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最主要的烃源层是古近系的沙三段、沙一段,新生古储和自生自储是发现储量最多、石油资源最丰富的2种成藏组合。近年来,冀中坳陷在富油洼槽区地层-岩性油藏、隐蔽型潜山油藏以及致密油领域勘探不断取得重要突破与发现,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冀中坳陷常规与非常规油藏形成条件解剖,分析成藏主控因素,构建多类型油藏成藏模式并总结富集规律,完善建立不同类型油藏资源评价参数,优选评价方法,开展了新一轮资源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冀中坳陷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24.4×108t,资源探明率为46%,致密油地质资源量为5.19×108t。由于剩余石油资源依然丰富,未来要持续深化富油洼槽区及斜坡带的构造-岩性及隐蔽型常规油藏勘探,稳步推进束鹿凹陷泥灰岩致密油勘探,加强致密油甜点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近 2 0年来国外在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 ,如在南大西洋沿岸、墨西哥湾、北海、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诸盆地深水区都相继发现了一些大型油气田。然而 ,一个不容置辩的事实是 ,取得重大突破的区域主要是在被动边缘盆地的陆坡区及深海平原区。据不完全统计 ,在被动边缘盆地中已发现石油储量 60 0× 10 8t ,天然气储量 2 1× 10 12 m3;而主动大陆边缘仅找到 67× 10 8t的石油储量 ,天然气 1× 10 12 m3(不含前苏联地区的油气储量 ,据 1993年统计 )。文章是在收集了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对被动边缘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 ,包括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沉积充填模式、油气富集条件及含油气系统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其中着重分析了被动边缘盆地深水区形成大型和巨型油气田的基本要素 :( 1)不同演化阶段发育有多套烃源岩 ,包括断陷期湖相烃源岩—过渡期烃源岩—坳陷沉降期海相烃源岩 ;( 2 )裂谷盆地深水区坳陷层序中的浊积岩体发育形成及产状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 ,同时还对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进行比较性讨论。指出珠江口盆地珠II坳陷及琼东南盆地中央裂陷带深水区属准被动边缘盆地 ,具有形成大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 ,将是我国深水  相似文献   

3.
辽河油田东部凹陷中段走滑断层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滑构造不仅加速含油气盆地油气的运移和富集,而且在促使油气圈闭的形成过程中也促使形成圈闭中的优良储集层.在具备生、储、盖地质条件时,花状构造样式的含油气性优于其他构造样式,不仅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而且走滑断层的应力释放区往往是油气富集区.扭应力作用使生油层中的分散油气被“强拧“驱赶、运移至花状构造背斜核部,在负花状构造的上升盘中形成高产油气流.辽河坳陷内的黄沙坨和欧利坨子地区便是郯庐断裂在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段的应力释放区,对该区走滑断层的识别和解释,不仅对东部凹陷中段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及富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可为寻找同类油气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辽河油田东部凹陷中段走滑断层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滑构造不仅加速含油气盆地油气的运移和富集,而且在促使油气圈闭的形成过程中也促使形成圈闭中的优良储集层.在具备生、储、盖地质条件时,花状构造样式的含油气性优于其他构造样式,不仅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而且走滑断层的应力释放区往往是油气富集区.扭应力作用使生油层中的分散油气被"强拧"驱赶、运移至花状构造背斜核部,在负花状构造的上升盘中形成高产油气流.辽河坳陷内的黄沙坨和欧利坨子地区便是郯庐断裂在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段的应力释放区,对该区走滑断层的识别和解释,不仅对东部凹陷中段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及富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可为寻找同类油气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走滑构造不仅加速含油气盆地油气的运移和富集,而且在促使油气圈闭的形成过程中也促使形成圈闭中的优良储集层。在具备生、储、盖地质条件时,花状构造样式的含油气性优于其他构造样式,不仅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而且走滑断层的应力释放区往往是油气富集区。扭应力作用使生油层中的分散油气被“强拧”驱赶、运移至花状构造背斜核部,在负花状构造的上升盘中形成高产油气流。辽河坳陷内的黄沙坨和欧利坨子地区便是郯庐断裂在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段的应力释放区,对该区走滑断层的识别和解释,不仅对东部凹陷中段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及富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可为寻找同类油气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 渤海湾盆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分别为188×10~8t 和22×10~(11)m~3,目前已经发现217个油气田,理论上已属于高勘探程度区。但是盆地的油气储量探明率低,剩余资源量仍然巨大,剩余石油资源量为98.2×10~8t,剩余天然气资源量为19.7×10~(11)m~3,因此进一步挖潜的领域非常广阔。田在艺等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渤海湾盆地油气储量和产量继续增长的重要途径是高勘探程度区剩余资源量的进一步挖潜。其中,近期目标是以下第三系为主要烃源岩的复杂断块、碎屑岩、湖相碳酸盐岩、泥岩裂缝、古潜山以及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塔河大油田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玉柱 《中国地质》2003,30(3):315-319
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大油田是我国第一个古生界大油田.它是1990~1997年发现的,2002年已控制含油气面积约1000km2,已获探明油气储量为2 5×108t.它的发现对塔里木盆地乃至全国寻找这一类型油气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论述了塔里木大油田的沉积是属古克拉通盆地坳陷型的海相碳酸盐岩;它处于克拉通古隆起沙雅隆起上,而且断裂和区域性不整合十分发育,有利于油气富集;由于它南邻满加尔生油坳陷,成为油气运移的指向区;经海西期两次构造运动造就了本区奥陶系古岩溶十分发育,形成了孔-洞-缝良好的储集体.并有4期油气运聚和成藏过程等是形成大油气的基本条件.预测该油田可形成8×108~10×108t的特大型油田.  相似文献   

