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韩渭宾 《四川地震》2002,(3):1-8,14
从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地震定位和震级测定的精度,统计时空范围的选取和地震活动随时间起伏的确定等方面论述了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必须重视资料可靠性,并评述了一些资料预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近年来国际地震界在基于地震活动性的地震预报研究中所取得的新进。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基于地震活动性的地震预报指标,包括前震,平静与空区,地震时空分布特性及其有关参数,地震迁移,相关与“窗口”;二是基于地震活动性的地震预报方法,包括概率统计方法。非线性科学方法,高维数据的图形分析方法,模糊数学与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等。  相似文献   

3.
以地震破裂理论和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增强事实为依据,选取地震频次和应变量两个统计参数,对新疆境内天山北缘、南缘地震带和西昆仑地震带共75平方度区域进行时空扫描。根据两个参数与其前3年均值之比的大小组合,确定小震活动增强区,并分析其与目标地震的对应关系,提出地震预报判据。通过R值评分检验,说明小震活动增强图象方法具有较好的中期地震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4.
地震带与地震统计区关系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华  金严  胡聿贤 《地震学报》2003,25(3):308-313
总结和分析了中国地震带划分的研究历史、目的和用途、划分原则、表现形式以及基本特点,指出地震带是以地震活动性区域划分研究为目的,它不同于概率地震危险性方法中的地震统计区的概念.文中对地震统计区概念及其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地震统计区与地震带在统计意义、物理内涵、层次性、划分规模的要求、对空间重叠的排斥性以及划分目的和用途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现行工作中将两者不加区分地使用是不合适的, 一方面造成地震统计区未形成自身的适应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划分理论,另一方面也造成以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孕育发生环境、机制研究为目的的地震带划分研究的停滞不前.文中最后指出,地震统计区划分是以地震带划分研究为基础,它产生并服务于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应将其与地震带概念加以明确区分,并加强其划分原则、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总结了吉要省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在地震空间分布的可公度性,中等地震序列的前兆意义和区域地震活动对我省的影响程度等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吉林省地震的时空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南北地震带的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的特点,从“多震点”的角度出发,运用极值理论等方法探讨了该带地震的时空强分布的统计规律。  相似文献   

7.
在近年全国地震大形势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时空强演化图像及其相关参数的统计结果,并结合大陆周围附近地区强震活动对其内部的影响等客观现象,对大陆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研究预测。结果认为,中国大陆第五地震活跃期到2001年已经结束,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可能是中国大陆新的地震活跃期开始。  相似文献   

8.
地震活动信息熵在地震危险区判定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仕勇  朱令人 《中国地震》1995,11(3):283-292
震例和实验指出,大震的孕育准备过程中,总是要出现小震活动时空分布随机性减少及有序性增大的过程。本文从现代统计物理学熵的概念出发,系统定义了反映地震活动分析有序性大小的信息熵,并通过分析新疆乌恰、西克尔、乌什及北天山玛纳斯地区的地震资料,探讨信息熵的动态变化与强震发生时间的关系及信息熵值的空间分布与强震发生地点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地震活动性的多重分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多重分维的定义,研究了华北和西北地区地震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多重分维特征。结果表明,地震时空分布的多重分维特征能较好地描述地震时空分布的有序性。一般在地震活动性较强的阶段,多重分维D_q,尤其是高阶的D_q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其D_q—q曲线较陡;而D_q—q曲线变化较平缓的阶段,统计区内一般无大震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基于地震活动性的强震中长期预报的三种新方法,即自助统计,Sompi谱分析及模糊时空分维。对川滇地区一些强震的震例分析检验结果表明,这三种新方法可在数年期的强震中长期预报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离散性地震前兆是指地震前兆在时间上的继续性,前兆因素在空间上的不确定性。构造解析是要对离散性的地震前兆进行构造时空复位。限于篇幅,本仅对云南地区的部分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Traditional coherence algorithms are often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seismic traces are stationary and Gaussian. However, seismic traces are actually non-stationary and non-Gaussian. A constant time window and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in traditional coherence algorithms are not optimal for non-stationary seismic traces and cannot describe the similarity between adjacent seismic traces in detail.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a new coherence algorithm using the high-resolution time–time transform and the feature matrix is designed. The high-resolution time–time transform used to replace the constant time window can produce a frequency-dependent time local series to analyse non-stationary seismic traces. The feature matrix, constructed by the frequency-dependent time local series and the related local gradients, defines a new correlation metric that enhances more details of the ge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in seismic images than does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dditionally, the Riemannian metric is introduced for related calculations because the feature matrices are not defined in a Euclidean space but rather in a manifold space. Application to field data illustrate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reveals more details of structural and stratigraphic features.  相似文献   

13.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出现了有序的地震图像演变过程:地震空区时间跨度数年至数十年,空间跨度数百至上千km;地震条带时间跨度数年,空间跨度数千km。1990年以后,青海、甘肃、四川、新疆、宁夏诸省的前兆观测台网记录到一批典型的远场前兆异常,这些趋势性异常变化与孕震空区、地震条带形成时段大致相当;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构造带、东昆仑构造带、西秦岭构造带、南北构造带及天山构造带。远场前兆异常与空区图像的时空演变有较好的互补性和关联性,文中讨论了两者演化的有序性和阶段性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孕育的时空过程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波初至时刻拾取的方法,即将原始时间序列信号映射到相空间当中,通过其相空间图的特征进行初至时刻的拾取。相对于非常耗时的传统方法,本方法使得运算速度提高,结果更加精确稳定。  相似文献   

15.
吐鲁番地区地震活动与应力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吐鲁番地区 1 90 0年以来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图像以及收集到的部分震源机制资料和1 999年 1月 30日托克逊 5.6级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地震活动存在较明显的平静与活跃交替活动现象 ,两个活跃时段内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具有集中分布特征。中强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方位显示出北东向分布 ,说明区内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图像与区域应力场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广西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自公元288年以来广西及邻区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主压应力方向等特征,对未来地震趋势的正确判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阴山地震带中强地震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阴山地震带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条主要地震带,根据多年从事地震预报的工作经验,对阴山地震带与鄂尔多斯其他3个边缘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阴山地震带自身地震活动演化、周期性、月分布地震及包头西震情窗口等方面的特征,并对阴山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Series of relatively large earthquak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Earth were studied. The study reg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seismic activity recorded at contemporary seismic network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is to describe analytically the seismic process in space and time. We consider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s of the distances and the time intervals between consecutive earthquakes.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parameters describing consecutive seismic events is approximated with suitable characteristic function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pproach is to propose formal criteria for distinguishing among different active tectonic areas in terms of their seismic activity.  相似文献   

19.
地震映像数据的时频分析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地震映像数据的时频解释方法.采用短时傅立叶变换方法获得地震映像记录频谱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根据介质对地震波频谱影响的基本规律,通过分析已知地质断面地震映像记录频谱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研究了综合利用频率域和时间域信息进行地震映像数据解释的效果.时频分析方法提取了地震波的频谱中关于地层岩性、构造方面的信息,为地震映像数据的处理和解释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信息.实例证明,利用时频分析解释地震映像数据,有助于了解覆盖层下岩性变化、薄层的分布范围、探测隐伏土洞、确定混凝土构件中缺陷位置,提高地震映像数据的解释精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绥化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纷化及周边地震活动资料整理分析,讨论了该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索了未来地震趋势,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今后100a中强地震进行了估计;分析了盆地内部和周边地震活动的动力机制,以期对该区地震活动特征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