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分析了江汉平原农业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及洪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影响 ;指出江汉平原农业生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主要问题 ,提出该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江汉平原实现农业避洪减灾的结构调整对策 ,包括发展耐涝农业生产 ,提高作物耐涝能力 ;利用冬春土地资源 ,开发冬季农业 ;选育早熟或迟晚熟品种 ,错开洪涝高峰期 ;充分利用棉田光热资源 ,推广间套复种多熟技术 ;退田还湖 ,发展精养渔业。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现状及其结构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年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2.4%,粮食总产占全国的7.7%,棉花总产占全国的3.4%,苹果总产占全国的40.6%。尽管粮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不大,然而,黄河流域的农业仍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食品安全的保证。本流域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生产水平低、农业结构单一、社会需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等。根据农业生产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比较优势分析,该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强化特色农业的发展,即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草食畜牧业、优质果业和特色生物医药产业。据预测,由于特色农业的发展,2000~2020年本流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将为3.9%,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将下降11.0个百分点,牧业产值所占比重将上升12.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云南干热河谷特色农业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永彬  朱彤  卢培泽 《山地学报》2002,20(4):445-449
云南是一个山原省份,河谷盆地是农业发展的最适宜地区,由于部份河谷盆地存在干热气候,坡在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自然障碍,以及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制约,使得传统农业明显欠发达;同时干热河谷地区又具有光热与土地等自然资源优势条件,适宜发展特色作农业和反季节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发展形势下,需要开展区域特色农业建设以实现农业开发效益的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出具体的分区开发方向和相关产业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王卫 《自然资源》1993,(6):11-18
本文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和土地资源二个层次的分析入手,揭示了贫困山区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功能退化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等普遍性问题。确立了以重建良性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为总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基本方向,对用地矛盾众多的贫困山区县,运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建立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模型,为贫困山区县级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于持续农业的定义,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但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这里仅对河南省持续发展农业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海洋农业主要是利用滩涂、浅海水域和海底等海洋空间资源,以发展海洋生物的增殖和养殖所进行的海洋农牧化生产,对比分析中国大连和台湾两地发展海洋农业的区位与条件,资源特点、发展过程、生产现状、海洋农业内部构成与差异,并提出了今后发展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比较利益学说与农业地域分工和区域资源开发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又要坚持以比较利益为原刚指导地域分工和合理开发利用地域资源优势,使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方向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地区生产优势相一致,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海洋农业主要是利用滩涂、浅海水域和海底等海洋空间资源 ,以发展海洋生物的增殖和养殖所进行的海洋农牧化生产。对比分析中国大连和台湾两地发展海洋农业的区位与条件、资源特点、发展过程、生产现状 ,海洋农业内部构成与差异 ,并提出了今后发展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一、图集概况《河南省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地图集》为精装八开本,是一本大型的省(区)综合性农业地图集(complex agricultural atlas),属科学参考型(scientific reference type)。图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河南农业生产的自然与经济技术条件.资源类型及分布规律、农业生产部门与产业结构,以及40年来河南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特别是10余年来开展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及各项农业专题研究的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10.
农业升温,再上新台阶的有效选择就是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鉴于目前我国农业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强烈反差这一“基本国策”,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必须充分认识强烈反差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和价值,正确处理好内涵开发与外延开发,分散开发与规模开发,示范开发与区域开发之间的关系,并实现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单一开发向多元开发,单向开发向双向开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农业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组建目标是:开发网页式农业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基于空间分析的农业资源数据库,实现对农业资源、大宗农作物长势与产量、农业自然灾害等动态监测、分析和评价的基础数据支持,为政府部门的农业决策、农业区划提供及时更新的信息源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徐勇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3):240-246
本文从农业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统一体和整体性的角度出发 ,在阐述构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宜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农业生产行为特征及高效利用途径进行系统分析 ,筛选、构建和设计出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其中的重要指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农业生态建设的典型,赣南“猪-沼-果”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是赣南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遵守“因地制宜”原则,发展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也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它通过养猪-猪粪、猪尿-沼气池-沼气-沼气渣-果园-(套种青饲料)饲料-养猪的生产模式,达到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发展效益的目的,其循环生产如图。这种农业发展模式的综合效益可以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持续发展若干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持续发展的研究历史及其内涵入手,对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城乡协调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土地资源保护和减轻环境负担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这几个问题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徐永辉 《福建地理》2000,15(3):53-55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新的农业发展观,文章通过分析莆田县人口、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提出了莆田县农业发展必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而提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视农业资源管理、保护;加大环境教育和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新诠释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内涵,并建立一个新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以此完善和发展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论文选用多因素综合评价公式测算了常熟市与泰和县的农业资源利用生产率,运用包络分析法(DEA)计算了常熟市与泰和县的粮食生产配置效率。研究表明:①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分解为农业资源利用生产率和生产配置效率两部分,生产配置效率又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②常熟市与泰和县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分值分别为0.967和0.984,农业资源利用生产率评价分值分别为0.953和0.922,生产配置效率分别为0.684和0.733;③常熟市粮食生产配置效率略低于泰和县,主要原因是常熟市粮食生产资源投入的冗余度(劳动、化肥、资本投入的冗余度分别为28.36%、23.45%和20.48%)高于泰和县(劳动、化肥、资本投入的冗余度分别为8.84%、8.83%和10.58%);④农业资源利用生产率的高低并不总与生产配置效率一致,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应能兼顾这两者。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了烟台市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结构变动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不同阶段引起农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指出现阶段烟台市农业结构性问题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以及生产结构与资源结构的矛盾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全方位体现。提出了从市场需求出发,立足资源优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业组织结构等新形势下农业结构的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地调查和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开展江汉平原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江汉平原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良好基础,在湿地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制定科学规划,明确开发时序,确定开发区域,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完善生态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众环境保护的意识,推动江汉平原湿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现代沟道农业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地耦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三生”空间优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人地系统科学认知出发,对现代沟道农业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方向、典型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展望,为系统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农业模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结论:(1)沟道农业是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功能类型,具有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其可持续发展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协同解决土壤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功能农业,通过“3C”模式,即农业自身内循环、农业外循环、基于农业多功能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生产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和城乡功能互补。(3)创新推广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模式、特色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和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模式,有助于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4)拓展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化“理论-实践”贯通式研究,探索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支撑等内容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保障体...  相似文献   

20.
现代沟道农业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地耦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三生”空间优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人地系统科学认知出发,对现代沟道农业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方向、典型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展望,为系统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农业模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结论:(1)沟道农业是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功能类型,具有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其可持续发展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协同解决土壤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功能农业,通过“3C”模式,即农业自身内循环、农业外循环、基于农业多功能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生产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和城乡功能互补。(3)创新推广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模式、特色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和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模式,有助于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4)拓展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化“理论-实践”贯通式研究,探索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支撑等内容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保障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