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极中山站地磁台的建设与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中山站于1991年3月建立临时地磁台,1992年2月建立正式地磁台,台上建有地磁观测室、记录室和各种探头室.它们均采用高架结构和用无磁性材料建成;能保温、防潮、防积雪和抗强风.1991~1993年分别安装有数字化地磁仪,地磁脉动仪,哨声与VLF仪和地震仪,并不断获得极区地磁与高空物理资料.1991年与1992年中山站地磁观测报告(第一卷与第二卷)已整理成册,资料分析表明,极区地磁扰动与中低纬区地磁扰动特征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极区各种电流体系所造成.  相似文献   

2.
通过处理南极中山站的地磁资料与北京十三陵台对比,发现在磁场扰动时,仪器的标度值S=H×2I÷N有误差产生,提出了对中山站仪器标度值误差的改进方法。减少了误差,提高了资料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亚)地磁台链建设及其观测与国际地磁卫星台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东亚)地磁台链的漠河,北京十三陵,三亚和南极长城站与中山站地磁台的建设及其观测研究做了较系统的总结,北京地磁中心,南极长城站与中山站地磁台是中国首批实现了数字化的地磁台,为中国地磁台链参加了国际地磁卫星(INTERMAGNET)奠定了基础,此外,本文对国际地磁卫星台网做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地磁台链观测在极光带电集流、赤道电集流、中低纬度大尺度电流体系、太阳风-磁层-电离层-高层大气能量耦合、高-中-低纬的扰动传输、磁层中磁流体波的传播、主磁常荚期变化等研究中的应用,综述了地磁台链观测在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中的物理基础和研究现状,着重回顾了IMS 期间6个高纬子午台链的观测研究,总结了中国地磁台链研究的初步结果.中国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广阔的经纬度展布提供了建立全球唯一的闭合子午圈台链的可能性.中国台链向北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磁台相连,一直延伸到北极光带,向南与菲律宾、印尼、澳大利亚台站相连直达南极区中山站,通过南极与对面子午线上的长城站相连,并与南美、北美台站构成一条闭合的子午圈台链.可以预料,这条台链的观测资料将为地磁与高空物理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对研究日地整体行为将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拉萨地磁台1992年以来的地磁观测资料,应用“八·五”攻关成果进行处理,初步找出拉萨周边地区中、强地震前的一些地磁异常变化特征,出现的异常较好地对应了1994年7月24日西藏申扎57级地震和1996年5月10日西藏谢通门51级地震。  相似文献   

6.
1992年度全国地磁基本台网资料质量述评参加1992年度全国地磁基本台网资料质量评定的除各基本台外,崇明台等区域台也参加了全部或部分项目的质量评定。评定工作是严格按照“评比计分标准”的规定进行的。对资料质量进行了全面和认真的检验。具体的检验方法同去年...  相似文献   

7.
黄壁庄台地磁异常的调查与落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绍明  蒋邦本 《中国地震》1994,10(4):414-420
黄壁庄地磁台总强度F和垂直强度Z的观测值,从1991年4月开始出现了持续14个月以上的异常变化。同红山台相比,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10和12nT。在1992年度会商会上,这个异常被列为强震背景异常,引起了有关地震部门的关注。现经深入细致的调查和测试,证明这个异常变化是距台站100多米处建筑群的施工所造成的,绝非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极长城地震台与地磁台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云芳  贾国强 《地震学报》1989,11(2):213-219
我国于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西南端,胜利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常年越冬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的正式建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工作的新阶段.在国家地震局大力支持下,经南极考察委员会批准,地震和地磁列入了中国第二次南极科学考察项目,确定在南极长城站建立中国南极长城地震台和地磁台,积累极区及全球性的地震地磁资料,为科学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9.
1997年3月9日漠河日全食期间地磁脉动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3月9日漠河日全食期间分别在漠河地磁台,北京怀柔地磁脉动站和三亚地磁台开展了地磁脉动的观测。本文重点分析了3月9日07:00LT至11:00LT日全食前后漠河地区地磁脉动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日全食期间地磁脉动的主要特征,并对日全食期间地磁脉动的激发机制做了较深入的人。  相似文献   

