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最新的地球圈层──人类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之荣 《地理研究》1997,16(3):95-100
把人类作为最新地球圈层来研究是地球科学中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文中从人类圈的内涵、功能和结构、演化的主要阶段以及提出人类圈的主要依据等方面论证了人类已成为地球的最新圈层。接着论述确认最新地球圈层的重大意义:拓宽对地球系统的认识,将地球系统科学从纯自然科学推进到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现代地球系统科学阶段,以便从现代地球系统结构演变的角度来讨论全球环境恶化的根源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韩广 《中国沙漠》1997,17(3):333-334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球,离不开其上的各种自然资源,然而,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却有意无意地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的威胁。荒漠化就是其中非常严重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们对"气候变暖"及其机制的争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化不再是单纯研究大气变化规律的科学,而变成一门与"减排方案"和"征收碳税"有关的政治与经济问题相联系,与国家经济利益有关的崭新课题."气候变暖"既与利益有关,就会难免偏离公正,偏离纯理论科学.本研究对国内外"气候变暖"最新动态进行回顾分析,得出以下认识和结论.1)过去百年城市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器测温度数据,如果没有对"热岛效应"进行矫正,无疑高估了过去百年全球升温的幅度;2)过去百年全球有所变暖是事实,但不同学者增温估算不一致.不仅升温幅度不确定,而且人类和自然因素对升温贡献各占多少也不确定;如果考虑到城市发展对增温估算的影响,过去百年增温应当比0.4℃更低,远没有达到历史上次级波动的变化范围.3)尽管过去百年地球有所变暖,但在万年轨道尺度上,现在地球处于变冷的大趋势过程中.对现在气候变暖更合理解释,是属于变冷大趋势中的次级变暖波动;4)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大气CO2浓度变化总是落后于温度变化,即总是温度驱动着CO2变化,而不是CO2浓度驱动地球增温.  相似文献   

4.
余平 《地理教学》2014,(15):7-10
从地理学科定义出发,从区域、差异、选择三个方面对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体系进行反思,从学科本质的视角还原学科核心内容。构成"区域"的要素具有其内在的秩序,"差异"是地球表面地理事象运动变化的原因,"选择"致力于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与植物资源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人类以脆弱的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作为生息地,并利用广泛的植物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食、住、热能以及牲畜饲料需要时,要想再保持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一件非常难办的事情。因为地球上某些最严酷的条件就出现在干旱地区,因而存在重重困难。Shantz在回顾干旱地区开发史及问题时,从气候、植被与土壤方面进行计算,比较了世界上的干旱地区,发现都很相似。从干旱程度和气温来看,36%的陆地表面可划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相似文献   

6.
《地球生命力报告》应用地球生命力指数、生态足迹和水足迹3个指标描绘了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状况与变化趋势,以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本文在简要解读1998年至2010年的全部8期报告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衰退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人们的生活方式应有所改变。只有认识到保护自然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健康、财富和福祉,而不是维护生物多样性本身和只有意识到自然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生活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时,人类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相似文献   

7.
一、新课导入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地球作为宇宙中的天体,其运动和变化又不能不受到其他天体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地球上发生的不少自然现象,如果仅从地球本身找它们的因果关系,有时难以得到满意的解答。也就是说要了解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的来龙去脉,首先要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世界环境日”为6月5日,这是20年前在斯德歌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上确定的,因为开会时间为6月5日,选它以示纪念,并唤起全人类保护地球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确定一个主题。1974—1992年的主题如下:  相似文献   

9.
维护湿地生态健康保障人类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这个主题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深刻反映了湿地和人类的紧密关系。湿地是“地球之肾”。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孝文 《地理教学》2010,(22):63-64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3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专家们表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地外采矿活动,可能会从月球上开始,这是由于它含有大量相对比较容易获得的水冰。这是在询问一个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座谈小组:人类首先应该到地球以外的什么地方进行采矿时,他们大多数人给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从遥感的角度看地球环境的开发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球资源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了解和认识这种变化,使全球资源得到持续利用,使地球环境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是当今地球科学所面临的主要目标。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动态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秦伟  道理 《地理教学》1994,(3):26-26
初中地理(人教版)第二册第十九章“人类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上”是该册课本的最后一章,内容有:时区、时差和日界线,以及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这一章所述内容是对初中一年级地理教学的一个总结,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各章所述的世界地理知识后,使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地球关系的观点,使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必须合理利用保护。  相似文献   

13.
《西部资源》2014,(5):69-69
<正>石英石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的矿物之一。从遥远的石器时代石英就为人类所用,人类用他来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以及日常用品,比如古代计时用的石英钟以及玻璃瓷器等。石英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也是巨大的,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石英的用处也越来越大。青岛滑石粉石英钟、电子设备中把压电石英片用作标准频率;熔融后制成的玻璃,可用于制  相似文献   

14.
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态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人类从只关注经济增长到兼顾自然生态的发展,从只关心当代人的利益到兼顾后代人的利益,从只关注人类的生存权利到兼顾地球上其它物种的生存权利。其根本的伦理价值在于生态和平、生态正义与生态幸福。新的发展观通过从生态规律向道德义务的转换,突破了人类中心论的局限,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最终的和解奠定了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七大洲中,万里冰封的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这对构成南极洲别具一格的地理环境具有决定性因素。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是地球上纬度位置最高的大洲,绝大部分处在南极圈内,是世界上人类发现最晚的一块大陆;是世界上唯一未开发又保持自然状态的处女地;是至今仍披盖着神秘面纱,有待人类进一步探索的宝地。  相似文献   

16.
1.本章教材在必修一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必然离不开地理环境,人类生产、生活都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地球作为宇宙中一颗普通的天体,同样也要受到其他天体的影响,地球也同样离不开自身所处的宇宙环境。不少事实已经证明,地球上发生的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宇宙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7.
当今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呈现一派荒废景象,其责任大半要归咎于人类的活动。荒废就意味着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复生关系到地球自然状态的恢复。然而,复生和恢复并不只是恢复以前的状态,而是要以新的发展来考虑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联系地理学史从宇宙、地球、地球表层等概念的演化,讨论人类对地球表层的认识,介绍人类对地球表层作用后所形成的技术和社会圈,从人地关系协同论去说明智慧圈的意义,并讨论以地理相关法为基础的地域结构对应变换分析。以及天地生综合研究与宇宙全息论。本文以现代科学哲学、宇宙论、地球科学的新发展为基础,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提供一个全新的认识,促进地理学中有关地球基本知识的更新。  相似文献   

19.
邢华 《地理教学》2011,(20):31-31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儿乎所有的生命都依赖水维持,我们人类也不例外。离开了水,我们人类就失去了赖于生存的条件,水于我们的生命而苦是如此重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们对外星人的由来,以及是否存在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入,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科学家们却提出了外星人可能存在,并且对其存在的方式提出了各种假说。1.地下文明说。在一些科幻电影里,说的是在地球上是人类进化的天堂,但足在地球内部却存在另一个由进化后的昆虫统治的文明世界,最终地下的昆虫为了地上的生存权与人类开始了战争。据悉,美国的人造卫星“查理7号”到北极圈进行拍摄后,在底片上竟然发现北极地带开了一个孔。这是不是地球内部的入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