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广东梅县嵩溪宝山银锑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宝山矿床位于白渡-嵩溪东西向断裂南例,矿体呈脉状于下侏罗统,受北北东和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穿切的最新岩石是安山玄武岩,本文拟据矿床地质及矿物包裹体特征和硫,氢,氧,碳稳定同位素组成,阐明该银锑床床为燕山晚期早阶段形成的,由火山热液提供热 及要矿质来源的中一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2.
何耀基 《广东地质》1997,12(3):41-48,T001
玉水矿床赋存在石炭纪早期中晚时碎屑岩(忠信组)顶部与石炭纪晚期早时碳酸盐岩(壶天组)底部的接触面上下。主矿体呈似层状,由碳酸盐岩中微裂隙充填矿体和其下的层状矿体以及碎屑岩内热液蚀变脉状矿体组成,主体是层状的富铜块状硫化物。矿石主要的结构构造是晶粒结构,块状-准块状构造、层纹状构造。矿物组成比较多样,主要矿物是:黄铜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矿石铅属单阶段演化的正常铅,铅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珠万喀腊岩体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提出了在该地区寻找隐伏深源熔离-贯入式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粤北层控铅—锌—硫矿床成矿机理及控矿地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元琰 《矿床地质》1994,13(2):112-125
粤北层控铅-锌-硫矿床产于晚古生代沉积盆地边缘的碳酸盐岩中,是沉积盆地自身发展演化中的产物,含矿热液主要是沉积盆地下部的泥质岩层在后生演化阶段发生压挤脱水作用形成的,金属硫化物是从盆地中心向上运移的含矿热液与碳酸盐岩中富含H2S气体的地下水混合而结晶沉淀的,成矿主要受沉积盆地建造,盆地边缘或古岛古隆起,构造,沉积相和白云岩化五个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5.
云南铂,铜镍,铬矿床的成矿模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罗君烈 《云南地质》1995,14(4):311-318
云南铂、铜镍、铬矿床的成矿模式罗君烈(云南省地质矿产厅)1区域成矿模式云南已评价的铂族矿床9个,铜镍矿床2个,铬均属矿点。虽然超镁铁—镁铁岩类分布较广,包括潞西、保山、孟连、德钦、哀牢山、元谋、富宁等主要岩带(区),但前震旦纪浅成—超浅成辉长—辉绿岩...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系统研究桂北隆起区锑矿成矿地质环境,矿床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的基础上,提出该区锑矿属浅变质碎屑岩系中的碎裂岩-石英脉型锑矿,其成因主要与地下热卤水渗滤作用有关,并着得阐明了“四阶段”区域成矿过程,此外初步总结了地层、构造等控矿规律及若干找矿标志,建立了“划带-圈区-定位”的综合找矿模型,并进行了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7.
巴尔哲超大型稀土铌铍锆矿床地球化学和成因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巴尔哲超大型稀土铌铍锆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扎特鲁旗。矿体赋存在钠闪石花岗岩中,成矿元素主要赋存在兴安石、铌铁矿、烧绍石和锆石中。钠闪石花岗岩侵入在大兴安岭侏罗世火山岩盆地中,矿区位于大兴安岭主脊-林西断裂带与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之间的霍林河东西向断裂带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上。钠闪石花岗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25Ma。矿体遭受强烈交代作用,主要为钠闪石化和硅化。巴尔哲钠闪石花岗岩  相似文献   

8.
世界级金银铜铜锌矿床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已探明的资源总量,计金19.3万吨,银174万吨,铜15亿2千万吨,铅3亿4千9百万吨,锌7亿1千3百万吨。马上述所探明的每种金属堆积成立方体、则金,边长为22m的立方体;银,边长为55m的立方体;铜,边长为550m的立方体;铅,边长为310m的立方体;锌,边长为460m的立方体。  相似文献   

9.
