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选取2016-02-08的CBERS-04热红外数据,采用普适性单通道温度反演算法对田湾核电站附近海域的海水温度进行反演。将CBERS-04星反演结果与同时过境的MODIS温度反演结果及相似条件下的Landsat-8和HJ-1B温度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依据温度反演结果,分析了海温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核电站对周围海域海水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BERS-04星热红外数据与同时过境的MODIS数据反演得到的海表温度空间分布一致,线性相关性显著;MODIS数据因空间分辨率小,无法对核电周边海域进行有效监测;CBERS-04星可监测核电周边9个级别的热影响区,与相似潮汐状态和气象条件下的Landsat-8和HJ-1B具有相似的热影响级别、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满足核电温排水的监测需求。  相似文献   

2.
马礼 《测绘通报》2021,(7):107-110
在排污口排查过程中单一采用正射影像,常常无法发现存在于树下、桥下的隐蔽排污口,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以松花江干流区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利用无人机正射影像、实景三维模型和水质反演参数混合解译的方法。首先利用水质参数异常信息确定重点排查区域,然后用正射影像进行大规模排查,标记出疑似排污口,同时利用倾斜摄影构建的实景三维模型对重点区域和疑似排污口进行解译。该方法有利于快速高效地查找隐蔽排污口,对河流和海洋水环境污染的追根溯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海叶绿素浓度变化分析及其海水温度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叶绿素浓度时空格局分析及与海水温度的响应研究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及赤潮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4—2018年东海叶绿素浓度和海水温度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及ArcGIS10.2软件,对东海叶绿素浓度作了时空分析研究,并结合海水温度进行了回归分析,以探究叶绿素对海水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①东海叶绿素浓度在2004—2018年间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年内则随时间上下波动,冬季为波峰,夏季为波谷。离海岸带越近,叶绿素浓度越高。②东海海域海水温度在年际尺度上呈波动式起伏变化。在季节尺度上夏秋两季温度较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从沿海到外海海域海温逐渐升高。③就空间相关性而言,东海海域叶绿素浓度与海水温度整体呈负相关,在不同海域相关程度不同。长江口和外海区域叶绿素浓度与海水温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沿海区域,由于受到城市环境、经济发展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海水温度与叶绿素浓度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治污迫在眉睫。入海排污口排查是治污第一要务,但排污口数量多、分布广、形态各异、隐蔽性强,常规排查异常艰难,投入大、周期长、遗漏多。无人机航测技术能快速获取高分辨率真彩色影像和热红外影像。彩色影像色彩鲜明、清晰可读,能直接判读裸露排污口;热红外对温度敏感,穿透力强,通过温度的异常可识别隐蔽目标。本文两种影像的结合能高效搜索到排污源头,是排查工作开展以来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将为海洋治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和支撑。  相似文献   

5.
沈梁涛  周伟锋 《北京测绘》2021,35(8):1050-1054
过去入河排污口主要靠人工地毯式排查,为解决人工排查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本文使用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内业阶段先初步解译疑似排污口,再结合人工现场排查.经安徽省长江一二级支流排污口排查项目检验,解译排查成功率在80%以上,工作效率与纯人工排查相比,周期可缩短2/3.说明此方法能满足精确识别排污口的要求,可使排查效率提升,使排查工作变得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巡查效率.本文根据长江支流排污口项目对目前排污口解译的要点进行了总结,为河流的排污口解译、排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掩星的附加相位延迟数据,对标准的几何光学大气反演算法进行了研究。探究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对温度反演的影响,按照标准的几何光学反演算法得到的干温度与无线电探空仪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5%。将经过两种方法电离层修正后反演得到的温度与CDAAC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实验证明电离层残差对温度反演的影响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25km以上是造成温度反演误差的主要因素,弯曲角电离层修正法要优于相位电离层修正法。  相似文献   