8.
新疆油气资源开发工作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康玉柱 《新疆地质》2000,18(2):97-104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题,幅员辽阔,面积为166×104km2,其中沉积盆地有30多个,总面积约90×104km2,建国50年来,已发现油气田63个,其中大中型油气田22个,累计探明石油储量27×108t,天然气3600×108m3,1999年产原油为1722×104t,天然气达30×108m3。建立和发展了一套有特色的石油地质理论和相配套的技术方法。展望“十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新疆油气勘探开发事业从油气成果上、理论上,技术方法上,一定会更加辉煌[1]。  相似文献   

9.
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综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杨占宝 《地质力学学报》2006,12(1):43-48,70
中国大陆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系列中新生代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分布于郯庐断裂两侧或位于郯庐断裂带内,显然,这些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分布与郯庐断裂带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本文以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为基础,从含油气盆地的展布和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方面探讨了郯庐断裂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的内在联系。认为两侧的沉积盆地是断裂系的一部分,是郯庐断裂中、新生代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局部派生构造。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中国页岩油资源丰富且快速发展,但仍存在探明率低、开采难度大、产量低等关键问题,因此需要分析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进展与形势,提出页岩油发展建议,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外页岩油发展历程,分析近些年我国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重要进展的方向与领域,总结页岩油储产量增长点。【研究结果】鄂尔多斯盆地探明了国内首个10亿t页岩油大油田、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新增页岩油预测地质储量12.68亿t、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多口探井试获高产工业油流、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页岩油三级地质储量达5亿t等8项重大进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页岩油富集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截至2021年底,全国页岩油探明地质储量12.2亿t,待探明地质资源量271.06亿t,探明率为4.3%,勘探潜力巨大;八个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取得多个层系页岩油调查勘探的重大突破,展示了中国陆相页岩油广阔的发展前景。【结论】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江汉盆地是页岩油未来勘探开发主要地区,有望成为“十四五”油气现实接替领域;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地区古近系、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和伊陕斜坡三叠系、...  相似文献   

11.
论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勘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湾盆地近年来在古近系及以下层系发现并探明31个深层油气藏。分析表明,盆地深层以油藏为主,气藏为辅,盆地西部蕴藏较多的石油,向东部则天然气产量增多,这种分布现象与盆地深层烃源岩干酪根类型和高地温作用有关。讨论了古近系原生油气藏、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二次生烃的油气藏、下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成藏机制。认为古近系含油气层系仍是近期深层勘探的主要目标,但应加大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层和下古生界海相深层油气的勘探。  相似文献   

