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砂金矿地质和开采工作正在各地兴起,研究并揭示砂金矿床赋存特征和砂金矿物的富集,对促进这一事业的蓬勃发展是有益的。砂金来源于原生含金地质体,所以砂金矿床赋存的空间位置,规模和品位首先受补给源的置位,范围和含金量决定。其次,对河流冲积砂金矿而言,砂矿是流水作用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必然受流水动力学条件的制约,而流水的动力学条件又是由山岳地貌,河谷地貌形态以及微地貌特征和沉积物性质所规定的。因此砂的富集规律研究主要  相似文献   

2.
砂金矿由分布在松散碎屑沉积物中的颗粒自然金所形成的矿床。成矿条件可分为两大类:首先要有丰富的砂金物质来源,其次应具备有利于含金松散碎屑物并能长期进行分选堆积的环境。因此,砂金矿找矿分析内容主要为决定砂金物质存在的地质环境和控制砂金的成生,并使其集中富集的各种内外营力条件,包括新构造运动、古气候和地貌环境等。这两大类  相似文献   

3.
小兴安岭砂金矿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统计分析工作基础上,对研究区内60余个砂金矿床、矿点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了本区砂金的富集规律和砂金矿的形成条件。砂金矿床是物源和地貌共同作用的产物,两者构成了砂金矿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本区有金丰度较高的老变质岩系,构造活动与岩浆作用使其内的分散金多次迁移再富集,结果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含金地质体。这些地质体构成了本区砂金的物质基础,地貌及地貌形成过程使这些含金地质体不断遭受风化、剥蚀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砂金矿床形成过程的分析认为:在地壳局部下沉过程中,砂金在水等强应力作用下,与砾石、砂一起进入沉积盆地,形成砂金的中间储存体;随着地壳的间歇性上升,在蛇曲河流的作用下由于砂金与砾石的运动规律相仿,故和砾面一起被保留在河流冲刷面上的河床滞留砾石沉积中。当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后,使砂金中间储存体中分散的砂金集中富集在河床滞留砾石层中,从而形成砂金矿床。  相似文献   

5.
川西高原砂金矿床形成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克倍 《地质科学》1989,(4):308-313
砂金富集规律可归纳为五条:(1)砂金比重大,体积小,一般下沉于砂砾层底部基岩之上,形成富矿带。(2)河流流速减缓处是砂金富集之场所,如河流内湾处;两河会流处;河谷由宽突变窄处;河谷由窄突变宽处。(3)河床起伏不平是砂金富集之主要条件。最理想的河床是软硬相间之岩层,如砂页岩互层,且走向横穿河谷,倾斜较陡,这样,便形成具有无数隔梁与隔槽的起伏不平的河床,砂金受阻,易于停积。(4)位于谷旁之古老河床沉积阶地是无水患的易采砂金矿床,不容忽视。(5)红黄杂色铁砂及石英碎屑常为砂金富集标志。  相似文献   

6.
砂金成矿必须具有丰富的物质来源。原生金矿床,金矿点以及各种含金地质体,都有可能成为砂金矿的矿源。本区砂金矿补给源为多源补给型,既有矿源、岩源又有次生源;辛安河砂金矿形成时间主要为上更新世晚期至中全新世。金的形成既有碎屑成因也有化学成因。  相似文献   