7.
5月26日,沧州市海洋环境监测站成立。沧州市海洋环境监测站将采用流动的方式,以港口基地为基础,对9个入海河流排污口的水质进行取样化验,准确掌握全市所辖海域特别是重要海洋功能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科学、客观地评价海洋环境质量,为保护海洋环境、保障公众健康、减轻海洋灾害、维持海洋生态平衡提供准确、及时的科学数据和信息产业服务。  相似文献   

8.
目前,基于重力数据反演海底地形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测深数据拟合出海底地形与重力(或重力梯度)数据之间的线性关系,这会导致对不同的海底地形会有不同的线性关系。为了克服这种不确定性的制约,本文基于长方体海山产生的垂直重力梯度的表达式,通过将研究海域进行格网化,建立了垂直重力梯度(vertical gravity gradient,VGG)与海深之间的函数关系,即关于海深的观测方程组,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计算,验证了观测方程组的解不仅唯一可解,而且具有较好的抗误差干扰性质。由于观测方程组受到研究海域外海山的影响(分为边界效应、远区影响),因此,需要相应的数学方法来处理这些影响。本文将研究海域进行扩充得到扩展区域,然后在扩展海域上研究观测方程组,此时为了避免观测方程组出现奇异性,引入了正则化方法对扩展后的观测方程组进行求解,并从中截取研究海域上的海深。模拟试验表明,使用正则化方法后,边界效应对反演海深的均方根误差为0.48 m。最后,对南中国海真实海底地形进行了反演计算,将反演的海深与研究海域内的289个船测数据点进行对比,反演结果的均方根误差达到109 m。  相似文献   

9.
买佳阳  蒋雪中 《遥感学报》2015,19(5):818-826
通过优化劈窗算法,建立适合长江口水域的海表温度反演模型,利用2000年至2012年的Terra-MODIS LIB晴空数据进行海表温度反演,得到长江口13年海表温度数据集,分析长江流域进入河口的水沙变化后河口水域海表温度的年际变化和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海表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温度场的空间分布由口内至外海呈现阶梯性变化。受海域潮流上溯和径流下泄的影响,口内口外的海表温度表现出不同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冬季,口外高口内低;夏季,则口外低,口内高。伴随着冬季流域进入河口的径流量增加,长江口口外海域的冬季海表温度也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规范数字测绘产品的生产,加强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管理,而制定了国家标准《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在标准制定过程对标准制定的基础,标准内容及其有关的技术内容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详细了解这些内容,对顺利实施和执行该标准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田湾核电站周边海域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2组同一潮态下、不同时相的Landsat8数据,研究田湾核电站周边岸线变化及温排水热影响现象,综合分析核电站周边岸线变迁对附近海域水温分布与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田湾核电站周边海域岸线变化显著,岸线变迁影响温排水水域流场分布,对核电站温排水区域造成影响。遥感技术能够监测出核电站周边岸线变迁情况及其对温排水的影响情况,关注周边岸线变化情况对于核电站周边海域海温监测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核电站运行过程中需要向附近海域排放大量的冷却水,冷却水是否影响周边环境及核电站的运行,温排水数学模拟和物理模拟验证都需要获取不同季节和潮汐状况下的核电站附近区域海面温度场分布特征,而航空热红外遥感技术可以获取高精度海面温度数据。对核电站近岸温度场航空热红外遥感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为核电温排水遥感测量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平面化海域使用管理框架难以表达海域立体化开发和利用问题,该文将海籍面图形拉伸生成宗海体模型,配以实景模型实现了三维场景下的海籍数据立体分层表达;制定海籍分类体系与用海冲突判断规则,采用闵可夫斯基差碰撞检测算法对体模型进行相交判断,实现三维海籍冲突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文实现的三维海籍表达能够直观展示海域立体分层利用情况,三维海籍冲突性分析结果清晰准确,对于三维立体海籍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落实具有参考。  相似文献   