12.
阿尔及利亚在区域上由两大单元组成,北部为撒哈拉阿特拉斯褶皱带,南部为撒哈拉地台。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撒哈拉地台的三叠盆地和伊利兹盆地。在三叠盆地内已发现50多个油田和37个气田,石油地质储量达23×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达4×1012m3。油气田中以超巨型的哈西迈萨乌德油田和哈西勒迈勒凝析气田最为著名。三叠盆地的烃源岩主要为下志留统Graptolitic组黑色页岩;韦德迈阿次盆地的烃源岩主要为志留系Fegaguria组深灰色—黑色富有机质泥岩。三叠盆地与韦德迈阿次盆地的储盖条件都比较优越,但油藏的埋深较大,且位于沙漠地区,在勘探上应注意“西气东油”的油气分布特征和坚持“立体勘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哈得逊油田位于满加尔凹陷哈得逊构造带的一个鼻状隆起上,是塔里木盆地发现的首个亿吨级海相砂岩油田。它发现于1998年2月,于2000年8月投入生产,2004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202×104t,2005年实现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820×104t,2006年原油年产量达到202×104t。油田由石炭系海相东河砂岩段油藏与中泥岩段2个薄砂层油藏组成,埋深超过5100m。主力油藏东河砂岩油藏是一个具有统一温度压力系统和倾斜油水界面的地层-构造复合型油藏,勘探开发难度大。论述了油田的发现、勘探开发历程及油藏的基本地质特征,总结了对超深层、低丰度大油田采用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边滚动勘探开发边科研攻关,使油田储量和产能规模不断上升的实践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千米桥潜山凝析油气田发现于1998年10月,于1999年6月产油气。它是渤海湾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低位潜山油气田,油气藏为新生古储式,潜山北、南两侧的古近系生油凹陷为其油气来源,油气主力产层为奥陶系马家沟组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面积为57.1km2,探明油气当量达394.68×108m3。该油气田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东北倾没端,是一个受裂缝和岩溶洞穴共同控制的复杂油气田,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本文回顾了油田的勘探和发现历程。在论述潜山油气田地质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取得油气勘探突破的实践和认识,分析了此类潜山勘探的成败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东河塘油田位于新疆库车县,构造上隶属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台凸起东河塘断裂构造带,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高产高丰度海相砂岩油田,它的发现是中国海相砂岩油气勘探理论和实践的一次重大突破。油田发现于1990年7月,至1994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323.13×104t,天然气地质储量15.5×108m3,至2009年底累计产原油825.75×104t。石炭系东河砂岩油藏是东河塘油田的主体,其储层东河砂岩段是一套滨岸相砂体,具有厚度巨大、埋深大、储集性能好的特点;其油藏类型为块状底水背斜油藏,产能高,储量丰度高。论述了东河塘油田勘探与发现的历程,剖析了取得勘探成功的实践认识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巴什托普构造带已经发现了石炭系的生物碎屑灰岩油藏,其烃源岩为寒武系—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层。推测油气运移必经之路上的志留系圈闭和奥陶系圈闭中可能存在油气藏。对巴什托普构造带石炭系以下志留系和奥陶系的分析表明,志留系下砂岩段与其上覆的红色泥岩段可以构成一个有利的储盖组合,下奥陶统石灰岩段有可能形成石灰岩岩溶并与其上覆志留系巨厚的暗色泥岩段组成一套储盖组合。在巴什托普构造带,在与油源沟通良好、构造圈闭有利的位置上,应该可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和田河气田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巴楚凸起南缘的玛扎塔格构造带,含气面积143.45km2。气田发现于1997年9月,是塔里木盆地已探明的最大的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气田,1998年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16.94×108m3。气田由七个气藏构成,气源为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形成的古油藏油裂解气和过成熟干酪根裂解气的混合气,主力产气层为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以及石炭系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它们与各自上覆的石炭系不同泥岩段构成良好的区域性和区带性储盖组合。论述了气田的勘探和发现历程、气藏的主要地质特征,总结了应用油气晚期成藏理论取得油气突破的勘探实践与认识启示。  相似文献   

18.
The northwestern Junggar Basin in the southwest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is a typical petroliferous basin. The widely distributed reservoirs in Jurassic–Cretaceous strata indicate that the region records Yanshanian–Himalayan tectonic activity, which affected the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etroleum. The mechanism of this effect, however, has not been fully explored. To fill the knowledge gap, we studied the structural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well-exposed Wuerhe bitumen deposit.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deforma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Junggar Basin during the Yanshanian–Himalayan geodynamic transformation involved two main stages. During the Yanshanian orogeny, a high-angle extensional fault system formed in Jurassic–Cretaceous strata at intermediate to shallow depths owing to dextral shear deformation in the orogenic belt. This fault system connected at depth with the Permian–Triassic oil–gas system, resulting in oil ascending to form fault-controlled reservoirs (e.g., a veined bitumen deposit). During the Himalayan orogeny, this fault system was deactivated owing to sinistral shear caused by far-field stress related to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is and the reservoir densification caused by cementation formed favorable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 and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Therefore, the secondary oil reservoirs that formed during the Yanshanian–Himalayan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rimary oil reservoirs that formed during Hercynian–Indosinian orogenies form a total and complex petroleum system comprising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reservoirs. This might be a common feature of oil–gas accumulation 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and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at intermediate–shallow depths.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伊盆地位于特提斯构造带北缘,是在古生界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山间盆地,紧邻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自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陆表海沉积期、类前陆盆地期、山间盆地发育期、拗陷期、定形期等5个演化阶段,具有海陆交互、沉积多变、多期叠加、断-拗转换的性质。生储盖匹配良好;烃源岩为古近系、白垩系和中—下侏罗统的海相与潟湖相泥岩、石灰岩和泥灰岩;主要油气储集层为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和砂砾岩储层;多套泥岩、膏岩和泥灰岩为区域性和局部盖层;褶皱构造发育,以背斜、断块、断鼻等构造为主。盆地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与油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台盆区寒武系—奥陶系,它既可以作为油气的储层和源岩,也可以作为油气的盖层或遮挡体。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于碳酸盐岩台地相和斜坡相之中,其中开阔台地及台地边缘坡折带的生物碎屑滩和砂屑滩、局限台地的白云岩坪是主要的储集相带。潜山溶孔溶洞型白云岩、石灰岩及礁滩复合体中的生物碎屑灰岩、砂屑灰岩、鲕粒灰岩、礁灰岩以及潮坪白云岩是主要的储集岩。寒武系—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都发育有较好的碳酸盐岩烃源岩。根据油气的分布与聚集特点,对碳酸盐岩油气藏作了分类。论述了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前景和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