震形变现象进行了描述。确定这次约相当于8.0级的大地震可能是1716年发生在准噶尔西部地区的那一次大地震,并初步确定了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地震矩张量反演断裂形变带运动学特征的方法,讨论了近600多年来鄂尔多斯地块不同时段的构造运动。结果表明,大华北第3地震活动期中该地块运动增强,其构造运动参数2倍于正常期,指出1695年临汾大地震是在此区域构造运动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台湾集集921地震地壳形变的简介与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集集921地震是20世纪末发生在我国的一次影响很大的地震。地震性一年后,笔者有幸考察了地震现场。本文展示部分地震遗迹照片和收集到的GPS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这次地震的震前震后地壳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16.
1985年6—10月间,在山西临汾盆地南部工作期间,发现历史地震遗迹,长度约75公里,遗迹年代经推算距今约1400年(北魏)。 这些地震遗迹主要有:地震楔、地震陡坎、沟拐弯、断层快速活动等,集中分布在侯马市上马乡上院至庄里7公里长的地域里。 在地震遗迹中,规模最大的是地裂缝,长度约68公里。它分布在侯马市北5公里的北坞村北,高阳、西上宫、张寨一带和新绛县柳泉乡至万荣县通化乡一带。总体呈右行雁列状排列,分布规律,穿沟越坡,不受地形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月7日临汾中心地震台龙祠短水准测线Bm3点出现巨幅形变,其日沉降量达10 mm以上.为了查明形变点产生巨幅形变的原因,山西省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承担了Bm3点为中心场地地震地质勘察工作,运用二维高密度电法及三维高密度电法对隐伏断裂进行勘察,并对附近的地质环境和巨幅形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地震预报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3年9月27日发生在新疆友谊峰东北7.9级地震震前乌鲁木齐形变站垂直形变异常特征的分析,得出该台站垂直形变在地震临震前有明显的异常反映,地震前北天山中、西段地区4.9级以上地震活动较活跃,垂直形变运动速率加速上升,地震当日观测数据出现突跳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F综合检验的理论,讨论了形变异常的定量化及检测准则。利用潮汐观测中的非潮汐形变讨论了大同和丽江地震前形变异常分布的非均匀性,并与地震活动的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震前1.5年左右,能检测出区域性的准同步形变异常,出现的异常空区可能是未来的地震危险区,且形变异常空区在震前应有强化或补偿现象。因而,在地震危险区的判定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地震孕育所处阶段的判定;在无法判别地震孕育阶段的情况下,形变异常台站周围和异常强度场中所出现的形变异常空区都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20.
以诸城—宜川深地震测深速度剖面为约束, 对沿该剖面得到的高精度重力数据进行拟合, 并对临汾强震区平面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处理, 得到了该地区地壳密度结构及平面重力异常分布. 利用上述结果分析了临汾强震区的地壳结构及构造环境, 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 认为临汾强震区地壳中存在塑性相对较强的介质, 洪洞和临汾两次历史地震皆发生在其与周边弹性介质的转换边界上. 另外, 临汾凹陷南北两侧局部构造环境存在差异, 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 导致了洪洞地震和临汾地震的发生. 两次地震在发震时间、 地点和震级等地震要素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