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犹他州圣胡安郡的蒙特朱玛谷(Montezuma Canyon),赋存于莫里森建造(Morrison Formation)的萨尔特·瓦什(Salt Wash)组中的铀-钒矿床具有带状分布,这种带状分布是由于扩散作用引起金属元素迁移的结果。同心圆带包括褐色非矿化核心、灰绿色矿化层和灰色非矿化外带。褐色带是铁染的多孔砂岩,常含大量的含碳物质。弯曲的矿化层由浸染砂岩的已氧化铀-钒矿物组成,它紧紧地包围着褐色带。灰色带内的岩石是由方解石紧密胶结的浅灰色砂岩,在这个带中常出现褐铁矿斑点。矿床最可能是在晚白垩纪或早三迭纪形成的。在那个时候,含矿砂岩埋藏在深处,并饱含封存水。在褐色带中有机物质的富集表明,在该带内曾经充满着含可溶性有机化合物(例如从有机物质分解出来的醇和醛)的还原溶液。另一方面,在灰色带中可能充满着含铀和钒的氧化溶液。在两种溶液相互接触的地方发生氧化还原作用,从而使低价铀和钒的矿物沉淀下来。矿层呈椭球形状,流动溶液没有任何出入口,这一切都说明,由于扩散作用,溶解的金属经过灰色带而沉淀在还原带的周围。现代风化作用和氧化作用使原来的低价矿物变成高价矿物,而矿石中的金属并没有显著的淋失。  相似文献   

2.
磷铜矿在我国的产出地点在文献上尚未见报导,因此铜鼓塘找到磷铜矿是其意义的,它产出在湖南衡阳的红色盆地的南缘第三系底部红色岩系的浅色砂岩的铜矿床的氧化带中;矿床属沉积型含铜砂岩矿床,主要矿物为次生富集带的辉铜矿,以及少量的铀矿物,矿床氧化带非常发育。其中的含铜矿物有孔雀石、蓝铜矿、硅孔雀石、水胆矾、赤铜矿、  相似文献   

3.
新疆且末县布拉克铜矿位于吐拉盆地西南缘,为典型的陆相砂砾岩型铜矿床。矿体呈层状产出于白垩纪红色碎屑岩建造内的浅色砂砾岩层中。矿石由石英、长石等矿物晶屑、安山岩、玄武岩、流纹岩等岩石碎屑、孔雀石、褐铁矿等金属矿物填隙物及碳酸盐、泥质物等胶结物组成。吐拉断陷盆地西南缘白垩系砂砾岩层广泛分布,该矿床的发现与其成矿特征对该地区地质找矿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总结及对控矿条件、物源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矿床成因。综合研究认为,该铜矿形成经历了原生沉积-成岩期、成矿-表生氧化淋滤几个阶段,应属于沉积-成岩型陆相砂砾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4.
《国外铀金地质》1999,16(4):307-311
斯列得纳亚帕得马矿床是奥涅加(Onega)地区最大、勘查程度最高的铀-钒矿床。矿石中含有异常高的Au、Pd、Pt、Cu、Mo。矿化产在位于元古代粉砂岩粉砂岩和焉岩之上的钠长石-云母、碳酸盐交代岩中。矿石一般由钠长石、白云石和母组成。主要钒矿物是钒金云母,主要铀矿物是沥青铀矿。确定铜矿和辉钼矿为代表)非常不均一地分布在矿体中。按矿在不管不顾民分可将工春划为碳酸盐型。根据矿石的矿石矿物组成可确定4种矿  相似文献   

5.
滇中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如大姚六苴铜矿床,赋存于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下亚段(K2mml1)紫色砂岩与浅色砂岩过渡带靠近浅色一侧,铜矿化受氧化还原界面控制。从紫色砂岩向浅色砂岩,金属矿物依次呈现赤铁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水平分带规律。以矿物分带中的金属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流体包裹体测试成果,构建和绘制了大姚六苴铜矿床主要成矿温度下的pH-Eh相图,理论计算结果与宏观地质特征吻合。依据pH-Eh相图,阐述了主要金属矿物的沉淀条件及其分带机理,认为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金属矿物分带受pH和Eh双重控制;在373~523 K间温度变化对金属矿物沉淀的pH和Eh影响不大;S2-只能在低于473 K下的热液中稳定存在,辉铜矿(Cu2S)形成温度低于473 K。该研究为该类矿床成矿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南方中新生代地洼盆地中的砂岩铜矿床进行了化学动力学与热力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矿源岩中以辉铜矿和黄铜矿最有利于溶解和迁移,NaCl对Cu的溶解和含矿流体的形成起了催化作用。溶液中Cu以络合物的形式迁移,其中以一价铜氯络合物为主;温度的降低和溶液中性化导致了络合物的失稳、分解和铜矿物的沉淀。铜矿物的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制约了砂岩铜矿中以辉铜矿为主及矿床分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盐类矿床属蒸发沉积矿床,它的形成必须具备干旱的气候条件。我国自晚元古代以来至第四纪,各个地质时代都有各种盐类矿产形成。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我国石盐矿床主要成盐时代为:震旦纪、三迭纪,白垩纪和第三纪。中奥陶世、早二迭世和第四纪亦有石盐矿床形成。此外,侏罗纪尚有地下卤水产出,上元古代、寒武纪、  相似文献   

