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瑞祥  汪敏 《天文学报》1999,40(4):419-427
通过1991年6月6日一个复杂的太阳活动事件(包括宽带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脉冲相伴生的白光耀斑、耀斑后环及其伴生的射电多重短周期(约1-4劝现象等)的分析,探讨了白光耀斑产生的射电辐射特征,根据太阳白光耀斑和射电运动Ⅳ型爆发产生的物理过程,着重讨论了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耀斑后环和短周期脉动现象,并认为它们可能是白光耀斑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2.
鉴于预报太阳耀斑的重要性和难度,我们在文中介绍了怎样用太阳色球望远镜观测太阳色球层的耀斑先兆( 现象) ,并且根据太阳活动特点和十几年的观察经验及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出太阳色球耀斑将要产生的大概时间,大致规模及耀斑在日面上的可能位置。通过第22 周峰年资料验证,准确率可达70 % 。  相似文献   

3.
通过1991 年6 月6 日一个复杂的太阳活动事件( 包括宽带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脉冲相伴生的白光耀斑、耀斑后环及其伴生的射电多重短周期( 约1 - 4 秒) 脉动现象等) 的分析,探讨了白光耀斑产生的射电辐射特征,根据太阳白光耀斑和射电运动Ⅳ型爆发产生的物理过程,着重讨论了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耀斑后环和短周期脉动现象,并认为它们可能是白光耀斑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给出和分析了1989年7月5日太阳耀斑的Hα、Hβ和Hγ的连续发射光谱。研究表明该耀斑在光谱、时间和位形等方面的特征跟白光耀斑相似,很可能是一个白光耀斑  相似文献   

5.
张衡 《天文学进展》1999,17(1):44-57
对于耀斑热和非热本质的观测证认,涉及对耀斑的粒子加速,能量传输,耀斑区能态学等一系列有关耀斑理论的重大问题的认识,Yohkoh卫星的发射和取得的观测研究成果,使得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一步,Yohkoh卫星的观测得到了有关耀斑脉冲相的热和非热现象的重要研究结果,(1)证实了耀斑脉冲相双(足)源结构是较高能段(≥30keV)硬X射线(HXR)发射的一般特征,且脉冲相双足源的非热特征也基本得以证实  相似文献   

6.
方成  丁明德 《天文学进展》1994,12(2):100-114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太阳和恒星白光耀斑研究的最新进展。文中着重讨论了两类白光耀斑的光谱特征,白光耀斑的大气模型,以及白光耀斑大气的加热机制等问题,并对恒星白光耀斑同太阳白光耀斑作了某些比较。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叙述太阳耀斑的初始不稳定性方面的问题,先简述了一下耀斑的观测事实,从这些事实出发自然导致了目前流行的或大家基本共识的耀斑初始不稳定性-快速磁重联。进而人重联谈到粒子加速和各电磁辐射以引出耀斑现象的多样性,以便为研究类太阳天体中的耀发现象提供一些借览知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22周中的9个强质子耀斑活动区的共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单个团状结构黑子,即众多异极性黑子本影核紧锁在同一半影结构中的δ型黑子是强质子耀斑活动区的典型形态特征。黑子群的旋转是质子耀斑活动区的又一重要特征,黑子群的旋转方向与日面南、北半球无关。强质子耀斑的爆发总是在黑子群旋转角度达到正或负相极大之后出现。质子耀斑后,磁绳的松弛,黑子群可能会出现反向旋转,强的剪切过程和质子耀斑可能会再度出现。  相似文献   

9.
张衡 《天体物理学报》1999,19(4):419-431
报道了由Yohkoh软X射线望远镜(SXT)和日本国立天台(NAOJ)的太阳耀斑望远镜(SFT)于1992年6月4日共同记录到的一次耀斑前相的磁重连过程。理论预言的重连所必需的磁力线携带进入电流片的入流运动。热等离子体从电流耗散区(重连区)被排出的出流运动,出流引起的蒸发流动和Hα耀斑核,以及磁力线开放等现象均在观测中得到证实。在分析观测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磁力线重连的唯象模型。  相似文献   

10.
通过1991年6月6日共生太阳白光耀斑(WLF)的射电运动IV型爆发及其伴随现象(包括耀斑后环、爆发衰减相的射电脉动、多波段射电辐射和太阳物质抛射等)观测资料的分析,定性地探讨了WLF的起源、加热机制和发射地点的问题.假设了WLF和射电运动IV型射电爆发可能有共同起源的低日冕电子加速区,讨论了WLF的能量传输可能是通过二步加速过程,即来自低日冕的非热电子沉降能量于色球层,产生色球层的压缩波或向下的辐射场进而使上光球层温度增加导致WLF此外,提出WLF可能会伴有耀斑后环和射电精细结构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