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渤海的微口线虫属(线虫动物门)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描述了中国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一新种,奥氏微口线虫Tershellingia austenae sp.nov ,奥氏微口线虫与同属相近种马尔代夫微口线虫的区别特征是:体长(前者为770~950μm,后者为2370μm)、亚头刚毛的位置(前者位于化感器的两边,后者位于化感器之后)及长度(前者明显长于后者),化感器宽度与相应体直径的比例在新种中也更大一些(50~60 vs 45).提供了一个表格式检索表,以助鉴定和比较该属缺乏明显界定食道后球的一个种组.模式标本存放于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两个新种(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两个新种,海异齿线虫Parodontophora marina n.sp.(嘴刺目、轴线虫科)和异毛联体线虫Paracomesoma heterosetosum n.sp.(色矛目、联体线虫科);前者来自渤海莱州湾的DA_2和DA_4站,水深分别为20和16m;后者来自大连夏家河子砂质滩中潮带。新种海异齿线虫与日本海齿线虫(P.marisjaponici Platonova,1971)十分相似,但新种有规则排列的颈刚毛(雄性和雌性的颈刚毛排列式均为(3D—2V)2,排泄细胞大且排泄孔开口于口腔中部的腹部表面。新种异毛联体线虫的雄性交接器为本属相对最长者,为肛径的7倍,化感器之后成对的颈刚毛以及de Man比值明显地高于本属所有的种。本文提供了包括这两个新种在内的两个属双歧式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系。  相似文献   

3.
武青华  陆洋  孙静 《海洋与湖沼》2020,51(3):622-629
在对海南岛及渤海滨州贝壳堤岛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进行分类鉴定和多样性研究中,发现拟色矛线虫属2个新纪录种:微拟色矛线虫(Chromadorita minima (Kreis) Wieser, 1954)和异常拟色矛线虫(Chromadorita abnormis (Kreis) Gerlach, 1965),并进行了描述。其中,微拟色矛线虫(C. minima)具有以下特征:体型粗短,体表具横向均匀排列的斑点、无环纹;口腔具有大的稍弯曲的背齿、头刚毛5—6μm;交接刺均匀、弯曲、近端不膨大、长约为泄殖孔体径的1.5倍、引带突尾状、无肛前辅器。以上特征与原始描述一致,但交接刺稍短(30—35μm vs 41μm)(测量6个个体)。异常拟色矛线虫(C. abnormis)虫体细长,体表具横向均匀分布的环纹和斑点;头刚毛长0.4—0.5倍头径、化感器为横向的肾形、口腔具有一个稍大的背齿和两个较小的亚腹齿;交接刺细长、向腹面弯曲呈弧状、近端头状、远端渐尖、引带板状、无引带突、具5个杯状的肛前辅器。其特征与原始描述相似,特别是德曼值a、b、c一致,但该标本体型较大(818—1231μm vs 810—842μm),交接刺稍长(44—49μm vs 25—33μm)(测量9个个体)。  相似文献   

4.
在对渤海滨州贝壳堤岛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进行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中,发现2个我国新纪录种并进行了描述。其中,澳洲深咽线虫Bathylaimus australis Cobb,1894主要特征为:头刚毛长约20μm,分为4节,顶端膨大;前口腔大,无齿,后口腔小,具小齿;化感器双环形,位于口腔中部位置;交接刺细长,稍向腹面弯曲,近端膨大呈头状,长32-37μm;引带宽大,肾形,长36-40μm,末端角质化,渐尖。古氏努朵拉线虫Nudora gourbaultae Vincx,1989主要特征为:体表具12列纵向排列的V型装饰;第二体环较宽,头刚毛11-15μm(为头颈的67%-81%);化感器圆形,直径4-6μm(为相应体径的29%-38%),位于第二体环上;具双咽球;交接刺细长,弯曲呈S型,长为肛径的1.3-1.5倍;引带等于或长于交接刺,镰刀型,无肛前辅器。  相似文献   

5.
于东海陆架沉积物中发现并描述一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新种:镰刀光皮线虫Actinonema falciforme sp.nov.镰刀光皮线虫的主要鉴定特征为:六根外唇刚毛和四根头刚毛成一圈;表皮具复杂而前后不同的装饰和侧分化;大而明显的化感器椭圆形,中间具一横裂口;单前精巢,反折;前后双卵巢,反折;缺失交接刺和引带,仅具有镰刀形引带侧件。在光皮线虫属中,只有镰刀光皮线虫和长尾光皮线虫A.longicaudatum缺失交接刺和引带,而仅具有引带侧件。镰刀光皮线虫可根据较短的体长、镰刀形引带侧件和较短的尾部而区别于长尾光皮线虫。  相似文献   

