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建站的胜利完成,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下实现的。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成和南大洋考察任务的完成,对促进我国的海洋开发,发展我国极地考察事业,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充分显示了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体现了我国的民族精神,赢得了国际声誉,改变了我国在南极问题上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2.
我国第四次南极考察工作已全面展开,现正进入紧张的考察中。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第四次光荣地承担了南极考察任务,已派讲师张松波同志参与考察。根据考察计划,他将在武汉测地所吕纯操同志及冰川组队员的配合下,进行如下课题的考察研究工作:1.菲尔德斯海峡地壳断裂形变网监测;2.地面摄影测量在南极冰川考察中的应用;3.长城站建筑物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与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俊  彭文均 《地图》2001,(1):24-26,52
一、第 1 6次南极测绘考察概况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计划执行的是“一船两站”运行方案 ,雪龙船于 1999年 11月 1日从上海启航 ,按上海—中山站—智利蓬塔—长城站—中山站路线行驶 ;2 0 0 0年 3月 1日从中山站正式返航 ,4月 5日抵达上海。整个航次历时 15 7d ,航行 5 0 10 2km ,累计破冰 6 5km ,创造了雪龙船六下南极离站时间最晚的新记录 ,同时也创造了我国南极考察以来航程最远、破冰距离最长、一个航次四过西风带的记录。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任务艰巨 ,时间性强 ,危险性大 ,依赖客观因素较多。在国家海洋局的直接领导下 ,经过全体队…  相似文献   

4.
《测绘通报》2007,(12):68-69
极地基础测绘与科学考察研究,既是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我国极地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南极重点地区和有国家权益意义的地区分期完成地图覆盖和其他各项基础测绘内容,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考察急需的各种类型地图,增强为中国极地科考工作提供完善的测绘保障和各项基础空间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服务能力等,从而提高我国在南极测绘的国际交流合作和数据资料共享的地位和能力。黑龙江测绘局作为国家直属测绘局,每年都承担着国家众多的重点测绘项目,其中极地测绘工程中心每年都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南极测绘生产任务。2005~…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南极数据分布式存储、没有公共数据展示平台的现状,研究了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Web GIS技术,采用面向服务架构的理念搭建数字南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南极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需求的用户可以“一站式”获得与南极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服务,为南极资源调查、多学科综合考察提供地理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6.
从2005年11月18日起,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格罗夫山考察队从上海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出发至今,已有三个多月的时间,目前考察工作基本完成。在这三个多月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共收集陨石5354块,超过此前我国对该地区考察时收集到的陨石总数,使我国南极陨石的拥有量接近一万块。与以往的考察任务不同的是,这次考察除收集陨石外,还同时进行冰盖进退及古气候研究、地质考察、内陆冰盖测绘、星地遥感同步测量研究等考察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在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2个越冬科考站及Dome-A临时科考站,在北极建立了黄河越冬科考站。南极科考队员分为越冬队员和度夏队员。极地测绘工作已有70多人次参加了南北极科考、考察。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极地科考30年来,极地科考工作者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换取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极地事业的发展壮大,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极地科考,它标志着我国的极地科考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预示着极地考察在世界极地科考的进程中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由281名队  相似文献   

9.
《地图》1991,(4)
到目前为止,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CKAP)成员国中已有15个国家参加了南极地图制图工作。南极大陆边缘地区备受考察人员的青睐,因为这里经常发生岸线和大量苔原以及许多岩石露头山区的位置变化。再加上考察人员只能到达南极边缘地区,这就是南极地区制图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07年11月12日启程奔赴南极,执行中国2007--2008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是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考察队将围绕中国南极内陆站建设选址、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项目、“十五”极地考察能力建设现场实施这三大主线,完成37项科学考察和10项后勤保障工作,特别是实施中山站至内陆冰穹A地区综合考察,将为中国南极考察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