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丰富和翔实的地质、地貌、年代测定、地球物理、地震等资料,阐述了晋江下游北西向断裂带的几何特征,分析了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并探讨了断裂活动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晋江下游北西向断裂带从南安仑苍到晋江河口形迹清晰,断裂规模自西北向东南不断增大;(2)晋江下游北西向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不同段落的活动性亦表现出自西北向东南不断增强和变新的特点,南安仑苍一丰州段为早第四纪断裂,丰州一晋江河口段发育有晚更新世断裂;(3)沿晋江下游北西向断裂带,在其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历史上曾发生过6次中强地震,地震有自西北向东南频度升高和强度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永安—晋江断裂带东南段所在地区的震源机制解和构造应力场、大地形变观测、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等资料进行分析,得到:(1)地震动力主要来自于福建东南海中,地震动力作用与菲律滨海板块对台湾岛弧作用密切相关;(2)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方向大致与北西向的永安—晋江断裂带展布方向一致,地震动力波前峰大致位于泉州湾地区,动力作用方向自泉州湾向西北呈扇形散开;(3)永安—晋江断裂带东南段主要以拉张走滑运动为主,因此断裂带容易发生正断、走滑型地震.  相似文献   

3.
1990年9月26—28日在晋江县召开了建立福建省晋江县深沪湾海底古森林—牡蛎礁遗迹暨石圳海岸地貌地质景观自然保护区论证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海洋局海洋第三研究所、海洋出版社、福建省科委、晋江县委、泉州科委及福建省有关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地质、地震、林业等各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等总共51人,笔者被邀请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泉州—汕头地震带地震地质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州——汕头地震带是华南地区主要的强震活动带。它的西界北起浙江温州一带,经福建的福鼎、宁德、过福州盆地、莆仙平原和漳州盆地的西缘入广东潮汕平原西,其东界大致与近岸海域40~50米等深线相吻合。地震带空间分布与沿海断裂隆起带的空间展布基本吻合,在地震地质方面有许多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天津附近地震台站多数在平原地区,仅有个别台站设在基岩上。平原地区突出的问题是干扰因素多,仪器放大倍数不高,地震记录水平低。市区附近一般三级以上的地震能记录到;三级以下的地震,仅有个别台站能记录到P和S到时,有的台站只能记录S震相。同时台网布局受行政区界线限制,呈北东—南西向的长  相似文献   

6.
天津地区地震观测台网中除蓟县台位于山区震旦纪硅质灰岩上外,其它各台都在平原地区。平原区内有七个深井地震观测台(摆深267—756米)、七个地面观测台(图1)。多年的观测资料表明:平原地面、井下和山区基岩台的地震记录各有一定的特征。为识别与比较各类不同的地震记录,现从地震直达波入手,对纵、横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一些特征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7.
福建数字地下流体网对远处大震映震能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收集、整理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8.7级地震及2005年印尼8.5级和巴基斯坦7.8级地震时福建省地下流体数字化监测台网观测到的震时和震后效应。结果表明以永安—晋江断裂为界线,北边多数观测井表现为水位上升,南边多数观测井为下降。初步分析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现代构造应力场有关。  相似文献   

8.
福建政和-海丰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秋英  陈传昌 《华南地震》2009,29(1):109-114
通过对1971年以来福建政和-海丰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后认为:北东向的政和-海丰断裂带和次一级北西向的永安-晋江断裂带相互交汇,形成了4~5级中强地震反复发生的潜在震源区:在该断裂带主干上所发生的地震活动基本上具有前-主-余-震型和震群型的特点:在该断裂带主干上的M≥3.0以上的中等地震主要发生在北西向永安-晋江断裂的以南地区;该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是中段地震活动性强,北段地震活动性弱。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论墨脱8(1/2)级地震即为1950年8月15日发生在藏东南地区的所谓察隅地震。现依笔者1982—1983年随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所获资料确认原命名的“察隅”地震宏观震中实际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下游墨脱地区,故易名为“墨脱”地震。其主要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活动区比较分散。近年,在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地震发生比较频繁。如1966年华北平原的邢台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南(营口)地震等。由于平原地区人口比较稠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相似文献   

11.
陈伟  黄宗林  方烨  林琛 《华南地震》2022,42(1):52-60
通过对永安—晋江断裂带开展致灾因子风险调查,逐一查明带内各次级断裂的规模、产状、活动性质和最新活动时代,结合地震活动特征和构造应力场,综合判定调查区内的发震构造和致灾因子,评价各致灾因子的最大潜在震级.在此基础上开展致灾因子风险区划,在调查区内划分出7个地震风险源,厘定各风险源及背景源的震级上限,为响应国家自然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2.
地震活动与黄河下游大堤潜在危险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下游为一条地下悬河,存在着严重的地震危险性,未来强震会引起大堤失稳开裂,造成特大水灾,本文研究了黄河下游菏泽和滨州地区断裂及地震活动特征,对比历史上地震发生以黄河大堤的影响,认为黄河东明-梁山段和滨州段将是黄河下游具潜在危险的地段,并提出了防御措施,这对减轻避免黄河下游地区因地震活动而引起的水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71年以来福建政和-海丰断裂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认为政和-海丰断裂的地震活动是:在主体北东向政和-海丰断裂带和次级北西向永安-晋江断裂带相互交汇的构造格局下,形成了4~5级中强地震反复发生的潜在震源区.  相似文献   

