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调查厦门市下潭尾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区的鹭科鸟类物种和数量,对比海水不同潮位鹭科鸟类数量、生境分布以及红树林不同修复阶段白鹭种群数量变化,探讨红树林生态修复对鹭科鸟类种群动态的影响。2018—2019年在修复区共调查记录到8种鹭科鸟类,秋冬季鹭鸟种类较多,5—6月鹭鸟数量最多,其中白鹭为优势种;与修复初期相比,修复区在修复完成后的白鹭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修复区鹭科鸟类在海水低潮位时主要觅食于潮间带滩涂,在高潮位时大多数停歇于未被海水淹没的红树林,观察发现一些鹭鸟在繁殖季节营巢于高大的红树林。结果表明,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能够改善鹭科鸟类栖息环境,增加修复区的鹭科鸟类数量。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北支湿地鸟类多样性研究——鸟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江口北支湿地鸟类资源的野外实地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6目41科216种。鸟类以水鸟为主,其中鸻鹬类、雁鸭类、鹭类、鸥类为水鸟的优势类群,鸻鹬类在种类、数量上最多;以非繁殖鸟(冬候鸟和旅鸟)为主;东洋界种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广布种,古北界种所占比例最小;濒危和珍稀鸟类种类较多,数量较少,且以水鸟为主,湿地生境是其主要生境。鸟类的G指数为4.38,F指数为23.03,G-F指数为0.81,与黄河三角洲湿地和闽江河口湿地相比,长江口北支湿地鸟类的科间多样性和属间多样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3.
于2013年3~5月和9~12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富锦市沿江湿地的水域、沼泽、草甸、防护林和农田的鸟类种类、数量、迁徙时间和多样性规律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富锦沿江湿地常见鸟类有雁鸭类、鸻鹬类和雀形目,共记录鸟类56种,其中水鸟41种;迁徙鸟类种类和数量在4月末和10月末达到高峰,其中雁鸭类是最主要类群,记录有16种2 900多只,以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数量最多,占迁徙鸭类总数的40%以上;春季,鸟类迁徙期开始于3月末,雁鸭类首先抵达研究区,最早到达的是绿头鸭(3月24日)和鸿雁(Anser cygnoides)(3月27日),4月初,出现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和大型的鸥类,4月中旬出现鸻鹬类,5月上旬各种鸟类陆续迁离,秋季,迁徙期鸟类在9月下旬开始陆续迁来,10月末至11月初,迁徙鸟类的数量和种类都达到高峰,12月陆续迁离;在5种不同生境中,农田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大,沼泽、水域、草甸和防护林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依次减小,沼泽的鸟类群落均匀性指数最大,水域、草甸、农田和防护林的鸟类群落均匀性指数依次减小。本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富锦沿江湿地鸟类组成及多样性季节变化的认识,为保护区鸟类管理及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2008年1~12月,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研究滦河口水鸟多样性和迁徙动态。滦河口水鸟的重要类群(鸻鹬类、鸥类和鹭类)种类和数量高峰期都出现在春、秋迁徙季节,除雁鸭类有较多种类在本地区越冬以外,其他类群在冬季的种类和数量都最少。秋季,水鸟迁经湿地的时间较为集中,大部分水鸟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进入该地区,而春季较分散,分别为3月中下旬的雁鸭类(279只)高峰期和4月下旬的鸻鹬类(2 035只)、鸥类(2 346只)、鹭类(159只)高峰期。  相似文献   

5.
