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三台地区侏罗系储层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对研究区11口井101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侏罗系储层具有多期次的油气充注特征.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油包裹体的荧光颜色(强度)等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侏罗系储层经历过4期热流体活动,捕获了3期油包裹体和1期天然气包裹体,分别对应地质历史时期3次油充注和1次天然气充注过程.3期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为40~65,65~80,80~120℃.油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盐水包裹体盐度的统计结果表明,第2期和第3期热流体活动占主导地位.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油充注发生于燕山期,天然气成藏发生在喜山早期.研究区现今油气与古油气无论在油气组分还是在成熟度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与油气早期成藏后期遭受改造破坏有关.综合研究区烃源岩的生、排烃史,侏罗系储层埋藏史以及构造活动演化史的分析可知,燕山晚期是北三台地区侏罗系储层的主成藏期,燕山晚期充注的油气是现今油气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东濮凹陷濮卫洼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断裂和圈闭发育史、油藏饱和压力、烃源岩主生排烃期、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方法对东濮凹陷濮卫洼陷油气成藏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于存在剥蚀厚度比较大的地区在利用饱和压力方法计算成藏期时应结合埋藏史。研究认为,该区主要为两期成藏,分别为古近纪末期和新近纪末期—第四纪,且东西两侧油气成藏期存在差异,东侧濮城地区两期成藏,在古近纪末期和新近纪末期—第四纪均发生油气充注成藏,而西侧卫城地区仅在古近纪末期存在油气充注成藏,为一期成藏。  相似文献   

3.
碳酸盐矿物中的同期烃类包裹体共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大,导致采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储层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确定的油气成藏时间具有多解性.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为例,基于方解石脉体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荧光分析和显微测温,结合激光原位方解石U-Pb定年结果,提出利用同期烃类包裹体共生盐水包裹体最小均一温度确定油气成藏时间,并确定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共存在4期油充注,第1期至第3期油充注时间分别与3期方解石脉体形成时间一致,第4期油充注发生于3期方解石脉形成之后.对发育原生烃类包裹体的方解石脉进行激光原位U-Pb同位素绝对定年,结果指示采用同期油包裹体共生盐水包裹体最小均一温度确定的油气充注时间与方解石脉形成时间一致,说明采用同期盐水包裹体最小均一温度确定的油气充注时间更可靠.运用同期油包裹体共生盐水包裹体最小均一温度得到,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4期油气充注时间分别对应加里东、海西、印支和燕山构造运动时期.   相似文献   

4.
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着重用油藏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了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藏的成藏时间和期次。油源对比表明八道湾组是主力烃源岩层,三叠系烃源岩对八道湾组原油有一定贡献;油气经短距离的侧向运移后,沿断层通道向上进入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盆地经历了2次生烃,侏罗纪末期为主要生烃期,第三纪晚期为次要生烃期。储层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均一温度和组分特征、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和油气成熟度分析都显示了焉耆盆地在侏罗纪中晚期的2次成藏作用,即晚侏罗世以八道湾组低成熟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为主的第1期成藏事件和侏罗纪末期以成熟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为主的第2期成藏事件,受储层流体包裹体和自生伊利石形成机理的控制,第三纪晚期生烃、成藏事件在流体裹体和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上均没有记录。侏罗纪末期是主要成藏期,第三纪晚期是调整成藏和定型期。  相似文献   

5.
蠡县斜坡北段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阳凹陷西部蠡县斜坡是在前古近纪古隆起上发育起来的继承性宽缓沉积斜坡,沙河街组储层发育烃类和盐水包裹体。通过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分析和均一温度-精细埋藏史投影,确定蠡县斜坡北段沙一下亚段油气成藏期次和时期,为分析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指导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蠡县斜坡北段沙一下亚段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发黄绿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均一温度在80~90℃之间,对应的成藏时间在7.5~5.5 Ma之间;发蓝绿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05~115℃之间,成藏时间在2~0 Ma之间。  相似文献   

6.
焉耆盆地侏罗系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于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其均一温度多为101~110 ℃和121~130 ℃,组分中的正构烷烃碳数呈双峰态,前主峰碳为nC18或C20,后主峰碳为nC26或nC27。这些特征指示盆地在侏罗纪中晚期发生两次成藏作用;而储层中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同样指示了博湖坳陷北部凹陷油气的两次成藏时期,即中晚侏罗世(142.26~183.15 Ma)和白垩纪(75.07~142.26 Ma)。南部凹陷和本布图构造带的油气成藏期分别为中侏罗世、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同时纵向上在同一构造带内,K-Ar年龄随埋深增加而变大,反映油气自构造低部位向高部位逐渐充注运移和调整。  相似文献   

7.
为了准确认识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 在运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和地层趋势外推法确定古近纪末期剥蚀量的前提下, 综合生烃史、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热史、埋藏史、原油性质、储层温压特征等因素探讨了辽西低凸起和辽中凹陷的油气成藏期次.研究表明剥蚀量整体处于150~450 m范围; 辽西低凸起和辽中凹陷区的油气均为晚期成藏, 均是12 Ma以来甚至更晚才有油气充注; 不同在于辽西低凸起上的沙河街组油气为两期充注, 后一期充注为主, 潜山的油气充注晚于沙河街组; 而辽中凹陷的油气为一期充注.   相似文献   

8.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气成藏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储层的成岩序次、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龄,结合构造热演化史及裂变径迹资料,对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及顶板砂岩煤层气成藏期次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该气藏主要有两大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发生在三叠纪末—早侏罗世,山西组、太原组主力煤层普遍处于成熟阶段,主要生成液烃、气液烃包裹体;第二期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对应于干酪根裂解气阶段,为煤层气大量生成阶段,是石炭—二叠系煤层气的主要成藏期。山西组顶板砂岩样品自生伊利石年龄约为191Ma,表明早侏罗世,伴随盆地抬升,从煤层中解吸附的油气向砂岩储层充注的最早时间。  相似文献   

9.
黎萍 《江苏地质》2014,38(1):17-24
利用流体包裹体综合分析技术,研究东营凹陷不同构造区带油气成藏方式。结果证明,不同构造区带成藏期古压力及成藏方式具差异性:北部陡坡带沙四段烃源岩上储层油气成藏主要分3期,成藏方式以间歇的幕式充注为主;中央背斜主要分2期,成藏方式以突发式的幕式充注为主;南部缓坡带仅1期,早期成藏方式以持续性充注为主。在凹陷南部缓坡带孔店组的储层中发现沸腾包裹体,分析认为成藏晚期发生过幕式充注,推测在沙四烃源岩下存在新的成藏体系。东营凹陷不同区带成藏模式的确定,可为在高勘探程度地区寻找隐蔽油气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流体包裹体研究在划分油气运移充注期次、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镜下观察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划分类型,描述其特征,对与烃类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均一化温度测试,并结合其他相关地质资料,认为延长探区马家沟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分布在85~115℃范围内,包裹体捕获时的埋藏深度为2500~2800 m.结合盆地的埋藏史推测天然气成藏时间为晚三叠-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