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资源上的互补性、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以及产业水平的空间梯度决定了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从分析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基础条件出发,对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组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实施产业合理空间定位、差异化发展、梯度转移等分工合作战略;将泛珠三角划分为4个产业分工合作功能区并进行产业空间组织;设计5条产业合作通道,并进行了相应的园区配置;同时还对重点产业提出合作指引。研究旨在从宏观层面形成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战略安排与空间组织方案,微观上则落实为重点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安排,为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提供科学可行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间合作为广东东西两翼加速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通过分析两翼在泛珠三角区域中的地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泛珠三角背景下两翼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中区位条件的分析——以龙陵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区位条件的分析非常重要,不仅能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同时也是旅游开发最重要的基础。区位条件对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文化、信息等相互作用、密切联系而发挥作用的。以龙陵县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地理交通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旅游条件等4个方面对旅游规划中的区位条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得知:龙陵县交通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是云南省通往滇西和缅甸的必经之路,相对云南省边疆县而言,游客的可进入性较好;作为滇西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周边的旅游风景区联系较好,有一定的旅游区位优势;交通和旅游区位的优势造就了较好的客源区位优势;旅游资源区位具有特色,可概括为温泉、气候、生态、历史等4方面;是云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低,在一定区域内缺乏经济中心地带,经济区位差。因此,规划中要考虑到滇西旅游圈这个区域环境,既要连片发展,又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近期要保护好旅游的大环境,重点景区的建设要循序渐进,较长时间内做好周围较成熟景区的配角,在保护中逐步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4.
彭建  王仰麟  景娟  吴健生  张源 《山地学报》2005,23(2):191-196
针对乡村产业结构与景观多样性相关关系的综合研究,可以耦合区域发展的自然生态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有益探讨。以滇西北山区云南省永胜县为例,在定性分析乡村地域主要产业对生态环境与景观多样性影响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法定量分析乡村产业结构和景观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不同的产业结构可以导致类似的景观多样性;而在经济较落后的区域,产业结构不能唯一确定景观多样性,还受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因子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研究,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泛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客观存在,从绝对差异的衡量指标看,区域经济差异在逐渐扩大,而相对差异则在相对缩小.以泛珠三角9省为代表样本,构建新古典增长函数模型,通过计量经济分析,比较各省经济系统内经济发展的差异,指出各省区的问题所在、泛珠三角目前的区域经济差异状况,阐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建立的必要性,最后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测算出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的上限指标,希望能够在以后的实践中,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检测和比较,对控制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泛珠三角物流现状及构建泛珠三角物流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物流业的合作日益受到关注,也成为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业发展现状进行定性及定量的分析,得出区域交通网络发达、港口优势明显、市场需求广阔、物流企业众多以及省区间差异较大等结论;在此基础上,从背景、现状及展望等3方面对构建泛珠三角物流圈进行探讨,以期为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面对云南省在新世纪里所要选择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作者把非均衡理论和云南省的区域经济特点结合起来,从历史、地域差异、发展阶段、次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劳动地域分工5个方面阐释了,在现阶段甚至以后一个较长时期里,非均衡理论应该是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性理论。云南省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实施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宏观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目前国内地域最广、结构最复杂、差距最大的区域合作尝试,极具合作的潜力和条件。文章把腹地的概念在跨省(区)的区域合作中加以延伸,即以粤港澳为“泛珠三角”合作这个大区域的中心地区,邻近的8省(区)则是“泛珠三角”的腹地。目前,区域合作带来了中心地区和腹地必须共同发展的契机,其中“泛珠三角”腹地的发展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心地区可以更多的利用腹地的优势资源以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腹地省(区)更要充分利用中心地区的成熟市场、区位优势、产业转型以及外向联系使自身经济迅速发展,缩小区域中的地区发展差距,与中心地区的后续发展保持协调,为实现区域的普遍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跃  杜洁莉 《热带地理》2023,(7):1275-1287
立足于旅游供需空间系统视角,运用旅游流引力模型及GIS集成方法分析港珠澳大桥建成前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竞争力和居民出游力的格局,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旅游一体化趋势。研究表明:1)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使得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旅游流潜力分布更加均衡,有利于珠江口两岸地区的均衡发展,推动港珠澳大桥绿色政策通道建设,打破行政壁垒以实现旅游要素的自由流通,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从均衡发展走向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的关键。2)大湾区11个城市旅游竞争力和居民出行力的变化幅度与大桥开通后交通可达性的提升幅度显著相关,并呈现明显的空间距离衰减特征;大桥的开通降低了两岸之间的旅游抗阻力,显著加强了珠江口两岸城市的旅游合作关系,尤其是东西岸城市群(香港、深圳、澳门和珠海)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3)港珠澳大桥影响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竞争力和居民出游力的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聚集特征,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大桥直接连接的香港、澳门和珠海;中山及珠海的部分区域被高值邻居包围,受扩散的机会较大;而广佛和深莞的部分区域为低值聚集区,呈现一定的边缘化趋势。大桥对港澳核心城市群优势的加强作用明显,广州及附近区域的相对地位被削弱...  相似文献   

10.
