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近30a来青岛和烟台逐月气温及滨海水温资料,分析了青岛和烟台海、气温差的时间变化,发现秋、冬季节南岸青岛海、气温差大于北岸烟台;春、夏季则相反.通常当年平均或季平均气温为负距平时,年平均或冬季平均海、气温差为正距平,而夏季平均海、气温差为负距平,对于ElNino及反ElNino年结论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2.
用TOPEX/Poseidon资料研究南海潮汐和海面高度季节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引入差比关系法对南海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算资料进行了潮汐分析;根据所得潮汐调和常数对卫星高度计测得的海面高度进行潮汐订证,进而得到南海各季节的海面高度距平。结果表明,南海冬、夏季季风强盛期海面高度距平位相相反,南海中部夏季为正距平,且有2个正距平中心;冬季为负距平,且有2个负距平中心。春、秋季是不同的季风过渡期,海面高度距平分布也明显不同:南海中部春季为正距平,且只有1个正距平中心;秋季为负距平,且只有1个负距平中心。研究表明,长周期分潮Sa和Saa的叠加值可以很好地逼近南海海面高度距平。根据平均海面和海面高度距平得到了合成的海面高度和地转流场,发现南海表层地转流总体上是气旋式的;秋、冬季表层环流的西向强化十分明显,春、夏季较弱;冬季黑潮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北部,夏季基本上没有进入南海。  相似文献   

3.
ElNino事件与广东各区域夏季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丽章 《热带海洋》1994,13(4):33-40
应用广东境内分布较均匀的20个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ElNino事件与广东各区域夏季(本文指5-8月,下同)降水的关系,以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南海海温的变化对广东夏季降水的影响,并探讨了ElNino事件与广东各区域历史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把广东看为一个整体,ElNino事件当年,西北部旱,西南部偏涝,在ElNino事件次年,西北部偏涝,西南部偏旱,而东北部及中部在ElNino事件当年和次雨量均偏  相似文献   

4.
吴滨 《台湾海峡》2001,20(2):147-151
通过分析福建省出现秋台年与无秋台年夏季几个物理因子的变化,得出如下结论:(1)有秋台年夏季东亚500hPa高度距平场呈现“-+-”的分布特征。,无秋台年东亚500hPa高度距平场呈“+-+”的分布。(2)有秋台年夏季副热带高压较活跃,北进南退的步伐较大,而无秋台年只在秋季的回跳速度快。(3)拉尼娜事件开始年份可能会出现秋台风,同时有秋台年夏、秋季海温距平分布是赤道中、东太平洋为负的海温距平、西、北太平洋为正温海距平,无秋台年份海温的分布形态与此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5.
利用1951—2013年山东122个气象观测站资料,分析山东冬季气温演变特征以及异常冷暖年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山东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冬季变暖的时间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突变年为1986年;冬季异常冷暖年,乌拉尔山高压脊存在明显差异;在500 h Pa高度距平场上欧亚大陆呈反位相分布,异常冷年极强负距平中心位于贝加尔湖附近,山东处于负距平区底部;异常暖年,正距平中心位于巴尔喀什湖附近,山东处于正距平中。另据分析,冬季拉尼娜事件发生,和山东冬季气温偏冷有较好的关联性;并发现冬季气温与前期7月Nino3区海温正相关最好。  相似文献   

