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适宜播种期和适宜播种量的确定以及冬前苗期管理是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在惠民地区(目前主要推广品种是济南13号和辐63)农业部门认为冬前壮苗的标准一般为主茎生长5—7片叶,单株分蘖3—5个,总茎数在70—90万/亩。通过对小麦分蘖过程的实验观察,研究了叶龄,分蘖数与积温的关系。小麦分蘖与积温的函数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吉木乃县1961-2010年的积温和小麦产量资料,对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生长期积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吉木乃县的积温变化是明显的,积温显著增多,≥0℃积温变率为83.7℃/10a,≥10℃积温变率为57.5℃/10a;稳定通过0℃和10℃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后,初终间日数均呈增加的趋势。春夏季积温与春小麦产量的相关关系显著,当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小麦产量将增加0.15%;当1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产量将增加0.12% 。积温变化使小麦冻害减轻,但干旱、干热风危害加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吉木乃县1961-2010年的积温和小麦产量资料,对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生长期积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吉木乃县的积温变化是明显的,积温显著增多,≥0℃积温变率为83.7℃/10a,≥10℃积温变率为57.5℃/10a;稳定通过0℃和10℃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后,初终间日数均呈增加的趋势。春夏季积温与春小麦产量的相关关系显著,当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小麦产量将增加0.15%;当1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产量将增加0.12% 。积温变化使小麦冻害减轻,但干旱、干热风危害加大。  相似文献   

4.
为定量研究黄瓜生长发育对积温的需求,提高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的预测能力和种植效益,本文利用多年日常管理下日光温室内小气候和黄瓜生长的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不同年度不同茬口下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和果实的生长规律,以及黄瓜叶片和果实生长与所需有效积温的关系,并确定黄瓜植株致死的积温指标。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黄瓜叶片数随生育进程呈S型变化,一根黄瓜生长遵循先慢后快的规律;不同茬口的黄瓜叶片每增加一叶所需有效积温均呈不对称“U”型,即叶片生长初期和生长中后期,每增加一叶所需的有效积温多于叶片生长中期所需的有效积温,整个生育期内平均每增加一叶所需8—40℃有效积温为33—37℃·d;一根黄瓜从坐果到采收需要15—35℃的有效积温为110—130℃·d;若温室内反复出现10℃以下、5℃以上的温度条件时,且反复过程所累积的10—5℃有效积温达8℃·d左右时,黄瓜植株即会死亡。上述积温指标在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门源气象站1961—2008年逐日气温资料,以五日滑动平均法确定稳定通过≥0℃、≥3℃、≥5℃、≥10℃初、终日,求算初终日间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析界限温度初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的变化,应用PEARSON函数计算界限温度初终日、持续日数、积温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模式。研究表明:门源盆地各界限温度初日均呈提前趋势,终日均呈推迟趋势,初终日间持续日数均呈增加趋势,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均表现为增多趋势;各界限温度初日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终日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初终日间持续日数与年平均气温均呈正相关,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与年平均气温相关极显著;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则≥5℃初日提前6天,终日推迟5天,≥10℃初日提前9天,终日推迟7天,各界限温度期间的持续日数延长3—16天,活动积温增加149~221℃·日,有效积温增加60~131℃·日。  相似文献   

6.
基于阳西县2004—2013年水稻分蘖期密度观测资料与同期光温要素数据,统计分析了水稻分蘖期茎蘖增长速率与分蘖期积温、总日照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光温条件的水稻群体茎蘖增长模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应用效果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一般天气情况下具备较高的使用价值,在面对不同品种的预测应用时也具备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但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密度预测时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7.
根据江苏省冬小麦多点分期播种田间试验资料,采用阶乘模式的方法,考虑到生物学因子,气象因子,土壤肥力因子和农业技术因子,按照冬小麦分蘖的生育过程,分阶段模拟小麦单株茎蘖动态。  相似文献   

