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草地-家畜-大气系统出发, 分别选用可引发黑、白灾的主要因子 (连续无积雪日数、可能发生期、最大积雪深度、积雪持续日数) 和基本因子 (家畜抗灾能力指数、冬前牧草平均高度), 建立了黑、白灾监测模式; 并通过对比分析黑、白灾评判系数与家畜表现特征及放牧情况, 确定了黑、白灾等级指标.检验结果表明监测模式和等级指标均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家畜是恒温动物,对外界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很敏感的,当外界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气温),家畜通过自身的生理调节而适应气候变化,使身体各部位免遭损害.中国美利奴细毛羊是新培育出的优质细毛羊品种,对它的一理指标与气候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系统地过,而这恰好是推广和发展美利奴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在1987-1989年两个冬春季,对该品种做了各生理指标与气候环境关系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天然针茅草地是形成我国中温型草原亚带的重要群系,也是我区放牧和割草场资源。5年定位研究表明,牧草生物量与降水、温度呈正相关,降水起到主导作用,降水受到欧亚大气环流和西风环流指数所制约。牧草粗蛋白质、脂肪、钙、磷含量呈“双峰”型的季节动态,是由于降水影响牧草生长发育节律所致。对放牧家畜营养状况诊断,合理安排割草期都具有重要意义。针茅草地均属氮碳(NC)营养型,适宜发展皮、肉、乳兼用家畜和毛、肉兼用的细毛绵羊。  相似文献   

4.
我区拥有12亿亩天然草场,牛、羊等草食家畜在畜种构成中占绝对优势。同时,也历史地形成了草原畜牧业为新疆畜牧业的主体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是建筑在对天然牧场适应性利用的基础上的,需要根据年内气温、降水、季节、以及牧草生长的情况转移牧场。四季游牧使牲畜在生理机能活动以及生产性能等方面,都受气候条件的强烈制约,这就为草食家畜的牧业气象研究提供了较为广泛的领域。本文就草食家畜的牧业气象试验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气候是家畜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各种家畜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生态环境中,便产生了对这种环境的适应性.研究家畜的气候生态适应性可为家畜的引种、驯化与合理布局提供重要依据. 一、畜种形成的生态气候条件与气候类型 (一)畜种形成的生态气候条件新疆有经营畜牧业的悠久历史,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育了大量的家畜良种.与全国相比,新疆家畜不仅种类齐全,  相似文献   

6.
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11—3月划定为海晏县的冬季,并按畜牧业生产实际和寒冷程度变化,以月份为单位依次划分为初冬、前冬、隆冬、后冬和晚冬5个阶段。海晏县冬季各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12月和1月-10℃,1月最低;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与月平均气温具有同步性。另通过资料分析建立了冬季白天平均气温与日最高气温相关模式,并根据可操作性原则,将放牧温度的适宜性划分为适宜、较适宜、不适宜三个等级,分析得出各阶段适宜放牧天数在50%左右,较适宜放牧天数约占30%,不适宜放牧天数约20%。  相似文献   

7.
利用CWRF(Climate-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中国区域气候的31 a多物理集合模拟试验,分析了该模式对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模拟效果及其对水平分辨率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CWRF降尺度全面改善了全球模式对高原气温和降水的模拟,使气温年循...  相似文献   

8.
选取禹州市1957-2006年的气温资料,对禹州市气温变化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禹州5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率为0.086℃/10a.从气温变化特征可看出:年平均和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的趋势;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夏季增幅不明显;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年平均和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变化均有明显的突变发生.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草地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建辉  Brad Baker 《大气科学》2006,30(1):119-130
2003年9月,对内蒙古草原不同类型草地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排放、太阳辐射、气象参数等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固定和新的羊草样地、封育样地、不同程度放牧样地异戊二烯、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蒈烯的排放均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并与可见光辐射以及温度有较好的一致性.羊草样地、封育样地、过度放牧、适度放牧样地异戊二烯排放的最大值分别为139.5、25.9、132.3、107.1(单位:μg·m-2·h-1,以碳计).多数情况下,异戊二烯排放通量的测定结果为羊草样地高于封育样地、过度放牧样地高于适度放牧样地.不同程度放牧样地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蒈烯等的排放具有明显差别,一般是过度放牧草地高于适度放牧草地.剪草增大了绝大部分VOC组分的排放、以及过度和适度放牧草地VOC的排放,剪草可以造成过度和适度放牧草地异戊二烯排放在中午前后的增加.剪草后,过度放牧草地异戊二烯、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蒈烯等的排放通量均远大于适度放牧草地的相应值.土壤异戊二烯、α蒎烯、β蒎烯等的排放很小,分别占相近可见光辐射和温度条件下固定羊草样地排放的0.2%、0、3.0%.  相似文献   

10.
西南地区近40a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利用西南地区96个测站近40 a的月平均、月平均最高、月平均最低气温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等方法对西南地区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年平均、年平均最高、年平均最低气温的空间变化均具有很好的整体一致性,反映了年平均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在1960s到1980s中期经历了一个由暖变冷的过程后,1980s后期开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年平均最低气温从1970s就开始呈单调上升趋势.青藏高原东侧山脉走向对气温变化的东西差异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气温的主要空间异常可分为4个敏感区.小波分析表明,西南地区气温整体变化在近40 a主要存在准8 a的周期,其中四川盆地东部的气温在整个时段存在准20 a和准8~9 a的周期.  相似文献   