张鹏  陈雯  吴加伟  袁丰 《热带地理》2020,40(4):589-603
合作园区作为区域间资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手段,对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合作园区逐渐成为跨区域合作研究的重要内容,相关研究基于飞地经济理论、空间生产与空间重构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增长联盟与跨界区域理论等,从园区合作主体、管理体制、空间治理、利益分享等角度,对合作园区的类型、合作动力、合作效应等进行了探讨与研究。研究主要结论为:1)合作园区类型多样,按照参与主体、合作治理形式、园区产业功能进行了划分,形成层次递进的分类体系;2)合作动力包括政府驱动、市场因素驱动、社会因素驱动、利益分享驱动等方面,各种驱动力相互作用,利益分享是合作园区发展的原动力,利益协调是影响合作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合作效应主要表现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产业布局优化与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进步及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等。但相关研究存在对部分合作园区类型划分标准不统一、合作动力缺乏量化支撑与耦合关系研究、合作效应研究滞后且缺少科学客观的系统评价体系等问题。未来合作园区研究可开展集合作类型、合作动力与效应于一体的合作模式的系统综合研究;针对合作园区所映射的区域合作治理问题,可以创新探索跨区域合作治理驱动机制等深层次的相关理论研究;宏观层面区域一体化的政策评估,可依托合作园区案例进行深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成功的区域合作经验看,区域间的差异性和联系性是选择经济合作区域必须考虑的两大核心因素.通过多种指标对两大因素进行测度和分析,最终正确选择合作区域.泛珠三角合作为云南经济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云南如何立足自身优势,正确选择重点合作省区,关系到合作的最终成效.从云南与泛珠三角其他省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产业结构差异、优劣势条件、综合距离系数以及历史联系等角度分析,提出了云南应把广东、广西、四川、香港作为重点合作省区.  相似文献   

12.