6.
白令海峡夏季流量的年际变化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洋  苏洁 《海洋学报》2012,34(5):1-10
白令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唯一通道,穿过海峡的海水体积通量在年际尺度上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海峡南北两侧的海面高度差,白令海峡的入流对北冰洋海洋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利用SODA资料计算夏季白令海峡海水体积通量,对其年际变化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白令海峡的体积通量主要是正压地转的;当体积通量为正距平时,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以及波弗特海南部海面高度为负距平,同时,白令海陆架海面高度为正距平;对这些海域的Ekman运动、上层海洋温度、盐度和垂直流速进行分析,发现海面高度异常与海峡体积通量的这种关系主要是与海面气压异常分布所产生的Ekman运动有关。当白令海峡的体积通量为正距平时,北冰洋中央海面气压为正距平,白令海海盆海面气压为负距平。这种气压的异常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上层海洋运动、海水温盐结构与白令海峡入流的关系,从而把夏季大尺度大气环流和白令海峡体积通量的年际变化联系了起来。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中国北方沿海地区气温年代际变化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岛为例,利用近百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通过统计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北方沿海地区四季气温变化,分析了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太平洋海温以及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PDO)的关系,着重分析了气温正负位相年北半球平均环流形势和海平面气温。最后利用CMIP5模式数据预测青岛气候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北方近海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温度上升幅度最大,夏季升温最小,气温变化与附近海域海温显著相关。各季节气温有年代际和50a变化周期,在年代际变化周期上与PDO周期有较好的同期和滞后相关性,春季和夏季尤为明显。青岛气温正负位相年平均环流形势明显相反,并且与北半球海平面气温异常联系紧密。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青岛气温仍将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2年1月至2001年12月逐日的Re_NCEP南海海表面潜热通量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西南季风爆发早年和晚年潜热通量在南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对比诊断分析了潜热通量对西南季风爆发及强度的影响,初步给出了其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季风爆发早、晚年的前一年冬季至初春(12~3月),南海南部(5°~13°N,100°~120°E)和北部(13°~22°N,105°~120°E)的潜热通量距平符号相反,呈现反位相,季风爆发早(晚)年,前一年冬季至次年初春,南海北部的潜热通量为正(负)距平,南海南部则为负(正)距平;在季风爆发的早年和晚年,南海潜热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春、夏、秋季南海潜热通量正距平持续时间短(长),季风强度偏弱(强)。南海北部的潜热通量和南海北部季风强度隔季正相关。当潜热通量为正(负)距平时,同期和滞后1~3个月的海温均为负(正)异常,加大(减小)了春季南海和周围陆地陆暖海冷的海陆温差,有利于西南季风在南海北部的早(晚)爆发,西南风异常偏强(弱)。  相似文献   

9.
气候异常引起的黄海冷水团及渤海冰情变异的若干例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冷年和暖年的确定怎样来确定“冷年”和“暖年”或“冷冬”和“暖冬”呢?首先,从三十年代我国气温等级的多年变化(表1)看出:就我国全国范围来讲,1934年12月—1935年3月,气温等级均在3级以下,气温偏暖(1938年12月—1939年3月也属偏暖,但不如前者);相反,1935年12月—1936年3月,气温偏冷,连续几个月的气温等级皆在3级以上。其次,从大连——成山角断面(此断面割切北黄海冷水团)历年水温距平统计(表2)得知:1935年1—7月,该断面的水温皆为正距平;但1936年则不同,从1935年12月开始,至翌年10月,整个断面的水温系负距平或以负距平为主。第三,从渤海及黄海北部  相似文献   

