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上海天台1994年的VLBI观测情况作了扼要介绍,表1给出全年VLBI观测的实验名称、日期、始末时间、持续时间、工作波长、记录终端类型以及参加观测的台站等;等2给出每次实验的观测源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3.7米望远镜声光频谱仪(AOS)谱线观测程序为例,按以下要点: * 谱线观测的数据记录; * 声光频谱仪谱线观测程序软接口; * 接收机边带参数选择和频率综合器频率的自动设置; * 谱线校准观测; * 谱线成图观测; * 谱线观测程序的主要词汇; * QUICK—LOOK程序; 较系统地介绍了13.7米望远镜谱线观测程序的结构和功能,对谱线观测、校准过程,以及观测数据的处理和记录数据的物理含义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吴光节  张周生 《天文学报》2003,44(2):156-165
中国古代有着大量的对于流星和流星雨的观测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在这些珍贵的记录中,不仅有对于流星的一般描述,而且还有一些至今不能完全理解的特殊流星现象的记录。基于现代对电声变换流星声、流星体的螺旋线形运动、流星的颜色变化和流星的分裂等等的研究,列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可以查找到的有关记录。这些记录,不仅是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且对于今天的研究仍有实用价值。对电声变换流星声的报道,只是近20年来,才确立了的并非是观测者的臆想。流星的现代彩色照相观测,更真实地记录和展现了其他的特殊流星现象和它们的发生与演变。这些古代记录与现代的流星观测的对比,可以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高美古选址云量观测可靠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月和满月和夜期间测光夜数和云量统计数的比较,高美古的天文测光夜数和可用夜数与丽江县的气象晴日数的比较,以及在同样的以观测时间高美古和丽江县云量观测值的比较,本文对高美古选址云量观测可靠性的有关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仙女座星系是人类证认的第一个河外星系,哈勃的发现开辟了研究宇宙的新途径即“观测宇宙学”,从此天文观测家们开始研究单个星系的组成和结构,同时研究大量星系在空间中的分布和运动。这之中业绩卓著者当数哈勃。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1992-1994年全球光学时纬仪器获得的测量资料,其中包括每架仪器的观测组数和测时、测纬精度,并且给出了按仪器类型统计的观测组数及测时、测纬精度。  相似文献   

7.
流星的观测,除了传统的目视与照相方法外,摄像观测开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摄像不仅能够记录下流星的准确方位,而且还能够很方便地获得流星出现和移动的时刻,从而具备更多的信息量。如果在不同地点记录下同一颗流星,就可以据此计算出流星在空间的轨迹以及运动的速度。  相似文献   

8.
(接上期)宋代的恒星观测持续不断,观测记录翔实丰富,星图绘制准确科学。宋代的恒星观测成果丰富,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科学遗产,表明它在中世纪时期达到了巅峰。天文仪器日臻完善,是这—硕果的保证。北宋至南宋的300余年中有记载的制造浑天仪6座、浑天象4座,大规模恒星实测有7次。其中景祐年间的恒星测量现留有341颗星的位置表——杨惟德星表,皇祐年间(公元1052年)的恒星观测现留有360颗星的位置表——周琮星表。  相似文献   

9.
北京天文台1 .02 .0GHz 太阳射电频谱仪从1994 年开始观测至1998 年9 月记录到太阳射电爆发171 个,2 .63 .8GHz 太阳射电频谱仪1996 年9 月投入观测至1998 年9 月,记录到146 个太阳射电爆发。1998 年4 月15 日太阳射电爆发同时在这两台频谱仪上记录到。这个事件在时间和频率上显示了丰富的幅度和结构的变化。发现了微波Ⅲ型爆发对群,并存在着丰富的快速活动现象。取得了高时间分辨率、高质量的动态谱资料,为研究耀斑各种尺度的时间及空间演化过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2001年狮子座流星雨,是几百年来难得有机会在中国观测到的一场流星暴。在我们收集到的照相观测资料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还未引起广泛注意的流星现象。"蛇行"的流星以及螺旋形并带有辐条结构的流星余迹,早在我国古代记录中就可以找到印证。现代的照相技术,不仅直观地显示了文字难以描述的颜色、形态和变化,而且提供了可永久性进行测量的记录。其中包括罕见的对流星余迹的双站观测资料。用常规的"高空风作用"难以解释这些观测现象。它们可能反映了流星带电体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家岩  Zalu.  VT 《时间频率学报》1997,20(6):66-70
初步分析了PHA I在伊尔库茨克近14个月中观测的822组星的精度。PHA I创造了它历史上最多的观测星组数和最高的观测精度。1996年在俄罗斯地球自转参数系统中获取15%的权重,约为该系统平均仪器权重的3倍多。  相似文献   