8.
基于积温模型丹东地区桃树盛花期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5—2015年丹东市河口地区桃树盛花期物候观测资料和宽甸国家基准气候站的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丹东地区桃树盛花期与气温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采用活动积温、有效积温和滑动积温3种积温模型对丹东地区桃树盛花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基于国际通用的SW(Spring Warming)物候模型原理建立了活动积温、有效积温和滑动积温3种积温模型模拟丹东地区的桃树盛花期,采用0.1℃温度间隔普查和数学偏差方法确定每种积温模型最具代表性的界限温度及桃树花期前积温阈值,并检验评估3种积温模型的适用性。滑动积温模型对丹东市河口地区桃树盛花期的预测适用性最好,内部检验的准确率为90.91%;其次为活动积温模型(81.82%),有效积温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差(63.64%)。通过统计2005—2015年5 d滑动积温稳定通过区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作为判断桃树盛花期的生长指标,使滑动积温模型达到最佳预测效果。因此,丹东地区桃树盛花期预测采取滑动积温模型方法较适用。  相似文献   

9.
(一) 产量的时空变化与光、水、热的关系我们收集了全省代表县1970—1981年历年的全县平均亩产量、有关地区农业科研单位的大小麦区域试验资料、近两年的苗情观测资料,以及有关的专题试验资料,经过分析,获得了一些看法。首先分析一下产量的空间分布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把各县大小麦常年平均亩产量和同期的大小麦播种一成熟全生育期内的常年正积温(日平均气温大于0℃的积温,下同),平均  相似文献   

10.
扎兰屯地区近30年气象条件变化及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扎兰屯地区1971-2000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大于等于0℃、10℃、15℃、20℃活动积温的变化及各界限温度持续期间降水的变化,发现它们都呈上升趋势。用10年直线滑动平均法对扎兰屯地区作物产量资料进行处理,分离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计算各气象因子与气象产量的相关系数,分析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玉米和大豆产量与积温关系较大,积温增加使产量增加;马铃薯和小麦产量则与降水量关系较大,降水增多会使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1.
当量积温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沈国权 《气象》1981,7(7):23-25
积温作为反映作物发育和地区热量资源的热量指标,在农业气象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对积温稳定性的研究表明,作物完成发育阶段所要求的积温,无论是活动积温,还是有效积温,都存在着地区、季节和年度的差异;人控条件下的试验与非线性温度模式的研究得出,在不同温度强度的水平下,作物完成发育的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都不是个常  相似文献   

12.
1冬小麦2004年秋季,全疆冬小麦播种期除喀什、和田两地区及阿克苏部分地区提早外,全疆其余大部地区偏晚。出苗至越冬始期,北疆冬麦区气温偏低,冬前≥0℃积温为194~466℃·d,略显不足,大部分冬麦未形成分蘖而提前进入越冬始期;南疆大部分冬麦区冬前光热条件较好,冬麦越冬期偏晚,冬前≥0℃积温为212~696℃·d,气象条件能充分满足冬麦冬前分蘖生长及形成壮苗的要求,绝大部分冬麦带蘖越冬。越冬期内,北疆大部麦区温度偏低,积雪偏厚,尤其当北疆冬麦区最低气温降到-24℃以下时,麦区均已形成5cm以上的稳定积雪,有利于冬麦的安全越冬。冬麦越冬状…  相似文献   

13.
气象条件对兰溪杨梅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气象条件对兰溪杨梅生产的影响,用18树龄的荸荠种杨梅为材料,分析了关键生长期气象条件(2—6月)对兰溪杨梅初花期、成熟期、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分析表明,2月下旬日平均最高温度每提高1℃初花期提早0.76 d;2—5月日平均有效积温每提高1℃成熟期提早5.7 d;花期长时间低温,座果率和产量明显下降;6月份积温高,可溶性固形物提高;6月份降雨量增加,商品率下降,可溶性固形物降低。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6-2007和2007-2008年度郑麦366的分期播种试验资料,结合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多年同品种小麦业务观测资料,利用相关分析、最小显著差数等方法,对越冬前积温、小麦生长状况及产量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越冬前的生长状况与各发育阶段积温有很强的相关性,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也与越冬前各发育阶段积温及分蘖数...  相似文献   