6.
在2021年春季对广西北海金海湾红树林保护区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进行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中发现联体线虫属(Comesoma)国内2个新记录种,分别为百慕大联体线虫(Comesoma bermudense)和赫尔曼联体线虫(Comesoma hermani),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描述与图示。百慕大联体线虫主要特征为:4根头刚毛,长度为21~31 μm,4根亚头刚毛,长度为5~7 μm;虫体表皮具横排的侧分化点纹,颈部有不规则排列的颈刚毛;口腔前部膨大,底部角质化;螺旋状化感器,2.5圈;两条细长的交接器,弧长189~200 μm,引带没有突起,肛前附器乳突状;金海湾标本交接器弦长与尾长之比为0.7~0.9,大于其模式种的0.4~0.6。赫尔曼联体线虫主要特征为:口腔前部呈杯状,基部加厚,后部狭窄;螺旋状化感器,2.5圈;两条细长的交接器,弧长187~192 μm,引带没有突起;金海湾标本雄性体长约为2.2~2.4 mm,大于模式种的1.7~2.1 mm。该属物种在红树林湿地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孙静  黄冕  黄勇 《海洋与湖沼》2019,50(5):1154-1160
对首次发现于我国南海海域SabatieriaRouville,1903的三个种进行了描述。其中,弯刺萨巴线虫Sabatieria curvispiculata Gagarin.2013主要特征为:头刚毛较短(3μm),角皮具有不规则的侧装饰点,交接刺细长且双弯曲,雄体具有15个小的乳突状肛前辅器。锥尾萨巴线虫Sabatieria conicaudaVitiello,1970主要特征为:具有短的锥状尾,角皮具有侧装饰点,交接刺弯曲,前半部分较宽,中间有角质化的隔膜,后半部较窄且没有隔膜,雄体具有9个小孔状的肛前辅器。迁徙萨巴线虫Sabatieria migrans JensenGerlach 1977主要特征为:头刚毛较长(22μm),交接刺细长且弯曲,近端具有中间隔膜,雄体具有23个小的肛前辅器。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中国福建省红树林湿地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2个新种。Sabatieria conicoseta sp.nov.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短的锥形体刚毛、12-15个管状的肛前附器以及长度为12-15 μm的直的引带突起。Dorylaimopsis papilla sp.nov.的主要特征是:交接器中部具有角质化带状隔膜,近端头状具一小钩,其长度为肛门所在位置体直径的1.5–1.8倍,具有长度为37-40μm的背尾指向的引带突起。泄殖孔前具16-18个微型乳突状的肛前附器。  相似文献   

9.
似三核线虫属的两个新种似三核线虫红树林种(Tripyloides mangrovensis n.sp.)和似三核线虫厦门种(Tripyloides amoyanus n.sp.)在本文中分别被描述,标本分别采自中国厦门同安湾红树林和海门岛红树林。两个新种都具有6根较粗的外唇刚毛,雄性标本不具有肛前附器,尾部圆锥圆柱形且不具有末端突起。似三核线虫红树林种(Tripyloides mangrovensis n.sp.)口器分成两部分,化感器圆形,尾部具有显著的近端圆锥形和远端纤细的圆柱形,圆柱形部分占尾部的2/3。似三核线虫厦门种(Tripyloides amoyanus n.sp.)口器分成3部分,具有小齿,化感器小,双环状,尾部1/3部分为圆柱形,引带有4个小齿。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采自东海陆架沉积物中自由生活线虫HopperiaNemanema属的两个新种。新种大化感器霍帕线虫主要特征是螺旋形化感器5圈,较大;弓形交接刺近端宽大具有中肋,延伸至三分之一处;引带具有弯曲的引带突;6个乳突状的肛前辅器;锥柱状尾具有膨大的末端和尾端刚毛。新种小线虫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大小是属内最小的;具有较大的椭圆形化感器;尾锥状;交接刺细,具有腹面翼膜,近端弯钩状;引带环形;1个肛前辅器乳突状,其上着生3条刚毛。更新完善了Hopperia属17个种的二岐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宫脂属线虫的研究历史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井论述了该属线虫分类中常用的一些形态学特征。依据2005年以前发表的有关宫脂属线虫的原始资料.分析了宫脂属线虫各种的形态学特征(主要包括:侧翼的有无,尾乳突的数目和分布.尾尖有无尾饰.肠盲囊和胃盲囊及食道的比值.交合刺的长度以及与体长的比值等),依据这些分类学特征编制了该属种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utilization of the spatial resources of refuge type, size and depth placement is investigated in the three sympatric species of Acanthemblemaria at the cape region of Baja California, Mexico. A. balanorum occupies barnacle testes (Balanus tintinnabulum), A. macrospilus occupies barnacles and mollusk tubes (vermetid gastropods and pholadids), and A. crockeri occupies only mollusk tubes (pholadids). Refuge diameter overlap is higher than overlap in depth. A. crockeri consistently occupies depths below 5m. Competition experiments for barnacle refuges among the three species indicate that A. balanorum is a superior competitor for such refuges. Prior residency of a less superior species changes the outcome of refuge competition in its favor. The morphological specialization of A. balanorum and A. macrospilus is evident in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head size and standard length. A. balanorum selects refuges with entrance diameters highly correlated to standard length.  相似文献   

