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勒氏笛鲷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Wright染色液染色,可区分出红血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五种血细胞,没有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单核细胞体积最大;血栓细胞数目最多,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目最少;淋巴细胞有大小两种类型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此外,在外周血液中还观察到少量未成熟的红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偶而可见正在分裂的红细胞,提示红细胞也可在外周血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2.
对绿海龟(Chelonia mydas)外周血细胞的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经Wright’s染液染色,可鉴定出红血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七种血细胞。其中红血细胞数量多,长椭圆形,具圆核。白细胞数量少,多为圆形,分无颗粒型白细胞和颗粒型白细胞两种。无颗粒型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细胞质中无特殊颗粒;颗粒型白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细胞质中具有特殊颗粒。在白血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在数量上,血栓细胞最多,淋巴细胞次之,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则较少。绿海龟的淋巴细胞可分为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两种类型。在外周血细胞中可观察到分解、解体状态的红血细胞,还可观察到少量未成熟的红血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偶尔可见正在分裂的红血细胞,提示红血细胞也可在外周血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3.
对多鳞鱚(Sillago sihama Forskal)Wright染色的血涂片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多鳞鱚外周血细胞可区分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6种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7.5%、32.5%、12.5%和7.5%,嗜酸性粒细胞在整个实验中只发现7个。并发现较多未成熟的红细胞以及少量正在分裂的红细胞和晚幼嗜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4.
对多鳞鱚(Sillago sihama Forskál)Wright染色的血涂片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多鳞鱚外周血细胞可区分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6种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7.5%、32.5%、12.5%和7.5%,嗜酸性粒细胞在整个实验中只发现7个。并发现较多未成熟的红细胞以及少量正在分裂的红细胞和晚幼嗜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5.
乌龟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乌龟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染色,可鉴定出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7种细胞。红细胞数量多,长椭圆形,具圆核。白细胞数量少,圆形,分为两种:无粒型白细胞和粒型白细胞。无粒型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无特殊颗粒;粒型白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有特殊颗粒。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乌龟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染色,可鉴定出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7 种细胞。红细胞数量多,长椭圆形,具圆核。白细胞数量少,圆形,分为两种:无粒型白细胞和粒型白细胞。无粒型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无特殊颗粒;粒型白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有特殊颗粒。  相似文献   

7.
对斜带石斑的肝脏、脾脏、头肾和肾脏等四种组织中血细胞的发生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测定。观察发现,斜带石斑的头肾、肾脏和脾脏可以产生红细胞和各种类型的白血细胞,是主要的造血器官,而肝脏只能产生白细胞,不能产生红细胞。对斜带石斑的外周血液进行涂片观察,在涂片上可区分出红细胞以及四种白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它们在总的白细胞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6.56±9.53)%、(21.28±6.77)%、(17.50±8.69)%和(14.66±11.06)%。  相似文献   