论四川冕宁稀土矿床的成因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牛贺才  林传仙 《矿床地质》1994,13(4):345-353
本文从实际出发,以寻求路网的满意养护对策,基于柔性中面网的灰色本质,为此,推导了预测路况PCI的多点激励有后效模型GM,并提出了一个灰色发展系数指标[a],它可从发展机制上保证对策满意性。而后,从满意对策的特点出发,建立了确定路网满意养护对策的灰色非线性优化模型,并给出了简化迭代算法。应用示例表明,该文方法确定的养护对策,不仅满意性得到了初步保证,而且使用效益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滇东南锡,钨,铅锌,银矿床的成矿模式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罗君烈 《云南地质》1995,14(4):319-332
滇东南锡、钨、铅锌、银矿床的成矿模式罗君烈(云南省地质矿产厅)1区域成矿模式个旧—都龙地区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最西段,属于我国著名的南岭有色金属成矿带的一部分。成矿类型繁杂,矿种多样,储量丰富。本文只建立与燕山早期—燕山晚期花岗岩有关的有色、贵金属...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吴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与油藏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印模法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研究表明,区内古地貌格局由“三斜坡、三河谷、两河间丘和一梁”组成,即姬塬东斜坡、定边斜坡、靖边斜坡,宁陕河谷、蒙陕河谷、甘陕河谷,吴旗河间丘、金鼎河间丘和新安边梁。前侏罗纪古地貌控制着下侏罗统延安组早期沉积。延10段属河流相沉积环境,发育的沉积微相有主河道、支流河道、河漫滩、河漫沼泽。延9段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到湖泊环境,沉积相主要由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为主。相同的古地貌单元、不同的沉积环境,必然造成储集砂体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古地貌油藏的形成除受油源、圈闭等基本条件制约外,古地貌 沉积组合和油气运移通道也是形成不同类型古地貌油藏的重要条件。依据已探明油田的空间分布结合古地貌、上覆地层沉积环境、砂体展布、运移通道类型等多种因素归结出定边-吴旗地区古地貌油藏三种成藏模式,即斜坡区-三角洲平原组合成藏模式、河间丘区-三角洲前缘组合成藏模式和斜坡区-三角洲前缘组合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concerns the evaporite units, depositional systems, cyclicity, diagenetic products and anhydritization patterns of the Calatayud Basin (nonmarine, Miocene, central Spain). In outcrop, the sulphate minerals of these shallow lacustrine evaporites consis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gypsum, the latter originating from the replacement of anhydrite and glauberite. In the evaporative systems of this basin, gypsiferous marshes of low salinity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central, saline lakes of higher salinity. In the gypsiferous marsh facies, the dominant, massive, bioturbated gypsum was partly replaced by synsedimentary chert nodules and siliceous crusts. In the saline lake facies, either cycles of gypsiferous lutite‐laminated gypsarenite or irregular alternations of laminated gypsum, nodular and banded glauberite, thenardite and nodular anhydrite precipitated. Early replacement of part of the glauberite by anhydrite also occurred. Episodes of subaerial exposure are represented by: (1) pedogenic carbonates (with nodular magnesite) and gypsiferous crusts composed of poikilitic crystals; and (2) nodular anhydrite, which formed in a sabkha. Additionally, meganodular anhydrite occurs, which presumably precipitated from ascending, highly saline solutions. The timing of anhydritization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alinity of the pore solutions, and occurred from the onset of deposition to moderate burial. Locally, a thick (>200 m) sequence of gypsum cycles developed, which was probably controlled by climatic variation. A trend of upward‐decreasing salinity is deduced from the base to the top of the evaporite succession.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吉木萨尔县大龙口非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磁性特征的研究,在梧桐沟组-锅底坑组共发现78个极性异常,其中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一系列的正极性和过渡极性.梧桐沟组上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2个正极性和过渡极性.这可与巴基斯坦盐岭和四川广元上寺的大隆组下部对比,即相当于Da段.梧桐沟组顶部和锅底坑组底部,正、负极性变化频繁,极性特征可与巴基斯坦盐岭和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中部对比,即相当于Db段.锅底坑组下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2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中上部对比,即相当于Dc段.锅底坑组中下部以负极性为主,上部夹1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上部磁性特征对比,即相当于Dd段.