云南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冲突的形式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概括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冲突形式后,深入分析了冲突的深层次原因,认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大多设立在少数民族集聚的偏远山区,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低下,生产生活严重依赖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区的建立打断了居民与环境的紧密联系,使得社区居民生存空间狭小,生活水平下降,丧失部分发展机会,在保护区建设和开发中得不到利益分配。基本结论是冲突和矛盾的解决必须基于体制的改善,必须充分考虑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基本权益。最后针对云南省的情况提出一些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构建的云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的阶段成果为基础,通过数据收集和计算,对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层、水平层、系统层、目标层的发展进程分别进行评估并预测目标年的实现状况,提出云南省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点是经济和人口的发展;通过与全国和西部省区的横向比较体现了云南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艰巨性。依据进程评估对事关云南省全面小康建设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人口问题、民族特色经济建设和区域合作等关键领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论城市化的空间工具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3,32(9):1761-1767
人类发展从要素范式向系统范式转变将是必然趋势,不得不从"空间中的生产"转变为"空间的生产",以一个个规制性功效空间的构建规范现代社会,发挥着空间治理的作用,调控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和国家是人类进行空间治理最基本的两类功效空间范式,直接决定着相应社会系统的政治、经济行为,以及空间福利状态。城市是人类自行营造的物质空间和空间使役系统,是在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信息、资本的有效整合下人类建构生存系统的一种基本空间范式,承载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环境功能,形成了经济资本、政治生活、权力运作等交织在一起的具有多元意义的社会空间,发挥着空间管理与治理、规范空间行为、提供持续福利等功效。  相似文献   

15.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3,32(11):2163-2169
空间既是一个生产要素也是生存的基础,“建构与充填空间”既是人类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科学的空间组织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生态文明发展转向的关键,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环境健康的持续增益是其基本出发点。本文系统阐释了人类进行经济社会空间组织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功效空间建构和空间经济社会行为组织与空间福利的关系,剖析了空间组织的经济、文化和环境三大增益效应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功效空间建构和级联系统营造是维系空间福利的两大空间工具,前者体现个体的功效,后者体现整体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A combination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has caused a series of issues such as resource shortages, ecosystem de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ension between human needs and land conserv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ecosystems,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it is vital to conceptualize ecological spaces, production spaces and living spaces. Previous studies of ecological-production-living spaces focused mainly o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mountainous areas. The Taihang Mountains, a key area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 providing ecological shelter and the safeguarding of crucial water sources, suffer from increasing problems of fragile environment, inappropriate land use and tensions in the human-land relationship. However, studies of the ecologic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s in the Taihang Mountains are still lacking. Therefore,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production-living spaces and using data from multiple sources, took the Taihang Mountains as the study area to build a functional 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ecological-production-living spaces. After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in place,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s for ecologic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s were delineated. This space mapping not only characterized the present land use situation, but also established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land use optimiz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of ecological space was 78,440 km2, production space 51,861 km2 and living space 6,646 km2, accounting for 57.28%, 37.87% and 4.85% of the total area, respectively. Ecological space takes up the most area and is composed mainly of forests and grasslands. Additionally, most of the ecological space is located in higher elevation mountainous area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and maintaining ecological security. Production space, mostly farmlands sustaining livelihood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region, is largely situated in lower elevation plains and hilly areas, as well as in low-lying mountainous basins. Living space has the smallest area and is concentrated mainly in regions with relatively flat terrain and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for human settlements.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疆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地理位置毗连,广泛开展双方的地区间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中俄共同繁荣与发展,而且有利于巩固本地区乃至中亚的安全与稳定.本文首先按照跨境区域合作的空间范围、一体化程度和合作方性质对目前国际上几种主要的区域合作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新疆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均远离各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属于较为落后的内陆地区,且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经济互补性强.基于此,双方的合作不宜采取以国家为合作主体、涉及主权让渡和较强排他性的一体化模式,而应采取灵活的、开放性的和以项目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次区域合作方式.当前主要的次区域合作模式有以国家政府推动的"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增长三角和地方政府推动的"珠-港-澳"次区域合作、国际和地区组织推动的大湄公河、图们江次区域合作.其次,通过考察和分析,认为具有独特地域经济特点的新-西区域合作应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国际和地区组织共同推动,并充分考虑本地差异性较强的实际,采取跨境旅游休闲型经济特区、境外经济合作区、科技园区等多样化的发展方式,确立相应的合作领域与合作机制,促进新-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云南沿边地区56个县域单元1993,2002,2009,2015年人均GDP数据,运用ESDA-GIS方法分析沿边地区县域经济的空间演化格局,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云南沿边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但相关性相对较弱。1993年以来,县域经济整体格局变动不大,经济热点区域始终处于弥勒、建水、蒙自等县市,冷点区域则始终处于广南、麻栗坡、绿春等县域;而经济增长格局则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演化和跃迁特征。整体上看,云南沿边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较大,由随机成分造成空间异质性也逐渐增强,且东—西方向上县域经济差异有进一步扩大趋势。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以及区域发展政策是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它连接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6国。最近一些年,流域各国的经济先后开始高速发展,成为国际投资的热点之一,流域各国也在寻求建立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途径。亚洲开发银行拟订了在这一次区域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本文着重介绍中国云南省在这一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中的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