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珊瑚礁地质稳定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珊瑚礁稳定性的研究现状,对影响礁体稳定性的诸多因素如礁体结构、地形地貌、波浪、潮汐、潮流、风诸如热带气旋和风暴、海流等进行总结,结果表明以上诸多因素可在不同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礁体稳定性。同时指出现阶段礁体稳定性研究所需注意的问题,其一是涉及珊瑚礁地质稳定性的礁体结构、地貌形态的研究尚少,需合理利用多波束测深仪、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系统、钻探及AUV、三维实时声学成像声呐技术获取礁体地形、地层及剖面形态,并借助GIS技术对滑坡等失稳地带进行圈定,其二是潟湖区、礁体边坡等区域的稳定性研究缺乏,需引入极限平衡法评估礁体边坡、泻湖等区域的稳定性,且需考虑波浪、潮汐引入的孔隙水压力、渗流力的影响。通过综述礁体稳定性研究现状及未来礁体稳定性研究的方向的展望,以期为珊瑚礁体上的工程建设及未来的珊瑚礁地质稳定性研究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2.
珊瑚礁生态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里清 《海洋科学》1978,2(4):55-63
我国是海域辽阔的国家,也是珊瑚礁岛众多的国家。在海南岛南岸和台湾南端以南包括东、西、中、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水域,澎湖列岛和钓鱼岛等东海南部水域,以及台湾东岸的太平洋西部水域等广大热带海区,各种类型的珊瑚礁岛星罗棋布,在那里瑰丽夺目的造礁珊瑚和珊瑚礁所特有的动植物,繁茂生长,它们在一起构成了庞杂的珊瑚礁生态系。为了合理开发建设珊瑚岛礁,珊瑚礁生态系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很重要的,现译出山里清所著《珊瑚礁生态系》一文,供有关方面的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礁初步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是唯一的中国大陆沿现代珊瑚礁,本文报道了对雷州半岛西南端灯楼角地区的珊瑚礁的观察结果,本区地处琼州海责和北部湾的会合点,属热带北缘大陆沿海水环境,本区珊瑚礁是冰后期海侵以来形的,分为岸礁和离岸礁两类,厚度一般为1-3m,宽度约500-1000m,构成原生礁 中的优势种为角孔珊瑚(Goniopora),现在造礁石珊瑚主要有滨珊瑚(Porites),峰巢瑚(Favia)和鹿角珊瑚(Acropora)等11属,西岸的表瑚生长比东岸的好,本区岸礁的生态分带为;(1)内礁坪光滩带;(2)外礁坪珊瑚生产烯疏带,(3)礁前水下斜坡上部珊瑚林带,本区珊瑚资源已开发和人为破坏严重,亟待进行科学调查研究,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海面上升对珊瑚礁岛屿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春汀 《海洋科学》2003,27(10):38-41
大洋中的珊瑚礁岛屿包括环礁和台礁岛 ,无论珊瑚礁还是礁上的岛屿全部都是由生物成因物质组成 ,岛屿海拔高度通常在4m以下 ,相当脆弱。环礁是由连续或不连续的礁缘组成 ,围绕着一个泻湖 ,礁缘上发育若干小岛屿。岛屿的大洋和泻湖一侧都有平缓的数十米至数百米宽的礁坪。台礁岛四周被平缓的大洋礁坪所环绕 ,岛内没有泻湖或者仅仅有很浅的不发育的泻湖。珊瑚礁岛屿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环礁是远洋捕渔的基地 ,又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而未来全球海面上升对于珊瑚礁岛屿的影响是受到关注的一个问题。全球变暖引起了海面上升。但究竟上升了多少…  相似文献   

5.
珊瑚礁灰岩是孔隙结构复杂、密度变化较大的一类岩石, 但过去对珊瑚礁灰岩纵波波速与孔隙结构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不够深入。本文测定和分析了南沙海区某岛礁钻孔中珊瑚礁灰岩的纵波波速、孔隙度以及密度特征, 结果显示礁灰岩的纵波波速变化范围为5104~5958m·s-1, 孔隙度变化范围为1.47%~17.7%, 密度变化范围为2.07~ 2.72g·cm-3。这些特征表明, 埋藏后的压实作用和重结晶作用, 对珊瑚礁灰岩的孔隙度和密度产生影响。珊瑚礁灰岩弹性波速主要受孔隙度和孔隙结构类型的影响, 礁灰岩横、纵波速比值能有效地确定岩体的结构和稳定性, 因此礁灰岩的声学特性研究成果可为珊瑚岛礁工程建设的稳定性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通过2002年7月沿鹿同头珊瑚礁坪断面方向,在原生滨珊瑚(Porites)礁表面进行系统采样,并进行^14C测年和年代校正,初步划分出全新世以来珊瑚礁演化的5个阶段:珊瑚礁繁盛期(7300-6000cal.aBP)、珊瑚礁发育停滞期Ⅰ(6000-4800cal.aBP)、珊瑚礁发展期(4800-3000cal.aBP)、珊瑚礁发育停滞期Ⅱ(3000-1000cal.aBP)和现代珊瑚礁发育期(1000cal.aBP以来)。鹿回头珊瑚礁在7300-6000cal.aBP处于发育的繁盛期,已基本上形成了现代珊瑚礁的地貌格局。后来不同时期珊瑚礁是在此时期形成的礁塘或礁坑等低洼地中形成,并存鹿同头半岛两侧向外发展,现代珊瑚礁则发育于全新世珊瑚礁的外礁坪或礁前斜坡带。  相似文献   

7.
朱瑾 《海洋世界》2008,(11):30-37
在广袤的海洋中,大量各式各样的珊瑚礁使水下世界更加绚丽多彩。珊瑚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形成的。珊瑚虫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类,体型呈辐射对称,石灰质外骨骼或皮层中含有大量骨针。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钙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并且由于有单细胞的虫黄藻与之共生,钙化生长速度快,所以能造礁。  相似文献   

8.
南沙群岛海区珊瑚礁灾害性地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珊瑚礁是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有独特的灾害地质类型。珊瑚礁灾害地质研究是现代工程地质学的一个新课题。通过珊瑚礁的地质记录研究了内动力灾害地质类型(包括活动断裂、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外动力灾害地质类型(包括海底槽谷与地形突变带、崩塌、滑坡、峰礁与埋藏礁、泥丘、埋藏负地貌等),同时还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珊瑚礁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造礁、护礁、固礁、防浪护岸、防止国土流失的功能。同时, 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极高, 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我国南海拥有200多个珊瑚岛、礁与沙洲, 是世界海洋珊瑚礁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围填海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珊瑚礁生态系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或破坏, 危及海洋生态与岛礁安全,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至关重要。本文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现状、修复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系统的珊瑚礁多维生态系统修复模式并付诸实践, 以期提供更有效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西北部排浦岸礁区内具有珊瑚礁发育所需的温暖、激荡的浅水环境。沿岸侵蚀性海岸与河流输入大量泥砂,形成浑水沉积,其海水透明度仅为2—8m,沉积物中陆源碎屑含量平均高达20%左右。根据地貌形态和沉积特征,礁区可划分为礁前泻湖砂相、原地珊瑚礁岩相,礁坪含原生礁砂砾相、海蚀坪-沿岸水道砂相及海滩-海岸砂堤砂相。 区内河流和海湾出口处具有典型的三角洲相沉积,在西南大铲珊瑚堤礁的向海侧为典型的礁相沉积,排浦岸礁则以碳酸盐为主,并含一定量的陆源碎屑物的浑水沉积。这三种沉积类型均受沉积环境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