7.
首先详细地介绍了延边地区砂金分布与地貌、水系关系。在地貌上,砂金矿的分布受区域地貌影响,但主要是受微地貌,尤其河谷地貌的控制,砂金一般多富集在冲积层的下部或底部;一般分布在河床、边滩和阶地中,碎屑物分选性相对较好,成层性也较明显地段。在水系上,大部分砂金矿均分布在Ⅰ—Ⅱ级水系的中上游,水系的汇水面积大,流程长者含金性好。最后阐述了砂金的物质来源、成矿条件及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8.
邵晓东 《地质与资源》2000,9(2):111-115
本区6个砂金富集区与6个岩金集中区的空间分布完全相吻合;新构造运动频繁,地质环境动荡,金的次生富集作用效果较差;一部分砂金金粒与石英、蚀变岩石等脉石连生在一起;一部分砂金金粒的成色偏低;有的砂金矿体中部分砾石含金,有的高达3×10-6~10×10-6.据此认为研究区内砂金物质来源是以高含金地质体——岩金矿床(点)补给为主,低含金地质体补给为辅.碧口群、志留系、泥盆系作为矿源层,构造条件、岩浆活动均有利于本区岩金矿的形成,而且在矿源层的出露区已有近百处岩金矿床点分布.研究区化探异常、重砂异常30多处且分布较密集,异常峰值较高.研究认为本区确已具备形成更多更大的岩金矿床的地质条件,为此笔者提出勉县—平武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北寒区的风化壳与砂金矿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小兴安岭北部寒区发育有3个砂金富集区.大量的找矿实践表明, 区内砂金矿床与内生成矿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 砂金矿床与区域发育的风化壳有着密切的空间关系, 风化壳中的低温地球化学作用对区域砂金矿床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砂金的形成过程中寒冻气候条件至关重要, 寒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风化壳的保存, 同时, 冰冻条件下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电化学作用也有利于金在其中的活化、迁移、富集和生长.  相似文献   

10.
月亮坝砂金矿属小型冲积砂金矿床。该矿床的区域地质地貌控制矿床的空间分布位置、矿床规模及成因类型,微地貌控制矿体的产出形态及富集部位,除物质来源因素外,二者复合控矿作用是形成砂金矿床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四川是我国砂金矿的主要产区之一。区内各类微含金地质体、原(伴)生金矿等是砂金成矿的物质来源;深大断裂带和西北高、东南低的三大地貌阶梯及自北而南斜穿区域构造线的水系网络,为我省砂金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剥(溶)蚀地貌环境和搬运沉积条件;第三纪时由准平原化所产生的含金红土型风化壳和第四纪冰川消融期的含金冰(碛)水堆积物,对我省砂金成矿起了重要的“预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均 《地质与资源》2000,9(2):78-81
本区6个砂金富集区与6个岩金集中区的空间分布完全相吻合;新构造运动频繁,地质环境动荡,金的次生富集作用效果较差;一部分砂金金粒与石英、蚀变岩石等脉石连生在一起;一部分砂金金粒的成色偏低;有的砂金矿体中部分砾石含金,有的高达3×10-6~10×10-6.据此认为研究区内砂金物质来源是以高含金地质体——岩金矿床(点)补给为主,低含金地质体补给为辅.碧口群、志留系、泥盆系作为矿源层,构造条件、岩浆活动均有利于本区岩金矿的形成,而且在矿源层的出露区已有近百处岩金矿床点分布.研究区化探异常、重砂异常30多处且分布较密集,异常峰值较高.研究认为本区确已具备形成更多更大的岩金矿床的地质条件,为此笔者提出勉县-平武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新疆玛纳斯河一带的区域地貌、第四纪地质、砂金、砂铂的地质特征,并着重分析了砂金、砂铂的形成与地貌、沉积类型、底岩以及原生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龚德奎  徐强 《江苏地质》2013,37(2):248-251
马尼卡砂金矿区位于莫桑比克马尼卡省马尼卡矿田东侧古河道中。地处世界著名的马尼卡金矿成矿带区,属非洲新元古代基巴拉构造旋回(距今约1100Ma)巨型造山带中部弧形突出部位之东侧。依据砂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重砂矿物组合,认为该矿床属近源型砂金矿,其中砂金的物质来源于该古河道北、西、南侧3个方向山坡上的花岗岩-绿岩地体。砂金聚集于古河道河漫滩砂层、砂砾层和泥砂质填隙物内,特别富集于底部基岩之上的砾石层之中。矿体形状严格受河床底部基岩地貌控制。  相似文献   