13.
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11种,其中10种属于刚毛藻属Cladophora,1种属于硬毛藻属Chactomorpha。它们在本地区均为新记录。其中有6种在我国是首次报道。 本文所用标本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分类组赴西沙群岛调查队的郑树栋等同志于1957,1958,1975和1976年采集的。全部标本共14号。  相似文献   

14.
定量分析从大连石槽岩礁潮间带共采得14种海藻和25个附植小型动物样品。指出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是永久性小型动物中占优势的类群,平均相对丰度分别占41%和28.3%。共鉴定出46种海洋线虫。沉积食性的锐棘线虫(Theristusacer)的优势和普遍分布,指出本研究海域的隐蔽性,海藻上沉积了较多的有机碎屑和沉积物。将附植小型动物的数量与其他海域进行比较,并讨论了附植小型与附植大型动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栖息在安徽省合肥市四里河附近淡水鱼苗培育池中的介甲目蚌壳虫科蚌壳虫属的一个新种—中华蚌壳虫Cyzicus sinensis Hu,1987 sp.nov.该新种是蚌壳虫属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列表比较了本新种与近似种尼泊尔蚌壳虫Cyzicus nepalensis Ueno,1967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新种壳周缘具短毛;第1触角有感觉乳突15个(雄)及19个(雌);第2触角内、外胶有15—16节;雄性有19个体节具背棘刺,雌性则有17个体节;雄虫执握肢第4内叶内缘中部凹陷较浅,无突起;雌虫携卵肢鳃叶呈小椭圆形;雄虫尾节背缘生小齿29个,雌虫则有32个;雄虫尾爪具羽状刚毛17条,小齿38个,而雌虫则分别有9条及94个,尾爪背面中部有1个长棘。附新种与近似种的形态图20幅。模式标本保存在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砗磲科(Tridacnidae)的种类全部生活在热带浅水珊瑚礁。它们只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动物区系区。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沙群岛获得许多砗磲科的标本;1975年作者参加西沙群岛的考察,又特别注意观察、采集这类动物,得到较多的标本和资料。 砗磲科是双売类中一群高度特化的种类,它的外套膜大、很发达,有大量的单细胞藻虫黄藻(Zooxanthellae)与之共生;外套膜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玻璃体(hyaline organ),它们能聚合光线使虫黄藻大量繁殖作为自身养料的一部分,这一过程 Yonge(1936)取名叫“耕殖”(farm),这种蛤一藻的特殊关系叫互惠共生(Symbiotic mutualism)。 砗磲科贝壳方位的辨识与正常双壳类相反,这是由于它与虫黄藻共生的特殊关系导致外套膜面积增加,以致使这类动物生活时原来在背面的壳顶、铰合部和韧带朝下成为腹面;原来的腹面由于植物耕殖组织(plant farming tissue)的发达而移到背面,也即贝壳的自由端朝上。动物体的软体部也有少量“逆转”,前闭売肌消失,前收足肌移到后面;后闭壳肌和后收足肌相邻移到贝壳中央;足和足丝从贝壳铰合部的对应端——腹斜面的足丝孔伸出,直接在底面固着。 为了叙述方便,确定砗磲科贝壳方位时按以下方法:把壳顶朝下,铰合部与手持者相对,这样铰合部的末端是前端、相反的一方是后端;贝売的游离端朝上为背部,壳顶和足丝孔朝下为腹部,在手持者左面为左売,右面为右売。 根据 Rosewater(1965)的意见砗磲科全世界只有6种,这6种在我国西沙群岛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17.
贻贝科(Mytilidae)是双壳类软体动物中种类较多的一科。按其分布而论,有世界广分布种,有分布于高纬度地区的冷水种,也有局限于低纬度地区的暖水种。按其生活方式而论,有的固着于岩石上,有的穴居于泥沙或岩石中,也有的是与其他动物共生。它们大都生活在海洋中(自潮间带上区至数千米深的海底皆有发现),仅有少数种生活在淡水里。这一科动物出现很早,化石多发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和中生代的侏罗纪。 贻贝科的种类,在林奈时代就已有不少记载,但最早只有几个属,这些属包括的种类很多。之后随着研究的深人,建立了许多新属,但对属的划分、种的归属均有不同意见。 在进行贻贝科的分类时,我们同意以外部形态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性状的忽视。尤其在区分近似种和确定种上单元时,仅以外部形态为依据并不能全面说明问题,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贻贝科的许多种类,不仅量大,生长速度也快。其肉富有营养,可鲜食,其干制品称“淡菜”,是著名海昧。此外肉、壳、珠等,又可作药用原料,它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水产资源。全国解放以来,贻贝的增殖和利用受到各地生产部门的重视,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对我国这一科动物的种类,过去研究报道极不充分,仅有张玺、相里矩及Benson, Reeve,Lamy,Kuroda等的一些零星记录,还未有人做过系统的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贝类资源,就需要搞清其种类、分布和利用情况,特别对一些经济价值较大的种类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此,我们对1950-1976年在全国(除台湾省)沿海潮间带及底栖生物拖网所采得的贻贝科材料(有1种材料采自淡水),进行了鉴定分析,初步整理出46种,分隶于18属,其中有13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并在Crenella属中发现一新种。  相似文献   