10.
吴滨 《台湾海峡》2001,20(2):147-151
通过分析福建省出现秋台年与无秋台年夏季几个物理因子的变化,得出如下结论(1)有秋台年夏季东亚500hPa高度距平场呈现“-+-”的分布特征,无秋台年东亚500hPa高度距平场呈“+-+”的分布.(2)有秋台年夏季副热带高压较活跃,北进南退的步伐较大,而无秋台年只在秋季的回跳速度快.(3)拉尼娜事件开始年份可能会出现秋台风,同时有秋台年夏、秋季海温距平分布是赤道中、东太平洋为负的海温距平,西、北太平洋为正海温距平,无秋台年份海温的分布形态与此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11.
气温的天气和气候记忆性特征分析对于提高气候预测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利用济南和青岛1961—2020 年逐日、月和年平均气温资料,运用自相关性函数和标准化频率分布分析了上述时间序列的气温记忆性特征和概率分布特征,并利用结构函数法建立了月、年平均气温距平与日平均气温距平之间的分数阶导数关系。结果表明:(1)济南和青岛的月、年平均气温距平呈现不同程度的记忆性特征,其中年平均气温距平相比于月平均气温距平具有更好的记忆性。(2)济南和青岛的月、年平均气温距平与日平均气温距平之间存在分数阶导数关系,济南和青岛相应的月、年尺度阶数分别为0. 529、0. 665 和0. 553、0. 791,两地的月尺度阶数相近,但青岛略大,青岛的年尺度阶数大于济南,即青岛月和年平均气温距平的记忆性大于济南。(3)济南和青岛的月和年平均气温距平相比于日平均气温距平有不同程度的长尾特征,长尾特征反映了极值温度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2.
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与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人海 《海洋通报》2001,20(1):23-29
利用1950~1992年全球海温月平均(2°×2°)和NCAR/NCEP提供的1950~1997年全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2.5°×2.5°)资料,分析了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特征及其与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指出北大西洋冬季海表温度经验正交展开的第二特征向量表明,海表温度的距平分布有南北差异的异常特征;其中心位置和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冬季大西洋海表温度相关显著区中心基本重合北大西洋冬季海表温度出现南暖北冷异常时,同期北大西洋中高纬度地区的阻塞形势偏强,与之相对称的北太平洋北部的阻塞高压也偏强,对应来年夏季东亚西风环流指数偏低,造成东北区夏季降水偏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3.
火山活动对于北大西洋涛动的激发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北大西洋涛动形成的大尺度大气物理场背景条件和外部强迫因子,通过对比分析、相关分析和环流系统温压场垂直结构分析得到:(1)强火山活动指数距平与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海平面气压场(SLP)距平总体相关函数符号相反,强火山活动指数与冰岛低压SLP为反相关,与亚速尔高压SLP为正相关,就是说火山活动指数异常引起了高纬度冰岛低压和中低纬度亚速尔高压海平面气压场相反的变化趋势,形成高低纬之间海平面气压场反相振荡;(2)夏季7月亚速尔高压对流层中下层至海平面,温度距平中心和位势高度距平中心距平符号大致正正相对负负相对,说明夏季亚速尔高压为深厚暖性系统,低层温度升高亚速尔高压加强,低层温度降低亚速尔高压减弱,所以火山活动指数与亚速尔高压SLP均呈反相关关系;冬季1月对流层中下层至海平面,温度距平和位势高度距平符号大致正负相对,说明冬季亚速尔高压为浅薄系统,低层温度升高亚速尔高压减弱,低层温度降低亚速尔高压加强,所以火山活动指数与亚速尔高压SLP均呈正相关关系;(3)冬季1月冰岛低压对流层中下层至海平面,温度距平中心和位势高度距平中心距平符号大致正正相对负负相对,说明冬季冰岛低压为深厚冷性系统,低层温度升高冰岛低压减弱,低层温度降低冰岛低压加深,所以火山活动指数与冰岛低压SLP均呈反相关关系;夏季7月对流层中下层至海平面,温度距平和位势高度距平符号大致正负相对,说明夏季冰岛低压为浅薄系统,低层温度升高冰岛低压减弱,低层温度降低冰岛低压加深,所以火山活动指数与冰岛低压SLP均呈正相关关系;(4).由于对流层中下层至海平面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冬、夏季温压场结构特点基本相反,火山活动指数异常在两个环流系统中引起了相反响应,导致高低纬之间海平面气压场反相振荡,形成了影响广泛的著名的北大西洋涛动现象。  相似文献   

14.
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分析了1959-1988年南海表面至100m垂直平均温度资料,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存在明显的准两年,4-5年和年代际振动,在E1 Nino年,南海上层热含量显著增加,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南海TAV为负距平,此后转为正距平,南海TAV的变化与ENSO事件,东亚冬季风和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东亚冬季风异常对西北太平洋海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50—1998年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东亚冬季风的异常对西北太平洋海温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南海—台湾附近海域—日本南部以南海域(简称东亚邻海)是海-气热通量异常的显著区。弱东亚冬季风在东亚邻海有偏南风距平,抑制相应海域海-气界面上由海表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从而使得海表温度出现正距平。强冬季风则反之。这种大气-热通量-海温的异常影响过程所需的响应时间约为1个月。东亚邻海冬季发生的海温异常可持续到下一年的夏季。  相似文献   

