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阿尔泰萨热阔布金矿成矿特征及控矿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俊 《矿产与地质》2003,17(4):511-515
萨热阔布金矿既受层位和沉积相控制,又受后期构造——岩浆作用的叠加改造或再造所控制。萨热阔布金矿的形成经历了两个成矿阶段:早期断陷火山——沉积盆地阶段,形成了火山——热水沉积预富集层(有的可富集达到贫矿层)和VHMS型铅锌多金属矿化;晚期(造山过程中)由于构造作用改造和再造,在构造有利部位形成金的工业富集。  相似文献   

2.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构造控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造对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盆地构造演化控制了中生代到新生代沉积建造的发育,形成与矿化密切相关的三色建筑,同时控制了盆地的古地理格局。基底断和同生断层控制区内矿带的分布,矿区内的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直接控制了矿体的形态和产状。  相似文献   

3.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三级控矿构造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不同等级体制的构造分别控制了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区域、矿化集中区以及矿床和矿体的分布和产出。在一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或成矿带内,造山型金矿大多产于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旁侧(即造山带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是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第一级控制构造)。发育在上述深断裂旁侧的大型剪切带,控制了矿化集中区或矿田范围内金化探异常和造山型金矿床的分布和产出,是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第二级控制构造。上述大型剪切带派生的褶皱和断裂系统,是造山型金矿床的第三级控矿构造,它们控制了矿体的分布和产出,滩间山、大场金矿床是褶皱控矿的良好例证,而五龙沟金矿床则是与剪切带伴生的断裂-裂隙系统控矿的典型实例。相比之下,受控于褶皱的金矿床中矿体规模较大、空间上变化较小。上述造山带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和大型剪切带派生的褶皱和断裂系统主要是区域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它们具有大致相同或互相联系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特征,后者通常是前者的派生、低序次构造。因此,这3个不同级别的构造,构成了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控矿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产于两个不同造山带中金矿化特征的对比,认为墨江金矿与明加克金矿均具有造山带型金矿的一些特征,形成于造山晚期主构造带的逆冲走滑阶段,产于一级构造带的上盘,金矿化受二级和三级剪切张裂隙的控制.与明加克金矿不同的是墨江金矿的形成经历了更长的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
玲南金矿的成矿特征及断裂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曹新志 《地球科学》1992,17(6):657-667
在对玲南金矿床的成矿特征、控矿构造、矿化及蚀变产物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论述和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破头青断裂带特征及其对成矿的主导控制作用。认为矿化和蚀变产物的形成在时间上相近、空间上叠加;它们是同一成矿作用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矿床成矿演化历史的实物记载;成矿期断裂的多次活动及第Ⅱ、Ⅲ阶段矿化的叠加发育,分别为玲南特大型蚀变岩型金矿成矿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6.
广西丹池成矿带构造特征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丹池成矿带是我国锡多金属矿业的重要基地和超大型大厂锡多金属矿床的产出地,通过构造地质调查,在成矿带内识别出两套不同的变形构造样式和构造组合,它们分别对应于印支期挤压变形和燕山中-晚期伸展.在此基础上对控制成矿带、矿田及矿床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带内矿床定位的两类构造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个旧高松矿田的构造地质调查、区域成矿构造背景研究和以往勘探资料系统整理和分析,初步厘定了个旧高松矿田成矿构造系统,并将其解析为印支中晚期—燕山早期近EW向成矿构造子系统、燕山中晚期NE向成矿构造子系统、喜山早-中期岩溶成矿构造子系统。近EW向成矿构造子系统控制区内有利含矿岩系空间分布,含矿岩系的层序构造是层间氧化矿重要的控矿因素;NE向成矿构造子系统控制矿田内燕山晚期花岗岩的侵入就位及层间氧化矿和接触带矿的产出;喜山早-中期岩溶成矿构造子系统控制岩溶残坡积型和溶洞沉积型砂锡矿的形成。EW向与NE向构造交接复合,形成了向断凹式、羽列式、背突式、断裂-接触带构造式等复合控矿构造样式。此外,构造也控制了矿体的产状。根据这些控矿规律,可有效地进行找矿预测。  相似文献   

8.
藏南多层位金锑含矿建造特征及其控矿因素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研究表明,成矿带内主要矿床(点)的赋矿地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发育时代和藏南印支和燕山两期伸展运动的构造背景相对应。含矿沉积建造可基本分为碎屑岩型和硅质岩型两类,分别代表裂陷(谷)盆地内的浊流或喷流沉积相。深部来源的矿质可能是产生区域性成矿作用的主要矿源,而地层来源的Au、Sb则起辅助作用。变质核杂岩的空间结构以及拆离构造的发育型式和含矿建造关系密切,它们往往构成有利的容矿和导矿构造。此外,喜山期岩浆活动和含矿建造的发育也存在时空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9.
杨登美 《西北地质》2000,33(1):26-30
金龙山金矿区位于秦岭山带古生代沉积盆地中,构造是控矿的主要因素。控矿构造主要为褶皱剪切带、破背斜及断裂构造,它们控制了矿体的分布及富集。  相似文献   