锅底坑组中上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4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飞仙关组下部对比,即相当于Fa段.根据磁性段的划分对比,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置于Fa和Dd之间,即本次研究测制剖面的41层和42层之间.根据各岩组的古地磁特征求得岩组形成时的古地磁极:梧桐沟组79.1°N,238.1°;锅底坑组72.3°N,322.2°;下三叠统77.5°N,320.8°.古纬度基本一致,为32°~35°N.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形成一个喇叭状向西开口的海湾,该海湾属于东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该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记录了东特提斯洋演化和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对其地层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对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通过详细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其他地层方法,完善地层划分与对比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Cenomanian/ Turonian界线大洋缺氧事件(OAE2)、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特提斯海进与海退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塔里木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自下而上为克孜勒苏群、库克拜组、乌依塔克组、依格孜牙组、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盖吉塔格组、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和巴什布拉克组,上述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沟鞭藻、孢粉、双壳类、腹足类等化石,以及少量菊石、腕足类、海胆和鲨鱼牙齿等化石。综合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研究表明,克孜勒苏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Albian期,库克拜组—依格孜牙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Cenomanian-Maastrichtian期(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可能位于库克拜组三段),吐依洛克组的时代为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期;阿尔塔什组的时代为古新世早中期,齐姆根组为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最早期,盖吉塔格组—乌拉根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中晚期,巴什布拉克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但不排除最上部进入渐新世早期。塔里木盆地的海侵开始于克孜勒苏群中上部沉积期(Albian晚期—Aptian早期),但规模很有限,大规模的海侵始于晚白垩世Cenomanian早期;从晚白垩世—古新世,共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事件;大约41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南部的昆仑山山前,34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北部的天山山前。上述海侵—海退事件可能受构造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双重影响,但构造事件对海侵的启动和结束可能更具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所记录的OAE2、K/Pg界线、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事件,其中笔者及团队第一次在塔里木盆地西部齐姆根组中所发现和报道的PETM事件,将有助于揭示全球近岸地区PETM的特征和生物-环境响应。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厘清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层序列,建立更加精细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框架,加强对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岩石动力学研究成就与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理兴 《岩土力学》2011,32(10):2889-2900
在岩石动力学研究范畴,岩石承受的典型荷载是冲击荷载,加载应变速率在1×10-1~1×104 s-1之间,通过如动载机、霍布金逊压杆、常规爆炸荷载等试验装置来研究岩石的动态力学性质与本构关系。由于岩石的动载作用必须考虑惯性效应,即波效应,因此,岩石动力学是以应力波理论为基础,研究应力波在岩体(石)中的传播与衰减规律、应力波与岩体节理裂隙的相互作用、应力波通过层状介质结构面折、反、透射关系及边界效应。我国岩石动力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大冶铁矿边坡稳定性研究中的爆破动力效应试验。比较全面地开展岩石动力学研究应该始于1965年由国家科委与国防科委同意成立防护工程组,并将“防护工程建设与研究”增列为10年规划中的国家重点项目,从而奠定了我国岩石动力学研究的基础。1987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岩石动力学学科发展走向新的里程,成员单位涵盖水利水电、能源矿山、煤炭石油、铁路交通、建筑国防、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等。岩石动力学专委会每两年组织召开的“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至今已举办十一届,对我国岩石动力学发展起到了促进与推动作用。文中介绍了我国岩石动力学近10年来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分岩石动力学研究主要成就、岩石动力学研究发展趋势两部分来介绍,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以及原型盆地性质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依据沉积环境分析、地层对比以及沉积演化研究,结合火成岩年代学、大地构造学等研究成果,探讨了该区二叠纪—三叠纪多期次的伸展—挤压环境转换及沉积盆地性质转变。