8.
以全鱼粉作为唯一蛋白源(D1),用豆粕替代10%、20%鱼粉(D2、D3),玉米蛋白粉替代10%鱼粉(D4),啤酒酵母替代10%鱼粉(D5),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每种饲料设置3个实验组,进行56 d的养殖实验。通过血液和组织涂(印)片、细胞染色和显微观察,研究人工培育的褐点石斑鱼幼鱼外周血液白细胞的分类组成,头肾、脾脏、体肾和肝脏等4种组织中各类血细胞的发生情况,以及不同蛋白源饲料对褐点石斑鱼血细胞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褐点石斑鱼外周血液中的白细胞由淋巴细胞(53.30%±4.66%)、血栓细胞(35.69%±3.85%)、嗜中性粒细胞(10.34%±3.14%)、单核细胞(0.28%±0.36%)、浆细胞(0.24%±0.34%)和嗜酸性粒细胞(0.15%±0.27%)组成;组织印迹片中,未成熟的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主要在头肾印迹片中出现,未成熟的单核细胞主要在头肾和脾脏印迹片中出现,血栓细胞在肝脏印迹片中数量最多,推断褐点石斑鱼幼鱼主要的造血组织是头肾,其次是脾脏;在4种组织中均观察到浆细胞,在体肾印迹片中观察到嗜碱性粒细胞,在肝脏印迹片中观察到巨噬细胞,在头肾印迹片中还观察到巨大原红细胞。显微观察和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都表明,投喂5种蛋白源不同的配合饲料,未对褐点石斑鱼4种组织中血细胞的发生情况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Wright’s-Geimsa混合染料对三疣梭子蟹、锈斑蜉和锯缘青蟹的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光镜下对这三种海水蟹的血淋巴细胞进行了观察和比较。根据血淋巴细胞的核质比、细胞整体着色特点、细胞质中颗粒的存在与否、颗粒的数量和分布等,三种海水蟹的血淋巴细胞均可分为颗粒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三种主要类型,三种蟹的同类血淋巴细胞在染色形态上稍有差别。三种蟹的颗粒细胞大小差异较大,而半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大小相近。三种蟹的血淋巴细胞均以半颗粒细胞为主,透明细胞在血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最小。三种蟹的血淋巴细胞密度均存在明显的雌雄差异,锈斑蜉和锯缘青蟹血淋巴细胞分类计数也存在明显的雌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Wright’s-Geimsa混合染料对三疣梭子蟹、锈斑蟳和锯缘青蟹的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光镜下对这三种海水蟹的血淋巴细胞进行了观察和比较。根据血淋巴细胞的核质比、细胞整体着色特点、细胞质中颗粒的存在与否、颗粒的数量和分布等,三种海水蟹的血淋巴细胞均可分为颗粒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三种主要类型,三种蟹的同类血淋巴细胞在染色形态上稍有差别。三种蟹的颗粒细胞大小差异较大,而半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大小相近。三种蟹的血淋巴细胞均以半颗粒细胞为主,透明细胞在血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最小。三种蟹的血淋巴细胞密度均存在明显的雌雄差异,锈斑蟳和锯缘青蟹血淋巴细胞分类计数也存在明显的雌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九孔鲍(Haliotidaediversicoloraquatilis)的外套膜表皮细胞,结果表明细胞可分为4大类,即普通柱状表皮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感觉细胞。它们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形态和数量变化与外套膜的功能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光镜观察湛江南三地区文蛤血细胞的形态与结构特征,并进行分类。按细胞大小、形态和结构特征可将文蛤血细胞分为4类: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大颗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细胞直径有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10.11±0.44μm、10.99±0.32μm、9.63±0.41μm和9.22±0.25μm。透明细胞是血细胞中的主要成分,细胞质中无颗粒;小颗粒细胞的细胞质中存在大量细小颗粒;大颗粒细胞细胞质中的颗粒直径有1.0~2.5μm;淋巴细胞是血细胞中含量最少的,有很高的核质比,大约为0.5。  相似文献   

13.
通过显微观察和组织学连续切片,对凡纳滨对虾的促雄性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促雄性腺埋于精荚囊端壶腹外侧的肌肉中,呈不规则的块状,Harris苏木精染色呈嗜碱性。H?E染色显示,促雄性腺主要由两种形态的细胞构成,一种核质致密嗜碱性非常强,细胞核被染成深蓝色,核仁很难辨认,大多呈圆形或卵圆形(A型细胞);另一种细胞多为卵圆形,细胞核较大,核质疏松,被染成浅蓝色,核仁1~2个清晰可见(B型细胞)。此外,促雄性腺中A、B细胞的出现及其数量随精巢发育而发生变化,繁殖完成后细胞解体。  相似文献   

14.
哲罗鱼(Hucho taimen)染色体组型与DNA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哲罗鱼(Hucho taimen)的染色体。对其肾细胞染色体数目统计分析表明,哲罗鱼染色体组有84条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8m+16sm+34st+16t,其染色体总臂数(NF)为118。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哲罗鱼的DNA含量,与鸡血细胞标准对照的比值为2.23±0.17,以鸡红细胞DNA含量2.30pg·N~(-1)计,则哲罗鱼的体细胞DNA含量为5.12pg·N~(-1)。哲罗鱼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体现为四倍体特征。  相似文献   

15.
沙虫体腔液中含有多种细胞,包括红细胞、盘状细胞、吞噬细胞和一些尚未明确命名的细胞。在对其体腔液细胞组成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中发现:未添加抗凝剂一肝素的样品各种细胞黏附成团,细胞明显变形,未能反映出细胞的真实形态;而肝素通过抑制红细胞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等多步凝血反应,能有效的抑制体腔液中细胞间的凝结,从而观测到均匀散布、形态正常的细胞形态,为进一步实验提供图像依据。  相似文献   