10.
热液脉状矿床主要受断裂控制,控制矿脉就位的含矿(赋矿)构造绝大多数是规模比较小的次级断裂或裂隙,而主干断裂普遍被认为是导矿构造或配(运)矿构造,但往往不含矿,甚至没有一点与矿化有关的蚀变痕迹、或成矿流体经过的痕迹。从岩石力学破裂准则看,是最先形成有微孔隙或缺陷存在的微破裂,微破裂逐渐扩展形成小断裂,最后贯通形成主断裂;相关模拟实验也证实存在基底断裂的情况下,盖层破裂的发育过程是最先出现R裂隙、其次是P裂隙、再是D裂隙,最后贯通成具辫状结构的主断裂带。邹家山铀矿床含矿构造是在"X"剪节理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经持续(递进)变形而形成的"弧形断层面夹透镜状岩块"组合,控制矿带或矿体群的构造是北东东走向、倾向北北西中偏缓倾角、具有左行正断的隐性断裂带。含矿裂隙经历初成、成型和成矿三个阶段演化,成矿后经历邹家山-石洞主断裂贯通和隆升剥露两个阶段演化,最终形成目前的保存状态。   相似文献   

11.
郭沅芬 《湖南地质》1994,13(1):33-35
东岗山银多金属矿床有三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锡石─硫化物型银矿床。银形成于硫化物成矿后期的硫锑铅矿─方铅矿─黄铜矿─银黝铜矿阶段。银的赋存状态有三种:①以独立矿物相即银黝铜矿的形式赋存于主要矿石矿物之中;②以类质同象替代状态产出,并且不排除次显微状银黝铜矿存在的可能性;③在氧化带的下部则为次生的辉银矿。  相似文献   

12.
集宁以东火山岩铀成矿带是一个较有远景的成矿带。本文在概要的阐述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该带的火山作用及其与板块活动的关系,提出了火山盆地分类和命名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对本区火山盆地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并归纳和总结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及区域铀矿化的主要特点。指出本区铀成矿的火山盆地是上叠塌陷式、上叠沉陷式和上叠断陷式火山盆地,并分析了它们成矿的有利条件。在上述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本区区域成矿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预测了一类成矿远景区有六个火山盆地,二类远景区有八个火山盆地,并指出了它们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麻粒岩地体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是多样的,并提出多种构造模型来解释麻粒岩相条件出现的原因。本文评述了几种主要构造模型及其PTt轨迹,并就进一步研究中应注意的某些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酸性岩浆岩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80年代以来中酸性岩浆岩中岩石包体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残留体、淬冷包体和不混溶包体的基本特征以及模拟实验资料。同时,探讨了尚未彻底解决的有关岩石包体形成机理、模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介绍4种化学灌浆材料的性能、特点和优点,分析混凝土裂缝的形成,以及化学灌浆用于混凝土防渗堵漏与粘结补强的工艺流程和效果检测方法。并通过数个工程实例说明其应用,为类似工程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皇城山银矿床矿物找矿标型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给出了包括皇城山银矿床地质概况、银矿石建造矿物找矿标型性和皇城山矿物热电动势标型特征等系统资料。银矿石建造矿物标型性的主要特点是银矿物种复杂,共生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富含银。论文提供了皇城山辉银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蓝辉铜矿、铜蓝和石英的化学成分找矿标型特征。基于皇城山黄铁矿和方铅矿热电动势资料,论文还讨论了矿体下部界线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银矿床的地质调查、找矿和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17.
蒸发岩成因的物理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水体系相平衡的研究是蒸发岩矿床成因研究的物理化学基础。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对黄海海水、南海海水的等温蒸发实验,对潜江凹陷蒸发岩形成机理的研究,对蒸发岩变质作用的研究,对杂卤石形成条件的研究以及K、Na、Mg/Cl-H_2O四元体系多温计算系统的研制等等。这些工作都是以物理化学理论和实验为基础,探讨蒸发岩矿床的形成及演化机理。文中还介绍了近年来由著名物理化学家K.S.Pitzer提出的多组分电解质溶液理论,并简要介绍了Pitzer理论在海水体系相平衡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太阳系形成及演化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陨石的研究,说明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历史,包括太阳星云的凝聚过程、高温加热熔融事件和低温蚀变过程,陨石母体的热变质作用、熔融分异作用以及冲击变质作用等。对太阳星云的化学组成和同位素组成不均一性、前太阳物质的存在及其意义、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同位素绝对年龄、间隔年龄以及宇宙射线暴露年龄等进行了讨论。结合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研究,特别对电子探针、离子探针、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拉曼光谱等微束分析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和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燕山早期中-酸性岩浆岩侵入于蓟县系铁岭组、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地层中.辉钼矿化分布于岩体内部及其围岩中.本文讨论了花岗斑岩和闪长岩体的地质特征、成岩期次、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论述了矽卡岩一斑岩型钼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围岩蚀变、矿床特征和矿床成因.  相似文献   

20.
郑庆年 《矿产与地质》1991,5(1):24-27,49
本文简要阐述了广东潮州厚婆坳银矿区上三叠统容矿地层,具有浊积岩的鲍马层序特征以及层面冲蚀、包卷纹理,透镜状层理、枕状(或称沙球)构造和泥砾等,浊积岩常见的沉积与同生变形构造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指出矿区容矿层为浊积岩系,具矿源层特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