晚石炭世,准南西段处于北天山洋壳向伊犁地体俯冲的末期,沉积环境以滨浅海为主,为残留洋盆地;准南东段以半深海相碳酸盐沉积为主,发育典型的双峰式火成岩,显示为陆内的伸展环境。早二叠世,准南以滨浅海相细粒碎屑岩沉积为主,发育同沉积断裂和伸展垮塌变形构造,表现为陆内裂陷盆地的特征。中二叠世,准南仍以滨浅海相为主,但其沉积速率明显加快,沉积厚度变大,整体上表现为以热力沉降为主的坳陷盆地。晚二叠世,北天山和博格达地区普遍发育冲积扇或扇三角洲,上二叠统泉子街组和中二叠统红雁池组之间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沉积环境发生突变,均显示北天山快速冲断隆升,表明该时期准南为陆内压陷盆地。早三叠世,准南快速冲断结束,该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以发育滨浅湖相细粒沉积物为主,表现为弱挤压的陆内压陷盆地的特征。中晚三叠世,由于持续湖侵,沉积盆地范围进一步扩大,北天山被削高补低,准南乃至整个准噶尔盆地进入统一的内陆湖泊演化阶段,整体上以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沉积为主,表现出陆内坳陷盆地的特征。综合上述原型盆地性质和沉积环境分析,可将准南二叠纪—三叠纪构造-沉积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晚石炭世—中二叠世为后碰撞伸展阶段,晚二叠世为北天山挤压冲断阶段,早三叠世为弱挤压压陷和削高补低阶段,中晚三叠世为稳定拗陷和准平原化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寒武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4,自引:18,他引:16  
中国南方是指西至金沙江-元江断裂、西北至龙门山断裂、北至城口-房县-襄樊-广济断裂、东北至郯庐断裂、东至黄海和东海、南至南海的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在各露头剖面和钻井剖面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所取得的各种定量及定性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用法,编制出了中国南方下寒武统下部和中部、下寒武统上部、中寒武统和上寒武统的各种单因素图以及相应的早寒武世早期和中期、早寒武世晚期、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图。这些古地理图的最主要特征是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的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切的定量的单因素图为依据。这种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图在中国南方寒武纪还是首次出现。中国南方寒武纪有7个主要的古地理单元,即滇西台地、康滇陆、扬子台地、斜坡、江南盆地、东南台地和华夏陆。滇西台地、康滇陆、扬子台地、斜坡和江南盆地属康滇古地理体系,东南台地和华夏陆属华夏古地理体系。这两个古地理体系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南方寒武纪的两陆、三台、一盆和一坡和古地理的基本格局。是寒武世早期和中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早寒武世晚期、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特征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两个大不相同的演化阶段。这种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图在古地理学中是个重大的进展,对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产的预测和勘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前的微生物岩识别和分类只根据裸眼可见的中观结构,而对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未予使用。微生物的显微结构有什么基本特征,是否可以用于微生物岩的识别和分类是本文关注的焦点。作者从微生物岩形成机制和实际材料的观察来探讨这个问题。在诱导钙化实验中观察到,蓝藻鞘丝藻Lyngbya的胶鞘表面有碳酸盐矿物形成: 先是在胶鞘表面形成点状碳酸盐颗粒,后来碳酸盐几乎包裹整个丝体,形成一个矿物壳。微生物岩形成的模式推演表明,微生物岩一般都有微生物留下的孔(模孔)和包围模孔的矿物壳2种基本单元。对3个地点的现代微生物碳酸盐岩和1个地点的古代(寒武纪)微生物岩的观察,发现在显微尺度上都具有模孔,此外还可能有矿物壳或胶结物。模孔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是微生物碳酸盐岩显微结构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用于微生物岩的识别和分类,以及作为分析形成机制和形成环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彬  荣传新  程桦  蔡海兵 《冰川冻土》2022,44(3):1011-1020
为了合理分析定向渗流诱导的非均质冻结壁的力学特性,将冻结壁最迟交圈的位置视为“危险截面”,通过分段等效的方法结合温度特征点的分布规律,得出该截面的温度曲线表达式;根据冻土力学参数与冻结温度的线性关系,将冻结壁视为随温度函数变化的非均质材料;分别基于M-C准则、D-P准则、广义Tresca准则及双剪强度准则,推导得出定向渗流诱导的非均质冻结壁应力计算公式。基于该公式,结合实际冻结方案的设计参数对冻结壁的力学特性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冻结壁的承载力随着水流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当水流速度为5m·d时,基于M-C、D-P、广义Tresca、双剪强度准则计算得出的弹性极限承载力以及塑性极限承载力分别为2.480、2.462、2.741、3.202以及4.349、4.318、4.561、5.779;当地下水流速增加至10m·d时,对应的弹性极限承载力以及塑性极限承载力降低至2.087、2.085、2.203、2.784以及3.700、3.707、3.908、4.939。冻结壁的径向应力随着相对半径r的增大而增大,而环向应力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在弹性极限状态下,冻结壁的环向应力的最大值出现在靠近冻结壁中间的位置;在塑性极限状态下,冻结壁的环向应力的最大值出现在冻结壁的分区界线(r=1.685)处。  相似文献   

20.
基床作为路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填料的质量对路基、轨道、列车的动力响应影响显著。在实际工程中,基床填料通常可根据设计规范取为A、B组填料,但考虑到经济因素、力学性能等,也可采用既有填料或改良的既有填料。为了研究红层泥岩,A、B组填料,石灰改良红层泥岩分别作为基床填料时对路基动力响应的影响,进行了不同基床填料的现场激振试验。通过对动应力、加速度及沉降等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红层泥岩作为基床填料时,动应力与路基沉降在加载激振次数内可满足设计要求;与红层泥岩相比,当基床填料为A、B组填料与石灰改良红层泥岩时,路基表面的动应力与加速度分布更加均匀,因而此时路基的整体承载性能更优越。除此之外,后两种填料时路基内部动应力与加速度的衰减相对前者更显著,并且路基的沉降变形更小,特别是为石灰改良红层泥岩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