16.
3种蛋白源替代鱼粉对褐点石斑鱼幼鱼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鱼粉饲料为对照(D1组),用豆粕替代10%、20%的鱼粉(D2、D3组),玉米蛋白粉替代10%的鱼粉(D4组),啤酒酵母替代10%的鱼粉(D5组),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研究不同蛋白源替代饲料中的鱼粉对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投喂56 d后,D5组终末体质量显著小于D1组和D2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D1组和D2组实验鱼体质量与D5组差异显著(p<0.05).D3组血红蛋白浓度、血栓细胞密度和平均血栓细胞体积显著低于D1组(p<0.05), D4组实验鱼嗜中性粒细胞密度和巨大不成熟细胞比例显著高于D1组(p<0.05).D3组实验鱼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D1、D4组(p<0.05),D3组球蛋白含量显著低于D1组(p<0.05),D3组白球蛋白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3组的血糖含量显著低于D1组(p<0.05),D2、D3、D5组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D1、D4组(p<0.05);D5组肌酐含量显著低于D1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酵母蛋白替代饲料中10%的鱼粉对实验鱼的生长和生理状态均产生不良影响,不适于作为褐点石斑鱼幼鱼饲料的鱼粉替代物;玉米蛋白粉和豆粕蛋白可以作为褐点石斑鱼幼鱼饲料中鱼粉的替代物,但替代比例玉米蛋白粉不宜超过10%,而豆粕蛋白的替代比例应小于20%.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工催产、波恩氏液固定、石蜡切片和H·E染色等方法,研究了杂交一代(F1)自交的受精细胞学过程。结果表明,鲫鲤杂交一代自交时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过程。受精后,卵子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排出第二极体;15min,雌雄性原核形成,20min,两性原核完全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40min,开始进行卵裂;1h,两个分裂球出现,本实验为F2代是二倍体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8.
从溶藻弧菌中提取肽聚糖,以0.05、0.1、0.15 mg/mL 3种浓度为注射凡纳滨对虾后,测定血淋巴中的血细胞数目、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活性和虾青素的含量,探讨溶藻弧菌肽聚糖对凡纳滨对虾虾青素含量、免疫指标、免疫保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不同质量浓度的溶藻弧菌肽聚糖都对血清中的血细胞数目、PO、SOD、NOS活性影响显著(p值﹤0.05),对虾青素的含量影响极显著(p值﹤0.01);虾青素的含量与血细胞数目、PO、NOS活性变化趋势无明显的相似性,与SOD活性变化有相似的变化趋势;0.05 mg/mL组的免疫保护率为40%,0.1 mg/mL组为53.33%,0.15 mg/mL组为66.67%。溶藻弧菌肽聚糖可有效地增强凡纳滨对虾非特异免疫力,提高对溶藻弧菌的抗病力,虾青素含量与SOD活性的高低变化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血清和细胞因子等培养液添加物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无菌取发育第Ⅲ期的尼罗罗非鱼精巢组织,用酶消化法结合差速贴壁法获得尼罗罗非鱼SSCs,在有支持细胞饲养层条件下,L-15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体积分数2%、5%、10%新生牛血清(New bovine serum,NBS),体积分数1%、2%、3%罗非鱼血清以及5、10、15 ng/mL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 factor,LIF),比较不同添加物对尼罗罗非鱼SSCs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在支持细胞饲养层上,SSCs分裂指数明显高于无饲养层的SSCs,支持细胞饲养层明显促进精原干细胞分裂增殖(P 0.01);与2%、10%NBS组相比,添加体积分数5%NBS可显著促进精原干细胞增殖(P 0.01);添加体积分数1%、2%、3%尼罗罗非鱼血清对SSCs无显著的促增殖作用(P 0.05);添加5、10 ng/mL LIF可促进SSCs增殖,添加10 ng/mL LIF效果更佳,添加15 ng/mL LIF则抑制SSCs增殖。【结论】使用尼罗罗非鱼精巢支持细胞作饲养层,用添加体积分数5%NBS及10 ng/mL LIF的L-15培养液培养,有助于促进尼罗罗非鱼精原干细胞生长增殖。  相似文献   

20.
在注射溶藻弧菌胞外产物(ECP)48h后,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出现死亡.临床痱状表现为;运动迟缓.体色变深.腹部膨大.腹腔有明显的积水.肝脏出血有花斑.肾脏和脾脏肿大。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肝细胞坏死,解体.界限模糊.细胞核变形、裂解甚至消失;肝脏出血.肝索中有红细胞浸润.有的红细胞变形甚至破裂;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坏死;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微绒毛不整齐.模糊不清.脱落;脾窦和脾索不清晰.分界不清.且在脾窦和脾索中分布着大量的、形态不规则的红细胞。此外.还发现在肝脏、脾脏、肾脏、肠壁肌层、心肌和鳃等组织中存在一种相同结构,该结构有平滑肌环绕.管腔内壁衬以扁平上皮细胞.管腔中含有一团染成紫红色的物质.经推断为小动脉透明样变性.而在正常的组织切片中.均无此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