8.
亚利桑那北部科罗拉多高原上的数百个角砾岩筒均形成于古生代沉积岩中,岩筒中的铀、铜矿床产于密西西比系红墙(Redwall)灰岩至三迭系钦纳尔组(Chinle For mation)的岩石中,具穿层特征。这些岩筒并不是典型角砾岩筒,与火山岩不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而是红墙灰岩内的溶蚀塌陷与上覆岩层升蚀作用的结果。红墙灰岩中的岩溶作用开始于密西西比纪,并延续到三迭纪或者至少在三迭纪又再次活动。成矿作用产生于中生代,紧接在岩溶作用之后。大峡谷(Grand Canyon)地区角砾岩中的采矿活动开始于19世纪,并一直持续到现在,主要是开采哈克Ⅰ、Ⅱ、Ⅲ号矿床(hack Ⅰ,Ⅱ,Ⅲ),但开采的矿种已从铜变为铀。岩筒规模较小,但其中的矿石品位高,最高可达55%U_3O_8,平均值为0.30—0.60%U_3O_8。地表矿化通常出现在黄铁矿和针铁矿结核中,并沿断裂分布,还原带的原生矿石则主要分布在充填于上覆岩层角砾中的粉砂岩基质中。矿石矿物是沥青铀矿,共生矿物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砷黝铜矿、针镍矿、硫镍钴矿和辉铜矿。某些地表结核包上了一层孔雀石外壳,并意外地富集有银。黄铁矿很丰富,某些岩石的有机炭含量也十分高,因此,可以认为有机炭和黄铁矿可能是铀的还原剂。如果铀是以重碳酸盐或碳酸盐化合物形式搬运,那么角砾岩筒就有可能是释放CO_2,使成矿溶液平衡遭受破坏,并造成沥青铀矿沉淀的唯一通道。矿石中许多元素都明显地产生富集。这些元素是:Ag、As、Ba、Cd、Co、Cr、Cs、Cu、Hg、Mo、Ni、Pb、Sb、Se、Sr、U、V、Zn以及稀土元素,其中Cu、Pb、Zn、Ag尤其是As,可能是矿化岩筒最好的地球化学示踪元素。有关成矿溶液的成因现在还不清楚,但角砾岩筒内硅化作用不强烈,根据闪锌矿、白云石、石英和方解石测定的流体包裹体温度为80—173℃,可以认为成矿溶液属低温热液,但高于据科罗拉多高原上地热梯度所推算的温度。除铀矿之外,其它的矿物组合和地球化学特点与密西西比河谷式矿床相类似。  相似文献   

9.
兰坪—思茅盆地砂页岩中脉状铜矿床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坪-思茅中新生代盆地中的铜矿床,主要产于由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的含盐结色碎屑岩建造中,故一些研究者将其与典型的陆相砂页型铜矿床相类比。但就铜矿化的产出形式、元素的矿物组合、矿石稀土配分特征以及同位素组成特点等而言,均与典型砂页岩型铜矿床存在显著差异,而与一些地热区的矿化作用相似。说明研究区砂矾岩中的铜矿床具有特殊的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10.
自1959年在这里发现斑岩铜矿床以来,到现在已有十多个矿山投产.探明储量32亿吨,平均含铜0.46%,含金0.30克/吨. 矿床产在第三纪闪长岩体的边缘.在吕宋岛北部,沿阿格罗岩基边缘,在马林杜克岛的马欣欣岩株,内格罗岛西北部的岩株以及棉兰老东部的一些岩株的边缘,都有斑岩铜矿产出. 矿床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侵入体的地质年龄在成因上与矿有关,不是上新世就是中新世. (2)与矿有关的侵入岩具有闪长岩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
大姚六苴铜矿区是楚雄盆地典型的砂岩型铜矿床聚集区,矿床(体)在燕山期沉积成岩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受到喜山运动构造-成矿作用的改造,构造控矿特征明显。基于矿床成矿地质特征与褶皱、断裂等构造变形分析,着重采用构造岩显微构造特征和构造岩石英脉ESR测年方法,研究了构造岩矿物岩石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讨论了扩展构造岩矿物岩石学研究的途径。通过构造岩显微组构研究认为,显微构造存在NE-SW向、近EW向、NW-SE向和近SN向主压应力;含矿流体受构造动力的驱动,在紫红色砂岩蚀变为浅色砂岩的过程中伴随着硅化和碳酸盐化发生沉淀成矿。构造岩ESR测年结果反映该区经历了喜山运动早期(46.8±4.5~56.0±5.6Ma)、中期(32.4±3.0~42.3±4.1Ma)、晚期(23.5±2.4~29.3±3.0Ma)三期构造变形改造作用和热液活动。  相似文献   