14.
在国外前苏联学者尼可拉也夫曾提及地震后有的河流形成地震坝,其后再超覆沉积细粒物质,并称为"地震沉积相",显然这是指的地震堵塞湖形成后的沉积.国内最著名的地震堰塞湖是1933年四川省茂汶北的迭溪7.5级地震,这次强震不仅使迭溪全城及周围60余城镇、村寨全部毁灭,并且四山普遍崩溃,迭溪台地大规模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个地震堵塞湖.大震后45天湖水溃决,造成下游水灾.类似这种地震堵塞湖是地震导致山地,丘陵或台地崩塌堵塞溪流,是地震导致的重力作用堵塞,应为地震重力堰塞湖.本文论及的地震堰塞湖即前港湖、龙湖、虺湖、丙州西侧小湖位于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西南侧,处晋江半岛中部,4个湖沿着控制深沪湾地堑北西边缘的衙口-丙洲断裂呈NE60°线状展布.该断裂与其东侧的深沪-金井断裂共同构成了全新世深沪湾地堑,卫星照片中有清晰的显示.这两条断裂及其所夹的活动地堑同属于区域性的常乐-诏安断裂带中段部份.  相似文献   

15.
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地震时,造成局部崩塌。崩塌现象主要为基岩崩塌和黄土崩塌。桑干河岸从西册田一东册田一带由玄武岩组成,形成平原上的一条峡谷,在堡村至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红土台地、高盆地和111个Q_3晚期海相泥炭层、23个Q_3晚期滨海相地层、9个Q_4海滩岩等资料,初步探讨了莆仙平原—兴化湾的发育演变及其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形变与GPS观测资料的处理,分析汶川地震前后福建地区形变及应力场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以晋江-永安断裂带为界,北部为应力压缩区,南部为压力拉张区。汶川地震后,长乐-诏安断裂带及以东区域为应力压缩区,除此以外的西部区域为应力拉张区。  相似文献   

18.
胡毓良 《地震地质》2013,35(1):188-190
1960年5—7月广东河源新丰江大坝附近,连续出现强烈有感地震,引起水库下游包括广州市广大群众的不安,中共广东省委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报告,随即转批到中国科学院。8月中国科学院组织考察队,由林庭煌率领,我参加了首批考察,到现场实地调查历史地震和地质背景。1961—1964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先后派出60人次,进行地质背景及工程地质问题的专项研究,提供研究报告26份。1962年3月19日该区发生6.1级强烈地震,我参加了地震宏观调查,撰写了《1962年3月19日广东河源地震所形成的地表及建筑物裂隙》  相似文献   

19.
1997年玛尼79级地震的构造环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79级地震发生在羌塘盆地北缘.本文利用LANDSAT影像,研究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研究表明玛尼79级地震发生在NEE向玛尔盖茶卡—若拉错断裂带上,这是一条全新世明显活动的地壳深断裂.利用CBERS_1影像,研究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特征,100000分之一CBERS_1影像上由地震裂缝、地震陡坎和断塞塘组合显示的线性影像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主破裂带的形迹,可有效地进行破裂带的分段和长度量测.结果表明玛尼79级地震形成的地震地表主破裂带西起羌塘盆地北缘,绥加山南麓的白雪湖湖积平原上,向东延伸到双端湖西岸,长110km,走向N70 80°E.可分为白雪湖—玛尔盖茶卡、玛尔盖茶卡—朝阳湖、朝阳湖—双端湖3段.多时相MSS、TM影像分析表明,1997年玛尼79级地震是先存地震地表破裂带再次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79级地震发生在羌塘盆地北缘.本文利用LANDSAT影像,研究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研究表明玛尼79级地震发生在NEE向玛尔盖茶卡—若拉错断裂带上,这是一条全新世明显活动的地壳深断裂.利用CBERS_1影像,研究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特征,100000分之一CBERS_1影像上由地震裂缝、地震陡坎和断塞塘组合显示的线性影像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主破裂带的形迹,可有效地进行破裂带的分段和长度量测.结果表明玛尼79级地震形成的地震地表主破裂带西起羌塘盆地北缘,绥加山南麓的白雪湖湖积平原上,向东延伸到双端湖西岸,长110km,走向N7080°E.可分为白雪湖—玛尔盖茶卡、玛尔盖茶卡—朝阳湖、朝阳湖—双端湖3段.多时相MSS、TM影像分析表明,1997年玛尼79级地震是先存地震地表破裂带再次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