15.
嘉陵江,汉水上游砂金的分布特征和成矿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怀奎 《铀矿地质》1989,5(4):226-230
嘉陵江与汉水上游,广泛分布着砂金矿床,本文概述了其区域地质、地貎和砂金分布的特征,指出该区砂金矿源丰富,地貌与新构造运动对成矿有利,找矿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6.
藏北羌塘小盆湖-拉雄错砂金矿带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小盆湖砂金矿床为典型的一系列砂金矿床。矿点在藏北羌 塘中部构成一个呈东西向的砂金矿带,笔者1999年首次将其命名为“藏北羌塘小盆湖-拉雄错砂金矿带”。通过对小盆湖砂金矿床基岩地质,地貌,第四纪地质,矿床类型,成因类型,矿体特征,砂金特征的全面介绍及与该带其它砂金矿床,矿点的对比,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前泥盆系阿木岗群和石炭系中的火山岩层位是主要矿源层,此后若干不同时期的沉积不整合界面,都表征着其下古风化壳,其上底部碎屑岩的含金物聚源区可以直接或经改造就近形成金矿矿床,羌塘中央隆起带及其两侧和东西方向石炭系分布区具有广阔的金矿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7.
罗明纪 《地质与资源》1994,3(2):107-113
砂金成矿地质条件:砂金物质来源于含金丰度较高的建平群以及具金矿化的构造破碎带和火山岩型金矿床(点);有利的新构造运动,地壳缓慢差异上升,剥蚀作用大于堆积作用,使含金地质体长期处于地表氧化带遭受充分地风化破碎作用,使金容易从含金地质体中解离出来;本区为干燥、多风、少雨气候条件,不易形成冲积型大型砂金矿。建平群出露区、凌源-北票-阜新断裂带两侧、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点)的氧化带、原生金矿床(点)分布区以及山前、山间、洪积扇、支谷的中上游或源头是寻找残积、坡积、洪积和细各砂金矿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8.
冰川作用对于砂矿的影响,过去只侧重于冰川对砂矿破坏的一而,而对冰川能在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下富集成矿的一面则很少报道。近年我们在黄河源共开展砂金矿普查勘探工作,发现该地第四纪冰川活动与砂金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现将该冰川砂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控矿条件概述于下,以期获得各方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甘肃省礼县田家河一带砂金矿床的地质特征、第四系地质、地貌条件与成矿特征,分析了各类型松散堆积物的成因、分布特征,对砂金的富集规律和成矿特征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混合砂含砾率、砾石度、含泥量等进行了测定,对矿体厚度、品位在纵向上、垂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砂金富集部位和补给方向及搬运距离。田家河砂金矿床产于第四系全新统河床相及河漫滩相中,成因类型属河流冲积型,形态类型属河床、河漫滩型,成矿时代为第四纪全新统;全新世开始,地壳上升幅度极小,河流侧蚀作用增强,使含金地质体和各级阶地的剥蚀物被搬运、分选,并在谷底堆积形成田家河砂金矿。该砂金矿的发现和评价为该区寻找相似类型的砂金矿床提供了找矿标志和找矿模式。  相似文献   

20.
试用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解释黔西南金矿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邵麟 《贵州地质》1992,9(2):150-160
根据区域地质。区域化探资料,通过黔西南地区基性玄武岩浆活动、沉积相区分布、地层和岩性、构造等控矿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以及其相应的元素组合、分布特点的时、空对比分析,认为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是由区内火山作用、沉积相区沉积作用、构造及地下水热液作用等综合性、继承性、阶段性地质作用演化形成。成矿过程可能为火山活动提供区内金矿的最初物质来源;经过特殊沉积相分异沉积成岩阶段的初步金富集,分别形成了陆源碎屑沉积矿源层(P_(1-2)、碳酸盐岩—粘土岩沉积矿源层(P_2—T_1)及浊流碎屑沉积矿源层(T_(1-2))等,并伴有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元素组合,最后,由构造或地下水热液活动再富集金形成了黔西南分布广泛的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