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DEM生成中面状河流区域DEM格网点高程应与所在水域面高程保持一致,这一问题目前尚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根据地形图中等高线与河流水域面特殊空间关系特性,提出了基于高差分块的河流区域DEM格网点高程自动赋值方法。该方法采用河流水域面裁剪等高线,然后对分块多边形自动构面,自动提取分块区域高程,最后对分块区域DEM格网点高程自动赋值。实践表明该方法处理后的DEM数据比未经处理的DEM更符合河流水域面地表形态,精度更高,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检查DEM精度最可靠的方法是人工判读高程法.理论上,如果人工判读高程法直接用于从等高线自动生成DEM,则生成的DEM是检查不出误差的.本文分析了人工判读高程的原理,论述了将其直接用于生成DEM的方法和过程,经试验,该方法生成DEM速度快、精度高。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了ArcGIS地理处理工具和自定义脚本工具在基于LiDAR的已有高精度DEM水域高程赋值上的应用;详细介绍了从已有LAS点云数据中提取水域边界,静止水域高程赋值以及流动水域分段赋值的处理方法和流程,并对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1:1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生产中,地貌要素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DEM产品的质量,而地貌要素的高程赋值检查,对于有效地进行地貌要素的质量与检测,提高DEM生产的效率与产品的可靠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通过对DEM生产流程的分析,给出了地貌要素高程赋值及检查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水文信息时容易出现伪河道和河道穿越居民区的问题开展研究,探索了顾及地物要素的水文信息提取方法,将影响地表径流的地物要素如道路、水渠、堤坝工程等信息融入DEM,增强了数据中地物的高程差异,达到了细化DEM目的。提取的水文信息与传统上基于DEM数据的提取结果相比,更贴合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于DEM提取水文信息的误差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ASTER GDEM和SRTM DEM的获取方式,通过对两者在中国及周边区域高程的对比分析,得出两者高程间存在系统误差,前者高程比后者平均低4.9m。ASTER GDEM在许多区域特别是水域及高山区常存在明显粗差;SRTM DEM在特别是高山区域会出现空白区域,但其有效区域层次清晰、细节分明,无明显粗差,可靠性高。经过填补及高差约束限制修复,生成了无空白区域的SRTM DEM和可靠性更高的ASTER GDEM。  相似文献   

7.
基于SRTM DEM的InSAR高分辨率山区地表高程重建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体的叠掩和阴影现象造成的信号去相关,一直是InSAR重建山区地表高程的瓶颈之一.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粗分辨率SRTM DEM(约90m分辨率)辅助InSAR数据重建山区地表高程的方法.利用SRTM DEM模拟的干涉相位,对ERS-1/2干涉相位做去地形相位处理,得到残余相位.通过对解缠后的残余相位计算方差提取叠掩和阴影区域的噪声,并用平均相位近似恢复噪声区域的相位,然后将其转换为高程,并用SRTM DEM作高程补偿处理,从而实现地表高程重建.最后,定量比较了该方法与传统InSAR技术生成的DEM精度.实验表明,这种方法能有效提高传统InSAR技术生成地表高程的精度,这对提高星载雷达数据的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时,基于规则格网数据和基于三角形网数据的线性建模是常用的方法。在建模过程中,结点的高程误差会随之传播。研究了DEM在基于规则格网数据和基于三角形网数据的线性建模过程中的高程误差传播问题,推导出了在结点高程误差相关情形下的高程误差传播公式,求出了在规则格网和不规则格网面上的平均高程传播误差。平均高程传播误差可以作为DEM线性插值过程中高程误差传播的度量指标。  相似文献   