胶州湾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鸻鹬鸟类等水鸟在春、秋季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在调查2016年春季停歇在胶州湾滨海湿地的北迁鸻鹬鸟类及其生境基础上,对比了2004年春季与2016年春季在胶州湾滨海湿地停歇的北迁鸻鹬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分析了鸻鹬鸟类停歇地的生境特征及鸻鹬鸟类种类和数量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与2004年春季相比,受湿地面积萎缩、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滩涂底质和水质污染、公路交通噪声干扰以及在滩涂采捕贝类等传统渔业生产活动影响,2016年春季,在胶州湾滨海湿地停歇的北迁鸻鹬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水鸟种类由3科10属20种变化至4科9属14种,数量由19 286只减少至9 407只,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由1.685减小至0.203,Pielou均匀度指数由0.562减小至0.077;提出了保护胶州湾滨海湿地植物和潮间带滩涂、控制污水向海排放、控制大米草和互花米草入侵、引导当地社区居民参与鸻鹬鸟类保护、对鸻鹬鸟类保护进行生态补偿、采用工程和管理措施减轻公路交通噪声等保护胶州湾滨海湿地鸻鹬鸟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鸻鹬类水鸟的重要栖息地。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对鄱阳湖区14个分区域的鸻鹬类水鸟进行了调查,研究了鸻鹬类水鸟的物种组成、数量变化以及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鸻鹬类水鸟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鄱阳湖区,共记录6科41种鸻鹬类水鸟,其中,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小杓鹬(Numenius minutus)、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翻石鹬(Arenaria interpres)和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滨鹬为濒危物种,半蹼鹬、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和白腰杓鹬为近危物种,留鸟、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的物种数量分别为2种、4种、8种和27种;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鹤鹬(Tringa erythropus)、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的种群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水鸟的种类和数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7月~10月,对湖北省湿地中的水鸟种群进行了调查,重点调查了82个湿地区的1 238个湿地斑块,所涉及的湿地总面积为552 810.46 hm2,共记录131种20 095只水鸟,隶属于9目21科64属。其中,以鸻形目的种类最多,有9科48种,占总种数的36.6%;有1科34种雁形目水鸟,占总种数的26.0%。另外,新记录4种水鸟,分别为冠鱼狗(Ceryle lugubrus)、斑鱼狗(Ceryle rudis)、蓝翡翠(Halcyon pileata)和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  相似文献   

8.
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对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区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79种鸟类,隶属12目27科。其中,冬候鸟40种、留鸟31种和夏候鸟8种。红树林区古北界鸟类41种,东洋界鸟类35种,广布种3种。分析了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区鸟类分布和年变动情况,比较了福建省6个红树林区湿地鸟类季节型的组成,指出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鸟类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水鸟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东关联安围和大湖区的水鸟组成和多样性规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常见水鸟有10目20科92种,其中以鸻形目鸟类的种类最多,鹳形目鹭科(Ardeidae)鸟类的数量最多;有易危(UV)级鸟类4种,近危(NT)级鸟类2种;冬候鸟44种(47.83%),留鸟34种(36.96%),旅鸟9种(9.78%),夏侯鸟5种(5.43%)。区系组成包括古北界45种(48.91%),广布种32种(34.78%),东洋界15种(16.30%)。该保护区水鸟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较明显,2010~2013年水鸟种类和数量总体逐年下降。冬季(11月至次年1月)水鸟种类和数量最多,鸟类的多样性和均匀度相对较低;夏季(5~7月)水鸟种类和数量最少,鸟类多样性和均匀度相对较高。该保护区水鸟在夏季以鹳形目鹭科留鸟为主,在冬季以雁形目和鸻形目冬候鸟、鹈形目留鸟为主。东关联安围和大湖两区鸟类相似性在1~12月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10.