12.
兰坪-思茅盆地砂页岩中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兰坪-思茅中新生代盆地中的铜矿床,主要产于同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的含盐红色碎屑岩建造中。对矿床的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成矿溶液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矿蚀变作用是在水/岩比值较低的体系中进行的;铅来自赋矿的沉积与基底岩石的混合;硫、碳和硅则具有多来源的特性。矿床地质特征和同位素组成特点表明,所研究的铜矿床与典型砂页岩型铜矿床存在显著差异,而与一些地热区的矿化作用相似。说明研究区砂页岩中的铜矿床具有特殊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印度尼西亚卫古岛风化壳型硅酸镍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机制的分析和研究,认为矿床是由于超铗铁岩-橄榄岩在中生代、第三纪、第四纪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经过风化作用,镍从含镍的硅酸盐矿物中淋滤出来,随地表水向下渗透到风化壳的下部,形成富含镍的次生矿物,具有典型的风化壳型硅酸镍矿床特点.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迪纳加特岛红土型镍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勘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菲律宾迪纳加特岛风化壳氧化镍-硅酸镍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机制的分析和研究,认为矿床是由于超镁铁岩-橄榄岩在中生代、第三纪、第四纪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经过风化作用,镍从含镍的硅酸盐矿物中淋滤出来,随地表水向下渗透到风化壳的下部,形成富含镍的次生矿物,具有典型的风化壳型硅酸镍矿床特点。找矿勘探工作要在找矿区域进行地质填图及工程取样扫面来确定矿化区。  相似文献   

15.
夕卡岩型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一大特色,在我国占有重要位置,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夕卡岩型铜矿床就其产出特征,可以分为三个亚型,即产于接触带上的正夕卡岩型、交代有利层位的层控夕卡岩型、沿断裂分布的隙控夕卡岩型. 笔者认为,伏牛山铜矿床属于隙控夕卡岩型矿床. 伏牛山夕卡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伏牛山夕卡岩型铜矿床位于宁镇山脉中段,江宁县伏牛山南山地段.矿床赋存于伏牛山石英闪长岩体南侧外接触带五通组至龙潭组地层中.地层在褶皱过程中发生倒转,老地层盖在新地层  相似文献   

16.
黔西北威宁地区香炉山铜矿床位于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组第3段(P3β3)顶部与宣威组(P3x)底部之间,属于玄武岩型铜矿床。针对其含矿地层宏观地质特征与赋矿主岩矿物岩石学组构,本文以野外地质为基础,系统开展岩矿鉴定、扫描电镜与电子探针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本矿床赋矿主岩为岩屑粉砂岩的矿石矿物为辉铜矿、斑铜矿、黝铜矿和孔雀石,脉石矿物为长石、石英、绿泥石和碳质物等;赋矿主岩为火山角砾岩的矿石矿物为自然铜、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黝铜矿和孔雀石,其脉石矿物为石英、绿泥石、白云石和粘土矿物等,按其主要矿物含量,原生矿石可分为自然铜+辉铜矿+赤铁矿矿石、自然铜+黄铜矿+黝铜矿矿石、黄铜矿+斑铜矿+赤铁矿矿石3种自然类型。根据矿物共生组合与相互穿插关系,本矿床成矿作用可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期矿石矿物的形成顺序为斑铜矿→黄铜矿—黝铜矿—自然铜→辉铜矿,表生期形成孔雀石、赤铜矿、赤铁矿、钛铁矿、褐铁矿等矿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 SEM)结合能谱分析(EDS)与电子探针分析(EMPA)等手段对华阳川铀铌矿床中主要铀矿物的种类、共生组合关系及铀矿物的矿物化学与年代学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显示,铀主要以铌钛铀矿的形式产出,其次为晶质铀矿。晶质铀矿的矿物学研究和电子探针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矿床中存在两期晶质铀矿年龄,早期晶质铀矿的化学年龄为~201 Ma(印支期 燕山期之交),形成于岩浆 高温热液体系,并伴随大量早期蚀变的铌钛铀矿产出,为矿床形成的主要成矿期;晚期晶质铀矿的化学年龄为~129 Ma(燕山期),形成于高温热液体系,与少量未蚀变的铌钛铀矿产出,仅占次要地位,可能是区域内强烈的燕山期岩浆热液交代早期铌钛铀矿后,淋滤出的铀再次沉淀的结果。结合区域地质关系,认为早期的铀成矿可能主要与(霓辉石)黑云母方解石碳酸岩脉有成因联系,是矿床形成的重要时期;晚期的铀矿物可能只是区域内燕山期的岩浆热液交代早期铌钛铀矿后,铀被淋滤带出后再次在有利部位沉淀的结果。因此,华阳川铀铌矿床可能是一个主要形成于印支期 燕山期之交,并被燕山期岩浆活动(叠加)改造的与碳酸岩脉有关的铀铌矿床。  相似文献   