11.
利用T639模式预报产品和黑龙江省83个国家气象站气温实况观测资料,采用最优预报因子方法选取预报因子,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逐站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MOS预报方程; 对MOS、中央气象台指导预报(SCMOC)和T639三种气温预报产品的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预报效果进行对比检验分析,并用EOF方法检验预报与实况的时空变化特征一致性。结果表明: 与实况的时空变化一致性方面,MOS和SCMOC较好,T639略差; 预报效果方面,MOS和SCMOC对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2 ℃预报准确率普遍高于T639,MOS的预报准确率在日最高气温方面高于SCMOC,在日最低气温方面低于SCMOC; MOS对T639气温预报产品改善效果明显,尤其对冬季日最低气温的预报改善效果十分显著; MOS较T639气温预报改善效果与T639模式预报效果呈负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MOS预报改善效果在T639预报准确率低的山区明显优于平原,在春、夏季,预报准确率较低的日最高气温明显优于日最低气温,在冬季,预报准确率较低的日最低气温优于日最高气温; MOS气温预报方法的预报性能较理想,SCMOC对黑龙江省预报难度较大的日最低气温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根据闽东地区1976~2005年9个县市(区)的历史气温统计资料,分析气温变化特征,进行气温类型划分.结合实际不同温型食用菌类生长过程对温度条件的要求,确定全区9个县市(区)的各温型菌类适宜生长的界温和界温日期(初终日),统计出各温型菌类自然可生产期.分析不同气温类型地区在生产各温型菌类的优劣势,进而对生产各温型菌类生产季节进行安排,达到充分利用闽东气温条件为科学安排食用菌生产,节省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面气温参考站点遴选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由于城市化和观测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现有国家级气象台站网观测的地面气温资料许多已不能满足气候变化检测研究的要求。利用我国全部气象观测站网的台站信息,对地面气温资料序列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遴选出可用于气温变化研究的参考站点。这项工作建立了地面气温参考站点遴选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并据此确定了138个地面气温参考站。这些台站可代表背景地面气温场,其长期气温观测资料可用作城市台站或国家级台站城市化增温评价的参考,也可直接用于我国地面气温变化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4.
畜牧生产的实质就是能量的投入——产出问题,也可以说是能量通过动物体的转化效率问题.而外界环境条件直接影响这种转化效率.我区冬春季家畜处于临界气温以下长达5个月之久,这期间牧草枯黄,摄取的能量物质又少,使正常的生理活动发生紊乱,物理调节机制失效,不得不进行化学调节,即动用体组织来产生能量维持绵羊体内热量平衡,这样就出现了掉膘现象.这种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太阳辐射、风向、气温等气象因素对郑州的影响,结合气候特点就改善郑州大气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气候的角度提出了郑州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塔城地区牧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1985年底,地区牲畜存栏头数为270万头,1985年出栏总头数为73.83万头,出栏率为27.44%. 牲畜除农区外,全部为天然草场流动放牧.牧业生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制约,其气象因素在自然条件中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夏季降水多寡,决定牧草长势好坏;冬牧场牧草好坏;冬季气温积雪迟早、雪的厚薄、积雪时间的长短等,直接关系到牲畜的越冬.越冬状况又决定了牲畜春季的抗灾能力.牲畜抗灾能力的大小与春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太阳辐射、风向、气温等气象因素对郑州的影响,结合气候特点就改善郑州大气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气候的角度提出了郑州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着装厚度与气温、风力的关系,着装厚度与适宜服装款式品种的关系的研究,制作出在不同气温、风的条件下的着装厚度指数;通过每天各时段气温、风力的预报值,可预报出四季室外活动适宜服装的款式与种类.  相似文献   

19.
利用自动气象站风、温、湿观测资料,对北京城市集中绿地缓解夏季高温(最高气温≥35 ℃)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所研究的集中绿地都具有缩短高温持续时间的作用,但对最高气温的调节存在很大差异,有些集中绿地对最高气温几乎没有缓解作用,甚至有增温的可能.因此为发挥集中绿地缓解高温的效果,应尽可能提高绿地的通风条件.2)对北京城来说,集中绿地面积≥20 hm2时,降温效果比较显著.3)在高温天气情况下,集中绿地对高温的缓解作用对人体舒适度的改善,可能会由于集中绿地相对湿度较高而被抵消.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典型草原N2O研究刍议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利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定位研究站(IMGERS)的气候、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方式和家畜等方面的资料,根据目前国际上N2O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影响N2O收支作用的可能控制因子,认为:(1)作为N2O主要来源的土壤,其理化性状,尤其是土壤温度、水分状况、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结构等,是影响该地区N2O收支平衡的主要控制因子;(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N2O的释放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草场农用与一定的耕作管理措施以及对天然草场的人为影响(割草、放牧等)是对N2O收支平衡影响的主要方面;(3)家畜排泄物,无论作为本地区的主要燃料,还是作为肥料,在典型草原区N2O的释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