环绕黄海和渤海的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为了掌握中国境内环绕黄海和渤海湿地中的水鸟现状,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春季,在30家单位的合作下,采用样线和样点调查法相结合,对中国境内环绕黄海和渤海的共26处(2016年和2017年春季调查了18处,2018年春季调查了23处)湿地中水鸟种类和多样性进行同步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共记录到水鸟8目17科137种,个体数量为2 588 603只;其中,有鸻鹬类水鸟53种,其个体数量合计占调查区水鸟总个体数量的80.7%;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种3种,濒危种6种,易危种6种,近危种13种;不同调查样区的水鸟丰富度差异明显,各种水鸟的个体数量差异较大;环绕黄海和渤海的湿地是鸻鹬类水鸟重要的停歇驿站,是青头潜鸭(Aythya baeri)、勺嘴鹬(Eurynorhynchus pygmeus)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珍稀水鸟的重要栖息地;在26处湿地中,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春季既符合《湿地公约》标准5又符合标准6的湿地数量分别为8处、8处和10处,2018年春季有17处湿地符合标准6,但是这些湿地受保护程度相对较低。在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下,保护好环绕黄海和渤海的湿地及其水鸟多样性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广州南沙湿地鸟类迁徙规律,揭示鸟类整体迁徙动态变化,于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在每月下旬日落前3 h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对南沙湿地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 2014—2018年共记录到鸟类139种,以冬候鸟为主。2)鸟类物种数年际波动较大,丰富度年际变化不明显,即鸟类种类在逐渐增加的同时,个体数量趋于稳定。3)鸟类月度变化呈现明显的候鸟迁徙规律,越冬期急速上升,繁殖期平缓。越冬水鸟迁飞时间有提前的趋势,且在富有食物来源的浅水滩涂地和在无瓣海桑等高大茂盛的红树林群落有更多种类与数量的水鸟分布。最后,建议在注重绿化连续性和整体性的同时,保护和管理鸟类的栖息环境,适当扩大滩涂地面积,增加红树林种植面积以及合理地围垦,科学维持浅水滩涂和红树林种植面积比例,吸引更多越冬候鸟。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76—2021年共6期遥感影像获取了海口市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不同年代的湿地数据,基于转移矩阵、问卷调查和主成分分析,剖析了45年来保护区红树林的变化及其与周边社区的关系。结果显示:1)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由1976年的1 395.84 hm2增至2021年的1 589.28 hm2,期间呈“骤减缓升”之势。除1976—1985年红树林面积有减少外(减少了250 hm2,减少幅度为18%),其余时段红树林面积均为增长态势。2) 1976—2021年保护区红树林转出对象分别是淤泥质海滩(34.32 hm2)、河流(25.81 hm2)、海水养殖场(21.06 hm2)、其他用地(10.58 hm2)和洪泛湿地/内陆滩涂(8.26 hm2);转入为红树林的对象主要是淤泥质海滩(177.41 hm2)、河流(38.18 hm2)、其他用地(28.21 hm  相似文献   

13.
不同补水条件下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情景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翀  刘高焕  王新功  葛雷  范晓梅  王瑞玲  单凯 《地理研究》2010,29(11):2026-2034
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现状,设计了三种湿地修复水量预案。利用水文模型SOBEK和地下水模型Visual Modflow对不同补水预案下湿地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将水文模拟结果与湿地立地条件、植被条件在景观决策支持模型LEDESS框架下进行集成,对三种补水预案下湿地修复情景进行模拟和评价。研究表明,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恢复,根据区域湿地条件差异,其恢复目标及所需要的适宜水量也有所不同。一千二管理区宜采用最大引水预案,提高涉禽鸟类的生境适宜性;黄河口管理区宜采用最小水量预案,同时应降低生境干扰以改善栖息地质量;对于大汶流管理区,中等水量对于涉禽类和游禽类的生境都有较大改善。本研究将水文过程与景观过程进行集成,利用情景模拟方法,为湿地恢复决策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闽江河口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江河口湿地共有鸟类118种,其中有冬 候鸟72种,夏候鸟12种,留鸟19种、旅鸟15种。 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鸟类14种,福建省重点 保护的鸟类21种,并有中日或中澳协定保护的鸟 类104种。共有维管束植物109科294属408种(含 亚种、变种)。有红树林、沙生植被、浅水植被、 沼泽植被4种植被类型和18个群系、22个群丛。有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61种,隶属于4门30科50属, 其中,节肢动物甲壳纲的种类最多,有13科23属 31种,其次为软体动物,有14科24属27种,有 浮游生物176种,其中浮游藻类97种,隶属于5门 45属;浮游动物有79种,隶属于6门62属。根据 闽江河口天然湿地类型,生物多样性的丰度、多 度、生态功能,将其分为3个层次进行保护和开发 利用:即重点保护类;保护性开发类;适度开发 类。  相似文献   

15.