9.
在1∶10 000地形图框架要素数据成果中,提取等高线、高程点及面状水系等要素作为此次数字高程模型(DEM)更新的主要数据源。对DEM的制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了提高数字高程模型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时,基于规则格网数据和基于三角形网数据的线性建模是常用的方法.在建模过程中,结点的高程误差会随之传播.研究了DEM在基于规则格网数据和基于三角形网数据的线性建模过程中的高程误差传播问题,推导出了在结点高程误差相关情形下的高程误差传播公式,求出了在规则格网和不规则格网面上的平均高程传播误差.平均高程传播误差可以作为DEM线性插值过程中高程误差传播的度量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利用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任务数字高程模型(SRTM DEM)与先进星载热反射和反辐射仪数字高程模型(ASTER DEM)的互补信息,提出基于小波分析的多源DEM数据融合方法,以我国秦岭典型高山峡谷地貌类型区为试验样区,选取相同位置的SRTM DEM与ASTER DEM数据,通过重采样、数据配准等步骤形成融合数据源;对小波分解的低频系数作基于邻域像素关联性的融合,高频系数采用像素点绝对值取大的融合,生成融合DEM。并把融合前与融合后的数据分别与1∶5万高程库数据作精度比较,总体统计与抽样检查表明融合DEM精度较源数据均得到了提高。该融合技术为应用SRTM DEM与ASTER DEM生成精度和可靠性更高的DEM产品提供了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DEM的生产方式,论述了影响DEM精度的相关要素,并以地形图扫描矢量化生成DEM方式为例,分析了DEM产品误差的来源以及提高DEM成图质量的几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等高线生成DEM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种基础数据。高质量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是DEM应用的重要前提。等高线地图作为生成DEM的重要而廉价的数据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介绍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表示方法和主要表示模型等理论基础。论述了从等高线建立规则格网(Grid)和不规则三角网(TIN)的常用方法,对这些方法作了比较分析。就如何从等高线建立高质量DEM为目的,具体论述了从等高线的预处理、等高线的赋值、等高线的简化直到最后生成DEM整个过程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利用机载激光雷达点云生成高保真、多尺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出了一种基于综合生成策略的方法:首先,利用点云数据中的地面点生成高分辨率、高保真的DEM作为基础DEM;然后,通过迭代的方式对上一层较高分辨的DEM进行综合获取较低分辨率、高保真的DEM。实验表明,本文方法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生成的多尺度DEM具有高保真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GIS的基础数据之一,是许多涉及高程信息的空间分析的重要基础。DEM插值精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基于DEM的各种地学分析及应用,因此研究高精度的DEM插值算法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基于水文强化算法的DEM插值算法——ANUDEM,并与传统的TIN建立DEM的算法进行了比较。认为在地形复杂地区由于等高线密集,高程信息丰富,两种插值算法效果都比较好;而在地形平坦地区ANUDEM算法精度优于TINDEM,并且,ANUDEM得到的DEM很好地避免了平山顶、阶梯状地形,其派生的等高线和水系与原始数据更加吻合。相对于TINDEM算法,ANUDEM算法更适合地形平坦地区的DEM建立。  相似文献   

16.
数字高程模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必修课,DEM生成方法是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之一。通常以GIS软件为实验操作平台构建DEM,GIS软件提供良好的操作界面且简化教学过程,但软件同时会弱化学生对DEM生成过程的理解,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往往开设在数字高程模型课程之前。文中融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字高程模型课程知识点,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对DEM课程中的DEM生成实验进行设计并实现,为GIS专业的DEM生成实验提供新的教学思路,提升DEM课程教学实践的品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宁夏DEM精细化制作,探讨基于1∶10 000 DLG数据的DEM精细化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一步细化生成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相似文献   

18.
规则格网DEM自动综合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规则格网DEM自动综合方法的评价策略,应用4种常用自动综合方法对同一区域1:5万DEM进行了综合处理,生成了1:25万DEM数据。从高程值分布、派生坡度情况以及反生等高线叠置比较这3个方面对综合结果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各综合方法影响结果精度的主要原因。实验表明,结构化综合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DLG数据的分析,研究了一套基于ArcGIS平台快速自动加密高程点的方法。提出了利用DLG数据高效高质量生成DEM的工艺流程,对大面积区域的DEM快速制作与更新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徐创富  谢伟文 《东北测绘》2007,30(6):119-121
借助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3维可视化分析功能,以长江中游湖北地区为试验区,利用现有的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地理要素的矢量数据,实现了地形的3维可视化和地表分析。解决超大数据量数字高程模型(DEM)快速显示的算法,研究了基于3维场景空间分析的理论,最后对系统的实现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