10.
极光亚暴期间的南极中山站地磁共轭点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北极斯瓦尔巴特( Svalbard )岛Longyearbyen台站的 极光扫描光度计和地磁 观测数据在地磁亚暴膨胀相期间的对比分析,发现扫描光度计记录中的极光边缘的快速极向 运动和地磁数据x分量的陡峭负弯之间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地磁数据可用来研究两极 高纬 地区极光亚暴的地磁共轭特征. 对南极中山站、挪威Troms Svalbard台链和东格陵兰岛 地 区共15个地磁台站在7个典型极光亚暴事件中的地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 中山站的地 磁共轭点位置存在明显的漂移特征,漂移的范围在斯瓦尔巴特岛与东格陵兰岛之间,纬度值 与CGM模型值近似.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近年地磁Z分量长期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河北省昌黎、红山等8个地磁台Z分量资料,计算了年均值和各台相对红山台的差值。结果表明,近年内各地磁台Z分量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均属非线性变化,年变速率逐渐加大,1994—1993年的年变率已是1978—1977年的3倍左右。同时,又反映出各台的差异,有变化速率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小的特征。指出这一特征可能对相当范围的地磁长期变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地磁扰动可以破坏传导网络的运行,如电力系统、管线和通讯电缆。在电力系统中,地磁感应电流(GIC)通过电力变压器传到地面,干扰变压器的运行,使变压器变热,增加无功功率需求,并产生导致继电器误操作的谐波。在极端情况下,这些效应能导致电力中断,如1989年3月地磁暴期间,魁北克电网中断供电长达9个小时,600万人受到影响。地磁扰动是由太阳喷发高能粒子流向地球空间传动的结果。当这些粒子到达地球时,与地球磁场产生相互作用,所激发的电流向下流动到地球电离层。大部分强电流伴随着极光出现在横跨加拿大的东西带上。它是由电离层电流产生的磁场在地面上所看到的一种磁扰现象。预防地磁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阻止电力系统中产生地磁感应电流。但是这种措施相当昂贵,许多设施欲在地磁扰动期运行还需依赖地磁活动预报。加拿大地磁预报服务局是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设立的机构,从1974年开始运行,现在可以提供覆盖加拿大3个纬度带的长期和短期地磁预报服务。该项研究工作是全方位的,从用于改进预报的有关太阳爆发的新资料到了解电力系统对磁扰的反应。地磁扰动研究由加拿大地磁预报中心和许多加拿大大学研究小组负责进行,而地磁感应的研究是由一些受其影响的行业组织进行的,也经常与上述预报中心进行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欧洲地泵台站地磁场分量年均值的最新研究,发现其长期变的加速度在1991年前后有一定突变。本文研究了这一突变的时间特征。证明了它的全球性。利用74个地磁台的资料计算了Y分量幅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4.
左开挺 《华南地震》1991,11(4):45-54
通过对广州地磁台环境干扰源的监测,计算与分析得到:(1)不同时期产生的二个干扰源对地磁台1号墩磁场总强度测值的迭加影响为-25nT,与多台资料对比结果一致。(2)地磁台1号和5 ,1号与干扰源场区外Ⅰ号比测墩测得的磁场总强度、水平强度及垂直强度之差随时间的变化不明显,故认为广州地磁台环境干扰源目前尚属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部地区TID激发源的统计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武汉电离层观象台1985-1990年间的高频多普勒台阵观测资料,采用射线追踪方法,对观测到的电离层重力波扰动(TID)进行了定源研究,从统计上分析了扰动源的地理分布、季节变化以及与地磁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中部上空TID的激发源主要出现在春夏季的四川盆地和冬半年的山口地区.扰动的激发可能与青藏高原地形隆起对这两个地区的气象活动的影响有关.此外,有少部分尺度较大的扰动出现在冬半年,它们可能来自极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成都地磁台的仪器配置、误差来源,资料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地磁 观测质量稳定,资料连续可靠。成都地磁台的观测能够正确反映成都地区地磁场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根据北京地磁台1987~2012年已正式出版的《地磁观测报告》资料,对北京地磁台地磁场的长期变化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北京地磁台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基本规律,这对进一步认识了解北京地磁台地磁场各要素的变化规律与特征,以及应用北京地磁台的资料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地磁台的观测与实践高祥真,黄建明,王文德(中国新疆830017乌鲁木齐地震台)豆前言乌鲁木齐台属国家1类地磁台,它始建于1965年,1970年正式投入观测。20多年来,乌鲁木齐地磁台的观测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的连续完整、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9.
一、行星性指数K和A 行星性指数表示地磁活动的一般状态,该指数是从位于中纬度地区(这是为了减少电急流的影响)经过挑选的一些地磁台计算出来的,并作为其余几十个地磁台的标准。但是,和所有的指数一样,由于地磁台的分布不够适当和外源场高度不规则,使行星性指数也蒙受其损害。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极区亚暴对于所挑选的地磁台的磁照图是没有影响的,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也许由于极区电急流的赤道迁移,使得极区亚暴对磁照图也有很大的影响。实际上,行星性指数表示了许多外源场的扰动变化的混合效应,该指数对于地磁现象的相关研究是很有用的。  相似文献   

20.
对成都地磁台两年多(2002~2004年)的地磁总强度数字与模拟观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数字观测资料与模拟观测资料取数的个数不同,两者的曲线变化形态不同。模拟地磁总强度的形态为近直线型,而数字化地磁总强度则有显著的日动态变化。但数字观测资料经过平均处理后产生的日均值与模拟观测日值大致相同。据现有资料,数字化地磁总强度的映震能力优于模拟地磁总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