15.
1冬小麦2000年秋季,全疆大部冬麦播种期较常年偏晚。播种后,北疆麦区气温持续偏低,冬前≥0℃积温明显不足,大部地区冬麦还未分蘖就进入越冬期,苗情较差;南疆麦区气温正常,冬前≥0℃积温基本达到冬前形成壮苗所需的积温水平,大部冬麦带蘖越冬,苗情长势较好。入冬后,全疆冬麦区气温明显偏高,北疆麦区日最低气温≤-24℃时,已有5cm以上稳定积雪,冬季积雪略厚于常年,塔额盆地异常偏厚,冬末初春偏高的气温,使积雪融化较快,冬麦越冬条件良好。拔节—抽穗期间,大部麦区气温较此阶段的适宜温度偏高,使幼穗分化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冬小麦播种期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佩  高苹  刘彦丽 《气象科学》2011,31(6):763-769
利用江苏省35个气象台站1961- 2009年冬小麦播种期内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9 a来冬小麦播种期内各气候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冬小麦主要播种期内的日平均气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且相关显著,其中淮河以南地区升高速度更快;秋季稳定通过15℃的终日总体呈逐年推迟趋势,尽管部分年际间波动较大;按传统播期播种到越冬的≥0℃有效积温与年序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分析沭阳、淮安、盱眙、滨海、赣榆和徐州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发育期资料,及当地冬小麦播种至越冬前积温资料.结果表明:各地冬小麦播种至越冬≥0℃有效积温总体上逐年增加.此外,冬小麦播种期内降水量的波动较大,尤其自1990s中期以来,各地降水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得出结论:江苏省冬小麦应适时晚播,并应趁墒及时播种.  相似文献   

17.
分别对单位面积上的冬小麦茎蘖动态,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形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影响单位面积茎蘖动态变化的因子主要是分蘖期温度和时间,对有效穗粒贡献最大的是基本苗和冬前分蘖数;决定每穗粒数的主要因子是四分体形成期至建粒期期间的气温和日照时数以及单位面积上茎蘖数最多时的苗数;决定千粒重大小的重要气象因子是灌浆期间的温度和太阳辅射.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日尺度有效积温未考虑日内气温变化的缺陷,分析小时尺度有效积温的应用范围,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水稻生育期内热量需求。文中以南昌县塔城乡2018年10个播期直播早稻(中嘉早17)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播期处理下播种—出苗始期日尺度有效积温和小时尺度有效积温的差异,结果表明:1)当日平均气温12℃且日最低气温12℃时,日尺度有效积温不为0℃·d,但小于小时尺度有效积温;当日平均气温≤12℃时且日最高气温12℃,日尺度有效积温为0℃·d,而小时尺度有效积温不为0℃·d。在日平均气温接近生物学下限温度时采用小时尺度计算有效积温更为有效。2)利用小时尺度确定了中嘉早17品种播种—出苗始期所需的积温阈值为54.46℃·d,出苗日数与播种期呈极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且播期每推迟5 d,出苗日数将平均缩短2 d。  相似文献   

19.
小麦无效分蘖所以影响作物产量,是因为它减小了作物的最佳有效群体。本研究旨在检验分蘖死亡率的遗传变化特性及其与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关系。在Rampur、Nepal通过4年重复试验对20个品种进行了评估。调查的性状有最大分蘖数、生殖性分蘖数、分蘖死亡率和产量。不同的供试品种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性状。分蘖死亡率范围从7%~30%。环境因素对所有4种特性有着本质的影响。对所有特性来说,逐年各项间的相互作用是显著的。这主要是由不同基因型间的变异引起的。然而,一些品种始终保持低或高的分蘖死亡率。4年中有3年的分蘖死亡率和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最高分蘖数与生殖分蘖数、分蘖死亡率之间存在正相关,产量与最大分蘖数之间表现了一种不显著的正相关,生殖性分蘖数和作物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这一研究结果说明了春小麦的无效分蘖对其产量有消极影响,且分蘖死亡率存在着品种间的基因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省大小麦全生育期和两个关键生育期内的积温、降水和日照条件见附表1和附表2。附表3则是各地区所在县气象站11—5月份的有关气候资料。本省各地大小麦生育期内常年0℃以上平均积温大麦1717.1—2005.6℃,小麦1890.7—2186.7℃,年际变化较小,变异系数在8%以下,极大部分年份的积温大麦在1600—2000℃之间,小麦在1800—2300℃之间。对照表2所列全生育期所需要的积温,可见热量条件一般是充足的。≤3℃的初终日期浙北浙中分别出现在12月25日前后和1月5日前后,浙南终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