14.
MODIS数据的海洋表面温度反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海及东海海域为对象,研究用MODIS数据提取我国海域海洋表面温度的方法,建立了适合于我国海域的MODIS海洋表面温度遥感实用模式。研究表明,此算法的反演精度比较高,用这种模式计算的海面温度可较真实地反映海洋表面温度分布状况。由于同一天可以获取同一地区的上午和下午两景MODIS数据,因此MODIS数据在探测海洋现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选择了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1995年~2000年152个时相的NOAA/AVHRR影像反演的悬浮泥沙浓度结果,通过对悬浮泥沙反演结果影像的叠加,求算叠加像素点像素平均值,计算了研究海域在1995~2000年间月、季及丰枯水期几个时间尺度上的悬浮泥沙平均浓度及其平均变化。结果大致表明了陆地径流对海域的影响范围和悬浮泥沙在海域的运动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西太平洋海域海面动力地形时发现,菲律宾西部苏禄海盆地海面动力地形不但大大高于周围海域,而且是全球的最高点。从动力计算的角度分析,这是由于该海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高温水体。本文从地热学、海底科学、海洋物理学和海底构造学角度探讨了温度分布异常的机制,为该海域的海面动力异常及全球三大洋动力高度的差异作出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随着中国植树造林计划的持续进行,植被覆盖不断增长,进而影响中国地表环境。地表温度是表征地表物理过程的重要参数,是地表—大气能量交换中的驱动因子,广泛应用于气候、水文、生态及气象等研究中,是众多基础学科研究的关键参数之一。为了分析植树造林战略对局地和区域尺度的影响,以指导相应政策的制定,本文采用IBM(Intrinsic Biophysical Mechanism)方法研究了中国区域植树造林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并讨论了辐射效应与非辐射效应以及不同林地类型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树造林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在高纬度地区的寒冷季节表现为增温作用,而在温暖季节各纬度均表现为降温作用。(2)寒冷季节高纬度地区植树造林对地表温度的辐射效应较为强烈,而在其他季节各纬度植树造林对地表温度的非辐射效应占主导作用,辐射效应较为微弱。(3)开阔地转为林地时,不同林地类型对地表温度有不同的影响特征。开阔地转为落叶阔叶林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与植树造林对地表温度的总体影响变化具有相似特征,表现为在寒冷季节高纬度地区为增温作用,在低纬度地区均表现为降温作用,开阔地转为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均表现为降温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洋测量学     
本文根据东经1000---1700,北纬00^} 500的西北太平洋海域,1930年~199。年的大量海洋和气象资料,以深海等压面1000,1500,2000,2500和3000db为依据,按动力学原理,计算了面积约3000多万平方公里广阔海域的动力深度及其偏差,并以标准海面为基准,绘制了迄今最为精细的海面动力地形图。通过与全球海面动力地形的比较,研究了该海域的起伏特征,发现了苏禄海盆地及其周围海域海面起伏的异常区,初步研究了它的形成机制。图5参10  相似文献   

19.
赵健 《测绘学报》2020,49(5):670-670
卫星测高在开阔海域的回波信号符合Brown模型,其测距和求得的海面高精度较高。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非开阔海域(如中国近海、南极海域等)求得的海面高精度偏低,限制了测高在这些区域的应用。本研究从波形理论出发,在系统分析不同类型反射面的波形重构算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波形分类的波形重构数据处理流程,探讨了适合不同反射面的波形重构算法;分别对南极Amery冰架近海、中国近海Envisat测高波形数据进行了重构处理;利用重构后的测高海平面变化数据,分析了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上升速率与周期特性;构建了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近海海域未来10~15年的海平面变化非线性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于2009年发布,是指导地理信息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切合浙江省实际,需要对该标准体系进行具体化和本地化。从分析目前国际、国内标准体系出发,研究浙江省采标、制标方向,以及在标准制定、细化过程中如何与国家已发布、正在制定或待制定的标准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