16.
黄海雾季开始日期的确定及其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东省14个气象站1979—2007年4次/d的大气能见度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JRA等资料,提出了黄海雾季开始时间的以候为时间尺度的标准,并对影响雾季开始的可能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海气候平均雾季开始在第20候,从此候开始,盛行风向、湿度平流、温度平流、大气层结等都有利于海雾的产生;不同年份雾季开始的时间有差别,导致不同年份雾季开始早晚的主要原因是海-气温差、湿度、盛行风;黄东海海温正(负)距平,且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海温正(负)距平比黄海北部海温正(负)距平强度更大时,黄海北部雾季开始时间较早(晚)。海-气温差<0℃是海雾季节开始的先决条件,但对海雾季节开始的早晚没有明显的影响。黄海反气旋对大气层结的稳定有一定的贡献,有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逆温对于雾季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作用,但逆温强度与雾季开始的早晚没有直接关系;逆温层的高度可能影响海雾季节的发生,雾季开始偏早年逆温层更接近地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1950~1992年全球海温月平均(2°×2°)和NCAR/NCEP提供的1950~1997年全球500hPa月平均高度(2.5°×2.5°)资料,分析了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特征及其与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指出北大西洋冬季海表温度经验正交展开的第二特征向量表明海表温度的距平分布有南北差异的异常特征其中心位置和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冬季大西洋海表温度相关显著区中心基本重合;北大西洋冬季海表温度出现南暖北冷异常时,北大西洋中高纬度地区的阻塞形势偏强,与之相对称的北太平洋北部的阻塞高压也偏强,对应夏季东亚西风环流指数偏低,造成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8.
海冰展望和天气过程预报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荆艳琴 《海洋预报》1991,8(4):62-67
计算、分析,大连站冬季气温与同期渤、黄海海冰冰级的年际变化,不仅趋势一致且量级也相差很小。同时分析了最近4年冬季气温距平的逐日演变与影响渤、黄海大风降温天气过程的相关关系,得到一些有预报意义的指标。试报获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9.
北部湾温度锋的季节与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8a(1991—1998)的卫星遥感海水表面温度资料(AVHRR SST)对北部湾温度锋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北部湾海区温度锋的季节态强弱趋势为春季最强,夏季、冬季次之,秋季最弱。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温度锋强度与SST距平(SSTA)存在响应关系,表现在:1)SST正距平对应较弱的锋面产生,负距平对应较强的锋面产生,这种相关性在冬季表现得最为明显;2)锋面的强弱与SSTA绝对值存在正相关关系,即SSTA变化越大,锋面越强。在冬季,温度锋强度与海面风经向分量相关,在偏北风异常情况下,锋面较强;反之,锋面较弱。  相似文献   

20.
江苏近岸海域水文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2007年在江苏近岸海域进行水文气象要素(气温、湿度、风速风向、波浪、透明度、水色和海水温盐度等)大面观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水文气象要素具有较大的空间分异,四季变化显著。秋季气温明显高于春季,冬季气温较历史数据偏高。整个海域风速较大,风向受季风控制,有效波高与风速之间显著相关。如东附近海域波浪较大,废黄河口波浪较小;春、夏季有效波高较小,而夏、秋季近岸海域波高较小,离岸波高增大。夏季海水透明度最大,平均为2.3m;冬季透明度最小,平均只有0.6m;水色与透明度呈负指数相关。春、秋季水温分布与气温分布基本一致,冬季大致沿等深线分布。射阳河口与长江口为低盐区,辐射沙脊群外缘为高盐区。与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结果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这些新的调查成果可为江苏近岸海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