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赵东  凌旋  肖忠 《水文》2018,38(3):80-82
对水文测站引据水准点变更情况下基本水准点校测及引据水准点较远时基本水准点引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由于基本水准点具有冻结的"不变性",用不同的引据水准点校测基本水准点,基本水准点冻结高程应保持不变;用引据水准点新设基本水准点时,当引据水准点距离较远时,测验高差应进行平差处理。  相似文献   

2.
水文站水准基面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刘琦  王峰  周珂  周宜富 《水文》2012,32(3):20-28
本文定义了基面关系式的概念,提出了基面与基本水准点考证的原则,分析了十六类基面关系式的计算方法,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基本水准点变动,冻结高程变动,基本水准点不变,冻结高程不变;绝对基面变化国冻差变化,绝对基面不变国冻差不变;冻结高程及国冻差有一项变动标准高程变动,冻结高程及国冻差都不变动标准高程不变。  相似文献   

3.
根据高岭石基面衍射是否加强以及加强的程度,将我国煤系高岭岩的XRD曲线分为3种基本形态类型。介绍了3种XRD曲线的形态特征,并分析了造成高岭石XRD曲线差异的原因,同时否定了将基面衍射加强的高岭石看作高岭石—地开石混层矿物。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21,(2)
水文测站最为重要的水准点为基本水准点,其他水准测量成果均需要以水文站基本水准点作为原始的引测点。本文对喀什地区库鲁克栏杆水文测站基本水准点校测和引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其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在基础水准点校测时可采用不同引剧水准点保持冻结基面高程不变。引剧水准点距离新设基本水准点距离较远时,需采用平差方法对测量高差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5.
国冻差变化分析处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刘琦 《水文》2010,30(4)
本文提出国冻差的概念,对国冻差变化进行了分析,追述了冻结基面的由来和现行规范的规定,提出了国冻差处理不当的解决办法.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冻结基面是唯一的、不变的.绝对基面是变化的,绝对基面变化国冻差变化;同一个绝对基面被采用时期国冻差不变.  相似文献   

6.
浅谈水文站基本水准点的复测与考证问题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刘琦 《水文》2009,29(2)
我国水文行业复测水文站的基本水准点采用±12 作为"双重限差",也就是把±12 既作为往返测量高差不符值的限差,又作为复测后新老高程之差的限差,这是个大误区,前者的限差是±12 ,后者的限差应为±20 .由于水文站的基本水准点第一次采用的高程需要冻结(冻结基面),与其它行业水准点比较具有"不变性",所以确定基本水准点首次采用高程时应采用多次平均或精密水准测量的办法.本文列举几个已经通过汇刊,但处理有误的案例,供全国水文工作者探讨.  相似文献   

7.
顾琦  肖磊  刘磊 《水文》2017,37(3):81-83
阐述了天津地区冻结基面变化的原因,分析了冻结基面变化对绝对基面订正带来的使用问题,提出了对历史水位资料应通过测量、考证、调查等方法找出逐时段冻结差的建议,用以对水文测站冻结基面的水位资料的使用及订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水位高程基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政峰 《水文》2014,34(6):40-44
分析了目前水文测站在水位高程基准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如何合理使用基面进行测站高程控制,以及有效实现水位的高程基准稳定控制的途径,并提出测站考证方面新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过去的水文资料整编成果,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水利水电建设对资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很有必要对以前的水文资料整编成果进行一次审核。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这项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可以达到提高资料质量和使用价值,改进测量方法。具体作法是:一、登记测站及观测资料的基本情况(一)测站沿革;(二)测验河段及其附近河流情况;(三)水准基面、水准点变动情况;(四)水位资料情况,包括基本水尺变动情况,水位精度受影响时的处理情况;(五)流量资料情况,包括测速方法,起点距、水深测读方法,断面测验方法以及测速测深垂线的分布情况等;  相似文献   

10.
电力建设事业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基石,在线路资源越来越紧缺的今天,山区输电线路的建设就成为一种必然,如何在设计阶段把握山区输电线路的要点,形成山区输电线路设计的规范,成为决定山区输电线路设计工作的核心。本研究从山区输电线路设计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了山区输电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并以山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基面为中心进行了设计工作的研讨,希望为强化山区输电线路设计,确保山区输电线路的安全与环保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地测量科学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大地测量学作为测绘基准、提供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框架作用。回顾了我国大地测量在建立国家平面基准、国家高程基准、国家重力基准等方面的情况。论述介绍了大地测量学当前发展的国际背景,提出了对我国大地测量学今后发展,如建立现代大地坐标框架和现代重力基准的目标和任务,以及改善国家高程基准等方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12.
陈荣  郑永伟  李庆华 《水文》2019,39(3):63-67
西河水文站设置有4个水准点,均埋设在冲击层地区。在该地区设置的水准点,即便严格执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6)规定的埋石深度和尺寸标准,也很难认为它们是稳定不变的。利用西河水文站1999~2016年8次水准点高程校测成果,采用结点法,对4个水准点的稳定性指标进行分析计算,以期解决西河水文站水准测量工作中引据点选择的随意性,保证用稳定的水准点作为水准测量的引据点,达到既节约测量时间,又提高测量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观测基坑及其周围建筑物在基坑施工阶段的沉降,对保证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坑施工沉降观测一般采用固定基准,因此要求有稳定的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稳定与否也直接关系到联测和有关沉降计算。研究了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稳定性的分析方法,结合基坑施工沉降观测实际,利用基准网观测数据进行水准基点稳定性分析,利用水准基点与工作基点的联测数据进行工作基点稳定性分析,保证了基坑及其周围建筑物沉降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4.
简述CGG公司处理系统折射静校正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优势及适用条件,讨论了包括折射基准面在内的几个关键事项对折射静校正的影响,并通过在山地、沙漠、戈壁等复杂地表地区的应用实例分析了折射静校正所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刘江平 《物探与化探》1996,20(3):218-222
本文从理论上论述了复杂地形条件下常规基准面静校正和存在的误差以及存在误差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种新野外静校正方法──浮动基准面静校正,完全消除了常规基准面静校正方法所存在的误差,提高了地震时间剖面的质量和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16.
变形监测基准点的稳定性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准点的稳定性评价,是变形观测数据处理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该文对基准点构网和不构网2种情况时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Vertical deformation was measured at 14 benchmarks within the urban area of Jocotepec Mexico using first-order leveling methods and then spatially analyzed in relation to land subsidence and soil discontinuity patterns. 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within the western portion of the Chapala basin, middle-west Mexico. Observations of vertical surficial deformation were made at each benchmark (September and November 2012) relative to a fixed station and compared to an initial survey of each benchmark (April 2012).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maximum subsidence of 7.16 cm over the 8-month measurement interval occurs near downtown coincident with the largest levels of drawdown and translates to a maximum subsidence rate of 0.89 cm/month for the sampling period. Two benchmarks located northwest and southeast of the urban area exhibited uplift of 2.8 and 0.76 cm,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a complex mechanical response between the sedimentary soil units and the factors causing deformation. A potential spatial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subsidence patterns and soil discontinuities. Four separate cones of groundwater depression were observed with two being coincident with subsidence bowls downtown and south of the urban area; however, there is no cl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drawdown and subsidence in the remaining areas. Hydrogeologic reconstructions reveal alternating sequences of alluvial aquifers and highly deformable lacustrine aquitards. An analysis of the soil discontinuities reveals that they are directly aligned with the patterns of vertical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