18.
水母类是海洋浮游生物重要类群之一,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分布广,不少种是世界性分布。有些种可作为一定海流或水团的指标。水母类除钵水母纲的少数种,如海蜇可供人们食用外,多数水母是幼鱼和甲壳类幼体的敌害,水母类触手的刺细胞或粘细胞含有毒素,对人类的健康有一定危害。 东海水母类研究工作先后有 Collingwood(1868)、 Light(1924)、林绍文(1937)、Sproston(1949)、丘书院(1954)、许振祖等(1962、1974)、高哲生等(1962)、洪惠馨(1964)、张金标等(1975)。以上大部分偏重于分类工作,研究材料大多采自沿海局部地区:因而不能概括东海水母类整个面貌。本文就东海水母类种类组成,分布概况及其与水文要素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本文所用材料是我所调査船于1959年1-12月在北纬28°以北、东经124°以西东海西部水域、1975年10月、1976年6-7月、8-9月三个航次在北纬26°31''-31°30′、东127°以西,水深30米以外的广阔东海大陆架区和1978年5月29日-7月3日在北纬26°31′-32°30′,东至东经129°,水深40米以外包括冲绳海槽在内的广大水域,进行浮游生物拖网采取的样品。 采集用大型浮游生物网(网长270厘米、网口面积0.5㎡、GG36筛绢)从底至表垂直拖网、标本用5%福尔马林海水固定,定量方法采用个体计数法,然后换算为单位体积水体中的个数(个/100m3)。  相似文献   

19.
全新世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有孔虫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是东海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的沉积中心,保存了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以来完整的全新世沉积记录,是研究东海古海洋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也是研究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绝佳材料。选取了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孔长岩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中有孔虫进行属种鉴定分析,并结合岩心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和AMS14 C测年数据,主要依据底栖有孔虫组合,恢复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表明,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沉积环境呈现阶段性演化特征,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的演化:阶段I(10.8~10.5cal.kaBP)为滨岸沉积环境;阶段II(10.5~8.3cal.kaBP)随海面快速上升沉积环境由内陆架滨岸向中—内陆架过渡;阶段III(8.3~5.2cal.kaBP)为台湾暖流十分靠近的中—内陆架沉积环境;阶段IV(5.2~0cal.kaBP)为沿岸流较强的内陆架沉积环境。暖水种丰度在8.4cal.kaBP出现高值,推测为台湾暖流形成之时。约4.0cal.kaBP以来表生种丰度呈现高值和底栖有孔虫18 O变轻,推测与沿岸流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