12.
1998-1999年的狮子座流星雨观测研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概要介绍了在此期间目视观测,雷达观测,航空观测,气球观测,卫星安全检测星撞击月球和月球钠尾观测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展。  相似文献   

13.
本利用1962-1981年的全球光学天时纬观测资料,分别对几个主要地区的组合Love数进行了解算,得到了比较好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4.
2月,是全年精彩天象较少的一个月。除亮度较低的21P/Giacobini—Zinner彗星回归外,最值得关注的就要数月底的金木合月了。当然,群星璀璨的冬季星空就是大家最好的观测目标,无论是目视还是照相观测,天文爱好者总能在星空下找到无限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上海天文台25 m射电望远镜首次单天线脉冲星观测。2010年4月23日,使用上海天文台位于佘山观测基地的25 m射电望远镜对脉冲星J0332+5434在L波段进行了观测,此次观测使用VLBI终端进行数据采集记录,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非相干消色散和周期折叠,成功获得目标源的平均轮廓。此次观测的成功,表明该天线具备开展单天线脉冲星观测的条件,并为上海天文台建设中的65 m天线的天文观测提供了参考,为将来自主研发脉冲星终端进行了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6.
如今,天文学已经进入全波段时代。地面和空间的天文望远镜等观测设备从射电、红外、光学、紫外、X射线,一直到伽玛射线,在整个电磁波段上全面地审视着天空。各种望远镜和观测设备积累的观测数据已经达到数百TB(1TB等于1000GB),很快便会超过PB(1PB等于1000TB)。如何访问和使用这些海量的信息成为了全世界天文学家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在乌鲁木齐天文站25米天线上进行的脉冲星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连生 《天文学进展》1997,15(2):169-172
1996年1月,由北京天文台、北京大学、乌鲁木齐天文站组成的研究小组完成了乌鲁木齐天文站25m天线的脉冲星观测系统,取得了一些脉冲星的观测结果。共成功地观测了8颗脉冲星,得到4颗脉冲星的轮廓图;还观测到PS1133+16的反常模式。乌鲁木齐天文站将成为我国重要的脉冲星观测基地。  相似文献   

18.
爱好者观测:观测这几个星团都不难,其中M44在一般的观测条件下用肉眼就可以看见,能否肉眼看见M44甚至被许多人作为天气状况好坏的评判标准。其余三个在良好条件下用肉眼也能看到,如果用7×50双筒望远镜,观测就更容易了。M50的历史和性质:M50可能在1711年前就已经被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发现了,这是根据他儿子的记录。梅西叶本人则是在1772年独立发现了它。此外,波德(Bode)在1774年也独立观测到了它。  相似文献   

19.
在1994年完成了佘山站MK3记录终端磁带记录密度的加密工作,从而将记录密度提高了12倍。该装置已运致乌鲁木齐天站并投入了正常的VLBI观测。本介绍了磁带加密装置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考虑。  相似文献   

20.
基于BATC巡天组近十年的观测值班记录,统计了兴隆观测站可观测时间随月份的变化,结果表明平均每年大约有195个可观测夜(约1986小时),其中大约有87个观测夜(约918小时)用来巡天,约有18个观测夜用来测光.另外还统计了兴隆观测站施密特望远镜十年来北极天区的观测图像中星像的半高全宽(FWHM)随月份的变化,结果表明一年内平均星像的半高全宽约为2.3像元(老CCD)或2.2像元(新CCD).一般来说,夏季的星像要好于冬季,这与刘颖(Liu)等人2003年[1]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