18.
广东玉水铜矿是一个以斑铜矿、黄铜矿为主的高品位铜矿床,主矿体呈层状沿中石炭统白云岩/下石炭统石英砂岩界面产出.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确认了块状矿体下盘存在石炭纪凝灰岩、火山丘状体及火山通道;确认了以红色赤铁矿-菱铁矿-碧玉岩为组合的喷气沉积岩,其稳定覆盖在块状矿层的顶部,并延伸出矿体外围.层状矿体层序由下往上为:(含砾)石英砂岩夹凝灰岩→块状铜铅锌硫化物矿层→赤铁矿-菱铁矿-碧玉岩等喷气沉积岩→白云岩,证实含矿岩系具有火山岩—矿体—喷气岩"三位一体"特征.层状矿体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上部为块状矿体;下部为筒状含矿蚀变体,由呈漏斗状的流体通道系统及其浸染状、网脉状矿化体组成.围绕主流体通道发育扇形含硫化物石英细脉,且不穿过上覆块状矿体和上盘白云岩.本文还首次报道了控制矿体和凝灰岩厚度及铜矿体塑性流变的同生断层(同火山断层).综合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玉水铜矿是形成于浅海环境下的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这一新认识表明V MS型矿床可以形成于浅海水环境下,这对丰富和完善V MS型矿床的成因模式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可为华南寻找类似地质背景区的隐伏V MS型铜多金属矿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陈定雄  伍磊 《矿产与地质》2006,20(6):628-631
通过对桂平市四德铅-锌-铜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成矿物质来源等的研究,初步认为其矿床类型为热水沉积型铅-锌-铜矿床。通过对该矿床的成矿条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分析,认为该矿床具大型规模的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20.
六苴铜矿床是典型的陆相红层盆地砂岩型铜矿床, 具有明显的浅紫过渡带控矿与金属矿物分带特征, 砂岩粒间孔隙为金属矿物主要赋存空间。通过对赋矿砂岩层各岩性段的碎屑含量、颗粒分选性、胶结物特征、孔隙类型及孔隙度、渗透率等的统计与分析, 结果表明, 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下亚段(K1ml1)的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有高碎屑含量、低分选系数、高孔渗系数等特征, 为有效的流体迁移通道。K1ml1砂岩层局部含丰富的有机质, 在中成岩阶段可演化为烃源岩, 形成富有机质的酸性-还原流体。该流体与碱性-氧化流体在砂岩透水通道中形成稳定对流, 在砂岩中可形成由紫到浅的铁质、钙镁质、钙硅质、硅质胶结的胶结物分带。在水-岩相互作用中, 酸性-还原流体起溶解砂岩早期的铁质、泥晶碳酸盐胶结物及还原硫酸盐的作用, 由此形成粒间孔隙并提供还原硫, 从而为矿质沉淀提供空间和硫源;碱性-氧化流体则提供铜离子并控制金属硫化物、碳酸盐胶结物的沉淀。生烃作用减弱时, 碱性-氧化流体越过稳定对流的平衡面, 使硅质胶结的浅色砂岩溶蚀, 形成溶蚀孔洞, 进一步提供容矿空间, 并导致金属矿物发生交代作用。砂岩各成岩阶段的水-岩相互作用是控制孔隙和胶结物生成及矿质沉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