惠州市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地调查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惠州红树林湿地历史变迁和现状,探讨红树林湿地资源对地方经济、生态、环境、景观美学等方面的功能价值,找出惠州红树林湿地遭受破坏的原因以及红树林湿地恢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应通过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加强红树林的管护等方法,恢复和改善红树林湿地资源,使红树林湿地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湿地是亚洲东部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有大量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鸟类。近几十年来,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变化影响,天津市湿地景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对湿地鸟类栖息地环境和鸟类迁徙、繁殖产生了不利影响。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天津市1999年、2003年和2007年3期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分类方法,并结合其他非遥感以及高清晰影像作为辅助资料,获得了天津市湿地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将天津市湿地分成2大类12小类;利用ArcMap软件,分析了3个时期湿地面积的变化;利用Frag-stats3.0软件和Excel软件,得到天津市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湿地总面积从1999年的312088.73hm2增加到2007年的328133.61hm2,面积增加了4.89%;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湿地盐田面积大幅增加,人工湿地8年间共增加了24043hm2,其中,盐田面积增加了25699.57hm2,但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了7.38%。天津市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在一直加剧,斑块类型更加多样化,湿地景观中没有明显的优势类型,且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均匀分布。湿地类型转化的基本规律表现为天然湿地向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向农林用地、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换,人类的开发活动已经转向一些人为干扰较少的潮间带、滩涂区以及河流河口水域、浅海水域、湖泊和沼泽等地区。将各种驱动因素加以组合,归纳为2大类和20个变量指标,建立湿地景观变化驱动因素指标体系。分析表明,人口和经济因素对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有显著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天津市产业结构并未得到改善,尤其是第二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实体扩张占用大量农田和湿地;在农业因子中,粮食产量的提高与通过占用湿地来扩大种植面积有直接关系。1999~2007年间,天津湿地水鸟生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深积水区面积和斑块数量逐年增加;无隐蔽物的湿地面积和人工建筑物的面积大幅增加,重干扰区的面积增加;水鸟的水生动物性食物增多,谷物草籽等植物性食物减少。人类活动已对天津湿地水鸟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总体上,天津湿地水鸟生境质量在下降。  相似文献   

17.
2000-2010年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S技术支持下,结合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方法,基于30 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动态度来判定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和区域差异,并在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探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①近1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草地和其他类用地为主,整体内部结构稳定少动。草地变化面积仅占2000年草地总面积的0.37%;林地、湿地、耕地和人工表面的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他类用地面积有所减少。②全区土地综合动态度均小于0.1%,土地利用/覆被变幅较小,除人工表面较活跃外,其他各类型变化相对缓慢,且各省土地利用区域差异较小。③研究区内景观基质未发生改变,区域景观破碎度递减,景观多样性水平上升,景观聚集度和连续性微弱下降,景观整体保持较完整态势。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使土地利用/覆被结构和景观格局均得以优化。  相似文献   

18.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地区景观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S"技术,对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及周边地区1993年、2001年、2003年和2006年遥感影像进行了动态分析.将研究区的景观类型划分为红树林、米草(Spartina)地、滩涂、水域、建设及交通用地、其他林地与农田7类;分析各类型景观格局特征和动态变化以及各景观类型间的转化.结果表明,4个时期的红树林面积发生明显变化,与1993年相比,2006年红树林的面积增加了5倍,达到145.08 hm2;红树林的空间分布范围也在不断向南延伸,红树林空间质心变化由早期向西北偏移变为后期向东南偏移.4个时期中,研究区红树林的平均斑块面积在2001年最小(0.34 hm2),而斑块数(58)、破碎度(0.000 291)、分离度(223.15)、斑块形状指数(20.67)、分维数(1.50)都在2001年达到最大,红树林在2001年破碎化现象最明显,分布零散,斑块形状最复杂.2001年,研究区其他6种景观类型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较差,这与研究区附近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有关.滩涂与其他林地的动态度在2003~2006年间最大;红树林、米草地、建设及交通用地以及农田的动态度在2001~2003年间最大,这主要与城乡建设以及红树林湿地恢复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有关.在其他林地、建设及交通用地和农田的面积转化中,建设及交通用地面积在1993~2006年间增加了1 526.17 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